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54的仿制生産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坦克力量是在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基於前蘇聯提供的T─34中型坦克及少量的Is─2重型擔克爲基礎建立的。這些二戰期間使用的蘇制坦克在次年發生的朝鮮戰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50年代初期,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得到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並從1957年起以59式的名稱開始仿制生産。但59式坦克的外觀與T─54有所區別,如取消了紅外夜視裝置和主炮穩定系統等,這是當時中國受自身工業技術限而不得憶采取的決定。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使生産59式的包頭坦克工廠失去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這對於重工業尚未成熟的中國來說是致命的,也是制約其主戰坦克發展的一大原因。事實上,直到80年代初,從西方引進技術以前,中國的主戰坦克研制都沒有實質上的技術創新。
59式坦克從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至少生産了9500輛,其中約6000輛裝備了解放軍。這期間,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工業國家都飛快地推進主戰坦克的創新與現代化。在這種情況下,59式坦克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然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構造簡單、價格便宜的59式是非常合適的。所以,到80年代初期爲止,59式至少出口了3400輛。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對於中國來說,59式坦克直到70年代前半期的作用更多的是學習主戰坦克生産技術。在國內政治和經濟持續混亂的“文革”期間,根本不存在獨立開發下一代車型的可能性。
59式的改進和戰斗力的提高
70年代中期,隨著“四個現代化”的出台,軍隊在1975年左右提出:要以主戰坦克的現代化爲中心,建設現代化的陸軍。毫無疑問,當進中國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差距約爲30年左右,與蘇聯相比差距約在20─25年以上。以當時的技術能力,去實現主戰坦克的現代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從7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與西歐國家和以色列等國的軍工産業進行接觸,盡最大可能引進和學習與主戰坦克有關的技術。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國對59坦克進行了部分改裝。在其炮塔的左右側面各設置了四聯裝煙幕彈發射裝置,主炮防盾上部裝備了激光測距儀,而且加裝了橫風傳感器,改裝后稱之爲59─I。
從80年代開始,包頭坦克廠按照59─I的標準對大量初期型59坦克進行了改裝,同時新型的10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也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研制成功,型號爲AP─100─2,該彈采用半可燃式藥筒結構。炮彈初速1480米/秒,在24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150毫米/65厚的均質鋼板。
接著,中國還從德國、英國和以色列引進了L7系列105毫米線膛炮及其彈藥技術。1983年出現了裝有這種火炮的59式坦克改進型,被稱爲59─Ⅱ。該車戰斗重量和59─I一樣,都是36噸,采用一台580馬力柴油發動機,公路最大速度50千米/時。59─Ⅱ的車體上有雙向火炮穩定裝置和具有彈著點測定功能的射擊控制裝置。現在中國軍隊的坦克部隊依然保持有5500輛59式坦克,基本上都是在80年代后改裝的Ⅰ型和Ⅱ型。
80年代后期,中國從國外引進了120毫米滑膛炮技術,軍隊內部對未來主戰坦克的火炮口徑是采用西方的120毫米還是蘇式的125毫米進行了研究。結果在90年代,出於政治和經濟的考慮,決定采用蘇式的125毫米滑膛炮。已經研制成功並進入生産的120毫米坦克炮及其彈藥被裝備給了國內使用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和出口用的59改型坦克。1997年,北方工業公司展示了裝有120毫米炮的59改式坦克樣車。
69式和79式坦克
