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2025-10-17 23:08:20

AA1Ot8QA.jpg
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梅爾著名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取自pixabay)
耗時360年,藝術史上一個長久未解的謎題,近期可能有新進展。英國藝術評論家安德魯·格雷厄姆-狄克森(Andrew Graham-Dixon)在《泰晤士報》最新文章中爆料,他在新書《Vermeer: A Life Lost and Found》中指出,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著名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模特兒,極可能是贊助人家庭的孩子。

根據《紐約郵報》報導,格雷厄姆-狄克森指出,維梅爾在1665年創作這幅畫時,幾乎專門為荷蘭戴爾夫特的夫妻檔皮特·克萊斯佐恩·范魯伊芬(Pieter Claeszoon van Ruijven)與瑪麗亞·德克努伊特(Maria de Knuijt)服務,這對夫妻信仰激進的基督教宗派「雷蒙斯特派(Remonstrants)」。因此,他推測畫中戴著異國風頭巾與珍珠耳環的沈思少女,很可能是贊助人的10歲女兒瑪格達蓮娜(Magdalena)。
格雷厄姆-狄克森表示,「她(瑪格達蓮娜)在1667年秋季大約12歲,如果她像父母一樣是雷蒙斯特派的分支『Collegiant』成員,她會在這個年紀正式確認信仰。」他認為,維梅爾的每一幅畫作都深受贊助人瑪麗亞及其朋友圈宗教信仰影響,維梅爾本人也曾參加Collegiant聚會。

不過,這一推論引發學界不同看法。《Muse: Uncovering the Hidden Figures Behind Art History’s Masterpieces》作者魯思·米林頓(Ruth Millington)提醒,這幅畫不一定是現實人物的肖像,「這幅畫的魅力在於神祕感,它原本是『tronie』(想像人物畫),描繪的是想像中的人物,而非可以直接辨識的真人。」

小說《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作者崔西·謝瓦列(Tracy Chevalier)也指出,「這幅畫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留白了觀者的想像。你永遠無法確定她在想什麼、感受如何,如果都被解答了,藝術的魅力也會消失。」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732 + 30 感謝好友分享
19830523 + 30 + 3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6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25-10-18 09:34:24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譽為「北方的蒙娜麗莎」,原因是維梅爾在這幅畫中對光線的運用堪稱一絕。一道柔和的光線從左側射入,精準地落在少女的臉龐、濕潤的嘴唇、以及那顆巨大的珍珠耳環上,創造出溫暖而親密的立體感和戲劇感(類似於「聚光燈」下的效果)。

另外少女的回眸姿態十分親密,她的眼神似乎與觀者四目相交,豐潤的嘴唇微張,彷彿要說話,但又欲言又止。這種曖昧、難以解讀的神情,讓觀者必須自行腦補她的情緒和思緒,造就了「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少女」。最重要的是360 年來,少女的真實身份一直是個謎。她是畫家的女兒?女僕?贊助人的孩子?或是根本不存在的想像人物?這種身份的未知性,持續激發著人們的好奇心和無窮的猜測,與《蒙娜麗莎》的魅力有異曲同工之妙。

英國女作家崔西·雪佛蘭於 1999 年出版了同名暢銷小說,為這位神祕少女賦予了虛構的女僕身份和一段浪漫故事,隨後被改編成由史嘉蕾·喬韓森主演的同名電影。無論畫中少女的身份為何,這幅畫的魅力正是源於其神祕感,留給觀者想像的空間。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鄭玄琦 + 30 + 3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