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367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Phina
威爾斯親王 | 2011-11-29 02:28:36

作者:楊俐容

請問楊老師:孩子即將上國中,同儕的影響愈來愈大,交友的問題也愈來愈重要。如果我覺得孩子的朋友或同學可能對他有負面的影響,但也知道這是他很要好的朋友,不想在他面前說朋友的不是。該怎麼做比較好?

青春期的親子衝突,很多是因為交友問題而起。父母在處理孩子的交友問題時,如果能先釐清幾個關鍵概念,對於了解問題在哪裡,以及解決親子衝突,將有相當大的幫助。

客觀問題還是主觀困擾?

首先,父母要判斷的是,孩子和這個朋友的交往,有沒有構成「客觀問題」。例如,父母可能發現,孩子交了這個朋友之後,開始出現說謊、偷竊等不良行為,或者是孩子被朋友欺負、脅迫等,這就是有客觀的問題。

另一種是,孩子行為其實沒有什麼改變,或者雖然有些微改變,但客觀上並沒有構成問題,只是父母主觀上覺得孩子跟這樣的人交往不大好,擔心將來會發生問題,像這樣的狀況就叫做主觀的困擾。

舉例來說,父母給孩子的零用錢如果以十分來計,以前孩子都只花四分,交了這個朋友後花費增加到六分,孩子跟這個朋友交往後發現了新的快樂,因此跟對方成為好朋友。但多數的父母都希望孩子節儉一些,一旦發現孩子現在比較會花錢,就會覺得孩子被朋友「帶壞了」而感到困擾,事實上這應該還不構成「問題」。但若交了這個朋友以後,孩子老是入不敷出,只有十元收入的他常常要花上十二元,這就不只是主觀的困擾,而是客觀的問題了。

父母要掌握的是孩子行為是否還在「合理的範圍」內,換句話說,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包括跟多數人比,來判斷有沒有構成問題。

誰有困擾?

在沒有客觀問題的狀況下,孩子的交友仍然可能為親子關係帶來困擾。主觀的困擾分成兩種,一種是父母沒困擾,小孩有困擾;譬如父母覺得孩子和某個朋友交往很好,但孩子在和這個朋友的交往中卻有一些委屈或難處。

另一種是孩子沒困擾,但是父母有困擾。「困擾」指父母對於孩子的交友有擔憂、不安、生氣、難過等負向感受;孩子交往的朋友不符合父母的理想典範,父母覺得「這樣好像不太好」,心裡很困擾,不知道該怎麼辦。

聆聽,陪伴孩子找出自己的交友模式

先說處理第一種情況的方法。有時候,父母就像孩子的醫師,要先了解有哪些「症狀」,判斷可能是什麼樣的「病」,再對症下藥。如果沒有客觀的問題,父母也不覺得困擾,但孩子卻為這個朋友關係苦惱,這時候需要的是父母的聆聽。

孩子本來在友情的路上就會有波折,聆聽他、陪伴他走過比較難熬的階段或困惑,孩子自然會摸索出屬於自己的交友模式及價值觀。

第二種情形,孩子沒有困擾,但是父母覺得困擾。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樣最好先多聽聽孩子的聲音,才能了解他在這段友情上有什麼樣的需求、感受和想法。此外,父母要牢記這個禁忌:除非孩子的朋友有犯法或違規的客觀事實,否則絕對不要直接批評他的朋友不好,或者遽下價值判斷。

有時候,父母不喜歡孩子的某個朋友,卻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或解決這樣的困擾。父母不妨先想想,你的朋友裡面,有沒有你的小孩不喜歡的人?如果有,你希望孩子如何對待他?

這個問題也許每個人答案不同,但大部分的人都希望,孩子不見得要對自己的每個朋友一樣熱絡,或者假裝喜歡他明明很討厭的長輩,但至少要維持該有的禮貌與尊重。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期待也是這樣。如果父母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想,通常就會知道該怎麼面對。

回過頭來看,如果父母不太喜歡孩子的某個朋友,其實也不需要假裝喜歡,因為你有你的感受與價值觀。你還是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態度與價值觀,但也要很明確告訴孩子,你支持他在合理的範圍內有自己的選擇,因為每個人個性、需求不同。即使跟父母再「麻吉」的小孩,態度還是會有所不同。

若父母確定沒有客觀問題,但實在不太喜歡孩子的某個朋友,也不想假裝喜歡,可以採取「走為上策」的解決方法。也就是離開現場,不要一直盯著孩子和這位朋友的交往。

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全盤接受自己的價值觀,這麼一來,當父母的就沒有困擾了。但是,孩子一輩子可能會碰到許多不一樣的人,包括老師、同學、主管、同事等,容許孩子與行為習慣、價值觀念、家庭文化跟我們不同的人交朋友,孩子才有機會在確立自己行事準則的同時,也發展出對別人多元彈性的接納。變得稍微不那麼「標準化」,對孩子的人生會是好事,以為唯有信奉父母價值觀才是好的、對的,有時反而容易有人際上的問題。

透過朋友,了解不同的世界

有些父母想知道的是,如果孩子的朋友有過違規的不良行為,還可以跟他做朋友嗎?

