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2022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gordon911
公爵 | 2012-11-29 23:25:51

台灣科技業有一個很矛盾的現象,科技業高喊找不到適用的人才,但卻有很多流浪博士找不到頭路,這凸顯了台灣產業供需失調的現象。

  台灣科技人才的問題,可以從國內育才、國外攬才等面向來看,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提到台灣科技實力、國際地位、人民素質等,雖然都已優於李國鼎時代,但劣勢在於國際人才競逐失利、缺乏市場導向創新能力、文化上又不容許失敗的問題。

國際人才競逐失利,主因在於台灣科技產業過去都以OEM代工為主,但產業景氣不好,成長受限,人才沒有舞台,加上對岸中國大陸經濟高度發展,在磁吸效應下,大陸向全球有競爭力的人才大力招攬,台灣首當其衝。


以國家的角度來看,高科技人才在兩岸流動的現象,確實是值得關注的議題,尤其大陸發展的科技產業與台灣高度重疊,包括面板、LED等,直接來台灣挖角成為捷徑,而且從挖角人才到近幾年變成挖角人才「團隊」,台灣人才流失問題嚴重。


此外,過去台灣科技產業多著重在製程創新,不在深度研發上,所謂的研發(R&D),其實是「小R大D」,花較小的經費在研發,較多的支出在發展上。


過去台灣科技業量多質不精,我認為,應該扭轉「1年磨10劍」的習慣,轉為1劍磨10年,精益求精,把根紮深一點。


台灣過去以代工為主的科技產業結構,企業多針對下單客戶做設計,但對於終端消費者的行為模式研究較為薄弱,這就是我提到台灣科技業多只側重製程創新,但對於終端消費市場的了解認知不足。


至於文化上不容許失敗的背景,同時就壓制的創新的可能性,我認為,為了要解決產業供需失調,彌補產業與學界之間的鴻溝(Gap),擴大技職體系、強化產學聯盟的緊密合作有其必要性。


因為,過去學校教授為了升等以及績效KPI,發表的論文不見得符合市場需求,為了培養產業需要的人才,規劃業界專家進入學校也是很重要的解決方案之一。


至於在對外攬才方面,最重要的國際化環境的建構,台灣對於相關外國人才來台的法令應該開放、鬆綁,這些外國人才來台灣可以帶動更多就業機會,而不是搶了台灣人的飯碗。


即使人才不進來,台灣政府也應該協助企業到海外建立以亞洲或華人市場為主的研發中心,去運用在地的國際人才,因此,育才、產學聯盟合作、攬才、協助海外建立研發中心的策略多管齊下、靈活運用,才可能解決目前台灣人才的僵局。


事實上,台灣每年砸大錢在不少所謂國家型的科技計畫,但這些計畫不一定符合現在產業的需求,甚至這些前瞻性的研發成果也沒有商業化應用到市場,這都是資源的浪費。


(本文由資策會市場情報研究中心所長詹文男口述)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oo7tourist + 12 + 12 感謝分享^^b
大霧山 + 4 + 4 感謝分享^^b

總評分: 名聲 + 16  金幣 + 1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大霧山
區版主 | 2012-11-30 10:50:31

要把資源用對地方, 最大關鍵是有關當局內是否有對的人才~

感謝分享精彩文章,
{:3_304:}
加送愛心以表支持, {:6_477:}

期待著您的新作品~{:4_373:}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oo7tourist + 4 + 4 感謝分享^^b

總評分: 名聲 + 4  金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