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sipeisispes
侯爵 | 2011-10-29 10:48:44

T─54的仿制生産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坦克力量是在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基於前蘇聯提供的T─34中型坦克及少量的Is─2重型擔克爲基礎建立的。這些二戰期間使用的蘇制坦克在次年發生的朝鮮戰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50年代初期,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得到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並從1957年起以59式的名稱開始仿制生産。但59式坦克的外觀與T─54有所區別,如取消了紅外夜視裝置和主炮穩定系統等,這是當時中國受自身工業技術限而不得憶采取的決定。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使生産59式的包頭坦克工廠失去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這對於重工業尚未成熟的中國來說是致命的,也是制約其主戰坦克發展的一大原因。事實上,直到80年代初,從西方引進技術以前,中國的主戰坦克研制都沒有實質上的技術創新。

59式坦克從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至少生産了9500輛,其中約6000輛裝備了解放軍。這期間,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工業國家都飛快地推進主戰坦克的創新與現代化。在這種情況下,59式坦克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然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構造簡單、價格便宜的59式是非常合適的。所以,到80年代初期爲止,59式至少出口了3400輛。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對於中國來說,59式坦克直到70年代前半期的作用更多的是學習主戰坦克生産技術。在國內政治和經濟持續混亂的“文革”期間,根本不存在獨立開發下一代車型的可能性。

59式的改進和戰斗力的提高

70年代中期,隨著“四個現代化”的出台,軍隊在1975年左右提出:要以主戰坦克的現代化爲中心,建設現代化的陸軍。毫無疑問,當進中國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差距約爲30年左右,與蘇聯相比差距約在20─25年以上。以當時的技術能力,去實現主戰坦克的現代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從7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與西歐國家和以色列等國的軍工産業進行接觸,盡最大可能引進和學習與主戰坦克有關的技術。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國對59坦克進行了部分改裝。在其炮塔的左右側面各設置了四聯裝煙幕彈發射裝置,主炮防盾上部裝備了激光測距儀,而且加裝了橫風傳感器,改裝后稱之爲59─I。

從80年代開始,包頭坦克廠按照59─I的標準對大量初期型59坦克進行了改裝,同時新型的10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也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研制成功,型號爲AP─100─2,該彈采用半可燃式藥筒結構。炮彈初速1480米/秒,在24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150毫米/65厚的均質鋼板。

接著,中國還從德國、英國和以色列引進了L7系列105毫米線膛炮及其彈藥技術。1983年出現了裝有這種火炮的59式坦克改進型,被稱爲59─Ⅱ。該車戰斗重量和59─I一樣,都是36噸,采用一台580馬力柴油發動機,公路最大速度50千米/時。59─Ⅱ的車體上有雙向火炮穩定裝置和具有彈著點測定功能的射擊控制裝置。現在中國軍隊的坦克部隊依然保持有5500輛59式坦克,基本上都是在80年代后改裝的Ⅰ型和Ⅱ型。

80年代后期,中國從國外引進了120毫米滑膛炮技術,軍隊內部對未來主戰坦克的火炮口徑是采用西方的120毫米還是蘇式的125毫米進行了研究。結果在90年代,出於政治和經濟的考慮,決定采用蘇式的125毫米滑膛炮。已經研制成功並進入生産的120毫米坦克炮及其彈藥被裝備給了國內使用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和出口用的59改型坦克。1997年,北方工業公司展示了裝有120毫米炮的59改式坦克樣車。

69式和79式坦克

中國還在59式的基礎上研制了69式和79式坦克,69式分爲69─Ⅰ和69─Ⅱ。69─Ⅰ采用了100毫米滑膛炮,但精度明顯不如采用105毫米線膛炮的69─Ⅱ,所以中國軍隊當時決定主戰坦克的火炮以線膛炮爲主。80年代中國軍隊裝備的主戰坦克使用的主要是105毫米線膛炮,在80年代初期69─Ⅰ僅爲軍方生産了150輛。從1983年起,應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的需要,向其出口了200輛。另一方面,69─Ⅱ在同時期內也僅在國內裝備了50輛便開始出口。至1987年爲止,中國向伊朗出口了2000輛69─Ⅱ,還出口到泰國和巴基斯坦,成爲80年代后期中國主戰坦克出口的主要産品。

