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812 | 回覆: 2 | 跳轉到指定樓層
honsac
子爵 | 2011-11-30 14:02:34

本世紀出現的最主要的海上兵器當首推航空母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戰鬥艦艇,作為各國海軍的中堅力量和海上實力的重要象徵,航空母艦以其強大的制海、制空能力、續航能力和輝煌的戰績而著稱於世。然而,航母的問世卻經歷了一番不尋常的曲折和坎坷,留下了令人驚歎的故事。



1909年,法國著名發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飛機與軍艦結合這個迷人的夢想。他在當年出版的《軍事飛行》一書中,前無古人地提出了航母的基本概念和建造航母的初步設想。並第一次使用了"航空母艦"這一概念。



然而,當時法國軍方正以極大的熱情研製水上飛機,似乎沒有多少心思去關心這種"異想天開"的航母。阿德的創意卻在英倫三島得到了熱烈的反響,並為英國人實現航母之夢帶來了希望之光。



1912年,英國海軍對一艘老巡洋艦"競技神"號進行了大規模改裝。工程技術人員拆除了軍艦上的一些火炮和設備,在艦首鋪設了一個平台用於停放水上飛機;另外在艦上加裝了一個大吊桿,用來搬運飛機。這樣,"競技神"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然而,它卻並不是阿德所勾畫的那種航空母艦,也不是現代意義上航母的雛型,因為艦上所載的飛機並不能夠在艦上直接起降,所有飛機都需要從水上起飛和在水上降落,然後再從水中提升到軍艦上。



1914年,3架索普威斯807式水上偵探機在英國"皇家方舟"號戰列巡洋艦起飛獲得成功。很快,英國海軍即將此艦改裝成為水上飛機搭載艦。次年底,這艘水上飛機母艦作為英國海軍的第一艘正式的水上飛機母艦加入現役。後來,它改名為"柏伽索斯"號,也就是有些史料上所說的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但實際上,"柏伽索斯"號只能稱之為可以在艦上起飛飛機的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因為飛機仍然不能在艦上降落。



水上飛機母艦問世後不久就在海戰中初露鋒芒。1914年12月25日,以"恩加丹"號、"女皇"號和"裡維埃拉"號三艘水上飛機母艦及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一支英國特混艦隊,受命前去襲擊庫克斯港的德國飛艇基地,因濃霧瀰漫,飛行員沒有找到目標,遂改襲停泊在港內的艦隊。然而,由於水上飛機所攜帶的炸彈威力太小,最終也未能對艦隊造成損害,只好無功而返。這次襲擊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它卻向世人展示了用以母艦為主的特混編隊從空中攻擊敵艦的全新戰法和光明前景。正如負責制定這次作戰計劃的塞西爾·萊斯克蘭奇海軍少校後來所指出的那樣:"12月25日發生的事件是海軍作戰原則發生變化的明顯證據。可以想像,如果我們的飛機攜帶的是魚雷而不是小型炸彈,那麼德國的軍艦就有可能被擊沈。"



時隔不久,水上飛機母艦在達達尼爾海戰中開始大顯身手。1915年8月12日,英國海軍飛行員埃蒙斯駕駛一架從水上飛機母艦上起飛的肖特184式水上飛機,成功地用一枚367公斤重的魚雷擊沈了一艘5000噸級的土耳其運輸艦。這是水上飛機誕生後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戰果。



1916年,英國的航母設計師總結水上飛機參戰以來的經驗教訓,重新提出了研製可在軍艦上起降飛機的航母的問題,並建議把陸基飛機直接用到航母上去。



此後,英國的設計師們開始對航母的結構進行新的重大修改,並由此導致了世界上第一艘全通甲板的航母--"百眼巨人"號的誕生。 "百眼巨人"號原名"卡吉士"號,是英國造船商為意大利造的一艘客輪,開工不久即被英國海軍買下,準備改建成航母。改建工作始於1917年,次年9月方告完成。在改建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不定常渦流"的問題。正當英國的造船專家們一籌莫展之時,一名海軍軍官卻想出了一個奇妙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把艦橋、桅桿和煙囪統統合併到上層建築中去,然後把整個建築的位置從飛機甲板的中間線移到右舷上去,這樣,起飛甲板和降落甲板就能連為一體,而"不定常渦流"的影響也將不復存在。這位海軍軍官把自己的高招稱之為"島"式設計。



"百眼巨人"號的艦載機採用了一種原來在陸基起降的"杜鵑"式魚雷攻擊機,它有折疊式的機翼能攜帶450公斤重的457毫米魚雷,具有很強的進攻能力。由於這種飛機建造的速度太慢,以致於第一批準備上艦的飛機,未能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



"百眼巨人"號已經具備了現代航空母艦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徵和形狀。它的誕生,標誌著世界海上力量發生了從制海權到制海與制空相結合的一次革命性變化,敲響了"巨艦大炮"理論的喪鐘。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honsac
子爵 | 2011-11-30 14:05:40

