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cook1573670
伯爵 | 2012-12-17 12:24:43

本帖最後由 cook1573670 於 2012-12-17 12:34 編輯

{:4_403:} 對于大多數灣灣來講,一說到“反導系統”十有八九馬上想起米畜的“愛國者系列”和“標準3系列”。然而被灣灣批爲“邪惡獨裁者”的毛偉人卻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規劃大陸的戰略“反導系統”,至于那時的灣灣只不過是駐越的米畜大兵休假順便嫖妓消費之地而已~!跟現在的人妖國是一個檔次的貨色~!!所以,灣灣以后要是再噴大陸山寨某某,請你們記住在你們的母親還在給米畜大兵賣屄的時候,大陸已經在做直到現在米畜也未必能做得出來的高科技~!!

正文:中國的導彈防御計劃與反衛星戰計劃在時間上可以大體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六十年代的“640工程”,包括全國導彈防御系統、戰區導彈防御系統和反衛星作戰系統。第二階段是八十年代的“863計劃”,主要進行基礎技術的可行性論證與技術儲備。第三階段自九十年代末至今,面對美國的核訛詐與衛星武器的軍備威脅,主要進行對抗美國導彈防御計劃的可行性論證與方案規劃實施。
     20世紀60年代,中國處在美蘇全面封鎖和“雙重核訛詐”之中。   
     1963年12月的一天,毛澤東主席聽取了戰略武器問題彙報之后,立刻指示:原子彈、導彈,無論如何也不會比別人搞得多。同時,我們又是防御戰略方針,因此,除搞進攻性武器外,還要搞些防御武器。兩個月后的1964年2月6日,這個問題再次被毛澤東提出;當天,他在會見國防部五院副院長錢學森等一批科學家時,專門談到了反導彈研究問題:“有矛就有盾,搞少數人有飯吃,專門研究這個問題,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總要搞出來!”。當時毛主席所指的正是我國的“反彈道導彈工程”,代號640。
雄才大略的毛澤東提出中國的NMD(國家導彈防御),還說了由于研制核潛艇而令人熟悉的“一萬年”。顯示出中國領導人在這件事情上的巨大決心。