69式是中國坦克中最早裝備“三防”系統的坦克,裝有簡易火控裝置、橫風傳感器以及改良型的轉向、變速系統。主炮的火力精度、防護和操縱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簡易火控裝置包括TLRIA型激光測距儀(主炮防盾上)、TGS─A型主炮光學瞄準儀和簡易彈道計算機,是出口給發展中國家的主戰坦克中的較高檔版本。另外,中國在80年代后期還研制出將激光測距儀融合進光學瞄準儀內部的TSFCS─L型和加強了計算機處理力、能夠將各種傳感器信息加入火控計算的TSFCS─C等改型火控系統。

爲達到現代化的目標,中國在69式系列的基礎上於1983年研制出了79式主戰坦克。該坦克的車體和炮塔外形與59式基本相同,裝備有橫風傳感器、簡易火控系統、增壓式“三防”裝置等,主炮采用105毫米線膛炮。79式的戰斗重量增加到37.5噸,但機動性和69式沒有什麽差別,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時。

簡單的說,79式是59式系列的最終改進型號。1983年以后,在69式坦克大量出口的同時,79式坦克主要面向國內,至1988年前半期生産了約有500余輛,作爲優先裝備,配發給重點集團軍。

達到二代坦克水平的80/88式坦克

中國軍隊在完成了59式系列坦克的改進后,開始了新型坦克的研發工作。1985年,80式坦克研制成功,但80式本身只是一個初期工程,它和其改良型80─Ⅱ都是作爲出口型號設計的。當時,給國內使用型號的開發工作一直延續到1988年。中國軍隊和北方工業公司打算用這種坦克趕超西方的第二代主戰坦克(如M60、奇伏坦、豹1、AMX30和日本的74式等等)。

初期的80式坦克,由於型號本身並不成熟,也沒有買家,所以就沒有了下文。但是該車有著一定的意義,它雖然依舊采用T─54/59式以來的半圓形鑄造炮塔,但它有6對負重輪,長度和寬度都比79式大出許多,改變了中國主戰坦克以往的形象。

給中國軍隊使用的型號,采取了多種改良措施,於1988年最后完成,正式型號定爲88B.與80式相比,它的長度略長,主炮炮彈增至48發,換裝了新的無線電裝置,戰斗全重增加到了39.5噸。其發動機功率爲730馬力,功率比爲18.96馬力/噸。公路最大速度達到57千米/小時,公路最大行程430千米,加上車體后的附加油箱,則可達到將近600千米。傳動裝置的詳細情況不明,據說不同於初期的80式。

88B坦克的主炮也采用105毫米炮,火控裝置包括彈道計算機、內置式激光測距儀、雙向穩定的光學瞄準具、火炮俯仰角傳感器以及第二代微光夜視裝置等。在88B坦克上還裝有車長用的周視潛望鏡。

雖然80式和88B式坦克外形都很平常,但是它們的性能與79式坦克比起來有了很大的進步。從這點看,到80年代后期,中國主戰坦克的水平已經逐漸達到和超過了世界第二代主戰坦克的標準。

北方工業公司在90年代初期,還曾經推出過簡化了火控裝置的80─Ⅱ坦克,但沒有獲得訂單。裝備國內的88B到1995年停産爲止總共生産了不過500輛。

瞄準第三代水平的88C式和98式

冷戰結束后,各國都開始大規模削減軍備,放慢了新型坦克的發展速度,這給了中國一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機會。

中國軍隊十分清楚,88B的基本設計已相對落后。在88B開始生産時,中國一邊準備研制下一代的坦克,一邊在88B坦克上進行改進,制造了了具有第三代坦克特征的88C型坦克,出口型號爲85─IIM。

北方工業公司曾經在89年初宣布過要研制研兩種基於80式改進的出口用坦克,分別爲85─Ⅱ型和85─ⅡA型。二者都裝備105毫米線膛炮,前者攜彈46枚,后者爲44枚,車體稍短。它們的炮塔一反以往鑄造炮塔的外形,采用新的焊接炮塔設計,車體正面采用棱角明顯的複合裝甲,這與以往中國坦克的形象完全不同。但是91年的海灣戰爭的經驗,使中國在1991年左右決定引進俄羅斯的125毫米滑膛炮,並裝備給85式坦克和當時還在研制中的下一代主戰坦克。

1992年下半年,換裝了125毫米滑膛炮,成員改爲三個的85IM型坦克定型,但這只是其出口型號。中國在該車研制成功的同時,把主要技術出口給了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把這些技術與59式、69式成本較低的部分結合后,研制出了85─Ⅱ系列的廉價派生版──85─ⅡAP型坦克。自此,開創了中巴兩國合作研制生産主戰坦克的先河。

