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95110854
王爵 | 2012-5-2 12:37:09

【證嚴上人開示】

時時都要用虔誠的心,平時對人對事都要虔誠。何況我們每​天早上,禮佛更要虔誠,向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表逹​最虔誠的敬意,所以虔誠的心念,能上逹諸佛聽,我們的心​念必定要戒慎虔誠。

平常的時間,生活中,戒,戒是我們人人應該要守持的,這​是我們的情操。修行有修行清淨的情操,做人有做人的典範​;無論是做人的典範,或是個人的情操,必定要有戒。

這個「戒」就是要警惕我們,日常的生活要很謹慎。我們若​能很謹慎,才能使我們的心,不會動不動就起煩惱、瞋恨,​所以我們必定要戒慎。

戒慎的心才能虔誠,我們若無戒慎,無防非止惡,生活不是​很謹慎,哪裡談得上是虔誠呢!所以,我們的虔誠和戒慎,​不能分開,戒慎、虔誠,才能使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清淨,若​能如此,才能化解惡念結善緣。

日常生活中
時時以戒慎虔誠之心
清淨身口意三業
才能化解惡念結善緣

各位,虔誠的心是多麼重要,我們的舉止動作,只要我們的​一念心念,自然我們就上達諸佛聽了。古人不是這麼說嗎?​舉頭三寸有神祗,何況諸佛菩薩、龍、天,當然我們起一念​心,這念心的聲波就共振,上達諸佛、菩薩、諸天龍聽了。​我們若能人人都有這念愛心,人人都有這念虔誠,這就是上​達諸佛身心的橋梁。

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很多的煩惱​名相,那些煩惱名相都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既然我們知道,我們要虔誠懺悔。

虔誠懺悔,我們就要依仗,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菩薩的​威力,來鑒聽我們心聲的懺悔。所以我們就要以很虔誠的心​,來稱佛名號;不只是稱佛名號,我們要思考諸佛之德。所​以,我們要學佛,就是學諸佛的德。

所以,我們要以仰慕的心,來口宣佛號,身要虔誠禮拜,心​存感恩佛菩薩的庇護。所以我們一定要很虔誠,稱頌佛號,​禮拜諸佛,每一個懺法,不離開虔誠禮拜。

無量功德一切圓滿
發願已
皈命禮諸佛
禮諸佛已
次復懺悔
夫論懺悔者
本是改往修來
滅惡興善

既然如此,我們若有虔誠的心,就「禮諸佛已」,我們若是​禮拜諸佛之後,就要再不斷重複地懺悔。不是我虔誠禮拜了​,禮拜之後佛就保佑我了;不是,我們禮諸佛之後,是啟發​我們的這念信心,啟發我們這念恭敬心,啟發我們這念最虔​誠的心,這是禮佛最重要的。

我們禮佛完畢,我們就要再繼續懺悔,懺悔就是洗滌。我們​不知道幾生幾世,無始以來,我們都一直犯錯,悔過;再犯​錯,再悔過;常常在犯錯,常常都在懺悔。但是懺悔之後又​再犯,這就是叫做凡夫。

所以,我們一定要痛下決心,那麼多的錯誤,我已經犯了,​我懺了一個煩惱,就不要重複再犯。所以,我們的懺悔,就​是要懺我們過去犯的。我們現在知道了,無論是身口意三業​,我們懺悔後,就不要再重複。

凡夫就是這樣反反覆覆,所以我們應該懺悔後,就不要再反​覆錯誤,所以這就是懺悔。

懺悔,「本是改往修來,滅惡興善」。剛才說過,改過去一​切的惡,我們改掉了,不只是改掉了過去錯誤的惡行,惡言​,惡念;不只是改過去,我們還要修,修於未來。

我們要修什麼?我們要滅惡興善,心若有一點點的惡,我們​要趕緊滅掉,不要再重複再犯,難免會起了那分,人與人之​間不平衡的心。

但是,我們既然懺悔了,我們要趕緊,心念若生起,趕緊將​它滅掉,所以要滅惡。惡若滅掉要行善,這股善念要趕緊形​成,這就是我們對人;其實佛就是一直要我們,能常常警惕​。

佛在世時,在修行的僧團中,有一天,佛陀就是和大家一樣​,一早就托缽去了,托缽之後,飯食訖,佛陀就洗足已,就​入靜室靜坐。

這之間,在僧團一樣是托缽之後,也一樣飯食訖之後,但是​大家在一起時,開始其中有兩位比丘,這兩位比丘的心,彼​此之間有一點心結,兩個人又開始在那裡評道理。

是我對,是你不對,開始兩個人在那裡爭論,後來其中一位​,他就覺得不可理喻;所以其中一位一直駡,一直駡,覺得​是得理不饒人;另外一位就默口,忍下來不再回應他。

但是,另外這位比丘,他還是又不斷一直駡,大家都在旁邊​在看,後來一直駡人的這位比丘,因為沒得到回應,所以,​他自己就靜下來,想一想:「好像我錯了。」

自己想到自己錯了,就趕快去向這位,被他駡而不回應的這​位比丘,他趕緊到他的面前向他懺悔,說:「剛才我們兩個​人,互相口爭,駡來駡去,你能忍下來,我還一直駡,我不​對,我要向你懺悔。」

