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1717 | 回覆: 6 | 跳轉到指定樓層
sst
王子 | 2011-7-8 07:56:14

2011-07-08 旺報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
     最近關於工資偏低的成因探討很多,但很不幸,原本可以進行一場理性思辯來為社會把脈開方,為台灣勞工與年輕人請命找活路,卻在議者先入為主的心態與牽強附會的佐證下,讓台灣的未來依舊一場空。

     被陸磁吸? 倒果為因

     討論從美國資訊業者彭博社開始,認為台灣服務業領域開放與國際化程度不如新加坡與香港,導致跨國企業跳過台灣;在製造業領域,又因為對大陸投資而造成失業攀升。該文章的標題是:「不學新加坡發展模式的台灣,讓工作機會被中國吸走。」

     該文援用的例證包括:在企業端,認為鴻海營收的年增率多過本土的統一企業3倍;另外引述兩位中央研究院經濟學者的話,認為台灣服務業開放太晚,進步又慢;也引用國際金融炒家羅傑斯的新說辭,說他已經有一陣子不再對台灣金融市場投入資本。

     誠然,這幾年台灣失業增加是事實,企業投資布局有所偏向可能是原因之一,然而要據以推論台灣應該學習新加坡模式、台灣的工作機會被中國大陸吸走,則不啻是倒果為因的說法。該篇作者行文流露出對台灣社會關愛有加,但無助於理性思考解決台灣的政經紛擾問題。

     首先,在過去將近15年間,與中國經濟高度來往的國家,多數經濟成長超優;至金融危機發生前,多數國家的失業率也都下降,日本例外。台灣比較接近日本的狀況,陷入結構困境的長期調整,但是另一方面,又與歐、美國家相同,在以技術與資金的輸出把握中國市場的同時,又利用大量進口的中國製廉價品,維持物價穩定,降低經濟再造的成本,並能減少社會階層的動蕩,最終也能為自己開拓出嶄新局面。

     學新加坡? 表面光鮮

     其次,引進競爭、取得技術,並且要投資未來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大方略,在這個論述上台灣的兩位學者與彭博社的觀點一致;然而學新加坡是否可行呢?還記得哈韓風正熱的年頭,當時的執政黨曾規畫將台北火車站改成文化電影院;金融風暴前,有人攜子出遊並撰書認為台灣要當亞洲的愛爾蘭。我們同意,在政策的制訂中,確實需要找範例做為信心的支柱,但前提是要能對症下藥,仿學新加坡的處方簽則不過圖表面光鮮。

     最近一年半來,台灣失業率下降的確比新加坡、香港和南韓慢。該文引述Capital Economics的投資分析師Mark Williams,認為台灣大型雇主紛紛搬遷到海峽對岸的同時,國內卻沒有創造出足以補償流失的新工作機會;該文作者描繪一位吳姓街友的心聲,吳先生現年47歲,自從富士康到大陸投資後,他已經失業10年,更在最近淪落為街友,靠慈善救濟與派發海報為生。

     威廉分析師認為,新加坡製造業占經濟產值的比重雖然同樣下滑,但產業轉型後卻能吸引石化與生技投資,又興建國際賭場來刺激觀光業成長;香港則是持續深耕發展金融,並引來大陸的國有企業掛牌上市。反觀,台灣不但沒有明顯的轉型規畫,與香港、新加坡的白領階層相比較,英語能力也不足,當國際企業要設立亞洲分部時,自然少有企業選擇台灣。

     無轉型規畫 才是主因

     彭博社在該文最後引述了羅傑斯的話說,「世界已完全改變,但台灣的心態卻沒有跟著轉」,因此他已經好一陣子不投資台灣了。2008年6月間,當時羅先生來台灣推銷自傳,曾公開說他絕不賣出手中的台灣股票,更希望永遠不離開台灣,相信台灣人記憶猶新。

     台灣沒有改變,改變的是羅先生的觀察與投資策略;羅先生的改變指出了一個不變的法則,需要全民一同努力來爭取所有願意到台灣求功逐利的投資,爭取投資就必須更加開放,開放與競爭才能帶動產業轉型,新資才會上揚。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幻劍小道 + 6 + 6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sst
王子 | 2011-7-8 08:05:04