中國國內供自己使用的主戰坦克一直持續到1997年才開始生産,至今已經裝備了至少400余輛,裝備給重點集團軍的坦克部隊。雖然這種坦克是在88─B主戰坦克的基礎上大規模改進而來的,中國軍隊因此稱其爲88─C。但是除去動力走裝置的一部分外,該坦克和88─B型坦克沒有任何相同之處,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主戰坦克。

88─C由於裝備了複合裝甲、125毫米滑膛炮和自動裝彈機,其戰斗重量由88─B型坦克的38.5噸增加到41噸,因爲它的發動機功率依然維持在730馬力,使其功率比有一定下降。但是從其57千米/小時的公路最大速度來看,88─C的機動性能還說的過去。

88─C型坦克采用125毫米滑膛炮和新的火控系統后,火力威力和精度都有了質的提高,它的攜彈數量爲42枚,通常使用的彈按照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高爆榴彈三種,其中穿甲彈的初速達到了1730米/秒,在20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460毫米厚的均質鋼板。它的火控系統包括有炮手用圖像穩定射擊控制系統(ISFCS,置於激光測距儀之中)、彈道計算機、控制面板、炮塔頂后部的大氣數據傳感器等部分,使中國坦克第一次有了運動中射擊低速運動目標的能力。

88─C型坦克車體雖說是繼承了88─B型的基本構造和動力裝置,但是它的火力和防護力都有了整整一代的進步。該坦克表明,中國的主戰坦克在90年代后期已經接近了第三代坦克的水平。

有了這一前提,中國當然不滿足於坦克動力部分的落后,很快便在動力部分上也完成了現代化。北方公司推出了改良動力裝置的85─Ⅲ(出口型號)坦克,該坦克的原型車最初公開是在95年,它采用一台1000馬力功率的柴油發動機以及新型的液壓機械式行星傳動系統。坦克炮塔正面增加了複合裝甲厚度,使戰斗全重增加到了41.7噸,但由於動力系統的改進,其公路最大速度達到了65千米/小時。鑒於88─C型坦克要一直保持生産,估計其生産型和未來的改進型也要采用這種比較先進的技術。

在88─B型坦克實用化之后,中國直接著手開發新一代坦克。其早期原型車是在91年公開的90─Ⅱ式,和85─ⅡM式一樣的,它也是面向巴基斯坦的出口型號。

巴基斯坦在91年上半年,以90式的技術研制出了新型的MBT2000主戰坦克,原型車於91年完成。在中國國內,則用了很長時間研制1200馬力級的發動機、新型火控裝置以及反應裝甲。獨立開發的新型坦克,於1997年出現。

先看一下出口型的90─Ⅱ式坦克,其采用的是從英國和法國引進的動力艙,發動機使用的是英國帕金斯CV12─1200TCA水冷柴油機,傳動系統使用的是法國的SESMESM500動力傳動系統,動力部分完全是西方産品。另外,90─Ⅱ強化了各個部位的裝甲,全重增至48噸,公路最大速度爲62.3千米/小時,從0千米/小時加速到32千米/小時只需要10秒種時間,公路最大行程爲450千米。其火控裝置使用的是85─ⅡM/88─C式IFCS的改良型,采用數字式彈道計算機,行進間對2000米距離低速運動目標的首發命中率達到了80%。火炮和彈藥與85─ⅡM/88C基本相同,但攜彈量減至39枚。

中國自用的98式坦克借鑒了90─Ⅱ上的技術,於1996年完成了大致的實用化工作。但是后來爲了增加攜帶炮彈數量和改進車載電子設備,又對車體的外形進行了重新設計,在1998年完成了初期生産型的研制。

98式坦克的外形與90─Ⅱ有明顯的差別,全重增加到了50噸以上,估計車體和炮塔都裝備有爆炸反應裝甲,但是至今還沒有看到。在觀瞄設備上,除了車長用的周視潛望鏡之外,還有炮塔頂部左側的不明光學設備,關於該設備,現在有不同的說法,如用於引導炮高壓導彈或干擾反坦克導彈制導裝置等。

98式坦克在1999年的國慶閱兵式上一出現,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它表明,在軍隊確定現代化目標的24年之后,中國軍隊終於擁有了世界先進水平的坦克。但是新型坦克性能的提高導致了成本的大幅增加,所以對於軍費嚴重不足的中國軍隊來講,未來4-5年內,98式坦克的數量不會超過500輛左右。

