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732
皇帝 | 2025-4-16 08:32:07

211.jpg

科學家認為,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隕石撞地球,但也有一派說法是,隕石只是最後一根稻草,其實早在隕石撞擊之前,恐龍數量就已經大幅減少。然而最新科學家證據顯示,這種說法只是因為當時的化石紀錄不全,實際上恐龍的確是因為隕石撞擊而完全消失。

長期以來,科學家透過化石研究發現,在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之前,恐龍的數量和多樣性一直在減少,使得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恐龍在隕石撞擊之前就已經走向滅絕。倫敦大學學院古生物學家發表在《當代生物學》期刊研究發現,恐龍在滅絕前之所以數量減少,可能只是因為化石紀錄不佳。

科學家研究北美約 8,000 塊化石紀錄,這些化石可追溯到晚白堊世的第五個時期名為坎帕期,約 8,360 萬年前至 7,210 萬年前,以及馬斯垂克時期,約 7,210 萬年前至 6,600 萬年前,即隕石撞擊前 1,800 萬年的紀錄,重點研究甲龍科、角龍科、鴨嘴龍科和暴龍科。

化石分析確實顯示恐龍物種的數量在大約 7,500 萬年前達到頂峰,然後在小行星撞擊前的 900 萬年間逐漸減少,直到 6,600 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導致非鳥類恐龍滅絕。這種趨勢在大規模滅絕之前的 600 萬年裡更加明顯,地質紀錄中四個科的化石數量都在減少。

然而,研究員發現,沒有跡象顯示環境條件或其他因素可以解釋這種下降。根據研究人員建立的模型,所有恐龍家族分布廣泛且常見,因此除非發生小行星撞擊等災難性事件,否則滅絕的風險很低。

至於化石紀錄中的恐龍數量與多樣性減少,可能是因為地質改變。科學家表示,馬斯垂克時期的地質條件可能較差,不適合形成化石。此外,曾從墨西哥灣一直延伸到北極的西部內陸海道消退,以及大約 7,500 萬年前開始的落基山脈崛起等事件,可能阻礙或擾亂化石形成,使得當時的恐龍數量看起來更少,多樣性也更低。

8,000 份化石紀錄中,研究小組發現角龍類,包括三角龍及其親屬等有角恐龍,是最常見的,可能是因牠們在馬斯垂克時期棲息在最有利於保存的平原地區。鴨嘴恐龍最不常見,可能是因為牠們喜歡河流,河流流量減少可能導致沈積物沈積減少,沈積物本來可以保存這些恐龍。此外,北美馬斯垂克時期的地質露頭並未暴露,或被植被覆蓋,因此研究人員可能難以接觸到可能含有恐龍化石的岩石。

由於這段時期已知的化石有一半來自北美,因此這項研究發現也可能具有全球影響。作者表示,這項研究反應人們不能輕信化石紀錄的表面意義。恐龍或許並非注定中生代末期滅絕,如果不是那顆小行星,牠們或許仍會與哺乳動物、蜥蜴及鳥類共享這顆星球。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att007 + 30 感謝分享~
jrc11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4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hsiaohsufeng
大公爵 | 2025-4-16 09:48:15

蠻合理的說法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25-4-16 10:15:00

hsiaohsufeng 發表於 2025-4-16 09:48
蠻合理的說法

這份研究算是為恐龍滅絕的原因一錘定音了。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jrc11 + 10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att007
王室 | 2025-4-16 23:24:26

人類應不應該慶幸幾千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

評分

已有 4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372700 + 30
270055 + 30
180124 + 30
jrc11 + 10

總評分: 名聲 + 10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25-4-17 10:35:59

att007 發表於 2025-4-16 23:24
人類應不應該慶幸幾千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

這是肯定的,否則人類文明不會出現。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jrc11 + 10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