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邊是媽媽,一邊是太太,都是最愛的人,卻偏偏彼此為難,」蔡秋雄說
,這群男士的共同經驗是被拉扯、被夾擊、被要求選邊站,恨不得跪下來祈求她們別再吵了。
「既然兩邊都不能得罪,所以躲著,最後卻兩邊都得罪了,」呈杰(化名)面對婆媳問題,
剛開始和大多數的男人一樣躲得遠遠的。多數的男生像他一樣,從小就聽媽媽的話,
不太可能因為太太跟媽媽起衝突,就跳出來解決。他以為兩邊可以自行化解衝突,問題卻愈燒愈大洞。
蕭美君說,已婚男性經常以工作應酬逃避問題,甚至有人因而出現身心症狀要求住院,但一住院,
症狀馬上就消失了。
蔡秋雄從訪談過程中了解,原來幾乎家家都有婆媳問題,不是只有他這麼苦。
認清這個現象背後的本質以後,他才慢慢接受事實,從人生幽谷中走出來。
「婆媳要是八字不合,真的強求不來,要看開,」蔡秋雄說,婆媳同住十五年了,
媽媽至今還是不願意烘乾碗盤,怎麼辦呢?他就順手每天拿起來烘一下,「每個人的個性就是不一樣嘛。」
他的研究也發現,男人經歷婆媳過招後,大多願意主動學習協助家務,更敏銳的去感受媽媽與太太的情緒,
大多願意主動學習協助家務,更敏銳的去感受媽媽與太太的情緒,在婆媳中間找尋自在的位置,
並發展出讓婆媳相安無事的策略:
1. 兒子跟母親頂嘴,事後只要誠心道歉,母親一定會諒解,但媳婦一句反對便是忤逆,
因此表面上一定先順從母親,私下再與太太討論,安撫她的情緒並做其他補償。
2. 衝突當下,千萬別馬上傳達雙方的氣話。要先去掉情緒字眼,再傳達彼此真正的意思。
3. 以自己(而非太太)的需求為主要訴求點,媽媽通常比較聽得進去。
4. 要求婆媳情同母女不切實際,反而把彼此當「外人」,尊重兩個字才會拿出來。
經過幾年的磨合和三方努力,蔡秋雄家中的婆媳問題已不復存在,「當她們兩個人站在同一國罵我,
我居然有種甘之如飴的感動。」有時回頭想,他還覺得好笑,「當初到底在吵什麼啊?!」
雖然婆媳還是沒有情同姊妹,但兩人一路走來互相扶持,太太與媽媽的親密度或許已經比出嫁的姊姊高了。 |
評分
-
總評分: 名聲 + 21
金幣 + 20
查看全部評分
|
只要我相信 我願 我要 毅力實踐 就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