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481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herjiann
王子 | 2012-1-17 08:55:14

問:「什麼才是生命中最踏實的力量呢﹖」

師言:「一個人錢再多,總帶不去;才華再高,也不能保障他一生的穩定;現實生活中,一

切都是那麼虛幻,漂浮不定。什麼才是生命中最踏實的安定力量呢﹖這就必需要到生命的

終極關懷去尋找了。只有在這�,當一個人有了生命的終極關懷,不管什麼環境下,遇到什

麼困難,總會循著一定的宗旨和方向,安然前行,像航海中有了南針。」



某報記者感嘆說:「為何我一宜為工作忙碌,為事業而棲棲遑遑,努力不懈,卻又常常覺得很

空虛﹖」

師言:「要先找回自己。否則像浮萍無根,縱使處處用力,時時用心,到頭終是一場空。」

又問:「如何才能找回自己﹖」

師言:「歸根結柢仍是宗教。以宗教精神為中心,便能有定力,不致被世間的人我是非所蒙蔽。」



某居士因為兒子信了基督教,十分懊惱。

師父開示道:「你該為他高興呀──有信仰比沒信仰好。」

有委員一心向佛,妻子卻是虔誠的基督徒。請示:「各種不同宗教,今天應如何相處﹖」

師言:「宗教要像個大海,不管江水、河水、溪水,什麼都可以;所謂萬流歸宗,我們一定要

有這涵量去包容衪,欣賞衪、愛衪。只要自己行得正,誰說誰對都不要計較,切莫要說:『

我對,你不對』。」



有學者道:「常覺得社會不公平,自己責任很重,壓力很大。」

師言:「人生觀不同,心態亦將不同。同樣能明辨世間善惡是非,無宗教信仰者,抱持不平之

心,濟世之志愈大,壓力就愈大;有宗教信仰者,亦欲渡眾生,然其善盡本分,責任雖重,心態

卻很寬柔。」

問:「無論是宗教人物或政治人物,都認為他們自己的理想是好的,是可以為眾生帶來幸褔的

。這其間有差別嗎﹖」

師言:「真正的宗教者超越了功利,政治人物卻是要建立功利;這中間當然有差別──而且相

差很大。」



某先生真切的表示:「對佛教,心中有一連串的問號.....」

師言:「佛教者乃擔如來家業,引人們智信而非迷信。常聽有人求消災,以為拜佛,佛會保佑。

其實,學佛拜佛乃以佛教浩瀚教義,來啟發人們智信良知與良能,看得開放得下,即有心力向

前進。總而言之:信仰乃先啟發自信,再來引渡別人的良性。」

青年人初訪精舍,問道:「信佛的人和不信佛的人,在生活或道德的實踐上,有無差別﹖」

師言:「信佛和不信佛的人,基本上沒什麼差別。他們都是人,擁有所共有的本性與善心,即

使上信佛的人,只要發揮他的本性與善心,也一樣會做好事──但在信佛的人中,沒有『學

佛』的人和『學佛』的人,就有差別了!學佛的人必須一心法佛心佛行,以救人救世己任,常

常會捨身就道,犧性小我,完成小我。不學佛的人則比較不能擺脫自身利害的考量,常會在有

意無意間仍透露出積德以求庇佑的心願。相對之下,學佛者的行善是無所求的,正如佛陀是為

眾生佛,而非為了自己成佛啊!」



有位女士因丈夫被崩土掩埋年餘,難捱沈重壓力,要求遁入佛門了脫煩惱。

師言:「家中群幼尚須母親撫養、教導,此時如撒手不管則對子女失責,再則更加深自己的

業障;理應於家盡一份母親的天職。」



現代人往往神佛不分,以為佛即是神。

師言:「佛不是神,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佛陀乃超凡入聖,自覺覺他的最尊者,真實人生的