爲此,中國軍隊肯定要生産一部分價格相對低廉的88─C坦克,與98式形成高低搭配的格局,這樣年産數量大概能有100輛。中國現裝備坦克約7000輛,其中有6200輛都是59式和79式,而且大都已經過了服役期的一半。

這樣計算,88C和98式坦克的生産如果順利的話,到2010年,總生産數量也只能夠達到2000輛左右,即使加上88B型坦克,在10年以后,中國軍隊一線主戰坦克的裝備數量最多也只有2500輛到3000輛。另外,人民解放軍還要在今后10年間推進重點區主力部隊的數字化進程,在這樣投資巨大的現代化計劃中,中國主戰坦克的裝備數量會受到很大的壓力。

毫無疑問,今后中國各個軍兵種的裝備都要實現裝備現代化,到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期,中國軍隊主戰坦克大約會壓縮至3000輛左右。在軍事力量邁向現代化的同時,中國也一定會減少軍隊的總體兵力規模。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10 + 10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  身微久属千夫长,家远多亲五郡兵。  懒说疆场曾大获,且悲年鬓老长征。  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回覆 使用道具
sipeisispes
侯爵 | 2011-10-29 10:49:29

中國自行研制的最新型主戰坦克(網友們習慣稱之爲99式)

中國自行研制的最新型主戰坦克(網友們習慣稱之爲99式)已經批量生産裝備部隊,這標志著中國主戰坦克已經更新換代--跨入第三代,跟上了世界主戰坦克的發展潮流。



99式(也即是ZTZ-99型)是PLA第三代本國自行生産的主戰坦克(MBT),坦克從98式原型發展。主承包商是北京-建立的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NEVORI,也即是201所)和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公司(FIRMACO)。坦克在2000年進入了小批量生産。99式少量被北京和沈陽軍區部署。

計劃

研究設計第三-代中國本國的主戰坦克(MBT)在1970年后期冷戰頂峰數年中啓動。當時蘇聯陸軍開始在它的遠東軍區采用有能力的T-72坦克裝備有125毫米滑膛炮,中國人民解放軍(PLA)明白甚至它最新的第二代主戰坦克(MBT)(80/85式)采用西方105毫米坦克炮和火控升級也不是它對手。在第二代主戰坦克(MBT)的發展即使完成之前,痛苦的事實推動PLA尋求一種更先進和能力的第三-代主戰坦克(MBT)。

北京-建立的201所和中國內蒙古包頭的617廠(現在的FIRMACO)提出一種第三-代主戰坦克(MBT)基於西德豹-2主戰坦克(MBT)的設計,采用一種西方-風格120毫米滑膛坦克炮和德國制造的1,200馬力柴油發動機爲特點。然而,PLA對投資計劃是不情願的,因爲它支持購買或本地制造豹-2。在購買計劃由於財政困難被最后放棄之前,和西德的談判持續達數年之久。計劃返回到去本國自行發展。三輛實驗原型(1224、1226、1226F2)在1980年早期內被推出。

計劃在最初幾年取得很少進展由於在設計組中兩個院校想法的爭論和贊助發展的PLA。當時一些建議去反向工程蘇聯T-72節省發展時間和成本,其它堅持更激進的設計采用西方-風格120毫米滑膛炮、燃氣渦輪發動機和非傳統的前置發動機布局(類似以色列Merkava)。在1984年一個折衷連同完工圖紙是常規布局,西方-風格焊接炮塔和蘇聯-風格125毫米滑膛坦克炮。

在1980年中期計劃進入全尺寸發展和Zhu Yusheng被任命爲主設計師。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NORINCO)、201所和617工廠的總公司,在1989年春季正式地獲得了發展和制造業第三-代主戰坦克(MBT)合同。在1990年早期第一輛第三-代即是90-2式主戰坦克(MBT)原型被制造和測試。到那時候,然而,冷戰已經結束和蘇聯威脅不再存在。



在1990~91年海灣戰爭上的緊密研究使PLA明白已有的第三-代主戰坦克(MBT)設計仍然不如西方坦克。這在1990年早期中導致一個主要的重新設計。除了引進新的技術,像是數字火控、C3I(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俄國炮射反坦克制導導彈(ATGM)和主動激光對策技術,坦克也有一個被重新設計從T-72發展的底盤用於更好的行進性能。修改的設計,即是98式(ZTZ-98),在1996年被推出和設計鑒定在1998年。1999年10月1日在北京舉行的閱兵式期間,少量的98式坦克行進通過天安門廣場。

