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裝的由來
西裝最初來源於歐洲,它是歐洲人穿的傳統服裝。西裝的上衣原是漁民的穿著,他們終年在海上謀生,穿敞領少扣的衣服方便,適於海上捕魚;西裝中背後開衩的燕尾服,原是中世紀歐洲車夫的裝束,出於騎馬方便的考慮,就在上裝的後面開了一條衩;西裝硬領則是由古代軍人防護咽喉中箭的甲胄演變而來的;西裝衣袖沿上的三顆紐扣,傳說與拿破侖有關;西裝褲原是西歐“水手服”的樣式,它便於水手將褲腿捋起來干活。這些原始的衣著,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現在的西裝。
中山裝的由來
中山裝在國際上被稱為中國男式禮服的代表性服裝。孫中山先生居住日本期間,看到日本學生所穿服裝簡單樸素、方便、靈巧、大方,於是他就將這種學生裝的領子和口袋等部位加以改革,改成單立領,前身門襟九個扣子,左右上下四個明袋,袋褶向外露,後身有背帶縫,中腰處有一腰帶。這就是最早的中山裝。
辛亥革命後,關於革命黨人該穿什麼服裝問題曾展開爭論,孫中山主張穿廣東便服,把直領改為翻領。服裝師就根據孫中山的建議,設計了一種四個口袋的翻領上裝,孫中山自己帶頭穿,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服裝稱為“中山服”。
牛仔褲的由來
如今牛仔褲已在世界各國廣為流行。然而追溯起來,牛仔褲是19世紀才出現的。
1850年,美國西部出現了淘金熱。19世紀50年代末,有個普魯士裔美國人名叫利維·斯特勞斯的淘金者來到舊金山。他原先是個布商,隨身帶著幾匹可做帳篷、車篷的帆布。他看到淘金工穿著的棉布褲極易磨破,便用所帶厚實的帆布裁做低腰、直腿統、臀圍緊小的褲子出售,大受淘金工的歡迎,自此轉而成為牛仔們的特色服裝。利維進而把褲料改為靛藍斜紋粗布,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於1871年申請專利,正式成立“利維·斯特勞斯公司”,後發展成為國際性公司,產品遍及世界各地。
旗袍的由來
旗袍原是我國滿洲旗人婦女的服裝,並隨清朝建立引入中原。起初式樣寬大、平直、衣長至足。在繡花紅緞的旗袍上,領、襟、袖口的邊緣都鑲有寬邊。20世紀20年代末期,式樣有了改變,衣長縮短到膝下。到了20世紀30年代,旗袍盛行,成為女子最時髦的服裝。式樣也各異,領有高有低,袖子也時長時短,衣長有下擺至曳地的,也有短過膝的。20世紀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長縮短,領子減低,穿起來輕便合體。
改革開放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方式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旗袍又回到人們的生活之中。現在的旗袍,式樣色料愈加豐富多彩。有的也與裙子、馬甲等其他服裝樣式組配或融合,更富有現代氣息。
“T恤”的由來
“T恤”衫已成為當今男女老少普遍適用的上衣。“T恤”衫原是一種音譯加形符的構詞法構成的新詞,是由港澳同胞創造出來的非規范化的漢語外來詞。它首先傳至廣東,而後遍及各地。
“恤”是英文Shirt(襯衣)一詞的音譯;而“T”原是無領、短袖衣服的象形符號。“T恤”是一種短袖、貼身的汗衫樣的衣服,穿著起來顯得貼身、輕松、活潑。
“比基尼”泳裝的由來
“比基尼”的稱呼來自美國。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開始在太平洋上一個叫比基尼的小島進行原子彈試驗,該島馬上成為世人矚目之地。不久,在法國巴黎,一位大膽的泳裝設計師推出了一種新式泳裝。此泳裝用料極薄且少,據說疊起可裝入一只火柴盒,這種泳裝的推出在當時服裝界震動不小。由於其覆蓋面積小,穿上後近似全棵,故而使當時巴黎的許多專業時裝模特兒都望而生畏。然而,一位舞女卻勇敢地向傳統觀念挑戰,頭一次穿上這種泳裝,並公開讓記者照像。