引導者。」



弟子:「為何要將佛聖化,而不可神化﹖」

師言:「神鬼同道,因為他還有瞋心在,所還會隨業轉於三界內。而佛菩薩疼愛眾生,如母

之愛子,無怨無無求;因此佛是聖人而非神,神離人很遠,而聖人隨時在我們周圍。」



弟子問:「佛教徒有三類,一是學佛的人,二是拜佛的人,三是信佛的人。到底那一種才是

正確的佛教徒呢﹖」

師言:「學佛的人才是。我們要學佛的心、學佛的毅力、學佛的勇氣,學佛這份犧牲小我的

偉大的精神。」



有些人會說:「師父,我很想學佛,但是識字不多,要學唸經實在很難啊!」

師言:「佛陀並不是要我們把他所說的教法當成文字經典,只用觜巴唸唸,而是要把它拿來當

路走。佛陀講經其實就是在講道,是引一條路讓我們走,所我們應當『精勤而行之』,才是真

正地『學佛』啊!」



弟子問:「為什麼現在我們覺得佛法很深奧呢﹖」

師言:「若往上推溯到佛陀的時代,佛法並不是那麼深奧的,而是真正平易近人,淺顯易懂

的教育,只是我們日常中做人的道理而已。因為它源遠流長,經年累月下來;又因為人們對

其尊仰崇敬,難免有各種精深的或奇特的描述。若能抱持著佛教日常生活心靈教育的心理,

那麼進入佛門之後,就自然能得到佛教的人生真諦了。」



弟子:「學佛者常跑道場好不好﹖」

師言:「有些學佛者心態如海水,內心常自起波瀾,自作煩惱;有人在一開始接觸佛法時,即

迫不及待的拜佛、念佛,對佛法的真正意義卻不去探究。學佛應該將佛陀所教導我們的,應

用在日常生活中。直心是道場,正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



弟子問:「什麼是經,為何要唸經﹖」

師言:「『經』,即是『道』,『道』即是『路』。唸經就好比看地圖,記下了地圖中的名稱

、方向,按圖索驥,我們才知道應該遵循的方向。」



某委員請示,到底要如何聽道,才能夠攝受佛法﹖

師言:「心不專則聞不入;心念不專一,即使再多的法也聽不進去。大部份的人都是一耳聽,

一耳漏,這叫做有漏。要靠耳根聽,然後專心攝受,這稱為無漏。用無漏根來聽,才有辦法攝

受佛法。」



會員問:「捐血也是一項孝順父母的功德嗎﹖」

師言:「我們的身體中,每滴血都是父母給,捐出一滴血來救人,就等於是在報答父母的恩德

。想想看,把父母給我們的、流我們體內的血,輸到別人的身上,救人的生命,這是多麼的神

聖──這不就是父母的功德嗎﹖」



一位婦人問:「誦經真有功德嗎﹖」

師言:「有人以為只要念經,佛就會保佑他,為他消災,這是錯誤的觀念。要知道眾生渾沌,時

常迷失而誤入歧途。佛陀講經說法,即是要指導我們人生的去向。」



有弟子問:「唸佛號意義何在﹖」

師言:「世間人唸『阿彌陀佛』佛號的,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層次;有上根上智者,也有智識

不足的。上根上智者,只消一句『阿彌陀佛』,即能從中吸收無量無邊之道,體悟佛心;智

識不足的,一時無法了解經中的道理,所以也要勤唸『阿彌陀佛』,以求消除罪業,澄思定心。」



有人問:「常聽人一定要唸幾萬遍佛號,方可往生西方﹖」

師言:「他是一直數唸幾遍,心念一直放數字上,而非放在佛號上。」



弟子:「聽說誦三千卷金剛經可以破名相﹖」

師言:「能夠破名相四句偈就可破,若不能破,誦一萬卷金剛經也有沒有用!」



一位會員,一坐定即說:「請師父因果。」

師言:「我不會看因果,但我們要注意因果。」



有人請示父:「因果與環境有關係嗎﹖」

師言:「因果乃業力所致,但會牽制環境。」

又問:「可以改變嗎﹖」

師言:「不僅要有毅力還要有一分善緣。」



一位師姊問:「何時運才能通﹖」

師言:「日過運即通,日日歡喜,即得心自在。



常人問:「人為什麼會不得自主,如癡人任憑環境擺佈,被命運安排呢﹖」

師言:「只有凡夫才會被命運『業力』安排,聖人自能安排命運的。如何安排命運呢﹖必須

用信心、志願及智慧力,堅毅地破除煩惱的惡念,則智慧生,而業力隨轉!一切即能解脫自在。」



有些人常問:「算命有用嗎﹖」

師言:「命理是有的,但不能迷信。一般人所說的命運,或是運氣,也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業力

