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式主力戰車
日本的74式戰車,體積相當緊致,使用液氣壓懸吊系統,能調整車體的高度與姿態。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74式主力戰車
製造國/廠
日本/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使用國
日本
車體尺寸(m)
全長6.85(不含砲管) 全寬3.18 全高2.67
戰鬥重量(tonne)
38
發動機/馬力
三菱10ZF Model 21 WT柴油機*1/720
推重比(hp/tonne)
18.94
極速(km/hr)
53
續航力(km)
300
乘員
4
武裝
主武裝:L-7A3 105mm 51倍徑旋膛砲*1
次武裝:
74式7.62mm同軸機槍*1
M-2 12.7mm防空機槍*1
三聯裝73式煙幕彈發射器*2
主要資料、數據來源:全球防衛雜誌──95~96世界主戰車年鑑。
二次大戰時代,日本一向都生產火力、防護力薄弱的輕型戰車,這在對付「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時還算勝任愉快,等到對上了美製戰車,就只有被殺得落花流水的份。戰後日本揮別軍國時代,在美國的庇護下重建其經濟實力與武力,但是日本製的戰車依舊延續「輕巧」的傳統,無論是1962年推出的61式還是本文介紹的74式,在同時期都算是比較輕型的主力戰車。
61式戰車在1962年推出後,日本陸上自衛隊立刻著手規劃新一代的主力戰車,並與61式戰車的承包商──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合作進行研發。1964至1967年,三菱推出了一些新戰車的試驗載台進行測試,並在1969年完成兩輛原型車,編號分別為STB-1與STB-2,其中STB-1裝備英製L-7A1 105mm 51倍徑旋膛砲以及自動裝填系統;除了STB-1之外,當時全世界只有蘇聯仍在測試的T-64主力戰車使用自動裝填系統,不過為了降低成本、複雜度並提升可靠度,自動裝填系統的研發並未繼續進行。1971至1973年,三菱又製造了4輛經過改進的原型車,取消了自動裝填系統,經過密集的測試與改進後,終於在1974年定型,被日本陸上自衛隊正式命名為74式,成為日本在二次大戰之後自製的第二代主力戰車。74式戰車的生產持續到1990年更新一代的90式戰車推出為止,總共生產了873輛供陸上自衛隊使用。
74式的戰鬥重量為38公噸(tonne),體積與重量明顯低於同時期的英美戰車,不過裝甲比起一些較輕的主力戰車如西德豹一、法國AMX-30仍厚實了許多。74式戰車採用鋼板焊接的車身以及鑄造式龜殼型砲塔,車身裝甲厚度在50至130mm之間,砲塔則在75~130mm之間。74式的構型低矮緊湊,備彈面積極低,砲塔避彈構型頗佳,外觀看起來頗有蘇聯T-55、T-62戰車的味道。動力方面,74式採用一具三菱10ZF Model 21 WT水冷10汽缸柴油機,在每分鐘2200轉時有720匹馬力的最大輸出,推重比達18.94 hp/toone,不過最大路速竟然只有53km/hr,最大越野速度35km/hr,速度比起推力重量比同級的AMX-30、豹一(65km/hr)有一段落差,這讓人始料未及。與引擎搭配的是三菱MT-75A變速箱,具有六個前進檔與一個後退檔,在每個檔位都能進行原地迴轉。此外,必要時車頭能加裝一具液壓推土鏟。74式編制四名乘員,分別是駕駛、車長、砲手與裝填手,駕駛席位於車頭左側,車長和砲手位於主砲右側,裝填手席則在主砲左側。
