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Iarngreiper
威爾斯親王 | 2025-6-30 08:52:47

自由時報 2025/06/29 17:52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

藝術家筆下的「潮汐撕裂事件」想像圖。當恆星(圖中右側氣流來源)過於靠近超大質量黑洞時,會被撕裂成熾熱的氣體,形成環繞黑洞的吸積盤(圖中旋轉盤面),並爆發出極其強烈的光芒。(圖:NASA/JPL-Caltech)

根據科學新聞網站《SciTechDaily》報導,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綜合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與地面望遠鏡的數據,首次確認了一種全新類型的宇宙爆發事件,其亮度是超新星爆炸的100倍以上,堪稱自宇宙大爆炸以來觀測到的最強烈宇宙爆炸。

這項發表在《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研究,將這種罕見的爆發,命名為「極端核瞬變」(Extreme Nuclear Transients)。它發生在當一顆不幸的巨大恆星,漂流到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附近時,被黑洞強大的潮汐力撕成碎片。

「極端核瞬變」被認為是已知「潮汐撕裂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s, TDEs)的一種極端變異型,具有更高的亮度與更持久的能量釋放,是探測那些通常處於非活耀狀態的超大質量黑洞的關鍵指標。

夏威夷大學的研究生、論文第一作者辛克爾(Jason Hinkle)形容:「這些事件是我們唯一能擁有的探照燈,可以用來照亮那些沈睡的宇宙巨獸。」

研究團隊共分析了3起此類事件。其中最著名的一起,被戲稱為「芭比」(Barbie),其正式編號為ZTF20abrbeie。它在2020年被加州的帕洛馬天文台首次發現,其被撕碎的恆星,質量高達太陽的3到10倍。NASA的史威福特天文台(Swift Observatory)捕捉到的X射線、紫外光與可見光的變化曲線,成為證實這些事件與黑洞有關的關鍵「指紋」。

這項發現之所以重要,不僅在於確認了一種新的天文現象,更為未來的觀測任務提供了「尋寶圖」。由於這些事件極其明亮,它們釋放的紫外光,在經過宇宙膨脹的紅移後,會轉變為紅外光,而這正是NASA即將發射的「南希.葛瑞絲.羅曼太空望遠鏡」(Nancy Grace Roman Space Telescope)最擅長探測的光線。

研究共同作者、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佩恩(Anna Payne)表示:「我們可以將這三個天體作為藍圖,讓我們知道未來該尋找什麼。」預計最快在2026年升空的羅曼望遠鏡,將能回溯超過120億年,找到更多來自宇宙幼年時期的「恆星撕裂煙火秀」,為我們揭開恆星、星系與黑洞演化的古老秘密。

天文學家將黑洞吞噬恆星的過程,稱為「極端核瞬變」。圖為恆星物質被黑洞引力拉扯、壓縮後,形成一道發光氣流墜入黑洞的想像畫面。這類事件的亮度,是科學家尋找宇宙中沈睡黑洞的關鍵線索。(圖:NASA/JPL-Caltech)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yoldash + 10 感謝大大分享
mr0kimo37679 + 2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