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516 | 回覆: 2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12-18 21:21:23

即頭、肩、肘、手、尾、胯、膝、足。


頭要正   肩要沉   肘要墜   手要空   

尾要直   胯要鬆   膝要彎   足要扣  


練拳是動態的活動,會有許多不同架式的變化,在每個變化完成後的式子叫做定式,而每個定式就是我們該用心留意之處。
留意些什麼?頭正、肩沉、肘墜、手空、尾直、胯鬆、膝曲、足穩。茲詳述於後:
一、頭正:
頭的部位是從頭頂到頸椎的部份。
將一個頭顱左擺右倒固然不正;把個下巴經常翹得高高的,
也讓人看了會有一股「呆相」。
應注意的是不要讓頸椎關節受到壓迫,將整個脖子自然拉直,下顎內收,如此一來在兩耳下的大動脈會受到輕微的擠壓,使腦部血液不會過度充沛,反而使人有神清氣爽之感。這在做運動量大的活動時,尤其能收正面效果。
二、肩沉:
當兩肩高聳時,必是上半身肌肉或精神處於緊張狀態所致。
所以對待你的肩膀,只需奉行一句廣告詞:『輕鬆一下嘛!』把肩頭放下來。
肩膀下沉時是微向前傾的,這可使背部脊椎自然撐展,胸口內含,即是拳理中的「含胸拔背」。但也別刻意的弓背縮胸,否則仍無益於血液的流暢。
三、墜肘:
人體中手肘的部位,本來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彎曲的狀態,
只有在施力推、打的片刻,才可能會繃直,所以讓手肘自然彎曲不過是順應生理狀態。
但為何要往下墜呢?
拳理有云:『肘不離脅』,當手臂伸出時,
身體兩側和腋下的弱點即容易露出空門,手肘下墜是有護住空門的效果。
故不單是肘彎就算了事,還要懂得兩肘靠近身體的自然下垂,方收其護身之效。
四、手空:
當我們握緊拳頭時,小臂的肌肉也一定是僵硬的;
肌肉僵硬則活動必不靈活,然而雙手實為我們人類用途最廣、活動最多的肢體;先不論拳術,難道有哪一項活動是會讓雙手長期保持在緊張狀態反而正確的嗎?
而拳術更是一種須將手部的靈活發揮到極致的藝術,所以尤須讓雙手保持鬆而空,如此方能靈動,如此方能變化而愈出。
五、尾直:
即『尾閭中正神貫頂』;乃腰椎到脊椎末端的部位,這是人體活動軸心之所在。
試將身體站立,雙腳不動,轉身看背後的事物,若把臀部也刻意翹起,腰部一定會有較大的壓迫感,扭轉角度也會受到限制,這就是軸心不直所致。
要保持尾椎正直,我的體會是假想有一個鉛錘,線頭綁在頸椎頂端,延脊椎而下,穿過會陰穴直達地面,而這個鉛錘其實就是身體的重心。
如此把身體的主幹拉直了,就不會有不正常的壓迫與酸痛。
六、胯鬆:
胯指的是骨盤延伸到與大腿骨相接的大關節部位。
這個部位對一個運動量不大的人來說,很難體會到它的重要性。
但對習武者而言,它是將足部的力道傳送到上身的樞紐;
舉凡身形的閃、轉、騰、挪,要表現出隨意而至的動作,唯有靠靈活的胯部方能達到。
否則若不把跨部以壓腿、拉筋的方式練鬆,欲發出一股勁道反而會被自己身體束縛住。
七、膝曲:
在軍中有踢正步的操演,看似充分表現精神的動作,卻極不實際;如果平時把膝蓋打得筆直來走路,試問哪一位會說這麼走很舒服?
人的膝蓋猶如汽車的避震器,它彎曲之後可以承受數倍於自己身體的力量,而且愈練愈強韌。
膝要曲,便是將力量讓膝關節去承受,力量交給了膝蓋,上身便能更穩定而靈活。
八、足穩:
拳法中有句俗話:『足為根、腰為軸。』不僅拳術,許多複雜的運動都得由穩定的雙腳來表現其特色;如體操、舞蹈等。
而拳術尤其強調在迅速的身形變換中,必得由穩定的步伐帶動;
否則就算招式再多,一個下盤不穩,被挑個人仰馬翻,再也無用武之地。
足穩之法,唯有站樁一途;
腳掌平踩,足趾抓地,脊直膝曲,長此而往,必能紮下不虛的根基。
終結八部之要,都由鬆、靜而始,至鬆、靜而終。
修習武術由此八部做起,已得調姿勢、養精神的精義;縱使不為練拳,常存修習身形八部之念於心,想也可得涵養之功。




勤練者也就是高手,幾乎可以將每一個招式都練成絕招。
正所謂 :

『不畏習得千招之人,單懼熟練一招之徒』



古人云: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功不練拳,猶如船無櫓。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2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lan76311
勳爵士 | 2012-5-23 06:06:37

胯鬆 開胯 不加以解釋 其中細微的重點 有些人可能會誤解 文 中提到的壓腿、拉筋的方式 最近看板的人都有一定程度 也許是我多心也不一定{:3_322:}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