彭博:台灣就業機會 遭中國磁吸
〔編譯羅倩宜/外電報導〕彭博四日專文指出,台灣就業機會遭中國磁吸,製造業大幅出走,卻未能仿效新加坡經驗,發展出新的成長產業。因此失業率較香港、南韓都高,甚至是新加坡的兩倍。

未能發展新的成長產業

彭博訪問四十七歲的吳文南(音譯),吳表示,十年前丟掉鴻海台灣廠的工作後,一直失業至今,去年一整年幾乎都流浪街頭,現在在捷運站旁發傳單和兜售雜誌。他說:「十年前公司把生產線移往中國後,我的工作就沒了。我沒有足夠的技能來應付這種大環境的改變。」

彭博表示,像吳文南這樣的勞工,是典型台灣早期受惠蓬勃製造業的族群。台灣從六○年代的成衣和玩具製造中心,到現在的電腦和智慧手機王國,三十年來,隨著兩岸互動增加,工廠大量外移到工資低廉的中國,但台灣本身卻沒有發展新的成長產業,因而落後新加坡和香港。

彭博指出,二○○九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台灣的出口雖有反彈,卻只是在粉飾就業不振的事實。台灣四.四%的失業率,看起來好像只有美國的一半不到,但跟亞太同儕相比就遜色許多,不但比新加坡高出兩倍有餘,也超過香港和南韓。四小龍最新公布失業率分別為香港三.五%、新加坡一.九%、南韓三.二%。

彭博舉例,電子業如宏達電和鴻海,雖然受惠中國的低成本及市場,但以台灣國內市場為主的企業,如統一,營收成長便遠不如電子業。統一去年營收成長十八%,鴻海成長五十三%。宏達電週一公布今年第二季營收一二四四億元,超越彭博預期的一一八九億元。

台失業率是四小龍最高

除了產業發展不一,最嚴重的還是就業外移。彭博引述經濟部投資處數據,光是鴻海旗下的富士康,在中國僱工就超過一百萬人,但全台灣的製造業工作機會,今年五月份只有兩百九十萬個。

前英國財政部中國事務顧問、倫敦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Mark Williams指出,台灣的就業問題不是景氣循環所致,是本質上的結構問題,「許多大企業都移到海峽對岸,卻沒有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來補足。」彭博也訪問投資大師羅傑斯(Rogers),他說已經有一陣子沒有投資台灣,「新加坡等亞洲國家都大幅開放,但台灣因為歷史因素,經濟上尚未快速開放。」

開放是全方位、面向全世界?還是只仰賴大鄰居中國?開放有沒有配套?會不會像失業十年的吳文南一樣,說自己缺乏足夠技能,無法適應大環境的轉變?而這又是小老百姓的錯或政府的責任?

彭博指出,十年前,台灣製造業占GDP比重為三十.四%,去年降至二十六.三%。新加坡也同樣有製造業下滑的趨勢,不過新加坡吸引了製藥及生化科技產業投資,找到另一片天。

彭博引述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的話表示:「政府必須加速經濟轉型,從低獲利、低價值的製造業向高獲利、高價值的服務業。」

http://www.jkforum.net/thread-2248999-1-1.html
引言 使用道具
jk2011jk
大公爵 | 2011-7-8 08:19:08

很複雜的說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幻劍小道 + 2 + 2

總評分: 名聲 + 2  金幣 + 2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幻劍小道
王爵 | 2011-7-8 10:55:39

回覆 jk2011jk 的文章

希望大家都能多花點心思看別人的發文
我會不吝惜的加分的
希望大家能多多發表好的文章及訊息
回覆文章實用點心思
加分就會滿點的唷
加油
引言 使用道具
KGJACK
子爵 | 2011-7-8 12:02:27

台灣工資低檔盤旋的真正原因
這是真的嗎
還是謝謝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xijiangyue136
侯爵 | 2011-7-9 02:11:11

需要轉型,別老想著做低端的加工。
引言 使用道具
jiajingmin
勳爵士 | 2011-7-27 11:43:15

感謝大大的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