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愛抱怨,還是主管惹人厭?
「員工怎麼會討厭我?!」身為主管,碰到被員工討厭時,大概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心裡納悶著:「說到底我不是個壞人啊!」「我不是每天早上進辦公室都有愉快地跟大家打招呼嗎?」
然而,在工作場合中,主管的行為可說是動見觀瞻,甚至是「動輒得咎」,只要在薪資、工作量、績效評量、口語表達、人際關係等等細節上稍有不慎,就會給人不公平、不尊重、能力差,乃至於「討人厭」的印象。
《員工討厭經理人的30個理由》(書名暫譯;30 Reasons Employees Hate Their Managers)一書,是針對65家規模150∼5000人的公司(多數總公司位於美國,但在海外設有分公司及員工)、總數逾5萬名員工進行調查的結果,希望藉此挖掘出透過意見調查表或一對一對談,也很難聽到的員工心聲,看看員工在看似無異狀,照常工作的背後,究竟隱藏了哪些怨言。
身為主管的你,或可藉機了解你的公司或部門,有沒有出現類似的狀況,檢視自己「顧人怨」的指數有多高。
因人設事,雙重標準
某保險公司的客服部門員工抱怨,即使大雪紛飛、很難準時到班,公司還是不準他們遲到,但其他部門的員工卻可以晚來,甚至還能在家工作。
受雇於某公關公司的多位職場新鮮人很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必須沒日沒夜地加班,以在期限內趕出新聞稿、完成客戶的專案,但有些資深員工卻可以5點準時下班,去接小孩放學。「我們也有私人生活耶,」年輕員工不平地說。
類似這種讓員工感到不平衡、雙重標準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些部門可以自由休假,其他單位卻被規定在特殊時間點待命;業務員午餐時間較長,其他人卻得準時回座;管理階層把博士畢業的員工當神看,卻輕忽負責大部分工作的員工;高效率的員工薪水沒比較多,卻要做更多事,只因為主管認為他們可以做得又快又好。
約翰•亞當斯(John Stacey Adams)的「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指出,員工會與組織中的其他人相比較,尋求付出(包括能力、達成率、效率)及獲得(包括所得、晉升機會、認同、成就感)之間的平衡,當發現自己的付出超越別人,卻和別人領相同薪水時,會覺得不公平且受挫。
公平理論更進一步指出,受挫的員工可能會經由減少自己的付出、增加個人收入、降低同事產能等等行為來消弭不公;而如果這樣還不能降低負面受挫的感覺,可能就會離開。要處理這樣的情況,建議:
1.以彈性管理,取代嚴格規定:公平的定義是制訂明確的大原則,而非將相同標準套用於每個人;
2.明確溝通:有特別通融的情形發生時,要說明那是為了因應特殊情境而產生的例外。例如業務員午餐時間較長、工時較彈性,是職務屬性的差異所致,所以要求不同。
把員工訓練當成「支出」,捨不得投資
某網路服務公司的工程師抱怨,科技進步一日千里,他們卻沒機會參加訓練課程,增進專業技能,很容易就被淘汰掉。然而,公司卻忽視員工的想法,只要求員工要發揮他們的最大價值。
雇傭雙方的認知落差,通常是因為企業將訓練員工視為「附加的福利」,而非企業運作時「必要的投資」。此外,管理者不認為訓練課程是有效的,投資報酬率不確定,也是其中原因。
事實上,不提供員工訓練,最後吃虧的還是企業。例如投資高額經費在精密生產設備上,卻未訓練員工如何操作,以讓機器達到最佳化,反而是一種浪費。而員工若因為受訓而提高專業能力及自信,對企業自然是利多於弊。最重要的是,訓練有素的員工,在突發狀況或危機發生時,將能夠較熟練、從容地應對。
企業在進行員工訓練時,可試試從以下幾點著手:
1.提撥進修基金:給予員工一定金額,從事工作相關領域的進修,包括購買書籍、參與專業商務會議、學習語言等等;或是與大學進修部合作,讓員工在大學選課。
2.增強實務訓練:讓員工從拜訪顧客中,實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或是建立職務輪調制度,使員工對於目前職務範圍以外的人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3.設立資源中心(resource center):提供與工作相關的書籍資料,幫助員工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4.建立訓練系統評估機制:除了可檢驗員工訓練的成效、了解不同職務實際所需的訓練,亦可排定訓練課程的優先順序,以確保訓練投資都是花在刀口上。