98式沒有進入批量生産如同多數預測。改爲,設計組繼續去改進坦克設計引進一種更強有力的1,500馬力柴油發動機和改進了前裝甲。這一個改型最初即是98G式,但最近正式地指定爲99式(ZTZ-99)。這使結束設計在2001年第一批交付40輛到PLA進入服役。自那時低速率批量生産繼續和更多的99式坦克已經在北京和沈陽軍區軍事演習中被看見。

設計特點

99式的設計顯示兩者俄國T-72和西方坦克影響。車體與T-72類似,但是大概長一米。車體包括三個區:1)在前面的駕駛區;2)中心的戰斗區;3)發動機在車輛的后部。坦克的炮塔是傾斜的去增加保護。駕駛員區被裝備三個觀測潛望鏡,其中一個是夜視型輸入具有200米距離。二個車前燈位於前車體裝甲上。炮塔位於車輛中心。98式的炮塔后部被儲藏架環繞提供對HEAT的附加保護,但是這已經在99式上被取消。在99式上那里額外加強到炮塔前沿和側部裝甲采用外部安裝外挂裝甲模塊和爆炸反應裝甲(EAR)塊。

99式坦克缺乏一些普遍在西方設計上看到保護功能,像是裝甲隔板將乘員艙與燃料箱和彈藥隔開,而且頂部誘導板設計在內部爆炸情形向外排放爆炸氣流。這依照1991年海灣戰爭的經驗可能在真正的戰斗中導致降低生存力。

懸挂是傳統的扭力杆型。在車輛每側有六個橡膠-輪胎負重輪和三個履帶回轉滾輪。履帶和負重輪被橡膠裙襯保護。



武器

坦克攜帶俄國9M119 Refleks(北約代號:AT-11“狙擊兵”)從125毫米主炮發射的反坦克導彈系統。導彈的射程是100米到4,000米。系統預計去交戰配備有爆炸反應裝甲(ERA)的坦克和低飛的空中目標,像是直升飛機,射程達到5公里。中國自從1990年后期以后本國在許可之下已經生産9M119導彈。坦克安裝配備使用熱護套管的125毫米自動滑膛炮。與早期報道認爲火炮是俄國2A46的一個得到許可的仿造型相反,它實際上是一個本國自行設計,雖然自動裝彈機據信是俄國來源。

主炮能大約使用自動裝彈機發射8發/分鍾和手動裝填發射1~2發/分鍾。裝彈機是液壓-機械連同41發彈藥在車輛中被攜帶。火炮發射分開裝填半可燃藥筒和炮彈軟殼的射彈。彈藥包括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彈藥(APFSDS)、高爆反坦克彈藥(HEAT)和高爆破片彈藥(HE-FRAG)。次武器包括7.62毫米同軸機槍和一挺在指揮官圓頂上安裝的12.7毫米防空機槍。炮塔的每側有一具76毫米84式五-管煙榴彈發射器。

火控和觀測

射擊精度被激光測距儀、風傳感器、彈道計算機和熱炮管護套獲得。雙軸穩定確保有效的在移動中射擊。指揮官有六套潛望鏡和一套穩定全景觀測器。指揮官和炮手都有車頂安裝的具有晝/熱通道的穩定瞄準具、一套激光測距儀和車輛追蹤設備。 指揮官有一套顯示裝置呈現炮手的熱視力,促成指揮官射擊主炮。熱成像系統(TIS)系統使用冷卻探測器處理元素(SPRITE)技術,有倍率x11.4窄視域和x5寬視域。99式在車載計算機中配備有信息處理系統程序,能從車輛導航(慣性/全球定位系統)、觀測系統和傳感器彙集信息,並且在指揮官的顯示裝置上顯示它,提供實時指揮和超視距目標交戰能力,能集合來自車輛導航、觀測系統和傳感器的信息。

