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uo123
大公爵 | 2011-9-11 07:43:23

日本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與日本大廠Sony、東芝(Toshiba)以及日立(Hitachi)達成共識,正式宣布將合資設立1家新公司Japan Display;INCJ並將以第3者配額增資的方式,對Japan Display出資2,000億日圓,取得Japan Display 70%股權,而Sony、東芝、日立將分別持有10%股權。 以這次的Japan Display的誕生來看,過去日系面板廠,沒能跟上台灣、南韓的擴產腳步,因此失去大尺寸面板的競爭力,但這幾年來,大尺寸面板產能大幅擴充的結果,供過於求情況已相當嚴重,導致拚產能、衝獲利的商業模式已成為過去式,大尺寸標準化產品不再吃香,反倒是中小尺寸產品,因應後PC時代來臨,有了更多大展手腳的機會。 Japan Display誕生 台、韓勁敵現身 在後PC時代裡,傳統製造產業的思維已遭顛覆,因此即便是惠普(HP)、諾基亞(Nokia)等巨龍,也不得不面臨產業重新洗牌的局面,而以當今科技竄起的新興勢力而言,有能力整合軟硬體與內容資源者如蘋果(Apple),或者是擁有技術與資本能力者如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同時,也正在創造新的時代;在此局面下,單兵作戰的個體戶時代已經過去,製造代工業在可見的未來裡,也將逐漸淪為傳統產業,在此情況下,如何轉型為更有價值的服務提供者,其實是業者更應該要思索的方向。 日本政府很顯然有考量到這些,因此才會由政府出資,著手整頓日本3大電子企業的資源,以Japan Display的現況來看,日立擁有IPS技術,東芝則是LTPS技術龍頭,Sony很早就開始發展AMOLED,並擁有不少專利,這3家公司整合後,主要鎖定在中小尺寸的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與平板電腦(Tablet PC)面板訂單,有蘋果的支援挹注可能也不在話下。 只不過,這3家廠商要整合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三合一要成功整併,投入資源眾多、耗費時間冗長,端看台灣的奇美電子就是一例,包括產能、投資比例、訂單客戶、利益分配、營運主導權等,在在都是問題。 據了解,縱使日本這3家公司對外已經宣稱合併計畫,但3者私底下各有盤算,有關合併後的新事業體關鍵細節,如未來競爭力、新工廠地點、由誰主導,以及合併後如何進行人力精簡等,均未達成協議。業界推估,縱使Japan Display正式成立後,表面上加總的市場佔有率躍居全球第1,但實際上要運作順利且發揮效能,恐還是得花1~2年的時間。 日、韓、大陸政府伸援手 台灣業者發聲怨嘆 Japan Display獲得日本政府資金挹注後,在全球面板產業的發展上,日系廠商大有捲土重來的味道,雖然短時間之內不至於會有太過於巨大的威脅,但以這3家公司所擁有的技術與專利來看,倘若能結合所長,發揮戰力,未來Japan Display將成為台、韓面板廠不容忽視的競爭對手。 事實上,除了日本政府對於面板業給予支援外,無獨有偶的,在國家與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大陸京東方與華星光電的8.5代廠,已陸續在2011年下半進入投產,且即將邁入量產階段;業界傳出,為了保護大陸當地的面板產業發展,大陸官方有意在2012年調高面板進口關稅,調漲幅度可能會從現行的5%調升至8~10%。 再往前看,南韓的三星以及LG Display現今之所以能夠執全球面板牛耳,與當初南韓政府鼎力支持大有關係,即便在金融風暴時期,南韓政府也是以匯率護航,讓三星以及LG Display能夠甩開與日本、台灣面板廠的差距,近期更在先進技術AMOLED的研發與關鍵零組件、材料的布局上,以政府的力量進行統合,同時給予研發資金的奧援,為2家業者在次世代技術發展上鋪路。 全球就只有南韓、日本、中國大陸以及台灣等4個國家生產面板,但目前所有的TFT LCD大尺寸面板廠都陷於虧損中,在產業遇到困境時,南韓、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官方單位,都已視產業發展程度的不同,給予面板業者不同的資源,唯獨不見台灣政府施予實質援助,這讓台灣面板業者在與巨額虧損搏鬥之際,難免私下怨聲載道,大嘆政府沒有作為。 政府針對產業優勢整合 廠商也應勵精圖治 不過,站在政府的角度來看,為顧及各個均衡產業發展,在力圖資源平均分配的立場下,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及完善的基礎建設,是政府所能做的基本原則,畢竟各個國家、各個產業的發展情況不同,只針對某一個產業施予援手,也難保沒有厚此薄彼、圖利廠商之嫌。 縱使如此,產業畢竟是一國發展的命脈,在重要產業發生困境時,政府也不應完全袖手旁觀、置之不理,適度的作為將有助於降低失業率,更有助於經濟前景的發展。政府其實可針對台灣產業獨特的優勢進行整合,避免廠商的重複投資浪費,舉例來說,台灣的觸控技術較南韓佳,觸控趨勢在蘋果的帶領下,發展正處於前端浪頭上,目前多在中小尺寸產品上發酵,未來將進一步延伸至大尺寸產品上,政府若能在觸控研發上給予補助,整合上下遊供應鏈,或是協助廠商開發次世代的元件與材料,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後,未來或許有希望能大尺寸面板業者帶來新的利基。 再者,聯日抗韓仍是1條可行之路,以Japan Display而言,現階段包括Sony、東芝與日立,僅擁有4代以下的舊世代產線,經濟規模稍嫌薄弱,產品組合也僅侷限在小尺寸手機應用,台灣擁有大尺寸面板生產線的充裕產能,加上目前產能利用率低,可為日廠進行代工;另外,在LTPS與IPS的策略上,政府亦可居中牽線,聯合台灣與日本業者,讓日本廠商透過台灣在TFT基板產能與電子產品組裝代工的優勢,攜手切入品牌供應鏈,共同抵禦南韓勁敵。 然而,話再說回來,在擴產太過、終端需求不佳的前提下,台灣不僅僅面板產業出現困境,包括DRAM、太陽能以及LED等產業的情況都不佳,因此業者不能一味的只希望政府伸出援手,如何自立自強、加強研發與整合量能、跳脫傳統思維、尋求對外合作,都是業者應該持續勵精圖治之處。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