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哭是日常生活中,是思空見慣的生理與心理活動。不論男女老幼都避不開這情緒動作,但難有表達、尚未成熟的嬰幼兒的哭是需要用心去思考及注意其意義。以下分別由生理、心理、病理及可能原因來討論:
1.生理效果及重要性:
要發出哭的聲音,需要良好的神經肌肉協調。首先要能深吸氣,這動作是一個身體健康的人需有的基本功能。之後可以用腹肌並關閉聲門,藉由一股力量將空氣推出而發出聲音。其實以剛出生的嬰兒來說,哭則相當做運動。試想,嬰兒剛出生時只能躺在床上接受大人哺育,除了吃奶還是吃奶、扣掉基本生理代謝的消耗及須儲存來增加體重的能量外剩餘則需靠運動來消耗,所以哭這動作的好處由此可見。
2.心理效果及重要性:
「整日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小哭一下。沒人理我,那我就大哭叫人來看我!」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告訴周遭的人我有事。例如:「我餓了」、「尿布濕了」、「我想看看人」「我不舒服」。這就是嬰兒與外界溝通的方式。我希望日夜照顧嬰兒的大人們,可以將震耳欲聾的哭聲翻譯成「謝謝你們來看我」或「我好放心是你來照顧我」這將是我們大人的一種成就感。未來的主人翁在這種安全溫暖的環境之下,一定有成就感。
3.病理效果及重要性:
要注意的是有些哭是用來提醒大人的,嬰兒的表達能力相當不及格。所以家長要注意不尋常的哭聲何謂「不尋常」呢?簡而言之就是與與平常哭聲不一樣。比如:哭聲的強弱(特別是變沒力量或是極度不安難以安撫的哭),哭聲的時間性(特別是間歇性,有突然哭又停、週而復始的哭)。當然家長需仔細觀察,如果是經過餵奶、換尿片、擁抱或給於平常常見的遊戲都無法安撫,則請帶給專業的小兒科醫師仔細評估。 |
|
心態決定選擇,選擇決定人生!你有怎樣的心態,你就有怎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