  一九六四年年初的這個指示,從此被稱爲640指示──相應的,反導相關的研究計劃工作,項目代號便是640工程。

  爲了落實640指示,一個月后的3月23日,國防科委召開了彈道導彈防御科學討論會。參加討論會的,一共有三十多位專家和領導,分別來自四機部、國防部五院、國防部十院、中國科學院、解放軍炮兵等單位。這個討論會明確了反導的三個可能途徑,並就此做了初步分工。
  1964年8月1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準七機部二院爲“反導、反衛星總體研究院”。二院已于1964年初開始著手組織前期準備工作,並于1970年開始進行反衛星計劃論證。
  一年后的1965年5月10日,中央專委辦公室發出《關于防御敵導彈的研究工作問題的通知》,要求四機部、五機部、六機部、七機部、中國科學院、炮兵、XX基地(注:本文略),必須把防御敵導彈的研究,納入本單位的年度和長遠規劃〔8月27日,中央專委第13次會議批準了該報告。
  1966年2月23日,國防科委召開640工程彙報會。1967年1月,中國在軍方和科研系統內部召開“640工程”會議,確定了五個分系統代號、各研究單位的分工、系統的研制規劃等,並決定加快反導靶場與反導核彈頭的研制。會上提出計劃在73年到75年左右開始。具體內容至今沒有解密。有人猜測五大工程系統爲:反擊一號低層高超音速攔截彈系統[“橡皮套鞋”技術概念];反擊二號低層攔截彈系統[用于實戰];反擊三號高層攔截彈系統[雙層攔截系統概念];反衛一號系統[反衛星激光系統];戰略預警系統[如探測距離2000-3000公里的7010相控雷達系統、110單脈沖跟蹤雷達系統,衛星測控網,180單脈沖精確測量雷達及“遠望”船等跟蹤制導系統,108乙型計算機及指控中心(C3I),地面設施等等]),提出計劃在 1973-1975年間研制出攔截系統,並進行攔截試驗,同時會議決定加快反導靶場與反導核彈頭的研制。
初期的中國超級反導大炮
    接受毛主席640指示的錢學森,時任國防部五院副院長。而隨著640工程的逐漸成型,整個國防部五院已經演變成了七機部(航空航天工業部);順理成章地,它的二分院也就成爲了七機部二院。而本文的主角640-2工程,也就是超級大炮項目,正落在了二院的肩上;具體說,是落在了二院二一○所的肩上。
 1967年1月,“640-2”工程方案論證會召開;就在這個會上,中國超級大炮方案得到了確定。按照方案,超級大炮的設計參數如下:
  炮長 26米
  炮重 155噸
  口徑 420毫米
  炮彈 次口徑火箭彈
  彈重 160公斤
  初速 900米/秒
  射高 不詳
  超級大炮的設計目標很明確:力爭在1969年,參加攔截“東風三號”彈頭的試驗。這門在中國曆史上絕無先例的超級大炮,被賦予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先鋒號。
1.jpg
先鋒號超級反導大炮
爲了攔截來襲核彈頭,一炮一彈的方式顯然不妥──萬一打不著,恐怕就沒有第二次擊發的機會了。而爲了有效攔截,就必須在20公里以上高空進行──否則,核彈頭低空爆炸,就完全失去了攔截的意義。再說炮彈彈丸一離開炮膛,就再沒人能干涉它的行蹤了。因此,對于需要不斷修正截擊彈道的超級大炮而言,配備無控火箭彈是極不合適的。而如果在炮彈上安裝導引系統,整個炮彈也就變成了導彈──雖然還是炮射的。
     經過大量研究以后,順理成章地,二一○所終于改換了研究方向,從炮射火箭彈,改爲炮射導彈。與此同時,上面又提出研究能夠用于實戰的低空攔截系統,目的大約是爲了對付常規彈頭。而炮射導彈既有炮彈的高速度,又有導彈的高精度,無論高低攔截都能使用。
  從此,中國超級大炮研制的第二階段,也就從1970年正式開始了。
  新的技術攔路虎隨之産生;仔細數數,大概有兩只。第一只,是尺寸問題。七十年代初期的中國,導彈已經有了很多種,但是要“細”到能夠塞進炮膛,合適的品種可就難找了。
  第二只,是過載問題。人從樓上摔下來,過載是1個G;戰斗機做戰術動作,瞬間過載可以達到7到8個G;宇宙飛船起飛和回歸,最大瞬間過載可以到10個G左右。而火炮“_當”那一下,彈頭要承受多大過載?
  按超級大炮的參數計算,大概要承受5000到10000個G!如此惡劣的工作環境,對彈體結構、發動機、電子設備乃至陀螺的研制,都提出了苛刻得令人生畏、近乎嚴酷的要求──而當時的中國,根本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積累。一切,只能從頭開始摸索。而摸索,就得一個一個部件來。從陀螺開始,加速度表、伺服系統、放大器、變流機、天線、調速管、彈上遙測系統……都得進行測試。
  請大家想一想,在當年的環境下,依然能夠堅持工作的中國科研人員,是多麽的崇高可敬啊!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和從1000到5000個G的炮射試驗,二一○所的科研人員最終得出結論:一些部件經過加固后,可以耐受3000到5000個G的超高過載──而加固的辦法說穿了並不神秘,就是用本身絕緣的石蠟或者環氧樹脂灌封。
  但是陀螺,還是不行。陀螺,那是整個導彈確定自己姿態的核心元件,要是陀螺不行,還怎麽弄?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二一○所和電子工業部一四一○所合作,開始預研振梁速率陀螺。結果是令人振奮的,試制出的振梁速率陀螺經過多次試驗,成功地挺過了3000到5000個G的多次試驗,工作完全正常,現在已經定型裝備到其它的導彈工程上。
  就這一項,已經榮獲國家發明獎。
  彈變了,炮自然也要變。這一次,火炮設計方面的思路也大爲改觀:爲了適應低空攔截的要求,攔截彈不需要那麽高的速度了;爲此,科研人員選定了無坐力炮。無坐力炮,就是那種有點象火箭筒似的,發射時后部噴出長長火焰的火炮。因爲發射藥燃燒后,大量氣體有個出口,不象在其它火炮里那樣走投無路,只能推著彈丸玩命跑;因此,它射出的彈丸,速度也就相應降下來了。50公斤的彈丸,裝進200毫米口徑的無坐力炮里,發射后速度爲820米/秒──這個結果的取得,直接證明了低膛壓、低初速的無坐力炮常規設計是可行的。
  在此基礎上,中國口徑最大的火炮被設計出來了──它的口徑赫然竟是420毫米,絲毫不遜色于一些著名的超級大炮!
  但是,資料里對這門堪稱“中國之最”的固定式彈道炮的介紹,僅此一句。
    同時,對回收彈丸也做了相應研究:
  ——140毫米口徑炮射高過載開傘回收彈試驗,成功;
  ——從3000到15000個G的高過載環境里開傘回收,成功率100%;
  ——彈丸速度達到2-3倍音速時開傘,成功。