基本上,孩子還是可以跟這樣的人當朋友,但父母一定要密切注意他們的交往。

除了藉此幫助孩子了解不同的世界之外,父母也必須跟孩子討論,哪些行為到了哪種程度就一定不可以,他必須拒絕。例如,朋友有偷竊的前科,孩子可能一不小心就變成把風的人,父母必須和孩子討論可能發生的後果。

討論時,父母儘量用客觀的事實去舉例、說明,說服孩子,孩子就會了解這是合理的限制。例如:為什麼你跟這個朋友的什麼事情我會不同意,那是基於過去的……(客觀的資料),所以我會擔憂有什麼樣的結果。但是父母千萬切記,不要去評價、批判他的朋友,因為評價他選擇的朋友,就等於評價他,一定會引起反彈。

另一種常見的困擾是,有些親子關係很好的家庭,兒女會和父母分享好友的「祕密」。有些祕密並不符合父母的價值觀,甚至牽涉到是非道德的判斷,父母可能因此陷入兩難。

例如,曾經有一位國小高年級的女孩,她的好友在兩性交往上比較早熟,好友很喜歡班上一個男生,會給錢要他中午到隱密的地方做親密的行為。媽媽覺得事態嚴重。道義上似乎該去跟老師或對方的家長說這件事,又擔心說了好像「背叛」女兒,以後女兒不願意再跟她分享心事。

保持開放的溝通管道

首先,父母應該感到肯定、欣喜,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在心中有徬徨或疑惑時,還願意跟父母談,代表親子關係已經非常親密開放。

其次,父母不必杯弓蛇影,太過緊張。一般而言,當「好朋友」跟「兩性關係」同時出現在某位朋友身上時,父母就容易擔心孩子因為交了這個朋友,連這部分也全盤接受。事實上,孩子會跟這個朋友要好,不一定是認同對方對兩性關係的看法。只要親子間保持開放的溝通管道,父母就有機會知道,孩子的交友狀況到底需不需要擔憂。許多時候,只要孩子願意談,父母就可能會發現,孩子根本不認同好友對兩性的看法。這是個很棒的機會,讓父母知道孩子有判斷能力:我跟這個人做朋友,不見得代表我什麼都認同他。父母也會看到孩子有沒有自制力。父母如果把這種不同、挑戰機會,就會很輕鬆;否則就會質疑、擔憂,也會很焦慮。

再次提醒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一定要強烈支持他們對友誼的信念,也要了解「背叛」對青少年來說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罪行」!如果孩子告訴你這是祕密,他一定不希望你去跟任何人說。但如果他朋友做的是違法的事,父母就必須清楚說明後果,特別是法律上的責任,讓孩子知道,後果可能會回到他身上。比較好的做法是,問問孩子:他自己怎麼判斷?想不想幫朋友?這種狀況他覺得怎麼做比較好?親子間有一點討論空間,再去執行共同討論出來的結果,比較不會引發親子的信任破裂。

另一種情形是,有些祕密並未牽涉違規或犯法,你只是關切孩子的朋友,覺得這樣發展下去不大好。很可能孩子也很清楚、或不認同這樣的行為,也會想勸告或是幫朋友。從這樣的經驗,孩子可以經歷許多學習。

例如本來很要好的朋友,可能會為了利益或其他狀況而鬧翻,而所有的這些經驗,都可以累積為孩子未來「知人善任」的智慧,父母不需要太防衛或過於謹慎。

掌握「最小干預」原則

青春期是邁向成熟的重要橋梁,在合理的範圍內放手讓孩子嘗試錯誤,對孩子的成長有極大的幫助。針對孩子的交友,建議父母只要掌握「最小干預」原則即可;也就是說除非有「嚴重或無可挽回的後果」,否則,父母真的不要管得太嚴、干預得太深。孩子需要的不是從不犯錯的人生,些許的曲折與偏差,有時會讓孩子更清楚什麼叫做「正軌」。

曾經偏離正軌,但自己抉擇再走回來的孩子,他的人生會更開闊,將來對人的接納度比較高,對自己的判斷也比較有把握,對他將來做決策、做判斷其實是好的,無論在友情、愛情上,都不易受騙上當。

父母不妨把「最小干預原則」當做青春期親子關係的座右銘,告訴自己:在合理的範圍內,所有經驗都是好的。常常這樣提醒自己,就能夠寬心看待孩子的成長歷程,享受孩子日漸成熟的甜美果實。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遊魂 + 8 + 8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8  金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遊魂
大親王 | 2011-11-29 07:48:25

很多事情,過與不及都不好。

其中的分寸,其實真的很難去拿捏{:3_328:}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Phina + 4 + 4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4  金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