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旖旎
王爵 | 2011-5-23 19:55:08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知禮義的君子,他一生極謹慎地談論勇力,叛亂,怪異和神鬼;也非常謹慎地對待齋戒,戰爭和疾病。他畢其一生精力主張仁政德治,反對諸侯之間爭雄稱霸,企圖以一己之力恢復周禮去挽救四分五裂的天下,這是他的宏偉理想遠大抱負。但他的這個偉大理想最終成了他的烏托邦。   


    衛靈公曾經問過孔子軍旅之事,孔子回答說:他只懂得祭祀,不懂得軍事。  


    達巷那個地方有人說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孔子聽到這句話後對他的弟子們說:我哪一點做得好呢?是禦馬嗎?是射箭嗎?我還是禦馬吧。  


    子貢問孔子,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孔子說: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貢又問老師:「如果沒法具備這三樣必須去掉一條,哪條可以先去掉呢?」孔夫子說:"去兵吧!可以不打仗,但是人總得吃飯」子貢還不甘心又追問道:「如果兩條都滿足不了,那末再去那一條呢?」孔夫子很嚴肅的告訴子貢說:去食!人無非一死。  


    作為一個政治家,孔子給人的印象智謀和勇氣似乎稍遜一些。  


    那麼,孔子真的只是一個「知禮而無勇」謙謙君子般的文弱教書先生嗎?  


    讀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齊魯夾谷會盟一段,孔子在魯國任大司寇(類似掌管全國公安、司法的行政長官)時,協助魯定公參加與強鄰齊國在「夾谷」(今山東省萊蕪縣境內)簽訂盟約之事。那個感覺就是:要好好擦擦眼鏡。  


    夾谷會盟盡顯英雄本色  


    夾谷會盟的起因是這樣的。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孔子在魯國任中都(今山東省汶上縣西)長官,治理一年卓有政績,四方都效仿他的治理方法。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攝相事,使魯國漸漸變得強大起來。  


    齊大夫黎鋤向齊景公進言:「魯任用孔丘,魯國正在變得強大起來,照此看來會危及齊國的。」齊景公也憂慮起來,想法要抑制魯國的強大。派使者出使魯國,商量在夾谷山會盟締結兩國和好。  


    魯定公沒有多想,備好車輛隨從準備去赴約。定公讓孔子隨同前往,擔任盟會時魯國的相禮(司儀)。  


    孔子對定公說:「我聽說辦理外交必須要有武裝準備,辦理武事也必須有外交配合。從前侯出了自己的疆界,一定要帶齊必要的官員隨從。請求您安排左、右司馬一起去。」孔子認為,魯國與齊國相比是小國,況且齊國侵佔了魯國的土地,參加這樣的盟會必須小心。請求派左司馬樂頎,右司馬申句須,率精兵車500乘護駕前行,屆時伏兵於夾谷隱蔽之處,以備不測。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定公聽從孔子的建議。  


    這段話把孔子的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決勝千�的韜略表現了出來。這豈是一個只能紙上談兵的「教書匠」所能表現相出來的。  


    公元前500夏,定公與齊侯在夾谷相會。齊國在夾谷修築了盟壇,壇上備好席位,設置了三級登壇的台階。齊國本想在盟壇上劫持魯定公,以迫其成為附庸。因為在齊國心裡一直輕視魯國,根本就拿「知禮而無勇」的孔丘不當回事,想來個「不戰而屈人之兵」。《左傳》中也有這樣內容的文字,透露了齊國人的想法:「孔子只懂得以禮治國,不懂得使用武力。會盟就是要魯國臣服齊國,如果會盟不成,就讓齊國萊人武力劫持魯定公,還怕魯不臣於齊嗎?」  


    這場看似友好的會盟這才是最早的鴻門宴,從一開始就埋藏了重重殺機。  


    會盟一開始,彼此饋贈應酬的儀式行過之後,齊國就表現出一種咄咄逼人的老大姿態。齊國禮官叫演奏四方之樂,旌旄、羽袚、矛戟、劍盾一齊登場,鼓噪刺耳。當地萊夷人手持兵器蜂擁而上,一直衝到定公面前。魯定公大驚失色,驚恐萬分不知所措。《谷梁傳》也有記載:「齊人吶喊著圍了上來,手持兵器欲劫持魯定公。」  


    情形萬分緊急之際,孔子立即快步登台,還差一級台階時便揚起衣袖一揮,臨危不懼義正詞嚴高聲喝道:「齊魯同為天子諸侯,就應行周公之禮。兩國國君為和好而來會盟,為什麼在這裡演奏夷狄的舞樂來現醜呢!」又說:「齊魯兩國的國君友好相會,而讓這些早已亡國的邊遠東夷俘虜來搗亂,這是斯文掃地,蒙羞的不僅是魯國,更是齊國。請命令有司,立刻讓這些人退下去。」  


