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378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FIRSTCLASS
大公爵 | 2011-11-18 19:29:41

在帶小廚師實作的過程中,每每會看到孩子遇到問題時的兩種反應:一種是稍有不順,孩子雙手一攤,期待馬上有人來接替完成手中的難題;另一種孩子則會堅定的表達「我要自己試試看」的心意。


這些反應提供給我的訊息,並不是孩子的性格傾向或能力高低。在我的眼中,孩子的每一個階段都有成長的契機,時間點常常決定於他們何時遇到好大人;如果我們願意提供養分與空間,孩子便有無限成長的可能。


我觀察到不同孩子所顯現的特質,代表的不是定論,而是他們所受到的影響。從這些反應中,我大概可以推想孩子是在什麼樣的教導模式中成長,幫助我找出引導孩子的方法。


雖然沒有人會為孩子的家事能力給予評分,但是如果父母想要檢視自己的成果,我認為最有效的評量,是觀察孩子解決問題的態度與能力;在這種省視中,父母不只看到孩子,更看到自己。


遇事撒手不管或一心想得到幫助的孩子,通常是因為問題還未發生便有人承接,或是遇到困難試圖自己解決後,卻未得到認同,所以他們缺乏與困難磨合的經驗。


有時候特別能幹的父母,反而最容易犯下搶奪孩子成長機會的過錯,因為他們完整的經驗,不容孩子再花時間自己去探討摸索新路。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常常會得到一種印象:認為自己無法把工作做得夠好,因為無法得到獨力完成工作的成就感,於是遇事不順時,便很難有勇氣或習慣去克服困難。


學習是嘗試的過程、是失敗重來的經驗,做家事的確可以提供孩子重複這樣的經驗與體會。孩子做家事的時候,我們從中觀察失敗或困難的原因,然後給予具體指導,鼓勵他們再試一次,幫助他們達到完整的經驗,孩子就能從天天接觸的事物中,慢慢累積出接受新任務的信心。


有一次,一個小一的孩子把做了一半的工作順手一丟不做了。我問他為什麼,他只懶懶的回答:「我不想做這個。」我看了一下成果,心裡猜想這工作對他來說並不順利,但並不確知原因是什麼,所以邀他一起再做一次。因為有人陪伴,孩子雖然不是十分樂意,卻也勉強同做。在重做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對工具的使用沒有信心,所以無法領略做好的樂趣,所完成的成品也沒有其他小朋友來得漂亮,也許因為這樣,他才不想做。


我花了一點時間跟他討論工具的用法,鼓勵他一試再試;幾次之後,孩子突然領略了自己的手與工具之間的美好協調,小臉龐馬上閃過一絲純然喜悅的神情。完成之後,還問我可不可以再多做一些。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依賴,卻常常忘記獨立代表的是完整的經驗,而這種經驗來自生活中不斷提供練習的機會。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遊魂 + 6 + 6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歡迎大家來世界不可思議  ^_^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