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371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許茂任
王子 | 2011-12-8 21:26:53


 有位朋友的母親因為自己與家人太晚警覺身體不適的症狀,診斷出罹癌時已經發生轉移,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判斷,積極治療已無意義,最後決定人生終點託付安寧病房,以帶著尊嚴不覺痛苦並在兒孫陪伴的幸福氛圍下辭世。
 這位朋友充滿感恩,在專業的部分,他感謝主治醫師沒有建議可能徒勞無功卻可能痛苦萬分的手術及化療,在心情的層次,他感謝醫護同仁不分晝夜的辛勤工作,隨叫隨到地解決每一個小的不適,讓他的母親沒有任何受苦,而讓所有家人安心、甘心,共同度過這個艱困的生命課題考驗。
 相信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生命經驗,但由於親疏遠近的不同,感觸及反應也有強弱的差異。台灣的學校與社會教育鮮少重視生命觀及如何面對死亡,所以往往臨事恐慌,亂了分寸,甚至任意遷怒移情。
 也有的家人反應是壓抑內化,憤怒之外,停留在否認階段的大有人在,沈溺在哀傷而無法自拔更是比比皆是。
 然而,人生如棋,世事難料。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失去了親人固然悲痛,但人力不可勝天之時,但求長存心中,期許深愛逾恆。
 上述的心靈起伏,都是人之常情。然而,面對生命轉折過程中必然經驗醫療,過程潛在許多意料之外的起伏波折,病人家屬及醫療同仁的心靈層次也相對必須扮演重要的角色。
 敬佩這位朋友的含悲感恩,他對於母親癌症末期才發現的事實沒有怨天載道,反而對於無痛安寧勝過強求治療的醫療判斷衷心感謝,在整個過程中深深體認了醫護同仁日夜不息的工作辛勞點滴入目並衷心感恩,對於每位朋友的關懷更是點滴在心並逐一答謝。如此的正向態度,對自己、家人及社會都是健康的,相信其母也必然平和安息。
 而醫護同仁也可從中學習,醫諺的「治癒部分疾病,解除多數苦痛,給予全部寬慰」,正是醫者最需要的胸懷格局及專業態度。醫者也會疲勞,存在潛在疏漏,心情難免起伏,但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醫療,也必須致力全心全意的心靈支持。
 其實,醫療生態的提升,不只依賴財政給付制度的探討,不全在評鑑文書考核的細節,而是在所有醫療生態當事人的心靈提升,包括病人與家屬,也包括所有醫療夥伴。(作者林啟禎為成大醫學中心骨科部教授與主任)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smj16888
回覆 使用道具
stevenleo99
伯爵 | 2011-12-9 12:48:02

thanks for sharing~!感謝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