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472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旖旎
王爵 | 2011-5-25 19:04:41

有一句成語:「大意失荊州」,很多英雄用這句話來為自己的工作失誤做辨解,說:我本來是行的,僅僅是因為一時的疏忽大意,沒注意到這微小的細節問題,才造成了工作被動乃至失敗。或是因為一個小數點,或是因為記差某個字,或偶爾用錯某個人,等等,真是千古遺恨啊!辨解的最後結果,無非是想說明不能以成敗論英雄,自責的口氣裡包含著些許:「老子曾經闊多了」的意味。

其實,關羽並非因為「大意」才失的荊州。

關羽在荊州問題上沒有「粗心大意」,他領軍直取曹操襄陽時,隨軍司馬王甫曾提醒過他:「今東吳呂蒙屯兵陸口,常有吞併荊州之意,倘率兵逕取荊州,如之奈何?」,關羽是這樣安排的:「吾亦念及此。汝便可提調此事:去沿江上下,或二十�,或三十�,選高阜處置一烽火台,每台用五十軍守之。倘吳兵渡江,夜則明火,晝則舉煙為號。吾當親往擊之。」關羽的嚴密佈署得到了遠在益州的劉備肯定:「忽又探馬到來,報說關公於江邊多設墩台,提防甚密,萬無一失。因此玄德放心」。

既然不是因為「粗心大意」,關羽是什麼原因失的荊州呢?我認為只有兩個字:傲慢。三國裡不管能耐大小,關羽的傲慢可列前三甲。後人有句話:「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關羽看不起這三位英雄,其它英雄更不在話下。我們一塊做一簡要分析:

首先,關羽「傲慢」最看不起孫權。孫權打不打荊州,本來在兩可之間。諸葛瑾給他出的主意正中孫權的下懷:「某聞雲長自到荊州,劉備娶與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其女尚幼,未許字人。某願往民主公世子求婚。若雲長肯許,即與雲長計議共破曹操;若雲長不肯,然後助曹取荊州」。孫權用其謀,派諸葛瑾去提親,沒想到關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把諸葛瑾轟了出去。孫權再怎麼說也是一方霸主,連天下第一英雄曹操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人家好心好意來提親,按理說是屈就你來的,你關羽不就是劉備手下一員大將嗎?關羽卻說他是一隻狗,真是「士可殺不可辱」,別說孫權是英雄,就是「狗熊」也要跟你翻臉玩命的。關羽一句罵言堅定了孫權取荊州之心,為以後呂蒙白衣渡江埋下了禍根。

其次,關羽「傲慢」看不起曹操及其軍隊。關羽雖然以「降漢不降曹」的名義「假降」過曹操,但他骨子裡沒拿曹操當碟菜,過五關斬六將之時,哪裡把曹操對他的恩情放在眼裡。曹操摸準了關羽「吃軟不吃硬」的脾氣,華容道前苦苦哀求,果然在這位傲慢將軍面前撿了一條命。關羽守荊州時,諸葛亮問他:若曹軍攻來,以何擋之?關羽信心十足的慨然答道:以兵拒之。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全沒拿曹軍當回事,受劉備之命進攻曹操時,他大戰曹仁取了襄陽,一鼓作氣直取樊城,沒想到碰到了敵手。第一個敵手是龐德,龐德用計一箭射中關羽左臂,正要結果關羽的性命時,曹軍元帥於禁出於嫉妒心卻怕龐德取了頭功,鳴金收兵,救了關羽一命。曹軍將帥不和,才致使關羽用計水淹七軍,殺死龐德,活捉於禁。嚇得曹操直想遷都以避其鋒,司馬懿看出了其中的破綻:「於禁等被水所淹,非戰之故,於國家大計,本無所損」。關羽得意洋洋繼續進軍樊城,城下叫怕:「汝等鼠輩,不早來降,更待何時?」,正罵著呢,曹仁命令五百弓弩手在敵樓上給他來了一箭,正中右臂,這下關羽兩條胳膊都廢了。當他碰到第二個勁敵徐晃時,「終是右臂少力」,再也不是曹軍的對手了。

第三,關羽「傲慢」看不起劉備的一些親族。劉、關、張雖桃園結義,誓同兄弟,但關羽對劉備的一些安排是不滿意的,劉備自封漢中王封官許願時,加封關張趙馬黃為「五虎大將」,關羽不滿,表面上是看不起黃忠,「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實際上是不滿大哥對自己的安置,嫌官小罷了。劉備打算立義子劉封為嗣,關羽不悅,說劉封乃螟蛉義子,不可僭立,勸劉備遠置劉封於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後患,結果導致劉封對關羽兵敗「見死不救」;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在關羽手下為將,因飲酒犯了軍令,關羽並沒有打狗看主人,立命斬之,被別人求情方饒了一命,重打四十大板,摘下先鋒印。結果導致糜芳、傅士仁在東吳取荊州時不戰而降。

第四,關羽骨子裡「傲慢」看不起諸葛亮。劉備與諸葛亮「如魚得水」的關係是很遭關羽嫉妒的,關羽一直懷疑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他對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部署陽奉陰違,拒不執行,是導致荊州失陷的最主要原因。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哥哥,前來提親,他的態度是:「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把諸葛瑾轟了出去。關羽兵敗,諸葛瑾前來勸說:「吳侯欲與君侯結秦、晉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漢室,別無他意。君侯何執迷如是?」,關羽不聽,關平竟拔劍欲斬諸葛瑾,關羽雖出於諸葛亮之情饒了諸葛瑾一命,但還是命人逐出諸葛瑾。弄得諸葛瑾抱頭鼠竄,滿面羞慚。俗語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何況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哥哥,兩次拜見關羽都把他轟了出去,可見諸葛亮在關羽心中的地位之低。

第五,關羽「傲慢」不聽謀士之言。關羽是如此傲慢的脾氣,必然剛愎自用,很難聽進別人的意見,一朝大權在握,就是諸葛亮親自做他的參謀長也是沒用的。本來諸葛亮是給他派下很多謀士的,如馬良、伊籍等。但他們的建議恐怕在關羽面前是對牛彈琴。如關羽命治中潘浚守荊州,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王甫曾建議他:「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軍前都督糧料官趙累代之。趙累為人忠誠謙直。若用此人,萬無一失。」關羽不聽,說:「吾素知潘浚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這樣,守荊州的是對關羽有恨意的糜芳、傅士仁和多忌而好利的潘浚,一方面疏於防守,一方面遇戰則降,荊州安能不失。

第六,關羽「傲慢」看不起東吳後起之秀。陸遜是東吳有名的少年英雄,堪比當年英姿勃發的周瑜,關羽身為大將,卻對陸遜太缺乏瞭解,當他得知東吳易帥陸遜,陸遜又送上一封恭維信時,就如同給傲慢的關羽灌下了一碗「迷魂湯」,關羽道:「仲謀見識短淺,用此孺子為將!」於是沾沾自喜,「無復有憂江東之意」,把荊州大半兵力調到抗曹前線樊城,弄得荊州兵力空虛。其實哪是孫權、陸遜見識淺,關羽此時就是一個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大傻蛋。

關羽「捨我天下其誰」的傲慢使他失去了人心,俗語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如果沒了幫手,都想把你置之於死地而後快,你便成了孤家寡人,豈有不敗之理?關羽最後落得「裡無糧草,外無救兵」,敗走麥城本來就在情理之中。有句話「驕兵必敗」,關羽正中其言。「大意失荊州」這句話應該改一改,叫做「關羽傲慢失荊州」,才比較符合他的性格。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