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382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西諾
王室 | 2011-5-14 18:41:27

文章出處:郭騰尹的幸福天空

--- 心理學家對「比馬龍效應」的實驗

在台北市敦化南路的黃金地段有一所知名的復興中小學,這是全台灣有名的明星學校,我在小學五年級時從北投國小轉學到這裡,一直到初中畢業。近年來隨著辦學的優異,也開始有了實驗高中,在離開母校三十多年後,我很高興、更感榮幸的應邀回學校和學弟妹們分享一路走來的心情點滴。

回想過去在復興念書的日子,我印象深刻的是無止盡的補習,父親雖然愛子心切,但在學習上總是未盡如意,所以別的同學下了課是回家,我則又有家教、又要到老師家補習,沈重的課業壓力,讓我個性上更加沈默寡言。

看著這群坐在教室裡的高一學生,他(她)們的臉龐與我在捷運上擦身而過的高中生並沒有差別,唯一的不同是他們的家庭有著比較好的社會位置,這些良好的聲望也可能會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在這個充滿競爭又複雜的社會裡,他們有著上一代更大的期?#92;,一種無形的明星學校歸屬感,讓當時的我有讓人羨慕的部分,但也有著要奮發向上的自然驅動力。我在這群孩子身上也似乎看到了那個部分,甚至也一樣帶著些無奈。

被期待是一種動力,不論是對自己的期?#92;或是他人的盼望,在心理學裡最有名的應該是人性中的「比馬龍效應」,其來源出自西方的神話故事:Pygmalion(音譯比馬龍)是一個擅於雕刻的人,有一次,比馬龍雕了一尊少女像,少女的五官洋溢著青春亮麗,因為朝夕相處,比馬龍情不自禁的愛上了這個雕像,他內心十分渴望這位少女能夠變成真的。後來,天神看到這個情形,被他純真的心與深情所感動,因此用法力將雕像變成真人,賦予生命及情感,最後比馬龍和這位夢中情人結婚了……。這種發自衷心的期待、並且試著滿足這種期待的心理就是「比馬龍效應」。


接著心理學家為了印證這個理論進行一些有趣的實驗:他們對一所小學的學生進行智商測驗,這個小學各學年按照能力別分為三組,而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大多是中產階級。心理學家對原先各 班的新 老師說,這個測驗能預知學生未來是否能迅速發展智能,當新學期開始時,心理學家從各班隨機抽出百分之二十的學生,然後對新的老師說:「這些學生是經由智商測驗中表現最優秀的學生,可以預估他們在智能上會有突出的發展。」當然真實的情形只有原先的級 任 老師知道,他們同意在實驗期間一直保持這個秘密。

經過八個月後,再次對上次接受測驗的全部學生進行智商測驗,其結果是被告知會有突破性發展的學生很明顯的比沒有被告知的孩子有了更長足的進步。心理學家認為這是老師會在有意無意間透過語氣、表情或動作,將對學生的期待傳達給學生,藉此強化學生用?#92;的動機,一旦學生有更好的表現,老師甚至家長也會提高期待的標準。

當別人對自己有所期待時,那會是一種努力的目標,也可能是一種很難負荷的壓力,這除了與當事人的性格及抗壓力有關之外,也和每個人發展的志趣有關,如果被期待的事和自己的專業或興趣有關的話,人們比較願意承擔更大的壓力,但無論如何,適度的期待總比潑人冷水要正面些。

我請母校的師長們幫忙,幫我找一找以前的成績單,並不是想看以前考試的分數,而是想看看以前級 任 老師對學生所寫的評語,我想回憶一下三十年前老師是怎麼描述我的,和現在的自己有沒有很接近呢?也?#92;我也真的走在一條被老師所期?#92;的路上,尤其是當看到自己孩子成績單上的評語是用電腦打的時,我真的覺得以前的學生是幸福的,因為那簡短的一、兩句話,絕對不是按滑鼠複製及貼上那麼容易的。

「比馬龍」雖然是個人名,但中文的翻譯卻更傳神的表達出精義,如果把學生或員工比做馬,他的言行舉止就會朝馬的方式前進,但如果比做龍時,其思考與行動就會像龍一般,所以不論是在組織經營與家庭學校教育上,我們都可以利用「比馬龍效應」來啟發每一個人的潛能,讓員工有更積極任事的態度,讓其優點可以更完整的發揮。有時候主管真誠的期待也是一種激勵,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你時,只要有一個人對你有所期待,你都應該為這個人奮鬥下去。

「比馬龍效應」我們不只可以運用於上對下的關係,也可以運用在下對上,就像員工可以期待老闆,孩子可以給父母親寫評語一樣,你知道孩子是如何描述你嗎?

由威爾�史密斯所演的「當幸福來敲門」給了我內心很美的觸動,落魄的父親帶著孩子睡捷運車站內的廁所,把它想像成時光倒流的洞穴,而外面是恐龍橫行的世界;每天下午五點,就得去排隊搶教會的慈善床位,否則就會有一個冷冽淒苦的夜晚。在劇情中,即使生活再困苦,小小年紀的兒子仍然懂得告訴爸爸:「你是個好爸爸,沒錯!」電影的這一幕,讓?#92;多的觀眾都不禁紅了眼眶。

在我女兒的眼中,我是個好父親嗎?在妻子的眼中,我是個好丈夫嗎?我是個好兒子嗎?甚至在員工心中,我是個好老闆嗎?我的所作所為有符合他們的期待嗎?這個問題的反思讓我不能如此的一廂情願,我知道我沒有辦法滿足每一個人的期待,但是他們的評價卻是我一生努力的方向。

做一個好父親、好丈夫、好兒子、好老闆的自我要求,讓我懂得有些事要做、有些事卻必須要學習割捨,有些話能說、有些話卻要留三分,雖然累,但是有了這些最重要的人的肯定,一切的辛苦也是值得。

學習給人期待,是激勵別人的方式,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期待,也可以用它來激勵自己,期待是一種夢想,讓人有了渴望,這種渴望讓你我從平凡走向不平凡。



Action is Power:

1. 告訴你周遭的人,你對他們的期待為何?

2. 了解周遭的人,他們對你有何期待?

3. 分析自己是花了大多數的時間在個人目標的達成,還是團隊成員們的特質與貢獻。

4. 增強自己的信心,有助於挑戰更高的目標。

5. 增加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習,讓你有更堅強的實力。

6. 相信自己,也在話語中給人信心、給人希望。

7. 每天問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祝福自己及鞭策自己。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這內容若讓您滿意的話,請按下您所看到的,有您的愛心感謝獎勵,才有分享的動力!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