保護



99式坦克被兩者傳統的裝甲層和爆炸反應裝甲(ERA)保護。

炮塔和車體是全-焊接鋼裝甲制造。一個複合材料裝甲層已經被增加到前弧。裝甲部件是模塊化設計,允許受損部分被替換或者在有效壽命期內升級。

在炮塔的每側有五個煙榴彈發射器。另外的煙幕能被由注射柴油燃料到發動機排氣管來産生。

主動激光干擾

中國98式以JD-3綜合激光測距儀/警告/自己防衛裝置爲特色。不同於目前的俄羅斯主動坦克自防衛系統,像是Drozd、Drozd-2和競技場,發射攔截射彈去破壞或“擊落”入射的反坦克導彈和射彈。中國的系統顯然地使用一種高功率激光直接地攻擊敵人的武器光學系統和炮手。

系統包括似乎有一個激光告警接收機(LWR-在指揮官位置后面的炮塔頂上的圓頂形裝置),警告組員他們的坦克被敵人的距離-探測或武器-制導激光照明。 坦克的炮塔然后能橫向旋轉面向敵人的威脅方向,激光自防衛武器(LSDW-在炮手位置后面炮塔頂上的砂箱形裝置),能被使用對抗敵人的激光源。 激光武器的程序會首先使用低功率光束去定位敵人武器的光學系統。一旦敵人的武器被定位,激光功率水平會立刻和急劇增強。一個如此攻擊會使敵人的武器制導光學系統失去能力或損害敵人炮手的視力。



中國98式可得到的相片也已經確認激光武器能升高到高角超過坦克的主炮,表明能夠與攻擊直升飛機交戰。 除此之外,激光裝置也可以用於友軍坦克之間的通信。

動力裝置

99式由一台水冷、渦輪增壓1,500馬力柴油發動機提供動力,來自德國MB871ka501柴油機技術。在它目前的54噸作戰重量,這提供約27.78的動力-到-重量比。最大道路速度80公里/小時和越野速度60公里/小時。加速度 從0速度到32公里/小時經過12秒。傳動提供七個前進檔和一個倒車檔。

規格

組員: 3 重量: 54 噸

發動機: 1,500 馬力 水冷柴油發動機

傳動: 機械,行星

履帶: 金屬使用 RMSh,藉由橡膠-輪箍道路輪

懸挂: 扭力杆

無線電: 接收/傳送,電話,激光通信

尺寸: 長度 11.00 米;高度 2.20 米;寬度 3.40 米

接地壓力: N/A

巡航行程: 450 公里; 或和外部燃料箱 600 公里

速度: 最大道路 80 公里/小時;

最大越野 60 公里/小時;

使之平均越野 35~40 公里/小時;最大錯移 N/A

涉水深度: 使用通氣管 5 米

主炮: 125 毫米 滑膛炮

射速: 8發/分鍾(自動裝彈機),1~2發/分鍾(手動裝填)

俯/仰角: N/A

次武器: 一挺同軸 7.62 毫米機槍;一挺 12.7 毫米防空機槍

火控: 激光測距儀輸入,車載計算機,轉動傳感器和控制面板.

************************************************************************

世人常注意到日本的90式坦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世界主戰坦克排行榜上,它在1994年前曾連續幾年位列第一名,多處展現先進,很是風光;可后來德國“豹”2改進型和美國M1A1改進型的技術有新突破,90式排名便下移了,不過還能多年穩挂銅牌,仍屬世界先進坦克之一。二是價格昂貴得出奇,它的出廠單價在20世紀90年代爲750萬∼850萬美元,差不多是買兩輛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價錢,奪世界之最。三是服役后,它不斷暴露出嚴重的缺點和薄弱環節,受到士兵和日本裝甲車輛專家的批評或質疑。



技術引進與獨創相結合的90式

遠看90式坦克的輪廓和框架有些像“豹”2,車體和炮塔的形狀扁平且方正,但個頭和體重比“豹”2要矮小和輕多了,車下部負重輪和車上部煙幕彈發射器也少。它車體長7.5米,寬3.43米,高2.3米;最大重量50噸,比“豹”2及改進型要輕5∼10噸。外形尺寸小和低車姿結構是它的主要外部特征。

90式坦克武器系統的先進性得益於技術引進。它裝置了典型的德國萊茵公司精品120毫米滑膛炮,那是日本制鋼所獲得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許可生産的世界標準型火炮。火炮身管長爲44倍口徑,身管外裝熱護套,中間有抽煙器,前端左側裝置炮口基準儀。滑膛炮沒有膛線,對彈丸産生阻力小,炮彈不旋轉,穿甲彈依靠彈翼獲得空力穩定,利於使用細長型彈丸增大穿甲能力;滑膛炮身的壓力也因此比線膛炮小,炮身可以采取薄壁型,從而實現火炮身管輕量化。90式的坦克炮充分利用了滑膛炮提供的這些條件。

