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1646 | 回覆: 4 | 跳轉到指定樓層
weiyiyu
王子 | 2011-7-13 20:29:00

如何拿捏決定職業生涯走向的學曆、經曆和年齡三大要素?

跳槽,是需要有資本的。

爲什麽有人跳了幾次后跳不動了?因爲資本跳沒了。爲什麽有人離職了反而找不到工作?因爲他們本就沒有跳槽資本,一閃念成千古恨。當然,也有人越跳越好,那是因爲他們通過跳槽,積累了更多的跳槽資本。

那麽經理人該如何積累跳槽資本呢?這里涉及到要拿捏三大因素,即學曆、經曆和年齡。

學曆要“高不成低不就”

獵頭顧問在推薦高端經理人時,其學曆是必要門坎。尤其知名的一流大企業,高學曆要求會卡住一大批人。即便不做硬性要求,在實際操作中也都是求高棄低。同等學曆,也會看是什麽學校出身。即使讀了研究生,也會看本科是什麽學校——因爲只有高考是最透明、可參考的標準。因而在目前的職場上競爭,普通經理人僅有本科學曆就單薄些,最好有碩士學曆。如果沒有連續讀完碩士學曆,一般不要脫産讀,而是在職讀,從而保持職業連續性。

領袖級企業對人才的錄用標準大多都是名牌大學,甚至是有限的幾所名牌大學。因而具有名牌大學本科學曆的人,就具備了最基本的跳槽資本。當然,進而又讀了研究生,更具備競爭優勢。

如果讀了博士呢?就不一定了。因爲讀完博士學位,企業里真正合適的崗位就很少了,無非是大集團的總裁級崗位,或戰略研究型崗位。總裁級崗位本來就沒有幾個,戰略研究型的崗位也不多,大集團公司就更少。所以讀了博士還想在企業間跳槽,應做好困難準備。

總之,學曆基礎不硬的人謹慎跳槽。除非積累了豐富的職場經曆,比如“打工女皇”吳士宏。

經曆變爲資曆才有用

我見過一位基礎很好的經理人:1976年生人,本科讀的是國內知名綜合性大學。畢業后進了世界500強企業,工作6年后開始跳槽。因爲有了跳槽資本,所以先跳了一家本土的大型民企集團,下屬有兩家上市公司,應該說還可以,職務也晉升了,收入也增加了。但是一年多后又跳槽,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開始了習慣性的頻繁跳槽,最近3年多來連續跳了6家企業。不過跳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小,而本人期望值也越來越低。由於頻繁跳槽,沒有積累起財富,而這正是花錢的年齡——房子、車子、妻子、孩子都要錢,所以搞得他越來越急功近利,心態不穩,行爲失常。

其實,按常理講,他的職業生涯應該是剛擡頭起步,進入迅速爬升期,然而他卻開始掉頭迅速下跌。這是因爲頻繁跳槽令用人單位望而卻步,更由於在每個企業停留時間短,背景調查時無法評論,所以用人單位更不敢用。可以說,是他最近4年多來的頻繁折騰,把原先雄厚的跳槽資本給抵消了。他只能重新從低級職位干起,積累職場資本,若干年后才能有資本再跳。不過這有一個痛苦的過程,他必須克服習慣性跳槽,踏踏實實地在一家企業干一番成就。

經理人要想在職場上積累經曆資本,就要踏踏實實在某一像樣的企業干上個幾年,而且干出成績,在業內干出名氣,每一步都踩實了,然后才能有資本往更高的平台上跳。

不同年齡做不同的事

我見過不少經理人40歲左右才開始從國企或政府機構跳出來,但剛跳不久就失去了年齡優勢。40歲也許在國企和機關才剛起步,但對市場化企業大多數經理人來說,已是如日中天。過45歲,機會就不多了。40歲就是職業成就曲線的頂點,然后掉頭逐步向下,很少人再繼續往上走。再往上走的人就是進入董事會,不是一線經理人了。

對經理人來說,哪些年齡段最有跳槽資本呢?準確地說是35歲-40歲。延展一下,是30-45歲。然而很多人沒有把握好各年齡段該干什麽,所以沒有積累起資本。其實人生的每一年齡段都是環環相扣的。