 以上幾項研究,直接推動了我國空間飛行器再入開傘回收技術的進展——換言之,如今神六的成功,其中也有超級大炮工程的功勞啊!而在科研人員不斷進行研究的同時,世界的局勢正在悄然變化著。
1972年,美國和蘇聯簽訂了限制反彈道導彈導彈條約。這就意味著,通過互相限制“盾牌”的數量和范圍,來確保“矛”的鋒利,進而保證“恐怖平衡”。繼而,1975年,美國又把剛剛建成的反導防區關閉了。如此等等,不能不影響到640工程的決策者和參與者。
  3個月后的1978年2月,二院向七機部呈交《關于二一○所任務方向問題的報告》,提出終止反導超級大炮的預研工作。又過去了兩個月,在1978年4 月26日,七機部部長宋任窮向二院傳達了國防科委的意見:組成一支精干隊伍,繼續進行反導多途徑探索;所需經費專款專用;其它力量承擔進攻性武器的研制任務。
  兩個月后的1978年6月29日,鄧小平副主席在中央專委會議上指示:研究還是要研究,可留些人繼續搞。這個會議明確規定了航天部二院的工作方向:把力量放到進攻性武器研制上;反導任務由型號研制,調整爲途徑探索和單項預研。1980年3月19日,根據國防科委和七機部的決定,640-2工程即“超炮反導工程”,最終停止了研制試驗。中國超級大炮的研制,到此告一段落。
2.jpg
反擊一號在發射台上昂首向天,是我國“640”工程的反彈道導彈系統的導彈反導彈部分

反擊系列導彈
  反擊一號導彈是當年七機部二院(現在叫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二院,又叫長峰機電技術研究設計院)未完成的低層高速反導試驗項目。
二院自1964年開始組織隊伍,1969年8月改成反導彈、反衛星總體研究院,十幾年時間內分別開展了反彈道導彈低攔試驗系統擊一號全系統配套設備研制。
  與此同時,由于1969年中蘇珍寶島沖突,中國開始全民進入準戰爭狀態。除了挖洞之外,反彈道導彈計劃變得急迫了。爲了盡快投入使用,中國首先進行 “反擊二號”反導彈系統的低層攔截試驗。71年10月到72年4月,中國先后進行了六次1:5模型彈的試驗,其中五次成功。1973年因任務調整停止了研制。
  1974年5~6月,七機部和二院共同組織召開了反擊三號高攔反導武器系統方案討論會和技術協調會,並開展了配套設備研制和關鍵技術攻關。1977年反擊三號也停止了研制,其中已研制成功的S-7大型車載計算機成爲“東風五號”戰略導彈和其他型號的配套設備。同時,還完成了實踐二號乙衛星設計、反衛一號(以衛星反衛星)武器系統總體設計和部分設備研制試驗,這些試驗均獲得了成功;我國60年代建設的0.5米高超音速常規風洞就有爲了“反擊”號導彈試驗的目的。75年建成以后,分別爲“東風”、“反擊”、“巨浪”、“曙光”、“尖兵”、“東升”、“紅旗”的各種項目進行風洞試驗(來自95年出版的《洞天風雷》一書)。現在只有“東升”這個陌生代號不知道派什麽用場,當時需要高超音速吹風的東西真的不多,東升位列曙光、尖兵航天器與紅旗防空導彈之中,又是 “東”字頭的武器,從戰略重要性排序中看,也許是軌道轟炸器這一類的系統。