它的火控系統有獨創性,曾領先世界先進潮流幾年。這個系統包括激光測距儀、熱成像儀、火控計算機和車長、炮長觀瞄裝置等。熱成像儀通過圖像獲取和處理實現自動目標跟蹤功能。瞄準裝置實現了行車中穩定,增強了觀察和目標捕捉能力,不但實現了行進間射擊,而且提高了射擊精度。它采用了日本自制的自動裝彈機,發射炮彈速度相當快。所用炮彈主要是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空心裝藥破甲彈。鎢合金穿甲彈性能與美國貧鈾穿甲彈相當,彈長884毫米、重19公斤,初速1.65公里/秒,在兩公里射程上能穿透700毫米厚鋼裝甲。

它的發動機和傳動裝置組裝了結構緊湊的一體化動力傳動部件。發動機采用三菱重工生産的兩沖程水冷V型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輸出功率達811千瓦。傳動裝置里有帶閉鎖離合器的三菱變矩式行星齒輪自動變速箱,通過電液控制能夠實現靈活的變速。通過液壓懸挂裝置來控制車姿是它所獨有的特點。它只能進行縱向的車姿變換,在日本到處是林山野巒、斜坡彎道的地形條件下,這有利於彌補射擊時的俯仰角。它以小間隔配置了負重輪,用扭杆降低下振幅,對於在起伏地上行駛極爲有利。它的燃油儲量爲1100升,最大速度70公里/小時,最大行程340公里。備有潛水裝置,具有涉兩米深水域能力。

90式坦克的裝甲防護采用了新材料技術,在命中概率較大的車體和炮塔前部安裝了自制的複合裝甲,複合裝甲里含有數層金屬材料和陶瓷材料夾層。在車體其他部位使用了間隔裝甲。但側面配置了普通裝甲裙板。它的特種防護措施是配有“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和激光預警裝置。激光預警裝置安裝在炮塔前上部,能夠探測來自前方、側面的激光照射並發出警報,告知坦克采取機動規避或發射煙幕彈等對抗措施。



90式坦克在使用中暴露出了毛病

90式坦克於1990年開始少量裝備日本陸上自衛隊,成建制裝備到連隊的是1994年。這年,第71坦克連成爲日本陸上自衛隊第一個全部換裝90式坦克的連隊。使用中,人們發現90式存在不少問題。

90式坦克與世界其他最先進坦克的突出差距是沒有采用數字化信息系統。雖然單輛90式性能並不遜色,可它無法使坦克群有機聯合成一個整體,難以發揮高度一體化的戰斗能力。

它的裝甲防護弱,但因未采用模塊裝甲組件技術,要加強裝甲防護只能靠加挂附加裝甲,這勢必增加車重,給機動力帶來麻煩。要知道90式坦克的一個很大弱點是單位壓力大得驚人,達到87千帕,這決定了它能通過的地域范圍很小,自然限制了它的機動能力。要通過多障礙地帶,駕駛員和車長必須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道路的選擇上,就難以很好應對戰場上突然出現的情況;坦克火力的發揮、坦克的主動防護質量也都會受到影響。90式過不去沼澤地這一關,就連長滿蘆葦的潮濕的淺水河岸也一去就陷。它服役至今還沒有穿過森林地帶的經驗,它的“森林機動性”是否良好仍打著問號。然而,如果把90式的單位壓力減小到74千帕,就得在減輕防護裝甲重量上打主意,起碼要將炮塔上的較重的複合裝甲換成較輕的“魚鱗”裝甲,可那會付出降低坦克防護力的代價。這對防護力原本不足的90式來說實在是個大難題。

它在起伏地形上采用液氣懸挂裝置來控制車姿,加上履帶著地長的原因,車體會晃動不已,制動時和射擊之后的車體縱向擺動根本無法控制,妨礙下一發彈藥的發射。

90式坦克的爪齒式鋼制履帶對地面的附著力較弱,甚至出現橫向打滑的現象,還不如74式坦克的鋼制履帶實用。它的夜間駕駛操作性能並不理想。駕駛員在操作變速箱的開關時眼睛要一直緊盯著微光夜視儀的畫面,這一方面對駕駛員的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容易加快駕駛員視覺疲勞。