回覆 honsac 的文章

美國航母由來:
前言

尼米茲級是繼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65)後,美國的第二代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經過近30年後的今天仍有姊妹艦在建造。尼米茲級可說是現代美國海軍強大實力的最佳象徵,本級艦到目前為止保有人類有史以來排水量最大作戰艦艇的美名,也是目前現役航艦中同型艦數量最多者,她們的壯盛軍容在在昭告世人──雖然時空環境多次變遷,美國依舊是目前國力與軍事實力最雄厚的超級強權。
第一批尼米茲級

首艘尼米茲級與企業號的完工相差十四年,前者只使用兩具較先進的A-4W反應爐,推力便可與採用八具早期型A2W反應爐的後者相當,使得尼米茲級不像企業號般空間被輪機裝備佔據不少,因而擁有更大的艦內空間來裝載艦載機隊燃油,此外也能降低成本。此外,A4W更換鈾燃料棒的頻率比A2W更低,長達13年,意味著尼米茲級具有更好的壽期成本效益(更換燃料棒是件費時費錢的大工程)。尼米茲級非常重視防護與損管能力,甲板與艦體採用高強度高張力鋼板以提升存活率,從艦底到飛行甲板都採用雙層艦殼,內、外層艦殼之間以X型構造連結,外層艦殼與艦殼間的X型構造能吸收敵方武器命中時造成的衝擊能量,降低對艦體內部的破壞。內層艦殼在重要艙室部位設有76~127mm不等的鋼質裝甲,並構成一個完整的箱型結構,艦體劃分了兩千多個水密艙區,艦內設有23道橫向水密隔艙壁與10道防火隔艙壁,並大量裝備先進滅火系統。綜觀以上,尼米茲級的防護設計相當優越,抵抗戰損的能力比二次大戰的美國主力航艦愛賽克斯級(Essex class)高出三倍以上。



尼米茲級的飛行甲板與後期型小鷹級航艦甘乃迪號(USS J.F.Kennedy CV-67)相同。斜飛行甲板長238m,全艦共配置四條MK-7攔截索以及四具C-13-1蒸汽彈射器,以及四個長21.3m、寬15.8m、載重47ton的側舷升降機。艦體內維修工廠的規模與零件儲存量較早先的美國航艦大幅增加,在艦尾並有大型的飛機引擎測試室。頭兩艘尼米茲級配備三具MK-25基本點防禦飛彈系統(BPDMS),以光學瞄準系統控制,後續艦則改成三具MK-29改良型點防禦飛彈系統(IPDMS),每座以一具MK-91雷達導引,此外並加裝四門MK-15 CIWS。前兩艘尼米茲級在翻修時也換裝了MK-29、MK-15與MK-91,但MK-15只裝三具。尼米茲級都裝設完整的海軍戰術資料系統(Naval Tactical Data System,NTDS)以及反潛目標鑑定分析中心(Anti-Submarin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Center, ASCAC)。後者可迅速讓航艦本身、反潛護航艦艇與護航艦隊快速分享統整彼此獲得的資料。

第二批尼米茲級

建造了三艘尼米茲級後,當時卡特政府傾向艦載一種較小型、籌載量較低但也比較便宜的60000ton傳統動力航空母艦。不過1980年亟欲重振軍威的雷根上台後,為了達成其提出的「海軍艦艇600艘」之目標,遂繼續建造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尼米茲級第四艘老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在1980年被授權建造,成為第二批尼米茲級的首艦。第二批尼米茲級在側舷增加了63.5mm厚功夫龍裝甲,並加裝箱型掩體保護彈藥庫與機艙,使得滿載排水量增至97000ton,因此美國海軍自己將第二批尼米茲級獨立出來成為老羅斯福級;日後第一批尼米茲級在回廠翻修時也追加了上述強化工程。



後續建造的尼米茲級的防護能力不斷加碼,從五號艦林肯號(USS Abraham Lincoln CVN-72,1989年服役)之後的本級艦啟用二次大戰後甚少被航空母艦採用的重裝甲飛行甲板,滿載排水量增至102000ton,從六號艦華盛頓號(USS Washington CVN-71)起又在艦島追加破片防護裝甲。最初美國海軍只打算建造六艘尼米茲級,但是先後由於因應1980年代美國海軍強勢的「前進戰略」思想,並陸續汰換佛瑞斯塔級和小鷹級航艦,尼米茲級的預定總產量累積至今已達到十艘。

最初美國海軍打算大幅更改CVN-77的設計,此模擬圖中便可發現艦島上增加不少相位陣列雷達天線;不過到最後據信CVN-77的作戰裝備不會與雷根號(CVN-76)有太大的差異。

