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403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chenli1987
大公爵 | 2013-8-8 16:20:04

近日“疫苗之殇”一組報道,將“疫苗不良反應”的問題再次呈現在公衆面前。報道揭示了中國疫苗接種現狀中存在的諸如技術落后、冷藏運輸以及落后的管理等一些問題,並指出即使針對發生率極低的“疫苗受害者”也應該有相應的救助機制。然而這樣一組采訪頗爲用心的報道,在二次傳播過程中,仍然引發了諸多人對預防接種安全性的懷疑,甚至微博上傳播時,引發家長的一致恐慌,很多人認爲目前並無疾病流行,不接種疫苗更加安全。

不可否認,預防接種確實存在風險,當然風險極低,不過,在討論預防接種安全問題時,因爲小概率的風險就忽視預防接種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巨大健康收益,很可能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公衆誤解疫苗,最終會誤了公衆健康
在國外,有幾起非常著名的案例。1974年,英國有報道稱接種白百破疫苗后發生36起嚴重神經系統反應。電視新聞持續報道此事,公衆喪失信心,導致接種工作中斷,接種率從81%大幅下降到31%。但隨著疫苗接種率的下滑,發病率由接近之前 1/10萬上升至100/10萬∼200/10萬,從而形成了百日咳的疫情。

發生這樣的情況,是因爲疫苗接種並不是純粹的個體選擇,人群疫苗接種率要達到一定的比率,才會形成人群免疫力,預防傳染病的大規模流行。不同疾病,在達到的接種率要求不同,目前我國對免費疫苗的接種率指標統一定爲90%,當然這其中也融合了管理要求。所以說,如果人們因爲誤解認爲疫苗接種不安全,都選擇不接種疫苗,很可能造成傳染病大規模流行的嚴重后果。

日本在同一時期也因爲媒體報導白百破疫苗的不良反應而發生了與英國幾乎完全相同的一幕:白百破疫苗接種率從1974年的80%下降至1976年的10%;1979年百日咳疫情流行,出現1.3萬余病例,41人死亡的后果。

同樣的事件,1998年英國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一篇論文,稱麻腮風疫苗可能引發自閉症,經媒體報道后,不少家長拒絕爲孩子接種該疫苗。6年后,英國麻腮風疫苗接種率由最高時期的92%降至81%。該論文觀點還波及歐洲其他一些國家和美國,引發了全球范圍的“疫苗抵制”運動。

但是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等機構開展了長期研究后,最終並未發現麻腮風疫苗與自閉症存在關聯。2010年,英國醫學總會吊銷了該論文作者的行醫資格,《柳葉刀》也撤下了相關論文。但自論文發表以來,被波及國家中已經積累了大量未接種疫苗的的麻疹易感人群,麻疹疫情一觸即發。2008年,英國麻疹病例10年來首次超過1000例,英國爲此發出流行病警告。2012年3月-2013年2月,歐洲經濟區國家和克羅地亞共報告8499例麻疹病例,其中英國報告2314例。8499例麻疹病例中,6655例(82%)未接種疫苗、1045例(13%)只接種了1劑次疫苗(常規應該接種2劑次)。1歲∼4歲兒童中,77%的病例沒有進行疫苗接種。

我國“乙腦疫苗接種時間限制”事件
如果說歐洲的例子比較遙遠,在我國,也有類似的事情。

乙型腦炎(乙腦)是一種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夏季高發。然而,我國有5個省/直轄市做出了在夏季(7月∼9月)停止接種乙腦減活疫苗的決定。停止接種的理由,表面上是因爲藥典里有“乙腦減活疫苗不推薦在流行季節接種”的條款,實質是爲了避免巧合發病。所謂巧合發病,是指有些兒童在接種前已經感染乙腦,接種乙腦減活疫苗后發病,被認爲是疫苗所致。

