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汽車報馬仔
威爾斯親王 | 2013-3-2 09:09:30

鋼鐵地獄殘酷競技場Macau Grand Prix 59th (上)

【 CARNEWS carnews 】

文 葉錦祥、圖 Peter Wang

失控的賽車撞上護欄後隨著反作用力快速地往另一個方向彈出,車上零件四處飛舞,又一位敗下陣來的戰士在路邊垂頭喪氣,此時賽道旁的工作人員開始奮力揮舞著黃旗並協助車手走出殘破的賽車,這樣的畫面不斷隨著賽事進行而重複上演,這裡可不是人們印象中的高科技前衛賽車場,而是鐵欄杆所圍起來的殘酷競技場,只有贏家才能全身而退。

澳門離我們非常近,只要一個小時的飛機航程就能夠抵達,是國人旅遊或進入對岸的重要樞紐之一,且每年11月份所舉辦的澳門GP大賽更是國際賽壇公認的重要賽事,許多享有盛名的國際車手與F1車手幾乎都曾在此出賽,而就我個人曾多次造訪此賽事的經驗觀察,澳門GP之所以聞名國際,最主要是在於困難度及殘酷性,光是站上頒獎台的風險已經非常高,因為由街道組成的賽道兩旁全是鋼鐵護欄,且路線又長又複雜,一失手就是撞牆或被別人頂去撞牆,很難全身而退,但只要贏了,名聲、機會也跟著隨之而來,因此許多年輕車手均將澳門GP視為揚名立萬的敲門磚,被視為亞洲區最具特色的大型國際賽車活動。

由一般街道所組合而成的澳門GP賽事為求安全,在賽道兩旁均設置了鋼鐵材質的護欄,讓車手在駕馭時的壓迫感更重。

就如同歐洲知名的摩納哥F1街道賽事,澳門GP也同樣有著悠久歷史,早年受葡萄牙管轄與西方文化薰陶的影響,澳門早在1954年便舉辦了第一場街道賽車活動,在1956年的第三屆已出現賽事主建築且規模逐年擴大,不過在1966年之前,此賽事一直被視為俱樂部及業餘等級,於1966年首度有廠隊參與此競賽,隔年並加入摩托車賽事,讓澳門GP成為全球唯一同時舉辦汽車與摩托車競賽的街道賽。

在澳門GP賽事只要一失手,不是自己撞牆就是被擠去撞牆,Safety Car安全車出動的次數應該可以在全球賽事中居冠。

揚名立萬的敲門磚

澳門GP賽事之所以受到重視,當地政府的支持、獨特的地理環境、複雜的高難度賽道與舉辦時間點,許多因素的融合而成才造就出如此極具魅力的活動,其中Formula 3賽事舉辦更是造就澳門GP地位的重要推手。於1983年首度舉辦的澳門F3賽事,成功邀請了當時歐洲頂尖的F3車隊與年輕車手在年度賽季結束後來到澳門,當時初出茅廬的Ayrton Senna(洗拿)贏得第一座澳門F3冠軍獎杯,接下來陸續有多位在澳門有優異表現的年輕車手都順利進入F1,快速逐漸鞏固了澳門GP的地位。

全球唯一同時舉辦兩輪摩托車與四輪賽車的街道競賽就是澳門GP,肩膀擦著護欄過彎的畫面是家常便飯。

Michael Schumacher、Mika Hakkinen、David Coulthard、Ralf Schumacher、Takuma Sato,還有摩托車界的Kevin Schwantz、Carl Fogarty與Ron Haslam,相信只要是熱愛賽車運動的車迷們應該都認識這些天王巨星,他們在成名前或後都有在這裡出賽過,且當時的精彩賽況至今依舊為人所津津樂道,當然,在這些功成名就的賽車英雄背後,也有少數熱血分子的人生在這裡劃下休止符,畢竟這是封街賽事,不像封閉賽道有充裕的緩衝區,且過了起跑點之後的幾段大直線,最高極速甚至可達到275km/h(F3),通過東方文華彎的速度應該都在200km/h上下,危險是一定有的,不過對賽車手而言,不服輸的性格也造就出許多高速追逐、碰撞的精彩畫面。

髮夾彎是整個澳門賽道中唯一限制不可超車的彎角,但因為接下來就是高速路段,因此經常可看到頭尾相接的畫面。

Pit Paddock雖然列為管制區,但因為參賽組別與車輛數極多,也造就了人山人海的畫面,非常熱鬧。

經常參與國際賽事的知名車手──陳俊杉雖未參加澳門GP,但依然前往觀戰並為友人加油。

明年2013為澳門GP的60周年,賽會將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因此這次提前找來一些早期的老賽車為明年活動暖身。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