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530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rty134
公爵 | 2010-10-6 16:19:44

2008年底Bernie Ecclestone的「獎牌決定年度冠軍」制度沒有得到廣泛支持,雖然2009年底的新積分制度繼承了部分精神、但從今年的世界冠軍競爭態勢來看,新積分制度仍能稱為完美、尚有需要改進之處。

Bernie Ecclestone的思維方式經常讓人難以理解—這可能正是他取得如此巨大的商業成就與個人財富的原因。他的一個特色就是:當他談起一個新概念時候,你分不清他是志在必得、亦或只是放放風聲?正如同在新加坡站前夕,F1老大又重拾自己兩年前提出的:將F1當前的積分制度換成獎牌制度的想法,年度冠軍由分站冠軍的次數來決定。受訪時Ecclestone表示他認為2010年開始實施的新積分制度是失敗的,因為它並不能增加F1比賽過程的競爭程度,而目前的世界冠軍爭奪戰在新舊積分制度下其實沒多大區別。這番言論立刻引起了賽壇內的許多批評與討論。



在新加坡站前夕,F1老大又重拾自己兩年前提出的:將F1當前的積分制度換成獎牌制度的想法。


目前F1賽事設有兩項年度獎項:車手年度冠軍 (創立於1950年「F1元年」) 與車隊冠軍 (創立於1958年「F1九年」) 在2002之前的賽季每一站的前6名獲得10、6、4、3、2、1的積分,不過在2002年的10月28日F1 Commission投票表決後,從2003年賽季開始車手及車隊積分給分系統將從前6名改為前8名都有積分。車手獲得的積分數目是 (由第一名開始) 10、8、6、5、4、3、2、1分,完成比賽總長度90%的參賽者都被視為「完賽」 (這就是為什麼比賽結束前退賽的車手仍被視為完賽) ,車手每一站所獲得的積分將累積至年度車手排行榜、車隊計分榜則是替該隊參賽的兩位車手 (每一支F1車隊在比賽週前必須提名兩位車手參賽) 年度積分的總和。假如車隊與車手積分排名發生了「同分」的時候,決定排名的規則是比較獲得分站冠軍的次數、如果還是平手則比較獲得分站第2名的次數等....依此類推。

2002年推動積分改革有其歷史背景,主因是FIA認為這項更動會減少車隊使用Team Order的動力,當年Ferrari車隊的Team Order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積分規則更動後第1與第2名的積分差距從原先的4分降低成2分。第二是讓中小型車隊有更多的機會取得積分、競爭也更加激烈。給分制度的改變的確對F1賽況造成影響:從2003年賽季開始,比賽策略的重心逐漸向「完賽率」傾斜。

當年效力McLaren車隊的Kimi Raikkonen就是最好例子。2003年賽季Williams車隊使用的FW25賽車在速度上明顯快過McLaren車隊的MP4-17D,但10月中在鈴鹿賽道上與Michael Schumacher爭奪世界冠軍寶座的卻是Kimi Raikkonen、而不是Ralf Schumacher或Juan Montoya。如果Williams車隊在賽季初期完賽更多場、累積更多積分,該季最後戰局可能改觀。多數F1車隊同意擊敗對手的最佳方式就是提升車輛與車手的完賽率、尤其是在戰局可能有巨大變化的特殊情況時 (例如雨天比賽) 。



連續兩站無法完賽對Lewis Hamilton造成了不小的打擊。


由於積分制度傾向鼓勵完賽率,F1賽道內的競爭也漸趨保守。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08年賽季:該賽季Felipe Massa與Lewis Hamilton的世界冠軍爭奪戰一直持續至巴西站,最終結果是Massa雖然在家鄉獲得冠軍,但由於Hamilton在最後關頭超過Timo Glock守住了第5位,結果在總積分上以1分險勝Massa抱走世界冠軍。如果算賽季內分站冠軍次數,Massa的6次要比Hamilton的5次要多。2008年底F1老大Bernie Eccolstone提議F1積分規則必須改變,他倡議用類似奧運的賽制:採用獎牌來代替積分,賽季結束後獲得金牌最多的車手就是年度世界冠軍,此話一出又引起了許多討論。

為了回應F1老大的苦口婆心,2009年12月10日F1委員會在摩納哥召開,大會建議F1從明年起改用前10位得分制 (分別給予25-20-15-10-8-6-5-3-2-1分的積分) 取代目前的F1的前8位得分制 (分別給予10-8-6-5-4-3-2-1分的積分) 得分制。該次會議由Bernie Ecclestone主持,FIA新任主席Jean Todt也出席。新積分系統使讓每站比賽名列前10位的車手都將獲得積分,更改系統的主要目的是由於2010年參賽隊伍將增加到13支,參賽車輛將達到26輛。2010年F1參賽隊伍達到13支,上次出現這種狀況是在1995年。

然而在前10位得分制敲定不久,今年1月該制度再行修改,由分別給予25-20-15-10-8-6-5-3-2-1分的積分改為25-18-15-12-10-8-6-4-2-1的積分。在新積分系統下,每站比賽的冠-亞-季軍分別獲得25分、18分和15分,取代過去的10分、8分和6分;而從第4至第10位的車手將分別積10-8-6-5-3-2-1分。這也是F1自2003年將每站比賽的得分車手數從前6位增加到前8位以來首次調整得分車手的數目。如何提升比賽競爭程度,同時鼓勵競爭力較弱的私人隊伍將是FIA的重點,如採用前8位給分方式,預料將有3-4支隊伍整季可能毫無所獲。 (經網友指正,前段積分制修改過程與本段內文閱讀上容易造成讀者混淆,產生與現行制度不符之誤會,特此加註說明。)



