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弟華
威爾斯親王 | 2025-4-12 10:14:56

20250411003578.jpg

古代死囚大多選在「秋後問斬」,主要是為了順應天意,以免招致災厄。(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經常看古裝劇的人,對於處斬犯人的情節並不陌生,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往往是秋後問斬,以及要趕在午時三刻行刑。事實上之所以不在當下立刻行刑,源自於古人對大自然抱持的敬畏之心,認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違背天意,否則可能招致災厄,同時還隱含執政者的私心,因為農民在秋冬季節較為空閒,方便地方官召集百姓觀看處決,以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根據《搜狐網》報導,古人認為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若在此時處斬犯人,既不吉利,也可能影響農作物的收成。漢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學說也強調,帝王的施政要和四季相配合,春夏應該是賞賜施恩的季節,秋冬才適合論罪行刑。

因此「秋後問斬」逐漸成為制度慣例,秋冬執行死刑,不僅符合禮制,也給犯人家屬一段緩衝期,有時甚至能趕上皇帝大赦,得以逃過一劫。西漢酷吏王溫舒就曾因冬天太短、春天無法行刑而感到遺憾,足見當時對時令的重視。不過這畢竟只是慣例,若皇帝決心殺人,是不會等到秋天的,像謀反等大罪,往往當即抄家滅族,根本無法指望赦免或延遲。

至於「午時三刻斬首」則源於古人的陰陽觀念,據說此時陽氣最盛,而行刑屬陰,須以陽氣壓制陰氣。一般罪犯多於正午處決,讓其有機會做鬼,投胎轉世;而那些十惡不赦者就會選在午時三刻,也就是現在的11時45分進行斬首,避免死囚的鬼魂作祟,讓其永世不得超生。這種說法雖無科學根據,但長久以來已約定成俗。

值得注意的是,「午門斬首」一詞則純屬誤傳,午門為皇宮正門,清代更是戰功凱旋之地,並非行刑場所,明清真正處決犯人的地方多在柴市或菜市口。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EasonEason🟦
見習騎士 | 2025-4-12 12:51:56

了解了,謝謝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