戰略預警系統
  同反擊系列的反導彈攔截彈相比,640工程的戰略預警雷達系統發展比較順利。該雷達系統包括兩部堪稱中國之最的雷達:7010相控雷達和110單脈沖跟蹤雷達。7010相控陣預警雷達是我國“640工程”的戰略預警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該雷達1970年5月批準研制。二者都是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的産品。其中,7010雷達于70年5月開始研制,72年部分實驗安裝,74年投入使用,76年開始全面安裝,77年全部完成。該雷達可以連續跟蹤十批以上目標。7010雷達的發射機采用4只大功率多腔速調管,總峰值功率爲10 兆瓦,平均功率爲200千瓦,電掃描天線陣面爲寬40米,高20米,饋電單元8976個,探測距離3000公里。在方位 120度和仰角2-80度空域內進行邊搜索邊跟蹤,可連續跟蹤多批目標,配備了大中小型計算機對全站實時控制,處理和計算。采用了脈沖壓縮,反副瓣,變極化等反干擾措施,對一`些關鍵器件,分機采用雙工冗余技術,配有全機工作狀態監測系統和故障顯示系統。110雷達于66年開始研制,77年交付使用。

110雷達、7010雷達的研制成功,使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超遠程跟蹤大型雷達的國家。

3.jpg
  110單脈沖遠程跟蹤雷達

6.jpg
7010雷達
5.jpg
7010雷達內部示意圖
7.jpg
7010雷達搜索范圍示意圖
640工程包括戰略預警系統建設,其中,觀測站南至海南島,西至新疆喀什,東至山東膠東。指揮中心是位于渭南的 “28號”基地。28基地既是整個地面觀測系統的指揮中樞,也是配備最完整的觀測站,原爲導彈試驗基地,其設施包括前置遙測站、回收站、活動觀測站。
  一期工程建成的6個觀測站有喀什天山站、南甯桂江站、昆明滇池站、海南南島站、膠東渤海站、湖南湘西站,后又增設代號“秦嶺”的控制計算站、代號“長江”的回收測量站、代號“前哨”的第一活動站、代號“黃河”的第二活動站和代號“長城”的長春站。導彈跟蹤和發射需要若干個觀測站協同測控,這就需要極其精密的時統系統來統一時間基準。當時爲把這種代號“930”的時統設備安全運回基地,成都軍區派了一個連的解放軍沿途壓運,持有國防部特殊通行證,任何人滋事滯阻,格殺勿論。
  當時,這些預警雷達部隊都處于高度機密的狀態。當地的老百姓知道這里有一支解放軍駐軍,卻從來不和地方上的人來往,也不像其它解放軍部隊那樣喜歡搞 “軍民共建”之類的活動,甚至連這支部隊是哪個軍種的也鬧不清楚,只看見基地內的那座巨大無比的球形雷達天線罩,于是當地人就把這支神秘的部隊稱爲“大球部隊”。
 1977 年以后這兩部巨型雷達多次完成我國導彈、衛星觀測任務;在反擊一號反彈道導彈試驗中,彈體離架僅10秒鍾就被它緊緊抓住,並穩定跟蹤,迅速預報落點,爲火箭、反導試驗作出了重要貢獻;1979年準確預報了美國“天空實驗室”隕落;1980年5月,它在兩發東風五型洲際導彈全程試驗中,分別獲得了X16秒和 X96秒的跟蹤測量數據,最遠跟蹤距離達3000公里;1981 年7月18日,7010雷達站接到當時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敏參謀長的電話,要求對19日蘇聯向太平洋發射的運載火箭進行跟蹤。7010連續開機11天,于 19日和28日兩次觀測到兩枚運載火箭,及時預報了發射點和落點經緯度、預警時間和射程。從測量數據分析,這兩枚導彈是蘇聯未公布的多彈頭試驗項目,采用低彈道形式發射,目的顯然是爲了測試分導彈頭的導引精度。從事后其它管道獲得的信息證明,7010的觀測是正確的。
  1983年1月12日接獲上級指示,要求觀測並攔截正危險地向地球墜落的蘇聯1402號核動力衛星。然而,由于蘇方不公布衛星的軌道參數,110雷達轉動巨大天線,連續工作4個半小時,仍如大海撈針,一無所獲。直到第3天,昆明站才跟蹤上了目標,並向沾益站進行了及時通報。根據通報中的軌道參數,18 日和19日沾益兩次開機連續捕捉到了目標,並判明是三個目標,列爲 1402A,1402B,1402C。
  1983年1月22日,張敏參謀長致電該站詢問該枚蘇聯偵察衛星的隕落時間和地點。中央當時已電令全國X個攔截陣地,萬一這枚衛星落入我人口稠密地區,務必在其隕落前將其攔截、擊毀,保護人民群衆的生命財産安全。當天正午,沾益站通過BX-10微機的解算,得出了1402A的隕落時間爲1月24日4 時至8時之間,並將這一預測上報了科工委。 1月24日5時,沾益站又報出該星體再入大氣層的準確時間爲24日6時30分,地點爲東經67.9度,北緯1.1度,不會落入中國境內!這下軍委領導才放了心。1402號衛星實際隕落的時間比沾益站的預報提前了僅9分鍾,位移誤差爲3400公里。
  美國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預報時間較準,比實際時間僅差1分,但位移誤差上萬公里,比中國的預報范圍大了3倍!這說明中國雷達預警能力在當時就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由該監測網負責的我國返回式衛星,也取得了15次發射14次成功回收的佳績。