     



過去F1積分規則一改又改,幾乎可說每隔幾年關於F1計分規定改制的聲音就會出現。而給分制度的改變亦象徵F1賽事的主管機構對當時比賽內容的態度。對於Bernie Ecclestone重提的獎牌制度,F1賽壇內不乏反對之聲,更有人視為F1積分制度的退化、並預言「贏家通吃」的制度不會奏效。本賽季的世界冠軍爭奪態勢非常膠著,連身處競爭中心的車隊都認為世界冠軍可能要等到Abu Dhabi站才能出現,世界冠軍角逐候選人的積分起伏不定,可說賽道上一陣風就能吹亂他們的排名順序。若改為獎牌數目決定世界冠軍,可能本季的比賽就不再那麼激動人心。雖然世界冠軍的爭奪依舊激烈:Mark Webber與Fernando Alonso目前都以4站冠軍領先群雄,但目前5位車手爭奪戰將演化為三雄鼎力。

倘若Jenson Button或Sebastian Vettel在日本Suzuka賽道未能拿下勝利,那可能意味了他們退出了世界冠軍的角逐行列,因為如果Webber與Alonso之一再拿下一勝,Jensen和Vettel將沒有任何彌補勝場數目的空間,相較於現有的積分制度,他們在獎牌制下輕易地被淘汰。恐怕連Bernie Ecclestone這位Vettel的超級支持者也希望德國小將持續爭冠希望直至賽季結束而不是早早出局。



在當前5位車手的競爭如此精彩之際,車手分站積分差距不斷加大卻造成了排名改變的不可確定性。


雖然F1老大對獎牌制度的堅持有失偏頗,但他對於改進2010年積分制度的想法卻值得肯定。在當前5位車手的競爭如此精彩之際,車手分站積分差距不斷加大卻造成了排名改變的不可確定性。今年只要退賽一場就輕易損失10至20分 (取決於主要競爭對手的該站得分) ,一旦落後如此多的積分、車手很容易陷於自暴自棄萬劫不復的境地。只要看看Fernando Alonso在德國站後得到的感想,或看看Vettel在比利時站的頹喪樣,再看看現在Lewis Hamilton在義大利站與新加坡站連續撞車後反應就可略知一二。

我們以Lewis Hamilton目前的處境來說,雖然他落後Mark Webber達到20分,乍看之下落後幅度很大、必須幾站後才有機會縮小差距,但其實也只差了不到一個分站冠軍的積分、Hamilton就可以重回顛峰 (假設Mark Webber退賽的情況下) ,情況遠遠不像媒體報導的那樣面臨危機。當前的積分制度造成了一個假象:冠軍爭奪戰並不如實際上激烈,我們似乎感覺退賽後車手立刻面臨萬劫不復的境地、而實際上他們完全身處膠著狀態中。人為放大的積分差距是對今年賽季的一種莫大傷害:想像一下國際足聯 (FIFA) 重新規定踢進一個球的分數是25分,當你看到半場比分是50比25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這是什麼爛比賽? (居然落後了25分) ,但事實是戰局依舊變幻莫測。

當賽季接近結束時,賽道內仍有4至5位車手有機會爭奪世界冠軍時,人為放大後的積分差制度讓F1車迷不得不打開電腦、設定好Excel表格做些運算後才能真正理解未來的發展局勢。這對於想要進一步開拓市場的F1來說恐怕不是一件好事,有多少車迷能夠不假思索地立刻說出分站第4位或第7位能得多少積分?就連最專業的記者也得打開網站查詢。由此可見給分制度的確可以改變賽車運動的風格,北美賽車運動一向以給分制度複雜聞名也間接提升比賽的競爭性。CART賽車前10名的車手都有分、連桿位車手也有積分入帳,北美房車賽NASCAR車手積分更有數千分之多 (幾乎所有參賽車手都有積分、可謂人人有獎) ,NASCAR給分系統的複雜程度已經讓除了主辦單位之外的所有人都放棄了「自己計算積分」的想法。




NASCAR給分系統的複雜程度已經讓除了主辦單位之外的所有人都放棄了「自己計算積分」的想法。


「獎牌制」的精神在於獎勵冠軍車手、以避免發生在80年代早期那種「獲得較少分站冠軍的車手最後取得世界冠軍」的情況發生。所以第一名 (金牌) 的重要性遠大於後面所有名次加起來的總和,激勵比賽車手到最後一刻之前都不放棄追逐冠軍。前述精神的確值得鼓勵,但是否要透過人為放大積分差的方式來執行?這恐怕還有許多需要商議的地方。另一方面來說,去年底積分制度改革還有鼓勵競爭力較弱的私人隊伍的目的 (當初擔心如採用前8位給分方式,預料將有3-4支隊伍整季可能毫無所獲) ,但三支F1新軍至今仍然兩手空空,可見簡單的給分方式改革並沒有太大作用。

儘管有著不少缺陷,過去的積分制度成功地服務了十幾個精彩的F1賽季、每位F1車迷都清楚瞭解戰況明細、每個名次能拿多少分也一目了然,馬上可以看出戰況是多麼的接近——越小的積分差距代表著越艱難的冠軍爭奪,從這點來看,過去的制度也並非完全沒有可取之處!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tytsai1111 + 10 + 10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