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346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汽車報馬仔
威爾斯親王 | 2012-10-31 08:21:12

雙向聯盟風潮 汽車集團新走向

【 CARNEWS carnews 張維 】

文 張維

一股新旋風正吹襲著全球車市,那就是兩家汽車廠間,似乎很快的一拍即合,誕生新的策略聯盟。據統計,到今年9月,不到一年,除了南韓Hyundai、美國Ford、日本Honda外,已有10家汽車廠傳出了5個新的聯盟。依今年上半年集團汽車銷量排序,計有日本Toyota與德國BMW、美國GM與法國PSA、德國VW與日本Suzuki、法日Renault-Nissan與德國Daimler AG、義大利Fiat與日本Mazda等。據了解,這些新聯盟不影響集團的品牌多寡,版圖大小,與1998年到2000年間汽車業買下他廠牌、或者收購他廠牌以擴張、壯大集團的做法不同。這次大家顯然是為了「協力合作」。新的聯盟沒有購併,多數沒有互相持股,較多樣化,有不同類別,也多限制,聚焦在個別方案上。

回顧集團化風潮

據分析,1998年到2000年間,全球汽車業、尤其較大的汽車廠,彼此興起類似「連橫」政策,希望自己「事一強以攻眾弱」,在亞洲金融危機之際,興起了購併,或者買入部分股權,以持有小汽車廠們的風潮。其中,以美國汽車廠跨國際的購買他國汽車廠品牌,及持有他國汽車廠股份品牌數最多,日本、南韓則以合併同國家汽車廠以壯大自己,另外,也出現罕見的跨國購併聯姻,如法日Renault-Chrysler,德美Daimler-Chrysler等。據了解,此期間動作最積極的首推美國GM和Ford,這兩家汽車集團的汽車銷量因此大幅擴張,穩居全球Top2。

美國GM買下了破產南韓Daewoo部分資產,新立GM Daewoo,持有瑞典Saab主要股權,另外,GM也買了20%的義大利Fiat、20%的日本Fuji Heavy、49%的日本Isuzu、20%的Suzuki;美國Ford則買下了英國Jaguar、Land Rover、Aston Martin、瑞典Volvo主要股權,同時也掌控了日本Mazda。美國Chrysler汽車則在1998年被德國Daimler-Benz看上,兩家合併為Daimler-Chrysler汽車集團,2000年Daimler-Chrysler再買入日本Mitsubishi汽車34%,成為No.3汽車集團。

回顧2000年的集團化風潮,至今最令人讚賞的跨國決策,莫過於法國Renault汽車廠成功購併日本Nissan,以及取得羅馬尼亞Dacia,當時的Renault CEO Louis Schweitzer功不可沒。

日、韓作法雷同

日本Toyota當然不能落後美國汽車廠快速擴張的集團化腳步,1999年買下了日本Daihatsu,奠定該集團在全球輕、小型車,日本「k-car」市場的地位,也讓Toyota與日本汽車工業畫上等號;南韓Hyundai的作法與Toyota接近,1998年買下了南韓No.2 Kia過半持股,Hyundai汽車集團因此在南韓舉足輕重。日、韓汽車廠的集團化作法雷同,都是先合併同國汽車廠為前提,而這個作法,不僅穩固本國汽車工業,10餘年後也確認,日本Toyota、南韓Hyundai汽車集團已成為全球大汽車集團中佼佼者,大陸汽車工業也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中。

另外,德國VW喜愛買超跑及高級車,包括1998年買下義大利Lamborghini、Bentley等;法國Renault汽車廠則較大膽,1999年買下財務困難的日本Nissan、羅馬尼亞Dacia、南韓Samsung,Renault因此有機會走出歐市,在日本、東歐、南韓等地區開始產銷,Renault這些海外擴張至今都見成效,當時的CEO Louis Schweitzer確實功不可沒。汽車業集團化風潮似乎讓美國汽車廠出盡風頭,但是,2009年美國出現「雷曼兄弟」金融風暴,美國GM、Chrysler紛紛宣告破產,美國汽車集團如GM、Ford只得縮小版圖以圖存,GM至少結束或者賣掉5個汽車品牌(美國Oldsmobile、Pontiac、Saturn、Hummer、瑞典Saab),出清所有手中的國外品牌部分持股,Ford也結束了5個品牌(美國Mercury、英國Jaguar、Aston Martin、Land Rover與瑞典Volvo),也跟聯盟長達30餘年的日本Mazda「Say goodbye!」

一場化競爭為合作的聯盟,就在德國BMW確定選擇日本Toyota汽車集團為開發動力系統的盟友後掀起,BMW是全球豪華車No.1,Toyota是全球汽車銷量No.1,兩者一拍即合,足讓所有汽車集團「捏一把冷汗」。

為何掀聯盟風潮?