    孔子凜然氣勢使齊國在場的文武官吏張口結舌心中恐懼。齊國主管官員看看齊景公的眼色,齊景公面有愧色,窘迫之下揮手叫企圖劫持魯定公的齊人退下去。「俾其君悔過而謀士氣奪,裔兵偃戈,惟孔子聽。」  


    會盟是齊國人精心策劃的,齊國不甘心落下風,管事官員又說道:「請演奏宮中的樂曲。」又耍花招,以獻樂助興為由用輕狂淫穢艷詞濫調,不堪入耳目的表演來羞辱魯定公。一些歌舞雜技藝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都前來表演了。孔子看了又急跑過來,最後一階還沒有邁上就說:「普通人敢來胡鬧迷惑諸侯,論罪當殺!請命令主事官員去執行!」依周公禮法進行了合理的反擊。於是主事官員依法將他們斬首。  


    就這樣,會盟走向被孔子掌控了。齊國兵力方面準備不足,又不能動武力,再加上探知魯國還有軍隊埋伏著,齊國的陰謀徹底破產了。  


    孔子看到齊國不懷好意的局面,再呆下去恐有不測,便讓司儀各自引導國君祭拜天地。無奈之下的齊景公,決定盟好。  


    兩國會盟,盟約應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協商締訂。而夾谷會盟的盟約卻是齊國早在會盟之前就已擬好,只拿到會上來讓魯國簽署。齊方提出齊國出境征討時,魯國必須跟隨兵車三百乘,否則,就是破壞盟約。  


    孔子考慮到兩國強弱懸殊的客觀形勢,畢竟齊強魯弱,魯國不想要戰爭。這一條雖然難以拒絕,但卻不能無條件地接受。見眼下的鬥爭形勢有利,孔子請求魯定公答應這一條。孔子說:「大王所言極是,兄弟之間理應相助。然則,昔者齊所侵魯汶陽等地,若不歸還,何談兄弟之誼,手足之情呢?」 孔子說既是兄弟之邦,一國出兵,另一國當隨兵車相助。但魯國也有一個要求,都是兄弟了,齊國就應當歸還先去佔據的魯國汶陽、鄆邑(今均在山東寧陽北)和龜陰(今山東泰安東)三地,否則,也是破壞盟約。  


    齊國沒有想到孔子會來這麼一手,可是已經會盟了,沒有理由可以拒絕。無奈之下,只好答應把這三地歸還魯國,並寫入盟約。  


    夾谷盟會上,弱小的魯國能爭取到平局就是勝利。卻在孔子機智果斷的努力下,接連挫敗了齊景公要挾魯國的一系列陰謀,扭轉了局勢,為魯國和魯君爭得了尊嚴,魯國不但沒有成為齊國的附庸,還使齊國歸還了魯國的三地取得了一定的勝利,無疑是盟會的勝利者。  


    這次會盟後,孔子在魯國的地位大增。  


    這段故事把孔子的臨危不懼,隨機應變,折衝尊俎,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淋漓盡致表現了出來。這又豈是一個只能紙上談兵的「教書匠」所能做出來的。  


    英雄終是落寞的流浪天下  


    夾谷會盟後,心高氣傲的齊國不甘心落在下風,開始對魯國施用美人計。齊國選了80名能歌善舞的美女都穿上華麗的衣服,還精心挑選了120匹身上有花紋的馬,一起送給魯定公,胸無大志的魯定公被迷花了眼,開始不上朝理政。孔子逐漸受到冷落。  


    魯國舉行郊外祭祀束後,又違背常禮,沒把祭祀肉分給孔子。這讓孔子感到他被遺棄了,魯國已經沒有他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的舞台了。孔子憤而辭官離開魯國,率弟子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流浪天下。  


    公元前484年,齊國伐魯,孔子弟子冉有為季氏率領軍隊,與齊軍戰於魯郊,打敗了齊軍。季康子問他是怎樣學會作戰的,冉求說,向孔子學的,於是向季氏推薦孔子。這又告訴我們誰說孔子只是「知禮而無勇」。孔子也說過;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離不開「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他說不懂軍事作戰,那是因為這方面與他一貫倡導的德治相違背,因而他不語「力、亂」以及「怪、神」了。  


    季康子派人迎孔子歸魯。至此,孔子結束了十四年顛沛流離的流浪生活。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創立的儒學文明又深深地影響了他身後的中國歷史。孔子的成就是由「自學與教人的事業」,「著述的事業」和「政治事業」三個部份組成。「文事武備」與「武事文備」是其政治事業的重要構成部份。  


    孔子在夾谷會盟前運籌帷幄決勝千�,在會盟中臨危不懼處變不驚,挫敗了齊景公要挾魯國的一系列陰謀,為魯國和魯君爭得了尊嚴。這不僅是孔子從政後在外交上的一次大勝利,而且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為精彩輝煌的一筆,也是一曲絕唱。  


    誰還會說孔子只「知禮」而「無勇」呢!誰還會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呢?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