中國還在59式的基礎上研制了69式和79式坦克,69式分爲69─Ⅰ和69─Ⅱ。69─Ⅰ采用了100毫米滑膛炮,但精度明顯不如采用105毫米線膛炮的69─Ⅱ,所以中國軍隊當時決定主戰坦克的火炮以線膛炮爲主。80年代中國軍隊裝備的主戰坦克使用的主要是105毫米線膛炮,在80年代初期69─Ⅰ僅爲軍方生産了150輛。從1983年起,應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的需要,向其出口了200輛。另一方面,69─Ⅱ在同時期內也僅在國內裝備了50輛便開始出口。至1987年爲止,中國向伊朗出口了2000輛69─Ⅱ,還出口到泰國和巴基斯坦,成爲80年代后期中國主戰坦克出口的主要産品。
69式是中國坦克中最早裝備“三防”系統的坦克,裝有簡易火控裝置、橫風傳感器以及改良型的轉向、變速系統。主炮的火力精度、防護和操縱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簡易火控裝置包括TLRIA型激光測距儀(主炮防盾上)、TGS─A型主炮光學瞄準儀和簡易彈道計算機,是出口給發展中國家的主戰坦克中的較高檔版本。另外,中國在80年代后期還研制出將激光測距儀融合進光學瞄準儀內部的TSFCS─L型和加強了計算機處理力、能夠將各種傳感器信息加入火控計算的TSFCS─C等改型火控系統。
爲達到現代化的目標,中國在69式系列的基礎上於1983年研制出了79式主戰坦克。該坦克的車體和炮塔外形與59式基本相同,裝備有橫風傳感器、簡易火控系統、增壓式“三防”裝置等,主炮采用105毫米線膛炮。79式的戰斗重量增加到37.5噸,但機動性和69式沒有什麽差別,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時。
簡單的說,79式是59式系列的最終改進型號。1983年以后,在69式坦克大量出口的同時,79式坦克主要面向國內,至1988年前半期生産了約有500余輛,作爲優先裝備,配發給重點集團軍。
達到二代坦克水平的80/88式坦克
中國軍隊在完成了59式系列坦克的改進后,開始了新型坦克的研發工作。1985年,80式坦克研制成功,但80式本身只是一個初期工程,它和其改良型80─Ⅱ都是作爲出口型號設計的。當時,給國內使用型號的開發工作一直延續到1988年。中國軍隊和北方工業公司打算用這種坦克趕超西方的第二代主戰坦克(如M60、奇伏坦、豹1、AMX30和日本的74式等等)。
初期的80式坦克,由於型號本身並不成熟,也沒有買家,所以就沒有了下文。但是該車有著一定的意義,它雖然依舊采用T─54/59式以來的半圓形鑄造炮塔,但它有6對負重輪,長度和寬度都比79式大出許多,改變了中國主戰坦克以往的形象。
給中國軍隊使用的型號,采取了多種改良措施,於1988年最后完成,正式型號定爲88B.與80式相比,它的長度略長,主炮炮彈增至48發,換裝了新的無線電裝置,戰斗全重增加到了39.5噸。其發動機功率爲730馬力,功率比爲18.96馬力/噸。公路最大速度達到57千米/小時,公路最大行程430千米,加上車體后的附加油箱,則可達到將近600千米。傳動裝置的詳細情況不明,據說不同於初期的80式。
88B坦克的主炮也采用105毫米炮,火控裝置包括彈道計算機、內置式激光測距儀、雙向穩定的光學瞄準具、火炮俯仰角傳感器以及第二代微光夜視裝置等。在88B坦克上還裝有車長用的周視潛望鏡。
雖然80式和88B式坦克外形都很平常,但是它們的性能與79式坦克比起來有了很大的進步。從這點看,到80年代后期,中國主戰坦克的水平已經逐漸達到和超過了世界第二代主戰坦克的標準。
北方工業公司在90年代初期,還曾經推出過簡化了火控裝置的80─Ⅱ坦克,但沒有獲得訂單。裝備國內的88B到1995年停産爲止總共生産了不過500輛。
瞄準第三代水平的88C式和98式
冷戰結束后,各國都開始大規模削減軍備,放慢了新型坦克的發展速度,這給了中國一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機會。
中國軍隊十分清楚,88B的基本設計已相對落后。在88B開始生産時,中國一邊準備研制下一代的坦克,一邊在88B坦克上進行改進,制造了了具有第三代坦克特征的88C型坦克,出口型號爲85─IIM。
北方工業公司曾經在89年初宣布過要研制研兩種基於80式改進的出口用坦克,分別爲85─Ⅱ型和85─ⅡA型。二者都裝備105毫米線膛炮,前者攜彈46枚,后者爲44枚,車體稍短。它們的炮塔一反以往鑄造炮塔的外形,采用新的焊接炮塔設計,車體正面采用棱角明顯的複合裝甲,這與以往中國坦克的形象完全不同。但是91年的海灣戰爭的經驗,使中國在1991年左右決定引進俄羅斯的125毫米滑膛炮,並裝備給85式坦克和當時還在研制中的下一代主戰坦克。
1992年下半年,換裝了125毫米滑膛炮,成員改爲三個的85IM型坦克定型,但這只是其出口型號。中國在該車研制成功的同時,把主要技術出口給了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把這些技術與59式、69式成本較低的部分結合后,研制出了85─Ⅱ系列的廉價派生版──85─ⅡAP型坦克。自此,開創了中巴兩國合作研制生産主戰坦克的先河。
中國國內供自己使用的主戰坦克一直持續到1997年才開始生産,至今已經裝備了至少400余輛,裝備給重點集團軍的坦克部隊。雖然這種坦克是在88─B主戰坦克的基礎上大規模改進而來的,中國軍隊因此稱其爲88─C。但是除去動力走裝置的一部分外,該坦克和88─B型坦克沒有任何相同之處,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主戰坦克。
