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leepuyun
大公爵 | 2011-10-22 10:11:08

馬英九總統拋出與中國大陸洽簽兩岸和平協議後,民進黨蔡英文主席隨即發表聲明,認為這個構想未經深思熟慮,會使台灣人民陷入4個危險:犧牲台灣主權、改變台海現狀、危及民主價值、破壞戰略縱深。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是否會發生蔡主席所說的4個危機,其實很容易判定,而她的思考邏輯,也正曝露了民進黨國家定位問題的軟肋,這兩點都值得細細剖析。

     儘管選舉前不滿100天拋出和平協議議題,確實容易讓人對馬英九產生「躁進與莽撞」的存疑,但我們理解,正由於在選前拋出,才最具有公共討論的空間,因為選戰對陣氣氛最為火爆,民進黨、親民黨都可以大聲對這個議題表態,最後也可以交給民眾做抉擇。換言之,這個議題在選前拋出,選舉結果就是一次小公投,由人民來決定這個構想值不值得在未來10年推動,這也是馬英九對選舉負責任的態度。

     兩岸經過7次江陳會談,已經取得相當豐碩的經濟成果,許多民眾很擔心成果驟然中斷,無法延續,變數來自對民進黨再次執政的疑慮,蔡主席明確主張「不承認九二共識」讓人民無法安心。政黨輪替是台灣政黨政治常態,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民進黨讓兩岸關係存在很大的變數,因此,兩岸的往來與協商必須制度化,制度化後,政權輪替就不影響兩岸的互動往來與和平發展。希望兩岸永遠和平的民眾當然對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樂觀其成,希望兩岸關係制度化。

     和平協議也是兩岸和平發展過程中必須達成的中程目標,兩岸政治領導人也有高度共識。2005年連胡會、2008年馬英九就職演說及胡錦濤「告台灣同胞書30周年談話」,都強調兩岸要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陳水扁在2003年曾經提出兩岸要建立「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協議」,蔡英文也主張尋求「多層次、多面向的互動架構」,穩定的互動架構當然要以結束敵對、維持和平為前提,可以說,洽商和平協議應該是兩岸藍綠紅的共識。

     馬總統就洽簽兩岸和平協議已設下3個先決條件: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等條件成熟才會推動簽定,且兩岸「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原則沒有改變,隨後馬總統又補充公投的前提,讓民意支持的條件法制化。在這些前提限制下,簽署和平協議不會發生蔡英文危言聳聽的4個危險。

     事實上,馬總統任期近4年來,推動與大陸和平發展進程一貫堅持「互不否認」,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就是互不否認對方的體現,兩岸關係終於破冰,順利進入和平發展階段。現在兩岸關係應該進入「互相承認」階段,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不可避免必須觸及中華民國的存在與定位,作為中華民國總統,他當然會堅持中華民國的存在,與大陸洽商和平協議如果成功,兩岸就會進入「互相承認」的階段,這必然是台灣主權的鞏固,怎麼會是犧牲。

     兩岸和平協議應該是一種「中程協議」、「維持現狀協議」,或是上海東亞研究所章念馳所長接受《旺報》訪問時的形容,是「不統、不獨、不武」的協議。蔡英文憂心和平協議會讓台灣失去戰略縱深,其實她的潛台詞是「失去台獨選項」。台獨是不是台灣可能的選項?可從客觀情勢分析,以目前兩岸交流如江河匯入大海,流勢勢不可擋,中國崛起更是台灣生存發展的機會,應該把握。民進黨深知台獨可說不可行,但仍然堅持台獨路線,其實只是選舉訴求。現階段兩岸關係建立在「模糊的一個中國」概念上,簽署和平協議,模糊的一個中國可能必須清晰化、法制化,換個方式敘述就是明確採取「非獨」立場,這正是蔡英文真正的憂慮。

     大陸經濟崛起固然是台商的好機會,但大陸歷經30年快速經濟成長後,目前正面臨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各方面劇烈的轉型挑戰,台灣不但不應該自外於中國的轉型,更應該積極參與,台灣已完成轉型,轉型過程留下許多正面參考值,當然,負面參考值亦所在多有,有絕對資格參與中國的轉型,參與了就成為其中一分子,未來就有發言權。

     兩岸和平協議的簽署將讓台灣有權利、有資格參與中國的轉型,當然是台灣戰略縱深的擴展。

     兩岸互動至今,民眾都期待兩岸關係有前景,有保障。兩岸和平協議不是統一協議,但可以達成兩岸相互承認的法律關係,兩岸和平發展得以繼續深化,台灣也可以名正言順參與大陸的轉型。民進黨必須針對變動中的兩岸關係與全球戰略情勢做動態思考,再對兩岸和平協議的內涵與應對策略深思熟慮,不要一味批判、逃避,否則民進黨將難逃繼續在野的命運。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綠狗真賤真沒品!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