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國維治學「三境界」說,盡人皆知。所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眾�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不過是說欲成大事業或大學問,必須選好起點、勤下功夫、終得成就而已。相比起來,孔子早在2500多年以前,提出治學「三境界」,似乎更能讓有志於學的人刻骨銘心。
孔子治學「三境界」,即《論語》開篇那三句話:
第一境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即能夠感受辛勤學習溫故知新之樂。學習本來並不是一件人人會天生感到愉快的事。
吳慶坻《蕉廊脞錄》講過一件事:海寧人梁履祥平生篤信朱子之學,案頭放著朱熹的文集,每日「正襟循覽」。學生問他說:「你這樣苦學,何時才能到達『悅』的階段呢?」他回答說:「即學即悅。」
等於說,一拿起書來就會感到快樂。他又說:「君之不悅,正坐不學。」意思就是不經歷學習的過程,不但無法體會學習的快樂,而且會給自己造成不快樂的根源。這個觀點,符合實際。
《論語.雍也》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本來是教人潛心學習的意思,反過來,也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學習之樂。這種境界,比「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深入。它早已飄下高樓,「獨上天涯路」跋涉去了。
第二境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即能夠感受朋友之間切磋批評之樂。《論語.季氏》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的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從何而來?我看,不僅來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熱情,更多的則來自他尊重批評、盼望諍友,來自他「過而能改」的人格魅力。
「朋」之難得,究其原因,從主觀方面說,就是對批評所持的態度。所以,是否真心歡迎批評,尤其有了一定成就之後能否繼續真心歡迎批評,就成為治學的第二境界。
進入這種境界,比「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深厚。這一步跨出去,人的胸襟氣度眼界視野就會發生質的飛躍;這一步跨不過去,治學很難有什麼大成就。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即能夠感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之樂。如何對待「人不知」,實質上是一個如何對待名譽地位利益實惠的問題。
真正的知識分子,決不會一天到晚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如何陞官發財,走什麼路子,討誰人歡心,也決不會看不見「粉絲」追捧自己就大叫寂寞難受。
《論語.學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憲問》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仁》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可見,孔子認為「人不知而不慍」,是治學的最高境界。進入這種境界,比「眾�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深邃。或許沒有所謂繁華,卻可享受「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寂寞。
有人討論今天何以很難出現「大師」級的人物,我看,過不去「人不知而不慍」這一關,恐怕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辛棄疾有個朋友鄭汝諧,寫過一本《論語意原》。他說《論語》首章「此數語,蓋孔門入道之要」。他又說:「三千之子所以依依於洙泗之上,雖患難窮困,不肯捨去者,蓋深造此境,熟知此味也。」
孔子提出治學「三境界」,確實是每一個有志於學的人「入道之要」。既然如此,弟子們整理先師言行,把這三句話寫在《論語》最前面,也就理所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