88─C由於裝備了複合裝甲、125毫米滑膛炮和自動裝彈機,其戰斗重量由88─B型坦克的38.5噸增加到41噸,因爲它的發動機功率依然維持在730馬力,使其功率比有一定下降。但是從其57千米/小時的公路最大速度來看,88─C的機動性能還說的過去。
88─C型坦克采用125毫米滑膛炮和新的火控系統后,火力威力和精度都有了質的提高,它的攜彈數量爲42枚,通常使用的彈按照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高爆榴彈三種,其中穿甲彈的初速達到了1730米/秒,在20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460毫米厚的均質鋼板。它的火控系統包括有炮手用圖像穩定射擊控制系統(ISFCS,置於激光測距儀之中)、彈道計算機、控制面板、炮塔頂后部的大氣數據傳感器等部分,使中國坦克第一次有了運動中射擊低速運動目標的能力。
88─C型坦克車體雖說是繼承了88─B型的基本構造和動力裝置,但是它的火力和防護力都有了整整一代的進步。該坦克表明,中國的主戰坦克在90年代后期已經接近了第三代坦克的水平。
有了這一前提,中國當然不滿足於坦克動力部分的落后,很快便在動力部分上也完成了現代化。北方公司推出了改良動力裝置的85─Ⅲ(出口型號)坦克,該坦克的原型車最初公開是在95年,它采用一台1000馬力功率的柴油發動機以及新型的液壓機械式行星傳動系統。坦克炮塔正面增加了複合裝甲厚度,使戰斗全重增加到了41.7噸,但由於動力系統的改進,其公路最大速度達到了65千米/小時。鑒於88─C型坦克要一直保持生産,估計其生産型和未來的改進型也要采用這種比較先進的技術。
在88─B型坦克實用化之后,中國直接著手開發新一代坦克。其早期原型車是在91年公開的90─Ⅱ式,和85─ⅡM式一樣的,它也是面向巴基斯坦的出口型號。
巴基斯坦在91年上半年,以90式的技術研制出了新型的MBT2000主戰坦克,原型車於91年完成。在中國國內,則用了很長時間研制1200馬力級的發動機、新型火控裝置以及反應裝甲。獨立開發的新型坦克,於1997年出現。
先看一下出口型的90─Ⅱ式坦克,其采用的是從英國和法國引進的動力艙,發動機使用的是英國帕金斯CV12─1200TCA水冷柴油機,傳動系統使用的是法國的SESMESM500動力傳動系統,動力部分完全是西方産品。另外,90─Ⅱ強化了各個部位的裝甲,全重增至48噸,公路最大速度爲62.3千米/小時,從0千米/小時加速到32千米/小時只需要10秒種時間,公路最大行程爲450千米。其火控裝置使用的是85─ⅡM/88─C式IFCS的改良型,采用數字式彈道計算機,行進間對2000米距離低速運動目標的首發命中率達到了80%。火炮和彈藥與85─ⅡM/88C基本相同,但攜彈量減至39枚。
中國自用的98式坦克借鑒了90─Ⅱ上的技術,於1996年完成了大致的實用化工作。但是后來爲了增加攜帶炮彈數量和改進車載電子設備,又對車體的外形進行了重新設計,在1998年完成了初期生産型的研制。
98式坦克的外形與90─Ⅱ有明顯的差別,全重增加到了50噸以上,估計車體和炮塔都裝備有爆炸反應裝甲,但是至今還沒有看到。在觀瞄設備上,除了車長用的周視潛望鏡之外,還有炮塔頂部左側的不明光學設備,關於該設備,現在有不同的說法,如用於引導炮高壓導彈或干擾反坦克導彈制導裝置等。
98式坦克在1999年的國慶閱兵式上一出現,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它表明,在軍隊確定現代化目標的24年之后,中國軍隊終於擁有了世界先進水平的坦克。但是新型坦克性能的提高導致了成本的大幅增加,所以對於軍費嚴重不足的中國軍隊來講,未來4-5年內,98式坦克的數量不會超過500輛左右。
爲此,中國軍隊肯定要生産一部分價格相對低廉的88─C坦克,與98式形成高低搭配的格局,這樣年産數量大概能有100輛。中國現裝備坦克約7000輛,其中有6200輛都是59式和79式,而且大都已經過了服役期的一半。
這樣計算,88C和98式坦克的生産如果順利的話,到2010年,總生産數量也只能夠達到2000輛左右,即使加上88B型坦克,在10年以后,中國軍隊一線主戰坦克的裝備數量最多也只有2500輛到3000輛。另外,人民解放軍還要在今后10年間推進重點區主力部隊的數字化進程,在這樣投資巨大的現代化計劃中,中國主戰坦克的裝備數量會受到很大的壓力。
毫無疑問,今后中國各個軍兵種的裝備都要實現裝備現代化,到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期,中國軍隊主戰坦克大約會壓縮至3000輛左右。在軍事力量邁向現代化的同時,中國也一定會減少軍隊的總體兵力規模。
|
評分
-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
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 身微久属千夫长,家远多亲五郡兵。 懒说疆场曾大获,且悲年鬓老长征。 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