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1659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sst
王子 | 2011-4-11 01:07:25

作者:勝間和代/日本知名企管顧問


 此外,還有另一種學習本質的方式,就是「最佳實務做法」的共享。

 所謂的「最佳實務做法」,就是在現場的經驗或智慧中誕生出來的最佳方法或做法。比如說,就某種角度而言,豐田生產方式也是一種最佳實務做法的累積。因為,企業組織就某方面看起來,很容易可以在組織內部將最佳實務做法當成一種技術累積下來。

 從別人那裡學到他們透過某種方式找到的「最佳實務做法」之後,就能建立起自己用於收集資訊的架構。當然,學到的東西未必能夠直接運用。不過,還是可以拿它來當成區辨與判斷的標準,了解哪些屬於百分之一的本質,哪些又屬於其他那百分之九十九。

 例如,我在三十四歲時才開始從事證券分析師的工作。一般人都是剛畢業或二十五到二十九歲時開始工作,因此我到了這年紀才開始,決不能算是早。一開始的半年中,我先是致力於收集「最佳實務做法」。

 具體來說,我請成為自己助手的人告訴我,目前為止,公認一流的那些證券分析師,都是採取什麼樣的做法。他們的工作是在什麼樣的流程下進行的,怎麼去做資訊管理,又會產生什麼樣的產出。

 還有,我每天中午都會找工作能力強的分析師前輩或業務員一起用餐,請他們在可能範圍內教我工作的做法。

 就這樣,我和二十位以上的同事交談過後,一方面建立起關於工作做法的架構,一方面也清楚地了解到,哪些做法可以傳遞價值給顧客,哪些部份是他們個人的獨到技巧,以及他們分別擅長與活用了什麼樣的能力。

 像這種與人比較而找出自己過度或不足之處的做法,稱為「標竿學習」;自己的做法,要不斷地標竿學習下去。

 或許會有人覺得,問別人問題很難為情,或是覺得問問題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因而對詢問工作的做法有所猶豫。但只要對方能夠了解,回答你的問題可以提升你的效率,進而讓對方、讓組織全體做起事來也變得輕鬆的話,他應該也會樂於幫忙吧。從對方身上巧妙地學到「最佳實務做法」的能力,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資訊收集力。

 此外,雖然人的本質各有不同,但是在問過所有分析師前輩之後,我發現一流分析師大致上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二話不說服務顧客的類型。踏實地與顧客接觸、花時間,重視與顧客的溝通

 集中於出色分析的類型。幾乎不主動打電話,把時間集中在完成出色的分析與報告。

 最糟糕的分析師是,兩種都當不成的四不像。我選擇的是後者的道路,不過也稍微調整了一下與顧客接觸的部份。如果我是個王牌分析師,即使我不打電話,對方也會打來諮詢;但像我這種剛出道的分析師,在做出實際成績前,可沒辦法這麼悠閒。

 即便如此,一打電話,用於分析的時間就變少了。因此,我徹底活用了電子郵件。有時候是所有人寄送相同內容,但也有針對特定對象寄發的信。在電子郵件的使用方式上,我是以一種「要創造出最佳實務做法」的決心,不斷開發出新的使用方式。

 我最擅長的,畢竟還是在於「整理文章的速度很快」。這樣的話,有一種方式可以活用之:勤勉地做好報告+勤快地藉由電子郵件跟催。像這樣,在進行某種知識性生產時,要搭配自己的做法、技巧與目前為止的經驗,才能夠漸漸完成。(本文摘自《新•知識生產術》,商周出版)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etg4
見習騎士 | 2011-4-21 10:12:41

大家一起來推爆!
我想我是一天也不能離開捷克論壇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