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superstarjw2
子爵 | 2025-9-7 20:54:18

「再見,我曾深愛的台灣!」TaiwanPlus前高階主管「單程機票」舉家離台,萬字長文痛陳「執政黨默許側翼操控極端對立」

風傳媒報導國際中心 2025年9月7日 週日 上午11:43

在台灣生活工作超過十年、曾任公營英語影音平台《TaiwanPlus》編輯部高階主管的英籍資深媒體人Ed Moon,近日以一篇題為「My Great Taiwan Recall」(或可譯為「我重要的台灣回憶」,不過Great Recall及大罷免的英譯,此題雙關與影射的意味濃厚)的公開文章,震撼了長期關注台灣政經與國際關係的社群。


Ed Moon在文中表示,已於2025年7月底攜家



眷,持單程機票離開台灣返回英國,直言台灣昔日「熱情而理性的公共討論空間」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被極端言論與政治動員所佔據」的環境,這種令人窒息的轉變,最終迫使他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

Ed Moon的文章發表於個人的Substack平台,他寫道:「2025年7月下旬,我拿著一張單程機票,在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登機。十年來,我第一次沒有計畫再回來。」他坦言,放棄在台灣建立的一切——家庭、事業、房產與儲蓄,一年前還看似愚蠢,但當飛機起飛時,「我只感到解脫」。

一切的開端:當「定罪犯」川普報導被下架

Ed Moon指出,壓垮駱駝的第一根稻草,始於他在《TaiwanPlus》任職期間。他回憶,一篇將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正確地描述為「被定罪的重罪犯」(convicted felon)的報導,遭到不當撤換,這起事件讓他清楚意識到,「新聞編輯室所受到的政治干預,已經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

他表示,當「川普事件」爆發後,他便開始規劃離開。他所熟知且熱愛的那個充滿熱情但講道理的台灣,正被一種全新的事物所取代。而接下來幾個月發生的事,則徹底堅定了他的決心。

「大罷免」運動:是公民覺醒還是政治動員?
Ed Moon將文章的重點,放在了2025年夏季針對幾乎所有在野黨區域立委發起的「大罷免」(The Great Recall)行動。他首先表明,許多聰明且善意的人們會告訴你,這是台灣健康民主與公民行動的展現,但Ed Moon對此提出質疑,並認為「台灣大眾似乎並不買單」。

他深入分析,賴清德總統上任後,外界期待的「蔡英文路線的延續」從未真正發生。Ed Moon認為,賴清德的政治生涯以正面對抗著稱,包括在2020年總統大選前挑戰時任總統蔡英文的黨內初選。因此,在擔任四年沈寂的副手後,期望他會「蕭規曹隨」並不切實際。

Ed Moon觀察到,新政府上任之初,在民進黨未掌握國會多數的情況下,並未向在野黨伸出橄欖枝共組聯合內閣。相反地,與賴清德親近的盟友們早已開始談論要對「所有可能的在野黨立委」發動「大罷免」。這項行動很快就成形,並巧妙地與民進黨脫鉤,包裝成「公民團體」的自發行為。

他對此提出尖銳的質疑:「這種假裝與民進黨無關的說法,竟然被許多親綠的政治評論者全盤接受。我試著想像類似事件發生在美國,比方說,全國步槍協會(NRA)和各種親共和黨的團體試圖罷免一位民主黨總統,這種說詞會那麼容易被接受嗎?那些公民團體的成員中,有多少是民進黨的選民?又有多少是民進黨的黨員?」

Ed Moon補充了對台灣罷免制度的背景知識,指出自2017年《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法降低門檻後,發動罷免變得相對容易。儘管仍需經過兩階段(1%提議、10%連署)的實體簽名連署,但在台灣高度政治極化的環境下,要動員10%的死忠支持者去罷免對手陣營的民意代表,「是完全可能的」。

