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GTR是不折不扣的速度機器,0~100 km/h衝刺2.8秒以及7分24的紐柏林單圈絕不是鬧著玩的,除此之外屌傲的外型也是標準配備,但褪去性能外衣的GTR,究竟是甚麼面貌?
挑戰傳統
大衛扳倒巨人是人們永遠看不膩的戲碼,所以東洋GTR大戰歐陸超跑的橋段幾乎天天上演,然而在許多評比中,都出現一個有趣現象:事前戰力分析,GTR總是以準冠軍姿態現身,實際測試後也的確令人驚嘆不已,純論速度,GTR毋庸置疑,但總會基於歷史、人文乃至於道統等種種因素,最後出線的往往卻是價格更高的歐系對手,而越級挑戰的GTR則以些微差距緊跟在後。
這中間微妙的差異不見得每個人都能認同或體會,畢竟這已經是帶有哲學性意涵的複雜問題了,在工程上,能用最小成本發揮最大效益絕對是令人興奮的,GTR做到了,但在理性無法充分顧及的感情面,還有關於品牌所賦與產品的生命內涵,還得靠時間去琢磨累積,就像歐洲強勢超跑品牌,溢價出售的情形的確浮濫誇張,但那無形的品牌魅力也是長年累積而來,GTR一路努力而有今天的成果,在精神層面上其實已充分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所以也不必太過沮喪,當然我們更期待未來進一步的發展。
街頭魅力
2013年式的GTR著墨最多的還是在於底盤方面的進化,特別是右駕車型考量配重問題特別將左右懸吊進行不對稱設定,至於動力部分主要針對進排氣等系統進行調校以強化中高轉速扭力並降低油耗,馬力也一舉攀升至545匹,此外Launch Control這個當代跑車專屬配備終於再度被啟用,這大概是賽道外最簡單好玩的裝置吧!
之前坐在鈴木利男車上看他玩過一次,現在自己彈射起步,感想是…恩,真是誇張得很快!
內裝質感超乎期待,按鍵排列清晰好上手。門板的類鋼琴烤漆,還有水平上拉式門把,一直讓我聯想到年代有點久遠的LG巧克力機。 |
排檔桿有自己的風格,下拉到底再向右撥便進入手排戰鬥模式。 |
除了賽道上表現一流,GTR其實也適合日常行駛,中控台上有分別對變速箱、懸吊阻尼與循跡系統模式進行調整的撥桿,即使在一般道路上也能找到合宜的設定。
由後方傳來的六速自手排變速箱作動聲相當明顯,不過在GTR上面相信沒人會介意,十足的機械感令人玩味,也時時提醒你為了配重不惜把變速箱後置的匠心獨具。
引擎室沒使用油壓挺桿,輕量化思維應該多於成本考量,至於引擎上座蓋倒裝飾的很華麗。 |
由開發GT系列電玩團隊所設計的介面,果然具有將一堆複雜資訊簡易呈現的功力。 |
變速箱/懸吊/循跡系統皆有三階段模式可選擇,遊走在舒適與賽道間。 |
由於試車時間非常短暫,除了不斷衝刺之外,實在沒有時間好好欣賞車內佈局。
雖然只是匆匆一撇,但GTR超乎預期的內裝設計與質感足以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中控台上委由Polyphony Digital(即GT賽車系列遊戲開發團隊)設計的多功能顯示幕是最大賣點,看似複雜的介面實際操作起來卻意外的好上手,有玩過電動的應該都能輕鬆使用,而上面顯示的加減速與側向G值,以及油溫、油壓、增壓值等資訊,除了用於賽道分析,也可供平時把玩,娛樂性滿點。
金屬五環儀表戰鬥感十足,獨力檔位顯示有助於激烈操駕下的判讀。 |
GTR是工程師性格濃厚的產品,充滿原創性,也看不出太多商業計算的鑿痕,這點值得鼓勵。
雖然我不是電子化的擁護者,然而GTR充滿電動般的戲劇張力非常具有個人特色,也帶有十足日本味,另外即使身價不斷上漲,R35仍保有最初那種街頭跑車的親民感,濃郁的自我風格讓人折服,當然別忘了,用最低的代價痛宰對手(雖然也要640萬),才是它最拿手的項目!
此文轉載於Channel-Auto汽車頻道網站
http://www.channel-auto.com/c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