;既然相信業力,自然就會有命理。但是,佛教中有句話說:『一切唯心造』。凡夫受命運所

操縱,而聖人卻能操縱支配自己的命運。」



一位旅居國外的女士,專程前來問:「母親常去算命,問運氣。」

師言:「有一分正信、正念,本身可以轉命運,我們的貧戶個案中很多是算命的。」



常有人為事業不順,身體不好,而懷疑家中神位不對或有所沖犯。

師言:「佛門講定業因果,只要心安處處皆安,心安即理得。在佛教中任何方位都是好位子。」



有人為算命之言,篤信而依行,惟恐犯忌。

師言:「佛門中不忌些,佛教談精神超然,立即氣盛。在佛門中,日日月月都是吉祥時。



某居士問:「一般民眾所信仰的法術神通與佛教有關嗎﹖又一般對深入信仰者謂之迷,是嗎﹖」

師言:「法術是鬼道,不是佛教,亦非道教。至于『迷』字看人們如何信仰,一般社會人士,

心念惶恐,對事物無法全心信仰,乃取信於籤詩筊杯,並無真正深入教理。佛教乃是改革人

生提倡科學,而非只是拜拜的宗教。」



一位自稱為佛門幼稚生的男眾來請法:「真有靈魂嗎﹖」

師云:「迷者為靈魂,覺者為覺識。」



常有人問:「應如何修行﹖」

師言:「在一念之間;就注意在外境來時的一念之間。」



有人以為自己修持得很好,但是碰到一點小事就起煩惱心。

師言:「凡夫心容易起波瀾,即是『八風』(註)吹不動,微風吹動了。」

(註:人生「八法」如八種風,分別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或問:「師父!修行和修養性,每個人皂習氣不同而佛性卻是一樣的,修行就是要好好保持

這份善良的本性,所以修行也就是修養。」



年輕的佛學院學生問師父如何修持。

師言:「我每日即是人生道上的一頁,過眼的每個人、每句話都是頁中的字字行行。在人

生中得佛法,而非在佛法中得人生。」



有二位年輕比丘尼來精舍,他們問:「法師啊!在您修行的這條路中,有否碰到困難的事﹖」

師父反問他們:「什麼叫做困難﹖我從來沒有時間去想到困難。」

又問:「人與人之間,你的心難道沒有障礙嗎﹖」

師言:「修行是我們自己心甘情願的。就是因為畏脫離人我是非,才需修行,如果修行還要

去招惹人我是非,那又何必修行呢。」



某先生喜歡參禪。

師言:「參禪不光是坐在那�而已;行住坐臥,擔柴運水不是禪,我們要行禪,不是坐枯禪。」

另有一委員曾問:「何謂禪﹖」

師云:「吃飯專心吃,作事專心作;心無旁騖,即是禪定。」



有人問:「為何要持戒﹖」

師言:「人之所以痛苦,惶恐,不安,是由於犯了錯的罪惡玫感所致;持戒就是要防患於未然

,守正於日常生活之中,形成規矩,自可避免犯錯。」



有人說:「我心好就好,又何必去修行呢﹖」

師言:「你的心好有誰知道呢﹖真正的心好,應該是要受過一番洗練,練得非常自動、練得

沒有一絲一毫的考慮,馬上伸出援手去扶助別人。修行因此就有必要了。」



有人學打坐,坐到整天都有人在耳邊跟他講話,聽一些別人聽不到的聲音,以為這就是「天

耳通。」

師言:「真正的天耳通是遠離一切煩惱雜念,和不清淨的言語;不但不聽是非,而且能把是非

轉為佛法,當作教育,所聽的全是清淨法音,這才是真正的天耳通。」



有些人以為修行能修行到眼見仙佛鬼神,就是「天眼通」;其實這是錯誤的。

師言:「只要把世間的事、物樣樣看得開,不去計較爭執,就是真正的天眼通了。」



很多以為具有「神足通」的人,能日行十萬八千里,其實是不可能的事。

師言:「真正的神足通,是世間的路我來走,條條皆通。只要我們能秉持光明正大的心理,抱

著誠正的態度待人接物,則天下無難事,既然天下無難事,當然也就道道皆行得通了。」



別人在想些什麼,具有「他心通」的人真的都知道嗎﹖

師言:「只要我們能抱著坦誠的心意,體諒他人,事事為別人設想,那麼別人對我們就無任何

隱瞞,如,此我們又怎會不了解他的心思呢﹖」



有所謂「宿命通」,就是洞悉過去,瞭解現在,預知未來。

師言:「我們想要知道過去未來,其實現在就己能一清二楚了。有句話說:『欲知前世因,今

生受者是,欲知來世界,今生作者是』,這豈不是明顯的告訴我們過去和未來了嗎﹖」



那麼,「無漏通」呢﹖

師言:「學佛不要想求神。最重要的是要能把煩惱斷盡,在接受佛法之後,能身體力行,能發

揮菩薩的精神,這種『無漏通』才是真正我們要求的。假如能修到無漏通,自然也就能心通

,能心通當然萬事皆通,那又何必盲目的去追求神通呢﹖」

這些文字是證嚴法師的字字真言,敬請惜緣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otome + 10 + 10 阿彌陀佛
95110854 + 20 + 20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toktok
王子 | 2012-1-17 10:23:11

有時候感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如何互相了解對方的立場 ,
像信奉佛教和基督教的 , 在生活上真的要互相體會了解{:3_314:}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95110854 + 12 + 12 我很認同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12  金幣 + 12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