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oo7tourist
威爾斯親王 | 2013-6-18 17:19:59


你想要什麼?:這些教練智慧,把握目標迎向成功

★你想要什麼?   

我們往往迷失在生活中看似簡單的選擇中,而教練就是一面鏡子,幫助我們找到自己
想要的。   

這是一個釐清目標的案例。   

小江請教練幫她釐清目標,教練就問她到底想要什麼。   
小江說:我想要財務自由。   
教練就問她:要多少錢才算財務自由?   
小江想了想說:其實我現在也算財務自由了,可能我要的是未來的保障,是一種安全
感吧。   
教練又問她:那麼要多少錢你才會覺得安全?   
小江又想了想說:好像也不是錢的問題。   
教練:那是什麼呢?   
小江:應該是一份喜歡的工作,一個終身的事業吧。   
教練再問:那是什麼樣的工作呢?   
小江:A公司的工作很好,像我想要的,但是短期內賺不到什麼錢。   教練:那你
到底是想要一份喜歡的工作還是想要短期內賺錢?   
小江:還是喜歡的工作吧。H 公司的工作很好,但是要坐辦公室,而我是很想要自由
的。可能我最終想要的是一種自由吧!   
教練:這說明你沒有真正喜歡H 公司的工作,否則就算坐辦公室你也應該很享受啊,
因為你即使坐在辦公室,也還是做你喜歡的事嘛!   
小江:是的。這樣的話,我還是選擇A公司,我覺得這才是我想要的。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作為當局者的我們往往就迷失在生活中這些看似簡單的選擇當中。教練就是一面旁觀
的鏡子,幫助我們找到自己想要的。去你想去的地方我們千萬別忘了,在各式各樣的
障眼法前,看清自己究竟要去哪裡。在廣州某次會議上,有一個抽獎的小遊戲。每個
人都有一張紙條,紙條上有一個問題,會後將進行答題抽獎。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嘉賓
拿他的紙條問我。題目是:一個人拿著玻璃杯,你知道他想去哪裡嗎?
  
他要去哪裡呢?我回答是:「當然是去他想去的地方。」在這個題目中,手拿玻璃杯
的字眼只不過是個障眼法,是用來轉移人的視線的。這種題目之所以能迷惑人,是因
為人有很多固有觀念。比如,經驗告訴我們,拿著玻璃杯通常會做下列的事:去倒水
,去刷牙,去化學實驗室等等,但為什麼我不可以拿著玻璃杯去做別的事呢?說不定
那個人只是想把玻璃杯扔進垃圾桶。

這道題目還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多麼容易忘記自己的目標。在各式各樣的障眼法面
前,我們往往看不清自己究竟要去哪裡。比如,我們往往因為別人對我們的態度而轉
移我們的目標。   

這就是釐清目標的重要性。有人說:所謂障礙,就是當你把目光從目標上移開時所看
到的醜陋東西。我們一生中肯定會遇到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杯子」。但是不管是
玻璃杯、塑膠杯或者是別的什麼,你千萬別忘了,你是要去你想去的那個地方。

★最初的目的   

當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為了今天生氣。這才是智者的生活態度。一位訓
練師朋友跟我講述了一個禪師與蘭花的故事。有一位禪師很喜歡養蘭花。有一次他外
出雲遊,就把蘭花交給徒弟照顧。徒弟知道這是師父的至愛,所以悉心照料。沒想到
就在禪師回來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蘭花摔壞了。這個徒弟非常擔心,害怕師父生氣
。禪師回來得知之後,並沒有生氣,他只說了一句話:我當初種蘭花就不是為了今天
生氣的。這才是智者的生活態度。回想一下,我們平時有多少生氣的時候?又為什麼
而生氣?──為塞車、為天氣、為股票、為別人的態度、為自己的遭遇……
  