尋找新敵人:納粹圖像與鎖定陸配的險惡風向

與「大罷免」行動同時出現的,是另一個令Ed Moon深感不安的趨勢——對在台中國大陸籍配偶的「蓄意針對」。他指出,從民選政治人物到親政府的網紅,乃至一般居民,政府在未經修法的情況下,僅憑藉對現有法條的重新解釋,便採取了一系列行動,這種缺乏正當法律程序與判例的做法令人警惕。

更讓他感到險惡的是,後來被揭露,兩位反對陸配並支持罷免的主要倡議者,竟然在研究納粹主義,甚至使用相似的圖像,並引用「尋找一個群體,將其塑造成猶太人」等言論。

Ed Moon特別提到了一場由網紅「八炯」等人發起、於2025年4月19日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的「拒絕統戰 守護台灣」集會。當時,聯電創辦人曹興誠與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同台亮相,而舞台背景的標誌,被指與納粹符號高度相似。Ed Moon寫道:「我當時還跟同事開玩笑說,這看起來很像納粹風格。結果,這根本不是玩笑。」


儘管民進黨與賴政府對此擁有「貌似合理的否認權」(plausible deniability),畢竟這些人並非為黨工作,但Ed Moon反問:「真的有人相信,只要幾句重話,就能阻止這些罷免團體和網紅嗎?即使不能,公開的告誡至少能劃清是非的界線。」
最後一根稻草:當自己與家人成為攻擊目標
最終,Ed Moon與他的家人也成為了這些「極端分子」的攻擊目標。他們的「罪名」,僅僅是因為在《TaiwanPlus》監督的報導中,未能「百分之百符合政府的敘事」。

身為編輯部高層,他始終努力在報導中取得平衡,既要涵蓋政府的政策議程,也要呈現反對派的觀點,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納入中國的聲音。他坦言,在台灣的公營媒體中,這項任務極其艱鉅。「我絕對在任職期間,努力推動了少數幾篇能展現其他面向與較少被述說的故事,」他寫道,「但正是這少數幾篇報導,為我和我的同事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折磨。」

作為一個始終避免在複雜的台灣認同議題上選邊站的外國人,Ed Moon感到,要在維持新聞專業、保護記者同仁,以及不讓自己與家人受影響之間取得平衡,已成為「一個不可能的負擔」。

他總結道:「台灣的氛圍轉變,既是突然,也非突然。我看到台灣走向這條路已有一段時間,但長期以來,社會菁英們拒絕屈服於支持者最壞的衝動,從而阻止了情況惡化。我恐怕,那樣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我不相信台灣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文章的最後,Ed Moon表示,在離開生活了超過12年(佔據他生命三分之一)的台灣與中國大陸後,他將把寫作重心轉向英國,並期望能以一個更符合英國自身利益的視角,來分析台灣與兩岸關係,而非僅透過北京、華盛頓或台北的框架。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raiderlara + 10 感謝大大分享
alan173927637 + 3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3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superstarjw2
子爵 | 2025-9-7 21:07:38

學學如何作爲民進黨的外媒側翼好嗎。

路透社 有李宜穆, BBC 有黃曉恩,金融時報有席嘉琳....各各生活在極樂之中。

金融時報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sieg_tsai + 1 我很認同+1

總評分: 名聲 + 1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sieg_tsai
子爵 | 2025-9-7 22:38:46

這種才是錚錚鐵骨的新聞人, 追求真相!! 台灣的新聞是怎樣的態度? 看看這位,
想想台灣怎麼評價記者?? 小時候不念書, 長大當記者!!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asdasdqqqq
大公爵 | 2025-9-7 22:41:51

台灣的絕大部分"正常的公民"絕對不會讓這樣的政治環境持久的
請對我們有信心!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望日瘋狼
伯爵 | 2025-9-8 10:51:20

反對的是有某種聲音徹底不願意出聲,消失了,正面、反面、中立,激進的,消極的都一樣,
當然其中有些是白癡的發言就真的不用理會,但多元共榮以及言論自由是引以為傲的,但現在的情況好像是有著文字獄一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