當美國汽車業面臨破產重整時,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歐洲也爆發了「歐債風暴」,歐市產能嚴重過剩問題浮上檯面。據了解,歐債風暴後,歐洲汽車市場需求大減,但是歐洲汽車廠工會強硬,減產關廠不易,歐市產能明顯過剩。當歐市各國家政府的購車補助紓困金似已用盡,汽車廠似乎只能走向裁員、關廠一途。據分析,歐洲乘用車市場銷量今年將創下近17年低峰,約1400萬部,但是產能約1800萬部,一年產量足足多了約400萬部。

此刻,汽車廠突然放下競爭成見,雙方以增加歐市汽車廠產能利用率的聯盟,一一誕生。據了解,日本Toyota和德國BMW汽車集團的協力合作為,BMW提供Toyota歐市車款所需的柴油引擎,Toyota則與BMW共同研發雙燃料引擎車、電動車等未來車的合作。雙方增加彼此在動力系統上的產出量,未來也可能共同量產新款跑車。另外如美國GM和法國PSA汽車集團,也將整合兩家汽車廠在歐市的產銷;法日Renault-Nissan則將為德國Daimler AG旗下的小型車如Smart、A-Class、B-Class等共用平台量產,Mercedes SUV也將和Infiniti SUV共用平台量產。透過聯盟,兩家汽車廠共同開發引擎、平台,共用汽車廠量產等,提高歐市的產能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已成為這一波新聯盟策略的發展核心。而且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汽車集團間爭相取得合作機會,據聞,原本BMW想找GM合作,但是最後由Toyota雀屏中選。

德國Daimler AG很快的也確認最佳聯盟夥伴是法日Renault-Nissan,兩者的合作以共同生產小型豪華車為第一步。Daimler AG這次必然不重蹈過去曾與美國Chrysler、日本Mitsubishi合作過的覆轍。

協力合作有迫切性

除了因應歐市產能過剩危機,產生了至少以上3件多樣化的聯盟外,還有的聯盟的形成,是因為集團化風潮由盛而衰,產生了無法獨立經營的汽車廠,如日本Mazda就急著找聯盟夥伴。據了解,日本Mazda自1998年美國Ford大幅度賣出手邊Mazda股份後,便積極找尋新的合作夥伴,Mazda CEO Takashi Yamanouchi也承認「獨立很難」。據了解,日本Mazda汽車近期終於傳來好消息,和義大利Fiat汽車集團決定簽訂合作協議,雙方預計2015年起,在Mazda日本Hiroshima廠,以Mazda平台架構量產新一代Mazda MX-5/Mazda Miata和Alfa Romeo Spider,但彼此有自己專屬的引擎與外型。

對於具轎跑車定位的Mazda而言,同屬設計感重、以轎跑車聞名的Alfa Romeo一向是可敬的對手,但是,這一次,Mazda和Alfa Romeo卻歡喜作夥伴?據了解,Mazda自1998年起,因為美國Ford汽車集團明顯降低對Mazda持股,從33.4%一下降到13.4%,至今只剩2012年的4%,Mazda突然沒有Ford作主,恢復獨立,因此經營不善,連虧4年,到今年3月底的會計年,虧損更達12億美元,是近11年最差。據「美國USA Today」分析,Mazda與Fiat聯盟,是Mazda與Ford分手後,建立科技、產品研發等,重要的第一步。Fiat汽車集團CEO Marchionne也表示,這個協議與他們對Alfa Romeo的承諾一致,希望Alfa Romeo可能成為全球化產品。據了解,前一代Alfa Romeo Spider銷售不佳,5年只賣1萬2488部,據聞與不好的底盤有關,因此Mazda的平台架構,似乎提供了改善機會。

儘管德國VW汽車集團持有日本Suzuki 19.9%股權,但是Suzuki印度的Maruti Suzuki,卻仍向義大利Fiat購買10萬具在Fiat印度廠量產的1300c.c.柴油引擎,提供Suzuki SX4、Swift、Ritz等轎車使用,此舉似乎惹惱了VW,也讓VW-Suzuki聯盟的不合,浮上檯面。

小心進入聯盟

與Mazda處境雷同者,還有日本Suzuki汽車。Suzuki因為美國GM賣出手中持股,讓德國VW汽車集團有了收購機會。只不過,Suzuki沒有Mazda般迫切聯盟的心。據了解,Suzuki汽車廠一年產銷250萬部以上,靠日本、印度產銷,獨立存活問題不大,而且,Suzuki似乎對於VW持有部分股權之事不甚滿意。據「英國FT.com」今年9月報導,Suzuki 主席Osamu Suzuki坦言:「我們希望分手。」Suzuki去年底便指控VW,認為VW沒有提供承諾要給的科技,要求VW賣回手中Suzuki 19.9%股份。而雙方的導火線,是VW不滿Suzuki找義大利Fiat提供SX4所需1.6L柴油引擎。

為了讓雙方聯盟有所績效,大家都必須更小心進入,就像結婚後也要培養感情以求維持。VW與Suzuki還沒達成聯盟協議前就有爭議,或者GM似乎猶豫與PSA的合作態度等,兩樁聯盟的後勢都比較不被看好;近期GM還對外說明,「GM與PSA的合作投資金額底限最多4億美元,不可能更多了。」這股雙向聯盟的風潮,也帶來當前處於艱困環境汽車業的共識──那就是「再強大、富有的汽車廠,也不可能凡事靠自己」。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