還有些人還常常生兩次氣。第一次是因為某人或某事而生氣,第二次是生氣剛才自己
為什麼要生氣……彷彿人生總有生不完的氣。要想不生氣,就學一學那位禪師,想一
想當初的目的是什麼。這也是教練常用來管理情緒的方式──釐清目標。
  
那位訓練師朋友還跟我說:從我知道這個故事後,我就告訴自己,別再生氣。如果我
今天生氣,我就虧了;如果我今天開心,我就賺了。你想賺還是虧?我猜我們的答案
是一樣的。因為,當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是為了今天生氣的。圖說:如
果今天生氣,我就虧了。

★人生二元論   

痛是一種生理反應,苦則是一種態度。你可以痛,但不必苦。   

教練Elsie 的兒子有一次鬧肚子痛,於是去了醫院。醫生看完後說,要觀察一個晚上
,如果到了明天早上肚子還痛的話,就可能是盲腸炎,需要動手術了。Elsie 的兒子
聽了後馬上哭了。Elsie問他:哭什麼?兒子說:因為怕打針。於是Elsie與他有了一
番對話。
  
Elsie:「為什麼怕打針?」   
兒子:「痛。」   
Elsie:「什麼時候痛?是打進去痛,還是整個過程都痛?」   
兒子:「不知道。反正是痛。」   
Elsie:「既然不知道,不如研究一下,是什麼時候痛,痛到什麼程度。」   
兒子:「好吧。」
  
打完針,兒子舉著手臂說:「媽媽,我知道了。原來打針好像蚊子咬一樣,打進去的
時候有點痛,中間不痛,拿出來的時候又有一點點痛。」這種方式轉移了孩子的注意
力,使他關注的焦點不是放在「怕痛」,而是放在「研究」。痛的過程也變得有意義
了,因為它成了一種學習。有歡樂就有痛苦,這是人生的二元論。
  
但是教練對此有自己的積極看法:痛是一種生理反應,不可以迴避。苦是一種態度,
是你對於痛的態度。痛不痛無法選擇,但苦不苦是可以選擇的。你可以選擇痛苦,也
可以選擇痛快。不是有人說:「痛並快樂著嗎?」區分出痛與苦的意義就在於:你可
以痛,但不必苦。圖說:痛不痛無法選擇,苦不苦卻可以。

★成功由自己決定   

你得先讓自己在心態上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才能像成功者一樣去做事、擁有成功者所
擁有的條件。Having(擁有)──Doing(做)──Being(成為或是)。
  
上面是我們通常的一種思維模式。比如說我們想成為一個成功者,我們認為應該先擁
有成功所需要的條件,才可以去做一些事,然後我就成功了,我也就成為成功者了。
  
這看起來是合乎邏輯的。但在教練文化裡卻剛好相反。我們認為一個人要成功,更有
效的順序是:Being(成為或是)──Doing(做)──Having(擁有)。也就是說,
你得先讓自己在心態上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接著你才能像成功者一樣去做
事,然後你就擁有成功者所擁有的條件。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玄?有個例子可以幫助
我們了解。中國大陸一位拉丁舞冠軍尹衛東,在學習教練技術之後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他分享過一個體驗:
  
在參加英國國際冠軍舞蹈大賽頭一天,我的教練問我:「阿東,你最崇拜的人是誰?
」我說:「世界冠軍Ben Verson」。他問:「你是不是世界冠軍?」我笑了:「我怎
麼會是世界冠軍呢?」教練說:「你要在心態上成為那個人,才會真的成為那個人。
你要告訴自己已經是了!」
  
當尹衛東站在台上的時候,真的感到自己就是世界冠軍。結果他和他的舞伴龍衛敏順
利進入了下一輪比賽,是唯一的一對中國選手。其實,最能簡單明瞭說明「Being」
的意義的例子莫過於演員。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康熙的扮演者焦晃的表演得到了一
致好評,很多人都評價他的表演入木三分。康熙臨終叮嚀了雍正兩句話:「善待你的
兄弟,善待你的百姓。」我還記得看到這一節時那種內心顫慄的真實感覺。我完全感
覺那根本就是一代明君在叮嚀他的兒子。
  