640工程主要事件年表
  1963年12月:毛澤東倡議展開防御戰略。
  1964年2月6日:明確提出防御戰略設想。
  1964年:二院組織研制隊伍。
  1964-1966年:國防科委等設想在1973~1975年研制出試驗系統。
  1967年10月:“640”工程會議召開,提出“5個系統的工程代號,及加速反導彈試驗靶場的建設和開展反導彈用核彈頭研制工作的建議。”
  1969年8月14日:周恩來批示七機部二院承擔反導彈研制。
  1969年8月:二院成爲反導彈、反衛星總體研究院,展開反擊一號全系統研制。
  1970年:二院低空攔截武器系統反擊二號的方案論證和研制工作。
  1971年10月-1972年4月:反擊二號進行6次1∶5模型彈彈射試驗,5次成功。
  1973年:反擊二號停止研制。
  1974年5-6月:七機部和二院召開反擊三號高攔反導武器系統方案討論會和技術協調會,並開展了配套設備研制和關鍵技術攻關。
  1977年:反擊三號停止研制。
  1977年:完成實踐二號乙衛星設計、反衛一號武器系統總體設計和部分設備研制試驗,均獲得了成功。
  1977年:提出了建設北京防區的方案設想和開展天津大會戰等等。
  1979年8月-9月:反擊一號成功進行2發模型遙測彈的飛行試驗。
  1980年3月9日:反衛一號停止。“640”工程暫時停止。

不是結局的結局
  1980年3月,“反衛一號”停止研制,不久,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下令中止了整個640計劃。在1999年昙花一現的局部解密640計劃以后,中國繼續保持了沈默。
  近30年后的2010年1月11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中國外交部表示,這一試驗是防御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據了解,陸基中段防御系統由遠程預警系統、攔截系統和指揮管理系統組成,主要用來對敵方中遠程彈道導彈進行探測和跟蹤,然后從陸地發射攔截器,在敵方彈道導彈飛行中段將其攔截,使其無法飛臨我方本土。
   專家都知道中段是彈道導彈飛行高度最高、速度極快的一段,遠程彈道導彈的中段是在大氣層以外飛行。根據當前導彈技術水平,只有大推力陸基導彈才有能力攔截中段飛行的彈道導彈,而艦載防空導彈受到艦艇噸位以及導彈、雷達性能限制,還無法攔截中段飛行的彈道導彈。

   因此,中國這次進行的陸基中段反導技術試驗,理論上遠比美制“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只在彈道導彈幾十公里的末段進行攔截要更難實現。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7 + 7 原創文

總評分: 名聲 + 7  金幣 + 7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历史是棒子创造的,未来是三哥规划的,现实是湾湾掌握的。 ----------腹黑的毒舌,简称蝮蛇。
回覆 使用道具
ch350117
大公爵 | 2013-3-4 11:28:28

這種秘辛文是一定要推的拉。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