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94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ccookie72tw
王爵 | 2013-5-13 13:33:16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
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
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
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

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
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1.以暴制暴
「再鬧,就給我試試看!」
「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
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2.當孩子情緒的奴隸
「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
「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
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
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3.男孩別哭
「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
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
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4.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
「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
「真是愛哭鬼!惹人厭!」
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
會輕而易舉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5.流於說教
「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
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
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
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6.迴力球效應
「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
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
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
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
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7.阻斷話語
「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
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
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
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
進而築起一道心牆,
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8.歸咎他人
「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
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
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
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
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575294_462707700475646_2073159174_n.jpg (56.31 KB, 下載次數: 0)

575294_462707700475646_2073159174_n.jpg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悅來客棧 + 10 + 10 感謝分享^^b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只要我相信  我願  我要  毅力實踐  就一定能成功^^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