90式坦克火控系統先進。它所采用的幾項創新技術曾令國際兵家稱道,可是它的基本設計理念仍然揉摻著陳舊的思路。它不是立足於“首發命中”而是“次發命中”。它控制火控系統各子系統的開關設置與操作程序脫節,開關排列比較混亂,這給乘員完成操作帶來不便,也使乘員培訓增加了難度。

它的炮長瞄準鏡的位置較高,車長左方向的視察根本無法進行。那個固定的重機槍支柱也對車長觀瞄有妨礙。當坦克處於左梯隊戰斗隊形中時,車長如果要把左梯隊戰車收入視線內,坦克炮塔就得轉動以使炮長瞄準鏡擋不著車長左觀,這樣,坦克炮就不能朝向正面了,這顯然違背了作戰常識。

它采用自動裝彈機,減少一名乘員,節省了裝填手作業空間,有利於實現結構緊湊化,也克服了人工裝填炮彈的困難,可是它忽略了自動裝彈機故障率增加和戰場人體工程學的因素。戰場上,一輛坦克被摧毀,3名乘員坦克的人員傷亡肯定少於4名乘員坦克。可是,若一輛坦克被毀傷,就其能行動或保持一定程度戰斗力的可能性來說,4名乘員坦克又比3名乘員坦克要大。士兵和一些裝甲車專家對90式坦克提出了許多改進意見,同時指出“90式坦克的運用指南完全脫離實際”。而日本坦克設計師們卻正忙著準備研制替代90式的新坦克。

*******************************************************************

比較結果

火炮技術中國領先。

日本不具備生産高膛壓火炮技術,只得引進德國許可生産坦克炮。

中國完全具有高膛壓火炮自主技術,與德國技術相當。

裝甲技術中國領先

裝甲技術在各國都是最高秘密。但中國99式坦克的防護遠遠超過日本90式。

火控技術相當,其2000米動對動首發命中率相當,大約在85%。

日本的優勢僅有動力系統。不過日本使用2沖程發動機表明日本的高比功率4沖程發動機技術不過關。如果近幾年日本在這方面沒有新的進展,中國的1100千瓦發動機將使99坦克全面超越日本90坦克。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10 + 10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caowanwana
勳爵士 | 2011-10-29 11:00:02

小日本就是個廢材
引言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Govek
公爵 | 2011-10-29 13:11:12

idf304 發表於 2011-10-29 11:59
看了噴飯,你連中國的坦克砲是引進俄羅斯125砲都不曉得,還是俄羅斯淘汰的次貨
不是正品

照你怎麽說日本的120口徑炮不一樣是美國佬的技術~笑死我了,而且仿制還仿制不好~學了個半吊子都達不到美國坦克火炮的威力~哎真是失敗
引言 使用道具
zheng123pop
男爵 | 2011-10-29 13:34:14

回覆 idf304 的文章

小明吃了藥再來上網可憐的孩子
引言 使用道具
sipeisispes
侯爵 | 2011-10-29 16:02:59

idf304 發表於 2011-10-29 11:59
看了噴飯,你連中國的坦克砲是引進俄羅斯125砲都不曉得,還是俄羅斯淘汰的次貨
不是正品

你連中國的125是自行研發的都不知道嗎 ?
軍盲小同學。這世界在等待你不給台灣人丟臉的那一天,快去改國籍去日本當二等下人吧。
引言 使用道具
sipeisispes
侯爵 | 2011-10-29 16:05:12

zheng123pop 發表於 2011-10-29 13:34
回覆 idf304 的文章

小明吃了藥再來上網可憐的孩子

他在天涯 在超級大本營 等地被衆人的板磚打傻了腦子。。。。可憐!{:1_199:}
引言 使用道具
sipeisispes
侯爵 | 2011-10-30 01:23:58

idf304 發表於 2011-10-29 12:17
整體而言,由於617廠聘用俄羅斯專家協助此型戰車的開發,因此99式自然參考不少T-72的設計,底盤就像是一輛放 ...

主砲方面,中共早在70年代就開始研發新一代大口徑戰車砲,先後研究過120mm、125mm以及130mm等口徑
引言 使用道具
zheng123pop
男爵 | 2011-10-30 01:42:20

回覆 sipeisispes 的文章

算了我們不跟他瘋了 i dont fly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10 + 10 謝謝您 ^_^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nv8812
子爵 | 2011-10-30 15:35:40

呵呵謝謝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smallharry
伯爵 | 2011-11-12 11:24:00
受到警告

hehehehehehe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