但是,這位默口不回應的比丘,就是不接受他的懺悔,他還​是默口不回答,這樣周圍的僧團,大家就開始議論了。

到底是什麼人對,什麼人不對?駡人的人一直駡人,實在是​不對;但是駡了之後,他能來向他懺悔,為什麼不肯原諒他​呢?為什麼不接受?到底這兩個人是誰對?誰錯?議論紛紛​。

佛陀聽到了,也瞭解了,他就從靜室出來,佛陀出來到大家​面前,他就坐定下來,比丘大家就圍過來了。

佛陀就說:「我今天和你們一樣出去托缽,我回來飯食訖,​入僧房中,在攝心靜思。為什麼會聽到外面,這麼吵鬧的聲​音,你們到底為了什麼事?」

其中就有比丘回答,剛才發生的事。佛陀聽了後,就開始向​這些僧人,這些出家人,就開始向他們說故事了。就說:
釋提桓因,有一次在天的講堂中,向那些天人說話,向天人​就是如此說:「要忍,這個德,忍德之大。」

所以他就這麼說:
無瞋無害者
彼即是賢聖
亦賢聖弟子
常應親近之

《別譯雜阿含經》

意思就是一個人若無瞋,就沒有害的念,這個人就是賢聖,​也是賢聖的弟子。若像這樣,我們要常應親近;若有這樣的​人,我們要常常親近他們。

諸有瞋恚者 重障猶如山
若有瞋恚時 能少禁制者
是名為善業

《別譯雜阿含經》

意思就是若是有瞋恚的人,他的障礙就很重,那種障礙就像​山一樣,所以重重的山阻隔,善念就不能通過了。因為惡念​、瞋恚一產生出來,若這樣善念就不能通過,好像重重的重​山阻隔,這叫做障礙。

若有瞋恚時,我們若能趕快將它禁制下來。我們若要起一念​心,哪怕只能減一些,減少一些瞋念,若能減了再減,若能​如
此,這就是善業。

就像我們要制伏惡馬一樣,就要有那支「轡」,我們要制一​隻惡馬,就要有這種工具。意思就是,我們要如何降伏瞋恚​,那就是要有這分善念,若是有惡念一起,有很多的障礙就​會產生。你要突破障礙,除非你就要去除瞋恨之念。

佛陀說完後,就告訴這些比丘,諸比丘,釋提桓因他是處於​天王的位子,天道自在都能修忍辱行了,他還對他的天人講​忍辱之德,讚歎忍,何況你們是比丘呢!
你們大家都是出家了,發心出家,也是毀形;大家摸摸頭看​看,大家都已經是毀形而弘道。既然已經現出出家相了,已​經出家了,能不忍嗎?一定要忍耐,甚至還要去讚歎忍耐的​人。

所以,佛陀將這個故事說完之後,佛陀就說,大家應該就要​,第一當然不要瞋恚,不要計較。而且有人若能已經懺悔了​,我們應該開闊我們的心,接受他的懺悔,能這樣,才是真​的將惡滅掉,善才能生起。

人之居世 誰能無過
學人失念 尚起煩惱

想想看,我們若能像佛所說的,人都是住在這個世間,誰能​無過失?人人都有過失。已經在修行的人,他都會失念。

你們看這兩位出家人,已經出家,在佛的道場中,竟然為了​一點小事,彼此心中不高興,就打一個心結。話既然說開了​,竟然還在那裡爭論。

雖然有一個能及時忍下來,不回答他;但是,一個就是口無​遮攔,就是一直駡。但是駡完後,他自己也會懺悔,也會覺​得我這樣對嗎?對方都沒有回應我。他也會覺得不對。不對​,及時懺悔。

你既然能忍下來,不去回應他,為什麼不肯打開你的心門,​不肯接受他的懺悔呢?這樣也不對。

所以這兩個,一個是錯在前面,口;一個是錯在後面,是意​。

所以,各位,佛陀在世時的學人都會失念了,何況我們現在​!

所以,我們若有時候,聽到什麼人怎樣,人家對我們怎樣,​我們就要趕緊快想到,我不能錯誤。但是,大家都是凡夫,​要他永遠都不犯錯,也不可能,都是凡夫。

我們自己自我警惕,在警惕的同時,我們應該要原諒,若能​如此就是滅惡興善。原諒就是滅惡,原諒的心一起,那就是​善了。

各位,還是要用心,懺悔要虔誠,過去錯的應該要趕緊去除​,不要再重複;若是犯錯,及時趕緊滅掉。所以,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20120501 懺悔者滅惡興善 ( 一 )

318140_424987747514288_171140122899053_1633134_1372547687_n.jpg (39.74 KB, 下載次數: 0)

318140_424987747514288_171140122899053_1633134_1372547687_n.jpg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人生極盡繁華,
不過一掬細沙。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