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1857 | 回覆: 7 | 跳轉到指定樓層
sst
王子 | 2011-5-15 00:21:18

本帖最後由 sst 於 2011-5-15 00:24 編輯

有否曾經因為忘記客戶的名字而錯失一宗生意﹖對於能夠緊記自己名字的合作夥伴,會否令你另眼相看呢﹖

職場中,記憶力不但有助你建立良好的人脈關係,亦有助你井井有條地完成工作,減少因遺忘而引起的錯誤。加上一般香港人都需要持續進修,下班後要上課,或三、四十歲時接受再培訓,重拾書本。所以,必須加強記憶力,才能兼顧工作與學業,並將所學加以應用。

圖書館中,各類型的書籍都有書號,想找翻譯小說你會到「889」的書架,哲學是「100」,應用科學是「400」﹔其實,能將記憶分類放入腦中,亦是增強記憶力的好方法。今期我們找來記憶高手葉瑞財,解構一下如何將記憶分成多個書架,井然有序地牢記在腦中,令你工作進修更得心應手。

記憶三大竅門
記憶變成旅程﹕地點法
每項記憶法的前提都是將資料變成圖像,以背記英文字典為例,葉瑞財能說出詞語的位置及頁數,或憑頁數及位置說出生字。差不多2,000頁的字典,怎樣放入腦中﹖「Wrought」在字典第1,764頁,位置是「1」,葉瑞財便將「1764」想成一家他曾到過的報館的代碼,1,764頁的4個生字是報館內4個不同地方。進入報館第一眼看到的是一道門,他便將門跟「Wrought」(意﹕製作、加工)連上關係,如有人在製造一道門,之後的「Wry」(意﹕扭歪的),可想像自己看到報館一隻彎曲的門柄,將資料聯成一個旅程。

「地點法」來源
地點法源於2,500年前一名希臘詩人西摩尼得斯(Simonides)。一天,西摩尼得斯出席一個宴會,屋頂突然崩塌,砸死了很多客人,屍體血肉模糊,無法辨認。西摩尼得斯憑?記憶,按客人的座置及容貌回憶每個人的名字。進化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祖先常回憶上一餐的地方或回岩洞的路,令這種記憶法自然形成。

記憶變成故事﹕代碼法及串連法
葉瑞財指數字本身沒有內在意義,人們記憶數字時難以跟影像掛�,於是他會先將數字變成圖像代碼,如「1」的代碼是一枝筆,「2」的代碼是鴨子等,然後將圖像串連成一個故事,幫助記憶。因為數字組合容易重複,對記憶會造成幹擾,但圖像及故事重複機會較少,幹擾記憶的機會亦較少。想像的代碼或故事因人而異,不同人會用不同技巧記憶一樣事物,只要自己認為適合便可。

記憶變成身體﹕分類法
假設要記一些完全無關,而類型亦不一樣的資料時,可嘗試用身體不同部位幫助記憶。假設你要記下一個客戶的資料,如他從事鐘表業,辦公室在中環,是一位愛貓人士,假如能記下他的寵物的名字及生日日期,然後寄卡道賀,他將會對你留下良好印象。你可能認為記一位客人的資料不難,可是當你要記下數十位客人及其寵物的名字便難多了,那該如何是好﹖

這時候不妨先想像一個人像,他的頭髮掛滿手表(代表他從事鐘表業),再想像他的眼睛看到國際金融中心,因為他的辦公室在中環,要確切有國際金融中心的圖像才可。之後那個人像還帶了個紅色「煲呔」,這令你想起Hello Kitty的紅色蝴蝶結,然後你記起他家也有養貓,名字正好是Kitty。不同客戶可以想像不同形象,以免產生混淆。

沒有名字的臉孔
人類右腦負責處理視覺空間的資訊,如節奏、色彩、圖像及想像力等較抽象的資料﹔左腦則掌管次序、文字、數字及邏輯等資料。以上提及的「地點法」、「串連法」等,是訓練同時使用左、右腦記憶資料的技巧。葉瑞財指人對情感及圖像的記憶比較強,而處理情感及圖像資訊的右腦,在我們記憶文字時會較少用到,所以會出現認出一個人的樣子,但卻怎也想不起其名字的情況。

為何記住比忘記困難?
葉瑞財說人的記憶很寂寞的,最好讓我們的記憶有更多的「伴」,用不同的線索連?記憶片段,使記憶更深刻及長久,深刻的資料要忘記可能比記起更困難。至於忘記,葉瑞財指並非單單因為時間久了,還可能受其他因素影響。

1)記憶.隨時間消失了
當學習新知識,有三分之二的內容當天便會忘記,學生最好在即日複習在學校學習的內容,加深記憶。而複習亦須注意時間,溫習30至45分鐘便需要休息。

