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609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Phina
威爾斯親王 | 2011-9-6 11:06:19

鮮少有人能夠如此坦承對於現實與夢想之間的看待,特別是這位發跡於星光一班,極容易被投射為順遂實現夢想的潘裕文。有著彼得潘綽號的他,骨子裡也確實有某些如同彼得潘的因子。首發個人專輯《夢想家》,潘裕文這回把時間留給了ELLE.COM.TW,說著這些關於他心中最踏實的夢想。且讓我帶你走進螢光幕之後潘裕文,一同來看屬於他最真誠的夢想告白。

作夢與夢想家之間
我覺得這幾年我成長了很多,這似乎是一種必然的過程。我曾經是一個很愛作夢的人,就是會拼命去想像很多計畫的那種。但一旦有了計畫你就會開始過度期望,可是現實總是無法完全依照自己的腳本走。像是在星光比賽時,星光是一個圓夢的場合,我是因為熱愛唱歌所以去參加,但是比賽卻會讓你放大某種目的,而削弱或是模糊了一部份初衷。像是選歌,我發現我會去選適合比賽的歌,而未必是自己喜歡的歌,在當時我其實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可是現在再回過頭想想,或許也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我的意思是說,其實我還是可以選自己喜歡的歌,而不是好像要對誰交代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會作夢,但是如果把過多期望放進來,那可能就太過強求,會搞的自己很累,而且還不知道爲誰而累。現在的我儘可能趨近於簡單,不去想過多別人或外在的因素,而只單看事件本身並去期許。我現在知道,我可以唱自己喜歡的歌,然後把它唱好,唱到大家都喜歡,對我來說,這就是夢想家,用實踐的方式去完成,這樣比作夢踏實很多也不會把自己搞的太累(笑)。

結果論的反詰
很多人可能喜歡直接用結果來打分數來看待事情,可是我非常不喜歡用結果來爲一切下定論。因為大家看到的結果,往往也只有結果本身,然後就給這個結果一個數字,我覺得我不喜歡這樣。因為每一個結果中間的過程,都是打分數這件事會忽略的部份。而往往這些過程才會最重要的。舉例來說,我念的是景觀設計,這個科系最特別的是每項考試都是當場實作,而當教授在你面前看著你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我覺得這樣的分數才有意義。必須去明白過程,我覺得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了。

知道自己要什麼
我好像是一個一直都很清楚自己要什麼的人,想當歌手這件事應該是在高中確定的吧。國中開始就很喜歡唱歌,也不會特別覺得唱誰的歌或哪一首歌最好聽,只是很清楚發覺到這是一件我可以作好的事。直到高中感覺就更為強烈,然後我告訴爸媽我想當歌手,當然當時他們應該只是覺得我說說而已,不過自己心中倒是已經完全確定了。確定這件事對我而言不是件困難的事,可能自己就是一個會實際投入去感受的人吧,當你作了之後你就會有感覺了,而這個感覺也會帶給你接下來的答案。但當下一開始的那個念頭,其實往往很簡單(笑)。

演戲初體驗
演戲好難(大笑),演戲真的好難。因為我不是一個會去演的人,應該是說我不懂怎麼演。所以剛開始我都會要求自己變成像角色那樣的人,以為把自己變成那樣就是演戲。但後來發現演戲並不是演,而是一種發掘,發掘自己內心某些不同的自己,這些是真實的,然後去把它詮釋出來,一種釋放的感覺。想通這些後,就開始覺得演戲其實也蠻好玩的;但我還是必須說,演戲真的好難,但我會願意多多嚐試(笑)。

腦海中最想挑戰戲劇角色
如果是現在的話…,嗯,應該是【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小醜角色,還有電影【非誠勿擾】中的葛優吧,我覺得這兩個角色都很符合我內在的某些部份。小醜的那種瘋狂,我覺得我內心也有那樣的部份,當然這是比較內在鮮少呈現的,所以如果可以演那樣角色的話,應該感覺很痛快(笑)。【非誠勿擾】中的葛優那真的是太帥了(筆者問:不太可能吧你內心有葛優這個角色)!其實我有耶,真的。片中葛優的愛情觀是跟我很像的,我也是那種看到欣賞的人,就會直接走上去問她能不能作個朋友這樣。我覺得我是一個很直接的人吧,不過這種直接好像會被視為有些自我。

適度體貼
我不覺得我是一個體貼的人,現在可能會有,以前絕對是不可能。或許因為我是一個很直接且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吧,所以好像作的每件事都有自己的想法跟決定。但這樣的個性好像無意中會讓別人受傷,例如別人想關心我或是什麼的,我可能以前會只想到我需不需要這件事。那現在比較不會這樣了,現在也會去回應別人的關心,或是去感謝別人的協助。例如我不喜歡工作人員幫我提東西,但如果她們要幫我提,我會跟她們說謝謝我自己來就可以了這樣。不是只單純想到自己需不需要而已,而是可以去回應別人的好意。我想,現在的我應該算是一個有適度體貼的人吧(望向宣傳,宣傳很用力的點頭)…。

現在最想作的事
嗯…,如果要說內心的夢想,我想應該是我希望在我歌手的生涯中,可以發一張用繪本故事串連的概念專輯。可能是因為我前陣子看了一部電影【第14道門】,非常喜歡那種奇幻詭譎的氛圍。所以希望自己有機會能作一張這樣的作品。我是這樣的,我心中一定會有這些我非常想作的事情,但現在的我不會去強求那些發生的時間,而會試著讓自己一步步接近這個夢想。我想這樣的同時,我既可以保有作夢,也能擁有夢想家的部份吧(笑)。

【採訪後記】
看似斯文的潘裕文,沒想到擁有如此對自己清楚且確定的性格。整段專訪中,可以聽出他對於自己夢想的認真,同時也能感受到他築夢的踏實。或許也正如個人專輯名稱《夢想家》般,內心仍保有某種堅持的潘裕文,無論面對怎樣的世界都無所謂,只要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屬於彼得潘的Neverland就會在前方。而這一路上,我相信,潘裕文會用最溫暖的歌聲與我們相伴!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