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732
皇帝 | 2024-10-5 08:46:39

211.jpg

60 多年前,科學家首次提出「雙極電場」來解釋驅動極地風的自然力量,後者為帶電粒子從地球兩極穩定流至上方太空的神秘現象。現在,NASA 報告首度成功探測到覆蓋全球的雙極電場。

地球引力再怎麼強,仍有一定數量氣體從大氣層流出,強烈太陽風也會導致空氣一些顆粒逸入太空,就像水蒸氣從茶壺內蒸發一樣。但自 1960 年代末期以來,科學家還觀察到一股從大氣層流入太空的神秘粒子流,稱為極地風,當中許多粒子都相當冷、沒有被加熱跡象,卻以超音速傳播,激起研究人員好奇心。

科學家對此認為,地球大氣應該還隱藏另一股尚未發現的電場力量,稱為雙極電場(ambipolar electric field),負責將這些冷粒子從大氣中吸出並推入太空。之所以得此名,並非因為雙極電場位於兩極,而是因該電場的牽引力為雙向。

科學家推測,雙極電場應始於離地 250 公里處,大氣原子在此分解成帶負電的電子與帶正電的離子,由於電子非常輕,一點能量衝擊就能將它們轟向太空,而離子重量至少為電子 1,836 倍,往往沈向地表,若僅靠重力作用,電子和離子一旦分開就會隨時間推移逐漸疏遠,但因為電子、離子帶有相反電荷,因而會形成電場束縛彼此並抵消一些重力影響。

當電子因重力而下沈,離子會將電子向下拉至地表,同時當離子試圖逃逸到太空,電子也會將離子提升至更高高度,最終部分離子提升至足以隨極地風逃逸的高度,或者說,雙極電場幫忙延伸了大氣層高度。

研究人員推斷,電場對電離層的控制使磁層冷 O+ 離子供應量增加 3,800% 以上,其中波粒相互作用等機制可以加熱、進一步加速它們達到逃逸速度,而地球靜電場本身已足夠強大至能驅動極地風,也可能是主導磁層大部分冷 H+ 離子群的源頭,因此,新確認的雙極電場是推動離子離開地球大氣層進入太空、塑造磁層組成的另一個關鍵力量。

現在,NASA Endurance 任務團隊首度確認雙極電場存在,不僅量化該場強度,還表明雙極電場提升了電離層高度與密度,或者說雙極電場將高層大氣帶電粒子提升至比原本更高的位置,以某種待探索的新機制塑造地球大氣。



Endurance 號是枚發射用來測量地球全球電位的低軌道火箭,在 20 分鐘飛行中達到 768 公里高度,隨後墜入格陵蘭海。

根據火箭飛行過程測量到的數據,電位變化僅 0.55 V,強度與手錶電池差不多,但這種弱電場正好可以解釋極地風產生原因。

氫離子是極地風最豐富的粒子類型,在受到雙極電場的力後,其強度達重力 10.6 倍,足夠以超音速向上發射至太空,整體而言,雙極電場使電離層的標高(scale height)增加 271%,代表電離層到更高高度後仍維持一樣密度。

雙極電場的存在與磁場、重力場一樣,都是重要的基本能量場,有助我們解釋行星大氣層演化。由於雙極電場由大氣層內部動力學產生,科學家預計其他行星也存在類似電場,包括金星、火星。

新論文發表在《 自然》(Nature)期刊。

評分

已有 3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att007 + 30 感謝分享~
littleglin + 10 感謝大大分享
jrc11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5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att007
王室 | 2024-10-5 23:38:53

本篇最後由 att007 於 2024-10-6 22:34 編輯

大氣層並非牢不可破,有氣體衝出大氣層不意外

評分

已有 4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372700 + 30
180124 + 30
270055 + 30
jrc11 + 10

總評分: 名聲 + 10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24-10-6 08:39:42

att007 發表於 2024-10-5 23:38
大氣層並非勞不可破,有氣體衝出大氣層不意外

地球的氦氣就不停的從大氣層擴散出去,以後就沒有氣球可以充氣了。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jrc11 + 10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att007
王室 | 2024-10-6 22:36:35

732 發表於 2024-10-6 08:39
地球的氦氣就不停的從大氣層擴散出去,以後就沒有氣球可以充氣了。

沒有其他氣體可以替代嗎?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jrc11 + 10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24-10-6 22:43:21

att007 發表於 2024-10-6 22:36
沒有其他氣體可以替代嗎?


蛇兄看一下 元素週期表,氫氦鋰鈹硼碳氮氧,大氣是由氧和氮組成,比這兩個氣體輕的氣體只剩下氫和氦,雖然氫可以取之不盡,但是有爆炸的危險。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jrc11 + 10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att007
王室 | 2024-10-6 23:05:10

732 發表於 2024-10-6 22:43
蛇兄看一下 元素週期表,氫氦鋰鈹硼碳氮氧,大氣是由氧和氮組成,比這兩個氣體輕的氣體只剩下氫和氦,雖 ...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說真的這對我來說我是大外行

現在有國家在發展〝氫〞能源汽車
不知前景如何?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jrc11 + 10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24-10-7 07:16:14

att007 發表於 2024-10-6 23:05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說真的這對我來說我是大外行

氫氣車和AI一樣都是未來的趨勢。

不過不過要打破水的氫氧鍵需要很大的能量,很多人都在做這一方面的研究,用催化反應降低取得氫的成本。

但是安全的儲存氫又是另外一個重要工程。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jrc11 + 10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littleglin
王子 | 2024-10-8 21:13:01

原來
連電子 這般微小的例子,都受到『逃逸速度』的規則。

不知道光、波、輻射,是不受影響,還是因為超過逃逸速度!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24-10-8 21:22:15

littleglin 發表於 2024-10-8 21:13
原來
連電子 這般微小的例子,都受到『逃逸速度』的規則。

只要有資量都會受到逃逸速度的規範。

至於光因為沒有質量,所以不受逃逸速度的限制。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