在2001年3月4日下水的第九艘尼米茲級──雷根號(USS Ronald Reagan CVN-76)於2003年7月服役,取代了2003年8月退役的星座號(USS Constellation CV-64)航空母艦(小鷹級)。與先前的尼米茲級相較,雷根號有不少改良,包括新設計的艦島(不過整體外觀風格與原先差異不大)、採用球鼻艦首以提供較佳的浮力並減低航行阻力、改良飛行甲板以及相關設施裝備、加裝先進的整合指揮網路(ICAN)、修改空調系統與部分艙間、改良核子動力系統等。ICAN可將艦上控制裝備、導航、通訊等相關系統連結在一起運作,大幅提高指揮管制的效率。

至於最後一艘(第十艘)尼米茲級(CVN-77)的建造計畫則歷經多次變更:美國海軍最初打算大幅修改CVN-77的設計,艦島、電子系統、彈射器、動力系統與武裝等等都將重新設計配置,作為美國海軍下一代的CVNX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目前稱為CVN-21)的裝備驗證艦,變動幅度之大足以使CVN-77從尼米茲級中獨立出來自成一格。New Port News造船廠在每次相關國防展中展出的CVN-77模型,艦島的設計都不盡相同,有傳統也有非傳統構型,不少版本使用前衛的匿蹤設計;稍後出現的版本則採用較保守的設計,以尼米茲級的艦島為基礎,縮小體積並將外觀簡潔化,換裝新的桅杆,此外加裝相位陣列雷達。防空自衛武裝方面,CVN-77最初打算配備MK-41垂直發射系統,裝填新一代的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不過由於變更幅度較大,最後應該是不會實現了;但是艦上的近迫防禦系統則會以新型RAM公羊短程防空飛彈的方陣快砲。偵測方面,最初CVN-77打算全面換裝新一代美國海軍艦艇使用的新式電子系統,例如將被DD-(X)松華特級(Zumwalt class)陸攻驅逐艦使用的AN/SPY-3 I/J頻帶相位陣列雷達,以及型號未定的VSR C頻長程相位陣列雷達;前者置於較高位置(艦島頂端)以偵測掠海反艦飛彈,並指揮海麻雀ESSM飛彈攔截目標;後者由於體積較大,裝置於船樓較低的位置(艦橋下方)。此外,原先美國海軍還打算在CVN-77上安裝垂直朝上的相位陣列衛星通訊天線、全新設計的反應爐與電力系統、電磁彈射系統(EMALS)、新指管通情系統等全新裝備。不過考量到造艦與新科技研發時程以及風險、成本的因素,最後CVN-77的作戰、感測與武器系統等大致上都將沿用自雷根號,前述新型相位陣列雷達、指管通情、電磁彈射器、垂直發射器與動力系統等等應該都要等到未來的CVN-21才能實現了。雖然如此,CVN-77相較於先前尼米茲級仍有相當程度的改進,匿蹤方面包括將艦島小型化與簡潔化、飛行甲板邊緣採用弧形造型等,可降低雷達截面積;提高艦上自動化程度,降低人力需求;此外,大幅變更艦內的航空燃油儲存、分配系統,以提升安全性;而其餘的主要基本規格應沿襲自雷根號。2002年,美國正式決定將CVN-77命名為老布希號(USS George H.W. Bush),以紀念1990年帶領美國打贏波斯灣戰爭、目前仍健在的老布希總統,預計在2008年服役,取代屆時退役的小鷹號(USS Kitty Hawk CV-63)航空母艦。

尼米茲級的命名

尼米茲級的命名充滿政治味道。在尼米茲級之前,二次大戰結束以降陸續出現的美國航空母艦除了小羅斯福號(USS Franklin D. Roosevelt CV-42)、佛瑞斯塔號、甘乃迪號三艘採用人名來命名,其餘都遵循以往美國航空母艦的命名慣例,採用戰場名或著名軍艦名。但是從尼米茲級開始,航空母艦的命名就成為美國總統、將領或政客的紀念碑,甚至還有幾艘在命名時,主人翁都還健在,例如首艦尼米茲號以及2002年正式決定的老布希號等。曾在愛森豪總統任內擔任副總統的尼克森在自己選上總統後,將第二艘尼米茲級冠上愛森豪之名以紀念老長官。以上這兩人好歹也是二次大戰期間揚名立萬的名將,第三艘卡爾文森號紀念的則是一位任職數十年、在位時不遺餘力地支持美國海軍的國防委員會主席,這就有點讓人大開眼界了。試想台灣海軍若在軍艦艦尾刻上政客名字(非偉人、元首或有特殊貢獻之專業人士),豈不被反對派用雞蛋硬生生地砸沈了?

