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2025-9-8 23:09:34

長久以來,教科書總把靈長類的起源與熱帶雨林劃上等號,但一項由英國雷丁大學主導的新研究顛覆了這個觀點。科學家透過化石紀錄與統計模型,重建了 6,500 萬至 4,780 萬年前古代靈長類的棲地,結果顯示牠們最早可能生活在北美洲嚴寒多變的環境中,而非溫暖潮濕的叢林。

研究指出,最早的靈長類祖先棲息地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冬季則嚴寒結冰。這意味著牠們必須具備強大的適應力,甚至可能像現今的馬達加斯加侏儒狐猴一樣,以「冬眠」的方式度過寒冬。這種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策略,或許正是靈長類後來能廣泛擴散、快速演化的重要推手。

研究團隊分析了不同時期靈長類的氣候轉換路徑:最初從寒冷氣候出發,逐步過渡到溫帶,再進入乾燥環境,最後才抵達熱帶雨林。換句話說,熱帶並非靈長類的起點,而是演化旅程的「終點站」。

遷徙距離與環境惡劣速度高度相關
pnas.2423833122fig04-1536x1273.jpg
圖展示了靈長類如何在不同氣候變化速度下遷徙與演化:
(A) 當地氣溫越高,靈長類的遷徙距離(DPATHWISE)也越長,代表牠們會走得更遠。
(B) 氣溫變化速度(LTRATE)越快,靈長類的遷徙距離也越長,顯示快速氣候變遷迫使牠們大規模遷徙。
(C) 降雨變化速度(LPRATE)同樣推動更長的遷徙距離。
(D) 隨著時間演進,演化分支數(NCPATHWISE)持續增加,反映靈長類物種多樣化的累積過程。
(E) 當地降雨量(LP)則和分支數呈負相關,顯示穩定、潮濕的環境反而減少了新物種的出現。
(F) 但當降雨變化速度加快(LPRATE),分支數顯著增加,顯示氣候不穩定促進了物種分化。圖/(PNAS)
靈長類的遷徙距離與環境變化速度息息相關。當氣候快速惡化時,牠們被迫遠距離遷徙,平均可達 561 公里;若只在相似但不穩定的環境中轉換,遷徙距離則縮短至 137 公里。這種不斷的遷徙與分化,推動了靈長類多樣性的形成。

研究作者強調,這項發現不僅重寫了靈長類的起源故事,也對現今物種面對氣候變遷提供了啟示。正如古代靈長類在嚴酷環境下展現韌性,現代靈長類的存續,也將取決於牠們應對快速環境變化的能力。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732 + 30 感謝好友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25-9-9 12:14:09

英國人做的研究一向不太靠譜,這項研究成果又要推翻人類長久以來的認知,我雖然心存疑惑但是仔細看完文章,這樣的推論似乎也不無可能。最早的原始靈長類化石的確在北美洲和歐亞大陸都有發現,這些地區在古新世氣候比現在溫暖許多,屬於溫帶甚至亞熱帶氣候。

隨著地球氣候的變遷,這些早期的靈長類逐漸向南遷徙,尋找更適合生存的溫暖環境,最終到達了現在的熱帶雨林。許多物種在進入熱帶後,開始了快速的物種分化,演化出各種不同的體型、行為和適應方式。這使得熱帶雨林成為了靈長類物種最密集、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例如南美洲的猴類、非洲的猿類等等。從這個角度看,熱帶是靈長類演化旅程的「終點站」而不是起點。

這研究成果挑戰了熱帶是靈長類演化起點的傳統看法。它強調了地球氣候變遷在靈長類演化旅程中的關鍵作用。這也提醒我們,演化並非總是單向的,物種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遷徙和適應。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鄭玄琦 + 30 + 30 樓主太有才啦!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