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版主的意見 "物價或是薪資 都還有努力空間"
但這個問題, 要回到生產供應鏈的圖表去看
目前台灣公司的習慣, 大部分是以賺取加工費來過日子, 少數是以品牌/創新來轉取利潤.
所以, 大部分的員工, 都在分食代工費這塊小餅
請各位看看 Apple, 毛利高達 50%, 而代工廠, 卻只有 3-4%
鴻海的員工, 數十萬甚至於百萬, 而 Apple 員工有這麼多嗎?
所以, 創新可以獲取大部分的利潤, 而代工, 只能喝點湯...
但如何扭轉這種趨勢, 不是靠政府, 政府也沒那個本事, 沒扯後腿就不錯了.
長期而言, 要從教育改善, 從填鴨式的單選答案, 改為申論題型的評分, 甚至洋洋灑灑顛覆傳統思維者可得高分, 如 贏政是千古名君, 孔丘是貽害萬年 這種論調, 如果寫的完美, 就應該給高分. 這樣, 學生才有顛覆正常思維的創新作法. 放到商業職場上, 才能不拘泥, 與全球競爭...
講得好像太離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