至於為何美國偉人──華勝頓與林肯也在尼米茲級列中?也是政治角力造成的後果!美國海軍核子動力之父──海曼.李高佛(Hyman G. Rickover)上將雖然在其專業領域貢獻卓著,但是由於專斷的作風,使許多海軍將領對其痛恨程度不下於蘇聯北極熊。無奈李高佛在五角大廈、白宮、國會山莊都有不少支持者,因此歷屆美國總統都奈何不了他,只能自動延長役期讓李高佛為美國「鞠躬盡瘁」。直到1982年,在「反李派」首領──海軍部長約翰.李曼(John Lehaman)主導下,終於說服雷根總統,簽下這位82歲高齡的「老賊」的「退伍令」,讓他解甲歸田、安享晚年。之後,「擁李派」積極運作,計畫將李高佛的名字刻在當時建造中的兩艘尼米茲級CVN-72、73之一的艦尾上。但是「反李派」也不是省油得燈,立刻將兩艘老舊核子動力攻擊潛艦華勝頓號與林肯號(分別是SSN-598、602,兩者皆是是美國海軍第一批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SSBN),但後來撤除彈道飛彈改裝成SSN)提前除役,將艦名轉讓給CVN-72與73──李高佛再偉大也比不過美國國父與偉人吧?不過,李高佛仍然在有生之年看到一艘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軍艦──一艘洛杉磯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SSN-709),總算還是李高佛生平最愛的核子動力艦艇,可見美國的政治鬥爭似乎還是不會把對手趕盡殺絕;如果把李高佛用在傳統動力水面艦艇上,恐怕他本人即便已經躺進棺材都會覺得這是個奇恥大辱吧!

另一件關於尼米茲級命名的趣聞,是原先CVN-75預定命名為合眾國號(USS United States),但後來竟然被換成前總統哈利.杜魯門之名。無巧不巧的是當年杜魯門總統曾在任內取消了合眾國號航空母艦(CVA-58)的建造計畫;合眾國號可說與杜魯門總統結下了深仇大恨!未來的美國航空母艦,一定還會冠上更多政客將領的名字,例如包威爾、史瓦茲柯夫等。但是有些美國前總統似乎沒有這樣的緣份,例如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名字已預定成為第三艘海狼級(Sea wolf class SSN-21~23)核子動力攻擊潛艦的艦名(因為卡特曾在美國潛艦上服役)。而因越戰灰頭土臉的詹森、水門案下台的尼克森,以及緋聞大王比爾.柯林頓,恐怕都沒什麼機會將航空母艦當作自己的紀念碑。

航空母艦改用政治人物名後,原先許多在二次大戰戰功無數的航空母艦艦名都被貶至其他的艦上,例如名滿天下的約克頓號(USS Yorkton)、碉堡山號(USS Bunker Hill)、提康德羅加號(USS Ticonderoga)被貶為神盾巡洋艦,胡蜂號(USS Wasp)、愛賽克斯號(USS Essex)則淪落為胡蜂級兩棲突擊艦。此外,已經除役的航空母艦萊新頓號(USS Lexington CV-16)、沙拉脫加號(USS Saratoga CV-60),以及只剩十年役期的核子動力空母企業號,與這些艦艇同名的更前一代艦雖然都是二次大戰中戰功彪炳的名艦,但是以目前的趨勢,想把這些名字繼續刻在未來CVN-21航空母艦艦尾,並不樂觀。

結語

到了1990年代後期,美國海軍維持著十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在戰鬥序列中的陣容,另外經常性地有兩艘航空母艦進行大規模翻修。這十支可用航艦兵力中,尼米茲級往往就佔了6艘,可見其對美國海軍的重要性。1990年代末期,美國海軍開始輪流為尼米茲級進行大規模翻修、延壽,更換反應爐燃料棒並進行維護翻修(ROCH),延長服役期限至50年,此外並加裝若干新系統如SSDS MK-2船艦自衛作戰系統(可將艦上所有雷達的資料整合起來運作,並指揮所有防空武器接戰),以及以MK-31 Block 1公羊(RAM)短程反飛彈系統取代原有的MK-15 CIWS,大幅強化反飛彈自衛能力(2003年服役的雷根號完工之初就擁有上述新式裝備)。每次大翻修所耗費的時間為三年,而第一批進行此工程的本級艦為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8)與艾森豪號(USS Dwight D. Eisenhower CVN-69),而尼米茲號經過翻修後就成為第一艘配備公羊飛彈系統的美國航艦。尼米茲級堅固耐用,實力強大,被證明是劃算的重大軍事投資。在未來幾十年內,這種體型震懾世人、傲視於萬頃波濤之上的龐然巨獸仍將馳騁於三洋七海,繼續作為超級強權美國的國力標的,並將美國龐大的政治、軍事力量發揚於海外。
引言 使用道具
allenman3517
男爵 | 2011-12-1 20:29:33


路過看看。。。推一下。。。
捷克論壇是最好的論壇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