2)記憶.沒有動機嗎﹖
記憶也講求情緒及動機,假如你缺乏學習動機,一直覺得很悶,浸淫在不愉快的氣氛中,很難記憶得牢固。

3)記憶.受幹擾
當我們閱讀資料時,會較易記得最前端及結尾部分的資料,葉瑞財的解釋是這兩部分的資料較少受到幹擾。中間部分資料會受到之前及之後資料幹擾,但最前及最後的部分只受到中間的幹擾,所以記得較好。葉說,因為現在的學習而幹擾到之前的記憶稱為「Retroactive Inhibition」,而因而在的記憶阻礙之後的學習稱為「Proactive Inhibition」。

前與後的記憶
閱讀資料,最前及最後部分記得較好,稱為「Primary Effect」及「Recency Effect」。「Primary Effect」是閱讀前方的資料時,有較多時間在腦中不斷將資料重複綵排,將資料從短暫記憶(Short-Term Memory)送到長期記憶中(Long-Term Memory);「Recency Effect」跟「Primary Effect」的情況相似,但出現在記憶的最後段。處理中段的資料時,因為我們的短期記憶還在處理之前的記憶,比較「擁擠」,又受到後來資料的幹擾,導致中段記憶較差。

4)失去回憶繩索
能緊記資料,你本身的記憶?有甚麼,比資料屬性是甚麼更重要。基於成人多用理解性記憶,記憶資料時多是循以前的線索,牽連到現在的新知識。舉例,要記一個甚少見過的中文字遠較記一個印度文容易,因能我們對中文字的認識遠較印度文深,可憑以往對中文字的認識應用到學習新字上。所以擴闊自己的知識,對記憶亦有幫助,因為能增加腦中的記憶線索。


訪問途中,葉瑞財寫下「爨」字(音﹕寸)讓筆者試著記憶,他說就算未見過這字,要記下也不困難,因為我們已有很多關於中文字的知識,會懂得將文字分拆成「興」、「林」、「大」和「火」幫助記憶。

當7x9=59
葉瑞財指人記憶的高峰是17至35歲,運用的是理解性記憶,意即記下新事物時通過理解,再與已知的資料扣上關聯,加深記憶。例如,現在將乘數表改寫,7x9=59,而非63,學過正統乘數表的成人會將59理解成63-4=59,幫助背誦,但小孩子則直接記成59,這屬機械記憶。機械記憶在12歲後便會慢慢退化,而不少人未到30歲,記憶便開始減弱,原因是現代人有很多附助記憶的工具,如錄音機,記事本等,記憶的訓練少了,故提早衰退。

記憶技巧重點複習
1. 先將資料變成圖像,要確切在腦中想起。
2. 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記下資料。
3. 反覆練習,最好在同一天溫習。
4. 多吸收不同知識,增加記憶線索。

後記
「學習=理解+應用」,理解及應用中間的過程,是記憶。葉瑞財指當我們對知識融會貫通,記憶的作用便慢慢減低。但我們的教育忽略記憶技巧,要是記不好,也會影響知識的應用,最後對學習做成負擔,就如你連加減乘除都學不好,怎會學好微積分呢﹖現在很多人在公餘以外進修,並不享受與投入,影響學習效果。學習很難一蹴而就,更沒有效益指標,要心態、技巧及環境俱備才能真正水到渠成。
吾知有冇功效;請大家試下啦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ChenKei + 10 + 10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ww123ww11
騎士 | 2011-5-15 13:04:55

真的有用嗎 我記憶力不太好說 有用的話一定要來試試看的= =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ChenKei + 3 + 3

總評分: 名聲 + 3  金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KGJACK
子爵 | 2011-5-15 13:16:57

增強工作「腦」力 技巧記憶法
這真的有用嗎
還是謝謝分享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ChenKei + 2 + 2

總評分: 名聲 + 2  金幣 + 2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etg4
見習騎士 | 2011-5-16 06:55:51

路過看看。。。推一下。。。
捷克論壇太棒了
引言 使用道具
t761429660
鄉紳 | 2011-6-6 02:46:00

引言 使用道具
2211581184
勳爵士 | 2011-6-6 07:59:13

路過看看。。。推一下。。。
我覺得捷克論壇是註冊對了
引言 使用道具
wscheng
公爵 | 2011-6-6 11:09:11

教您一招投機的方法和客戶聯絡感情

1. 首先將客戶分類在電腦中用EXCEL建檔,設定在『啟動』資料夾,每天開機同時開檔案,並隨時保持使用狀態。

2. 每次與客戶通話後不忘閒聊一下,就在他名下註記重點,譬如他小孩考上大學等等。

3. 每次客戶來電時,立刻點選他的資料,談完事情之後,不經意地問一句溫馨話---小孩在XX大學,還習慣嗎?會 讓受話人感動的,當然也要有一些心機,當他問您怎麼知道?您當然要回答---上次您說過,我一直記在心裡。電話那一頭的人,聽到後多麼受用啊!

4. 小心被有心人COPY檔案。

這叫做功課,相信對您有幫助的,個人心得與您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陶冶
大公爵 | 2011-6-6 19:32:59

感謝大大的分享 好帖就要回覆支持
我一天不上捷克論壇就不舒服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