由於此泳裝對世人的震動不亞於比基尼島上所進行的原子彈試驗,故被稱之為“比基尼”泳裝。
胸罩的由來
據說,世界上第一只胸罩是美國一位名叫菲瑪莉的女士發明的。1914年的一天,菲瑪莉為爭當巴黎盛大舞會的皇後,一下子心血來潮,用兩條手帕加絲帶扎成了能支撐乳房的簡單胸罩,在舞會上果然引起了與會人士的濃厚興趣。一家緊身衣公司老板用高價購買了專利。從此胸罩問世,並很快在全世界婦女中廣泛流傳,成為婦女衛生保健、身體健美的必需品之一。
領帶的由來
領帶始於羅馬帝國時代。那時,士兵們脖子上戴著一種類似圍巾和領帶的東西。直到1668年,領帶在法國才開始變為今天這種樣式並發展成男子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那時候的領帶在脖子上要繞兩圈,兩端隨便地耷拉著。而領帶下面還有三或四個花結的波形絛帶。
1692年,在比利時的斯騰哥爾克的城郊,英軍偷襲了法國兵營。慌亂之中,法軍軍官無暇按照禮節系扎領帶,只是順手往脖子上一繞。最後結果,法軍擊潰了英軍。於是貴族時裝中又增加了斯騰哥爾克式領帶:它用鑲花邊的細麻布制成,一端從坎肩的扣眼裡穿過了。
斯騰哥爾克的英雄們名噪一時,連婦女們也競相系斯騰哥爾克式領帶。
1795年到1799年在法國又興起了新的領帶浪潮。人們系起白色和黑色的領帶,甚至在盥洗時也系著馬德拉斯布領帶。領結比以前系得更緊了。到70年代,首次推出了自結花結領帶。第二帝國時代1852—1870年素有領帶的發明時代之稱。
高跟鞋的由來
關於高跟鞋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源於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當時,路易十四苦於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顯示他高貴的氣度,就吩咐手下人為他定制了一雙高跟鞋。此後法國貴族男女們紛紛仿效,並很快傳遍全國乃至歐洲大陸。
還有一種傳說是,15世紀時威尼斯有個商人,外出時害怕漂亮的妻子行為不端,就給妻子定做了一雙後跟很高的鞋,以防止妻子外出。可妻子看到這雙奇特鞋後,覺得十分好玩,就讓傭人陪著她走街串巷,出盡了風頭。人們覺得她的鞋很美,爭相仿效。於是高跟鞋很快就流行開了。
飛行服的由來
第一個試制並大膽試用飛行服的,是美國人威萊·柏斯特。
1934年10月,各國飛行好手都聚集在倫敦,參加從倫敦飛往墨爾本的國際飛行大賽。柏斯特為了在這次大賽中奪標,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早在1931年,他在自己的飛行實踐中認識到:飛機飛得越高,就能飛得越快,但要在平流層中飛行,飛行員得穿戴特殊的服裝和帽子,起禦寒、供氧、防震及加壓的作用。
1934年6月,柏斯特請了一位名叫古德裡奇的工程師用降落傘的帆布特制了一件密封的衣服,用鉛制了一頂盔帽,花費了75美元。但當柏斯特穿著這件衣服到減壓室試驗時,剛一打氣衣服就崩破了,腰部裂開一條縫,世界上第一件飛行服就此告終。
7月底,第二件飛行服趕制完畢,立即進行試驗,柏斯特穿上它汗流浹背,只好脫下。
制作第三件飛行服時,古德裡奇的好友考列裡想出了一個妙法。他把飛行服分成二層,內層用較厚的橡皮袋制成,充氣後能對人的身體施加一定壓力;外層用一般帆布制成衣服模樣,以限止充氣後橡皮袋的形狀。8月,柏斯特穿著這件飛行服上天去兜了一圈,使它成了真正上天的第一件飛行服。 |
|
心態決定選擇,選擇決定人生!你有怎樣的心態,你就有怎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