員工想要、也需要提升工作效能、幫助工作上手的工具,對企業來說,將工作上的訓練視為「投資」而非「支出」,會是影響員工工作成效的關鍵。
公司產品品質差,很難跟客戶交代
有家水管零件承包廠商的員工抱怨道,公司規定每天要有一定產出,但他們常常不是收到有瑕疵的零件,就是碰到機器故障,要維持產量的唯一方式就是送出次級品。當他們向管理階層反映這樣的情況時,得到的答案卻是「閉上嘴,照生產就是了」。
另一家黏著劑公司的生產部門員工也有同樣困擾,公司為了節省成本而犧牲品質,導致顧客頻頻退貨,他們不但得費時處理退貨,還得應付不滿的顧客,困擾不已。
關於產品品質的問題,管理者應有立即而適當的回應。否則,常讓顧客失望的產品,非但存活率不高,更別說員工也會質疑「公司高層都不重視了,輪得到我在這傷腦筋嗎﹖」
每當產品或服務品質遭抱怨時,管理者顯現出負責的態度,對員工坦承,並著手調查問題:
1.先了解品質是否真的出了問題,或只是認知上的差異;
2.若真有問題存在,則協助員工改善品質,並將顧客的抱怨確實與員工溝通;
3.若是認知上的差異(例如員工單方面認為品質不夠好,但顧客意見一般或並未表達不滿),則可將顧客意見相關資料出示給員工看,讓他們了解實際狀況;
4.透過追蹤顧客滿意度,預先防範品質出問題。
薪水太少,低於市場行情
某公司職員表示,每逢星期五,他們基本上只是把例行工作做一遍,並沒有真正在做事,理由是「公司付的薪水,實際只涵蓋了4天的工作量」。
姑且不論這是真的還是玩笑話,很多員工確實都對薪水不滿意,自認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或是比不上其他公司同職務的工作者。碰到部屬對待遇有疑慮、甚至還導致工作士氣低落時,管理者可試試採取以下4種做法:
1.向員工/應徵者清楚說明薪資給付標準:讓工作者或求職者了解公司薪資水準,是高於或低於同業及市場行情;
2.避免以時薪計算,盡量以達成事項或成果給薪,否則可能會造成工作進度的延宕;
3.頒發獎金比加薪好,不但可達到獎勵效果,也是節省成本的好辦法;
4.讓表現不好的員工走人,以免讓表現優異的員工洩氣——表現得再好,還不是只領一樣的薪水?
頻頻開會,浪費時間、耽誤進度
看看會議進行的情況是怎樣的﹖員工遲到早退,能避就避;或乾脆打開手機,讓電話鈴聲響起,表示自己有「要事」待辦,藉口逃離冗長、意見無交集,又無法做出實質決定的會議。
有個資深同事甚至還安排自己的祕書在會議進行中,進來在耳邊低語,隨即表現很抱歉的樣子去處理其他事。迫於無奈留在現場的人,走出會議室心裡想著:又被浪費了一下午的時間,原本要做的事又被耽擱了……
會議本身並沒有錯,它讓不同部門的人有個公開的場合溝通,也讓大家坐下來合力擬出解決方案、新品發想。但為何大家都不怎麼喜歡開會呢?根據調查,理由可能有以下4點:
1.有人遲到,必須延後召開;
2.議程不夠明確具體,導致開會時間過長;
3.與會人數太多,人多口雜,而且也不是人人都有意願、都有必要出席;
4.會議成本高昂,試將與會者的時薪乘上開會時數,就可知道愈多人與會,成本就愈高(這還不包括餐飲費用在內)。
企業畢竟是營利事業,節省成本也是利潤空間,如果開會沒有達成決議,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欲提高會議效率,可採以下做法:
1.設定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點,並要求與會者嚴格遵守時間;而且在時間壓力下,人們通常比較能夠做出決議;
2.請來一位專門協助會議運作的人(尤其在重要會議,或是必須緊急做出決定的情況下),他的責任是確保每個流程都被討論到、與會者都了解自己被交付的任務、會議目標達成等等,使會議順暢運作;
3.會議尾聲前(通常也是大家一窩蜂解散,或是要去參加另一場會議前),應重複結論,並且訂出下次會議目標。 |
評分
-
總評分: 名聲 + 16
金幣 + 16
查看全部評分
|
<相識自是有缘 感恩知福惜福>
<惜緣惜情久長 願友心常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