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900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12ffffqqqq
男爵 | 2012-11-12 14:00:13

        修禅入定是喇嘛們生活的重要內容,藏傳佛教密宗中身、語、意三密的修持,特別是其中對于觀想的修持完全是爲了入定。而禅修與養生實是二而一的問題,密不可分。本章分別介紹了禅修的內容、要求、方法以及注意事項,養生者不可不知。

  修禅入定是喇嘛們生活的重要內容,藏傳佛教密宗中身、語、意三密的修持,特別是其中對于觀想的修持完全是爲了入定。

  佛家禅定修身法有顯著的養生保健意義。藏傳佛教修禅方法可以調理身心,根據《大般涅槃經》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到佛陀禅定的內容:“此是如來最后說法。如是世尊進入初禅,出初禅進入二禅,出二禅進入三禅,出三禅進入四禅,出于四禅進入空無邊處,出空無邊處進入識無邊處,出識無邊處進入無所有處,出無所有處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出非想非非想處遂進入滅盡一切想與受處。”

  禅定爲修道的不二法門,證悟之惟一梯航。經中所謂初禅,是指擯除世間種種欲念,由“離”生樂。如果斷除覺、觀,不見身境,無念內淨,喜悅更增,便是達到了二禅。舍卻二禅時獲得的喜樂,進入更深的定境,得到世界上最高的喜悅,並由定生慧,達到正念、正知階段,從而進入三禅之境。忘卻物我,超脫苦樂,不苦不樂,心極寂定,就是四禅。

  禅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心等五要素,而以后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爲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

  1.暖身運動

  一般所講調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還有行走、站立和躺臥等方法,就是所謂的坐禅、行禅、立禅、臥禅。

  在坐前和坐后也需要有運動及按摩做輔助。我們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須動與靜並重兼顧。運動及按摩是爲使血液循環通暢、氣脈運行活潑、肌肉和神經松弛,才能使身體舒適,即所謂氣和而后心平。

  若身體缺少運動,生理機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疾病,運動使生理機能,由緊張而松弛,能夠得到更多的營養補給及休息的機會。禅者的運動,講求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禅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們對調身的方法,是要求運動與打坐並重的。

  我們所教的運動,只需兩公尺見方或一個人身的長度,乃至僅容身體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塊空間,也就夠了;且不論男女老少,健壯衰弱,都可以安全地練習。

  早上起床后,未活動前勿打坐,應先做一套簡易的暖身運動,讓筋骨松軟后再打坐。

  2.頭部運動

  每次坐禅之前,不論有否做上述之暖身運動,均需做下述的頭部運動。

  坐下蒲團后,先將兩手平置于左右兩膝,勿用力,身體坐正,再做頭部運動的四個步驟:

  ①頭向下低,再往后仰;

  ②頭向右傾,再往左傾;

  ③頭向右后轉,再向左后轉;

  ④頭順時針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轉,再逆時針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轉。每個步驟身體不動,肌肉和神經放松,各做三次。動作緩慢柔軟,眼睛睜開,自然呼吸。頭部運動的目的,在使頭部血液減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動力;使頭腦清新,漸漸甯靜。

  做完頭部運動,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臍下約三指)處,雙手兩拇指相觸,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氣,接著慢慢吐氣並向下彎腰,雙掌壓小腹幫助把氣吐出,直至氣完全吐完,連續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體內的濁氣排出,換取新鮮帶氧的空氣,使血液循環順暢。

  3.七支坐法

  做好預備動作,便可開始坐禅了。正統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謂七支坐法是:

  (1)雙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腳在下,右腳置于左大腿上,再將左腳置右大腿上,稱爲如意吉祥坐。

  ②不動金剛坐——將右腳在下,左腳置于右大腿上,再將右腳置于左大腿上,稱爲不動金剛坐。這兩種坐法,對于年長及初學的人,很難做到。

  初學的人如無法雙盤,可改爲單盤的半跏坐,只要將一只腳置于另一邊的大腿上即可。左腳在右小腿下或右腳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對于無法雙盤及單盤的人,開始時還可以采用更簡易的坐法,如散盤等方法,但以舒適爲度。

  以上各種坐法,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他仍采用七支坐法規定的標準。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經久穩固的坐姿,仍系最難的跏趺坐。因此,初學的人即使無法雙盤,至少要多練習習慣于單盤。

  (2)背脊豎直——腿盤好之后,挺起腰干,勿挺胸部,頭部自然挺直,下颚內收,颔壓喉結。注意:不可過分用力。

  (3)手結法界定印——兩手圈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輕輕相接結成圓圈形,輕輕平置于丹田下的腿上。

  (4)放松兩肩——將兩肩肌肉放松,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

  (5)舌尖微抵上颚——舌尖抵在門牙上龈的唾腺處,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則緩緩咽下肚去。

  (6)閉口——無論何時,只用鼻息,不可張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投置于身前二三尺處的地上的一點,不是要看什麽,只因睜大了眼睛,心易散亂;閉起了眼睛,則易昏沈。如果睜眼過久覺得疲勞,不妨閉上一會兒。

  打坐的目的,是求得心境平穩,而心情與呼吸有著極爲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要想調心,必先從調息入手。不論道家、瑜珈、密宗、天台宗等,談及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視呼吸與氣的調適問題。

  人體的生理及心理的動靜,與呼吸的氣和息,有著依存的關系。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鍾十六次的出入息。禅修者的呼吸在漸漸的緩慢深長微細之時,稱爲“息”。由息的力量,推動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産生賦活生理機能的作用,稱爲“氣”。當禅修者感受到由氣所産生的作用時,稱爲“覺受”,有覺受經驗的人,便會覺得坐禅,確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快樂了。

  4.放松身心

 一般的圓蒲團,不宜整個坐滿,看各人情況可坐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利于腰干挺直;腿下置硬軟適中的方墊。打坐時身心要完全放松,所以身上盡量不要戴項練、手表或眼鏡等物品,最好穿寬松的衣褲,腰帶放松,讓身體完全無壓力負擔。

  坐好之后,開始把身體放松,在心里依序告訴自己頭部、眼球、臉部肌肉、頸部、肩部、雙臂、背腰、小腹、腿部一一放松,把重心放在臀部,把氣沈到丹田。任何部位甚至皮膚都要完全放松,只要有壓力就會緊張,緊張便會影響神經系統,乃至于消化及分泌系統。

  身體完全放松之后,眼睛微張約二三分,眼球不要用力,頭腦不想任何事,臉部肌肉放松略帶微笑,心里要有喜悅感,舌抵上颚、下巴內收、腰椎挺直,兩個手在臍下結法界定印,左手掌在上、右手掌在下,雙手兩個大拇指相接。之后便不再注意身體,將重心放在臀部和坐墊之間,開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此時把身體交給蒲團,把心交給方法。

  如果有瞌睡或昏沈的現象,把眼睛睜開睜大,等精神好了再微閉。坐久了,容易昏沈或胡思亂想,腦中妄想紛飛。爲了避免昏沈散亂,可以修煉數呼吸法。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