焦晃為什麼能演得這麼傳神呢?因為他具有很好的Being 。有一則軼事為證:在《雍
正王朝》劇組進入金鑾殿時,焦晃很自然地坐到了龍椅上。工作人員叫他下來,不要
隨便坐。他說:我回到自己家裡了,為什麼不能坐?他已經當自己就是康熙了,所以
舉手投足才能散發出王者的氣度。這不是演(Doing) 出來的,而是他在心態上根本
就是(Being)那個人。Having─Doin──Being的做法是在要求條件。我要具備這些
條件,所以我才能去做一些事情,然後我才會成為。我要成功,得有很多條件滿足我
才可以成功。這是普通人的思維模式。這樣做也可以,不過其中的創造性很少。而
Being──Doing──Having的做法則不依賴於環境因素。
  
這是教練的模式:先在心態上成為我想成為的那個人,然後我去做,最後可以擁有這
些條件。就算沒有條件我也可以主動創造出條件來,是否成功由自己決定。

★跟誰有關?
  
當你能放下對其他人的言語和行為的執著時,你就不會再成為背負著不必要痛苦的受
害者。   

小王跟教練分享她的一個收穫:我跟同事小張溝通的時候,她好像很煩躁,我以為她
覺得我很煩。後來我才知道其實她只是身體不舒服,想安靜。她自己想安靜,不是對
我有什麼意見。她只是覺得我那一刻吵了她,並不是不喜歡我這個人。是我自己把這
些東西跟自我的感受、想法牽扯在一起,所以平添煩惱。
  
教練說:對啊,那一刻就算不是你在她面前,是別人在她面前吵了她,她也會這樣做
的。跟你無關,跟她自己的感受有關。有一位導師,在講授了某個課程之後,學員有
些疑惑。有人問這位導師,他們有疑惑,是不是課程有什麼問題。這位導師說:他們
剛開始學,有這些疑問是正常的,他們需要在實際運用中進一步釐清。我不會把它理
解為課程有問題。這也就是「四個約定」中的「不要把事情個人化」。   

「四個約定」中的這一條是這樣說的:別人所做的事都不是因為你而做的。他們所說
和所做的都是他們自己的現實和理想的一個縮影。當你能放下對其他人的言語和行為
的執著時,你就不會再成為背負著不必要痛苦的受害者。

★勇於發問   

如何才能做到不自定假設呢?首先要善於洞察自己心中的假設,接著鼓起勇氣,然後
發問。「四個約定」中,我覺得其中有一條在教練的過程中特別實用。這一條就是:
別自定假設。
  
我們對英文原著的翻譯是這樣的:
  
「鼓起勇氣發問並表達你真正想表達的。為了避免無謂的誤會、傷感和悲劇,與他人
溝通時越清晰越好。單單做到這一點,就能令你完全改變你的生命。」有多少次,我
們把別人不跟我們一起吃飯聽成對方再也不愛我們了;有多少次,我們把「你還可以
做得更好」聽成了「你做得不好」;又有多少次,我把「你什麼時候過來」聽成了「
你怎麼還不過來」。在我們的聆聽中有太多的假設,這些假設自動把別人的話翻譯成
另外的意思。   

這些假設已成為我們與人溝通、達成目標的障礙。成為誤會、傷感和悲劇的開端。影
響了我們的生命。如何才能做到不自定假設呢?首先要善於洞察自己心裡有什麼假設
,第二步是像這一條一開頭說的那樣:鼓起你的勇氣,然後──發問。

評分

已有 3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zoo2468 + 10 感謝分享^^b
駱駝祥子 + 6 + 6 感謝分享^^b
comsci + 12 + 12 感謝分享^^b

總評分: 名聲 + 28  金幣 + 18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dsj525
王室 | 2013-6-18 18:02:35

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想做的事,工作與興趣結合是最棒的.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