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對生活的想像,已經和過去截然不同。
研究文化經濟學的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何東洪分析,過去的台灣人,生活中只有工作,沒有休閒。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消費觀念才剛起步。
但隨著經濟成長、消費社會成形,在台灣的生活也走向風格化。工作,不再是人生的首要選項,而是在生活中追尋自我實現的方式。
首先改變的,就是工作價值,年輕人比以往更勇於追尋夢想和理想。
在正修科技大學當了十八年校長,龔瑞璋看著一代代學生走出校園,發現三十歲以下的族群,「是多元化的小孩。」他們創新、求變,也因為習慣半工半讀,所以不急著找正職工作,更強調理想。
「比起考國家考試、當公務員,我更想要知道這世界如何運作,」讀法律系的法克絲,終於鼓起勇氣告訴媽媽,她想從事的是飯店櫃檯人員。
兩年前,法克絲到綠島的餐廳,打工兼度假。「讓我體驗到極致的快樂,」她似乎仍沈醉其中。每天站在門口可以看到藍藍的海水,聽海風拍打窗戶的聲音,聞到海水鹹鹹的味道,雖然每天端盤子,也不會覺得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