懸吊系統是74式最值得一提的部分,因為74式是全世界第一種採用可調式液氣壓懸吊系統的砲塔式主力戰車(瑞典在1950年代推出的Strv-103無砲塔主力戰車則是第一種採用可調式液壓懸吊系統的戰車)。液氣壓懸吊系統的吸震能力超過其他任何懸吊系統,使得越野能力、乘員舒適性、瞄準精確度與主砲命中率都大幅提高,當然製造與維修成本會比較高。74式的液壓懸吊系統有450mm的減震行程,前兩對承載輪可由駕駛進行高度調整,調整範圍為車高+-200mm,+-9度前後傾斜以及+-9度左右傾斜;由於採用橫向交叉連結式設計且沒有頂支輪,74式的懸吊系統能進行側傾。由於74式戰車的車體與砲塔過於低矮,連帶限制了主砲的俯仰角度,因此躲在障礙物後進行射擊時,便有必要調整液壓懸吊系統使車體呈後傾姿態,以增加主砲的仰角。總之,這種能調整車體姿態的懸吊系統特別適合日本崎嶇的地形。
火力方面,74式配備一門當時最為西方戰車廣泛採用的英製L-7A3 105mm 51倍徑旋膛砲的改良型,使用北約標準砲彈,具備新的駐退復進機,此外裝有砲口制退器以及砲膛排煙器,砲身壽命達150發。到了1988年,74式陸續加裝砲身熱套筒。車上備有55發105mm砲彈,其中14發位於砲塔內,其餘則存放於車體彈艙中。74式的副武裝為一挺安裝於車長旋轉塔頂的M-2 12.7mm防空機槍以及一挺74式7.62mm同軸機槍,此外砲塔兩側各有一具三聯裝73式煙幕彈發射器。74式的射控系統包括:整合有紅寶石雷射測距儀(最大使用距離為5000m)、紅外線夜視鏡與光學觀測/瞄準儀的J-3車長瞄準儀,以及J-2砲手光學瞄準儀、彈道計算機與主砲雙向穩定儀,都是日本自製的產品,在當時算是相當先進。74式的車長塔頂可360度旋轉,其上裝有五具潛望鏡。73式的J-2、J-3瞄準儀都與主砲伺服/穩定裝置連結,進行同步連動。彈道電腦也與車長、砲手瞄準儀連結,自動從雷射測距儀獲取目標距離,並自動或由砲手、車長輸入其他參數而完成射擊參數解算,並顯示於車長與砲手瞄準儀內。此外,砲塔右側裝有一具J-1紅外線瞄準儀,作為砲手的備用瞄準儀。為了配合紅外線夜視鏡,74式的主砲左側裝有一具與砲座同軸的大型白光/紅外線探照燈,其燈泡發射白光,配合濾光鏡就能投射紅外線。早期的74式的濾光鏡由於設計不良,主砲開火時常被震壞,這項問題在後來獲得改善。74式的駕駛席設有三具JM-17潛望鏡,中央的一具能加裝紅外線夜視鏡。
三菱曾以74式戰車的底盤開發出多種衍生車型,裝備於日本陸上自衛隊。以下便分別簡介:
1.78式裝甲回收車:在1978年推出,構型與法國AMX-30D、德國豹一等改裝自戰車的回收車類似,車頭涉有液壓推土鏟,車身前段裝有伸展長度達3m的伸縮式旋轉機械臂,舉升能力達20ton,此外車上還有一具最大牽引力達38ton的主絞盤以及一具輔助絞盤。78式能拖回故障的74式戰車,或吊裝拆換74式的動力包件。車上編制四名乘員,自衛武裝為一挺12.7mm機槍以及兩組三聯裝煙幕彈發射器。
87式防空砲車與德國獵豹防砲車有諸多類似之處。
2.87式防空砲車:在1987年開始服役,戰鬥重量44ton,換裝一具防空砲塔,砲塔兩側各有一門瑞士奧利崗(Oerlikon)KDA 35mm機砲(與西德發展自豹一戰車的獵豹防空砲車相同),車上配備先進的偵測/射控系統,包括砲塔後段上方的搜索、追蹤雷達各一,此外還有雷射測距儀、光學追蹤儀、光學測距儀等,射控系統核心為一具數位式彈道計算電腦。此外,砲塔兩側還是各裝一具三聯裝煙幕彈發射器。
3.91式裝甲架橋車:於1991年服役,在74式的車體上配備一具與豹一裝甲架橋車相同的水平伸展式機動橋,伸展後全長22m,能於5分鐘內架設完畢,可承受60ton的車輛通過。
在1990年,日本三菱推出了新一代的90式戰車,運用最先進的科技與工藝,終於同時兼顧火力、機動力與防護能力,躋身世界一流的水準。不過由於90式戰車太過昂貴,採購數量大幅刪減(最後只生產三百輛), 因此74式戰車在90式量產完畢後仍然是日本陸上自衛隊的主力車種,因此日本防衛廳便在1990年決定對74式進行性能提升計畫,改良重點為射控系統,大量應用90式戰車的科技,包括換裝新型彈道計算機、二氧化碳雷射測距儀等,並以星光夜視系統取代紅外線夜視鏡,此外也改良彈藥以及提升發動機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