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134 | 回覆: 2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12-18 21:19:30

太極拳本是一種武術,是武術就必然要講技擊,講技擊就必然要求快、准、狠。太極拳的技擊原則是以靜制動,後發先至,引進落空,以柔克剛,避實擊虛, 四兩 撥千斤。而太極拳的特點是舉動輕靈,運行和緩,連綿不斷如行雲流水,往復轉折用意不用力。如此練法便很多人對太極拳的技擊功能產生疑惑,以為太極拳的松柔練法只能健身,不能技擊。要不是楊露禪在北京爭得了神拳楊無敵的美譽,楊健侯、楊班侯、楊澄甫以及其高徒李雅軒、田兆林、董英傑、鄭曼青等前輩在武林中留下的技藝佳話軼事,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就很難讓人信服。先師李雅軒給我們留下的他一生心血總結
《太極拳隨筆》,其中提出“鬆軟是太極拳的寶貝”。練太極拳要“大松大軟”的練法,這使很多人都想知道技擊與太極拳“大松大軟”的因果關係,怎樣做才是大松大軟的正確練法,怎樣做才能獲得人�透內的冷快絕倫的內勁。



  我們知道,人身之靈機,最為寶貴。凡一切處事接物,皆全賴於此,非獨打拳推手也。太極拳的技擊,離不開快,縱有萬千手法,若無神明的感應,沒有靈性,也是毫無作用。大松大軟的練法正是為了培養和訓練這種靈機,有了這種靈機即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神明的感應後,在技擊中才能有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反應,才能生出莫測的變化,才能應付突然之來手。練太極拳時心存靜養,蓄神養氣,澄心定性,穩靜安舒,緩緩出動,松柔沉穩,先師總結提出大松大軟的練法,是穩靜心性修養腦力,清醒智慧,感覺靈敏,增長內勁最佳的手段方法。





練太極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所謂一松百松,松得周身毫無拘滯之力,松得兩臂如繩兒吊著重物一樣,經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覺。身勢松得軟若無骨的樣子,但是這種大松大軟,不是軟塌塌,不是鬆懈懈,不是松得軟得如一攤稀泥。先師告誡說 ”它不是死巴巴的軟,而是以神氣將身勢鼓勵起來,使它動盪起來,有強大而又靈敏的柔彈力” 又說,”在太極拳功夫方面,只是作些軟活柔動還是不夠的,需要在這些軟活柔動中做到均勻的心勁和雄偉的氣勢才夠味,也就是要有虛無的氣勢來指導大松大軟”。





當然,以上這些情況,是要在練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礎以後,再經老師詳細的口傳面授,說些比喻,作些示範,形容其氣勢,慢慢地悟會才會有的。這種大松大軟的練法,練習日久,兩臂如綿裹鐵異常松沉,有如軟節鋼鞭又軟又重,內勁則自然增長,發出勁去大�透內,傷人內臟。拳論所謂極柔軟而後極堅鋼的無堅不摧的內勁就是這樣長期以大松大軟的思想為指導,再加之老師口傳心授而逐漸積累轉化而成的,由於這種大松大軟的練法是持以虛無的氣勢,是以神以意以氣來率領,感覺異常靈敏,身勢練得柔若百折若無骨樣,故在推手中能作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我意在先故化敵來勢時能不先不後化之於無形,在攻敵發勁時出其不意,勁起陡然,冷快絕倫,入�透內,所謂撒去全身皆是手也。老師曾形容此勁時說,火燒神經動,急雷響五中,打丹田雄壯之勁,又沉、又冷、又狠,機警萬變,靈覺無比,毛髮畢豎,如烈馬之發威,身勢矯捷如怪蟒之鑽騰,其節短,其勢險,力如強彎急如發機,使其不能抵抗,也無從抵抗。對於太極拳這種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英雄所向無敵的技擊功用總結說:拳來不知,腳去不曉,打人于不知不覺之中方為太極拳。



  我從小隨先師學藝至先師1976年逝世的20年中,未曾離其左右,深知先師傳授的"大松大軟"練法所言不虛。先師器宇軒昂,體格雄壯,但出手輕妙無比,兩臂鬆軟如綿,與其較技者都深服其技,沒有一個說先師散手或推手是憑力大手硬而勝的。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先師在北京參加全國武術比賽任裁判時與某人推手,輕輕一去勁,此人則騰空跌出,倒在床上。此人起來後說:先生真得楊家所傳也。恰另一人在旁也與此人推手,此人也處劣勢被推在床上,但此人起來生氣地說:“你這哪里是推手,我是輸於氣力不濟,被你用硬力鼓搗推出的,你哪里像李先生的手,鬆軟如綿輕靈異常,和李先生推手有一種舒服感,我是在不知不覺中就跌出去了,真正是靈妙無比”
。先師在教我們推手時,我們也有同樣感覺,先師的手輕輕地往我們臂上一放,我則感覺毫無辦法,感覺周身全被控制,抵抗不行,不抵抗也不行,東倒西歪,不能自主,弄得滿頭大汗。但先師卻神態安詳,好像一點都沒有用力。每次與先師推一回手,兩臂感覺自己輩勁全消,一二周內打拳卻感覺兩臂松沉,氣血貫通,十分舒服。





每次與先師見面,先師總是反復叮囑:功夫多在拳上找,大松大軟是太極拳的寶貝。先師說:“以前有人問 楊澄甫 老師,未見您用多大勁,何以將人打出去那麼遠,打得那麼脆呢?楊老師答曰,我是松著勁打的。”有人問 楊少侯 先生,你發勁時看著是很鬆軟的,如這樣子鬆軟還能有力嗎?少 侯 先生答曰,就是因為是松著勁、軟軟的,打出勁去,才大得很咧。以上楊澄甫與楊少 侯老 先生的答話,證明練太極拳的功夫,無論是打拳或是推手,都必須將身勢鬆開才行。如不專心練功,則無益也。





堅信大松大軟的練法是太極拳技擊之必需,堅信大松大軟的練法,成就了一批真正的太極拳高手,而真正的太極拳師才能傳授真正的大松大軟的練法“入門引路須口援,功夫不息法自修”。名師的言傳身教對悟學太極拳至關重要。如果對太極拳的鬆軟練法心有疑慮,不知練太極拳從松柔入手,練推手時又心存堅剛硬力的念頭,心神意氣不能真正放鬆,而只是在外形上柔柔扭扭,矯揉造作做些柔和的假姿態,追求所謂太極拳處處走弧形,而不知太極拳的動作之所以會處處帶弧形的道理,這種練法和思想必誤以漂浮為輕靈,誤以僵滯為沉穩,如此練法而想求真正的太極拳技擊功夫,可謂緣木求魚不可得也。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2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lan76311
勳爵士 | 2012-5-23 03:58:17

軟活柔動還是不夠的,需要在這些軟活柔動中做到均勻的心勁和雄偉的氣勢才夠味,也就是要有虛無的氣勢來指導大松大軟”。

一點也沒錯{:3_326:}   中間有一段提到"輩勁" 似乎是打錯字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