30歲前,學習期

大學畢業后到30歲以前,如果把握得好,就爲以后起飛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然而很多人30歲以前幾乎什麽事都沒干,沒有向組織學習,沒有向長輩學習,甚至大加排斥,認爲自己的上司都是笨蛋,自己所在的公司都很糟糕,於是總在跳槽“逃生”。結果,除了交學費外還是交學費,錯過了最佳的“職場經驗學習期”。如果30歲以前沒有把握好職場起步期,以后就很難起飛,至少飛不高。

30-35歲,試用期

有不少經理人在職場起步階段做得不錯,開始在經理人階層打拼。但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也有不少一起飛,就飛得暈頭轉向,開始了穿梭般跳槽亂飛。剛開始並不在意,等意識到不能這麽跳時,已經跳了五六次甚至十多次,於是本來很好的職業發展前景,隨后最多就是“平移運動”了。因爲他錯過了最佳成長期,有的只是慘痛的經曆。如果30-35歲時,踏實下心來專心致志地把事情做好,按捺住自己諸多不現實的欲望,職業發展將上一個台階。

35-40歲,啓用期

因爲有了十多年的職場積澱和牛刀初試,經理人也證明了自己的能量,所以35歲-40歲是經理人最佳的黃金季節,也是第一次收獲季節。此時組織對經理人的重用,也許超出經理人自己的想象:大權在握,被晚輩處處尊敬,自己處事也得心應手,春風得意。此時的經理人不僅擁有成功的現在,更暢想著很多未來。應該說,人生有此成功體驗就已不錯了,也沒白來世上走一遭。然而,大多數經理人就是在這里達到了職業頂峰,從此抛物線旋即向下。因爲從機會上講,越往上崗位職數越少;從要求上講,再往上發展需要的能力模式就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僅僅是沖鋒陷陣了。然而很多人在這里沒有完成職場能力模型的切換,所以止步不前。

40-45歲,轉型期

這是職場經理人痛苦的轉型期,從一個充滿希望和激情的人轉化爲非常現實的人、平靜的人,學會踏踏實實做事的人。職場人在這個時期必須轉型。有人轉型早,適應了40歲以后成熟的中年歲月;有人轉型晚,還像30來歲想入非非,就會被人看作不成熟,認爲你不著調。

爲什麽40歲以后必須是現實呢?不僅因爲你成熟了,更重要的是經理人在35-40歲完成了能力模型的轉換,如能進入公司核心層,整天討論的都是組織戰略決策的事情,如果不能踏實下來,還想入非非,會把企業帶入可怕的危險境地。此外,這時與你同級對話的是全是決策層成員,對下則是各級經理,所以就要求你能夠在情理法義之間準確拿捏,包容很多事情,並且學會和老板、和資本對話。經過這一段的磨合,45歲以后的你就具備了再上台階的能力,否則大多會走下坡路。

45歲后,和諧期

如果一位經理人,45歲以前都能順利走過每一道坎,步步提升,那麽這位經理人會內心修?得非常和諧:能夠正常在決策班子、董事會的層面上一顯身手,正常情況下都能和老板對話,完全能夠從資本、經理人和員工以及社會等各個層面上思考問題,而且自己當然也會有很不錯的收益,光榮而安全退休一般來說問題不大。企業投資人真正需要的就是這類經理人,因爲只有這類經理人才能與投資人和諧相處,完成了職場的全部曆練。

職場就像篩子,每升一層,總有一批人被篩下去,最后留下的是真正曆練過的經理人。這些人能夠工作超過50歲,甚至55歲、60歲,而且越來越受人尊重。

經理人跳槽的資本,就是這樣隨年齡的增長一步步積累出來的。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幻劍小道 + 10 + 10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
FB分享
要经常来签到
回覆 使用道具
jiajingmin
勳爵士 | 2011-7-27 15:21:48

感謝大大的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victorchenzj
侯爵 | 2011-8-12 10:40:57

靠的是一步一個腳印
引言 使用道具
victorchenzj
侯爵 | 2011-8-12 10:41:50

靠的是一步一個腳印
引言 使用道具
raymoneing
伯爵 | 2011-8-12 11:13:30

感謝大大無私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