乙腦減活疫苗是我國獨立研發的疫苗,世界上其他國家使用的均是滅活疫苗。乙腦減活疫苗上市24年,産量超過3億劑次,實際接種超過2億劑次,從未發生過因爲疫苗導致腦炎的案例,且被證明預防乙腦效果顯著。世界衛生組織在其乙腦疫苗立場文件中對乙腦減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然而,由于對接種后巧合腦炎的擔心,藥品審批部門在藥典中毫無必要地增加了“不推薦在流行季節接種”的條款,使用部門亦順水推舟地對夏季接種疫苗喊停。最終的結局是,本應在流行季節接種乙腦疫苗獲得保護的幼兒要推遲3個月才能接種疫苗,而這3個月正好是罹患乙腦的最高危季節。

你願意回到沒有疫苗的年代嗎?
因爲疫苗不良反應,就認爲疫苗無用的人,可能很難想象在疫苗發明之前世界流行病的情況。中國民間過去有 “孩子出過疹和痘,才算解了閻王扣”的說法。“疹”即麻疹,“痘”爲天花,大意是說,孩子出生后,經過麻疹和天花的考驗,才算真正成活下來。而中國民間的這個說法,放之四海皆準,因爲國界和人種完全無法阻擋當時的傳染病。

天花是除鼠疫之外最恐怖的人類殺手,其恐怖之處在于:①通過空氣傳播,傳染性極強;②高達30%的病死率;③幸存者的皮膚會遺留大量疤痕,天花也由此得名。

據估計,18世紀歐洲死于天花的人多達1.5億,按30%病死率推斷,感染過天花的人數高達5億。18世紀,天花傳到澳大利亞,殺死50%的當地原住民。在更早的時候,天花由歐洲殖民者故意傳播給美洲毫無免疫力的印第安人,幾乎造成印第安人滅絕。

麻疹的病情相對輕微(發熱、出疹爲主,病死率不超過1%,一般不留后遺症),但傳染性極強,幾乎每個人都會罹患麻疹,發病率最高(5000/10萬)可超過出生率。如果沒有疫苗,多數人在成年前就會感染麻疹。

當時,麻疹和天花,再加上鼠疫、霍亂等傳染病在全球肆虐,人類的平均壽命不到40歲。在那樣一個瘟疫不間斷流行的恐怖時代,傳染病是當時人類健康的頭號敵人,甚至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類曆史進程。任何一個精神正常的現代人,都不太可能想重現這樣的過去。

人類發明的第一個疫苗就是針對天花的牛痘疫苗。從1979年起,人類可以被分成兩個群體:種過牛痘者和沒種過牛痘者。發明于18世紀末的牛痘疫苗,經過200多年的推廣和接種,終于幫助人類成功控制天花。1979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天花病毒已從地球的自然環境中被徹底鏟除,人類消滅了天花,全球范圍內停止普種牛痘。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牛痘疫苗絕非一種安全的疫苗,且不說其留下巨大的疤痕影響美觀(幾乎100%的發生率);如果接種時的劑量沒掌握好,或是疫苗液不小心弄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都可能引發嚴重的感染,有些感染是致命的。可是相對于天花的三大恐怖威脅,牛痘疫苗的這些風險還是能夠接受的。



我國從1960年代研制出麻疹疫苗后,就不斷改良工藝和推廣接種。我國的麻疹發病率也從上世紀50年代的平均5300/10萬降至目前的10/10萬以下,下降了99.8%,這幾乎全部是麻疹疫苗的功勞。同時,麻疹疫苗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或報告率在衆多疫苗種類中並不算高。我國2010年實際監測到的麻疹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率爲15.4/100萬劑,在所有30多種疫苗中安全性僅次于脊灰減活疫苗,所有疫苗平均的不良事件報告率爲35.6/100萬劑。

結論:
發生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的患兒及其家庭,的確應該得到更多關注與救助,但如果因爲小概率的疫苗接種不良反應而批判疫苗無用,甚至拒絕接種疫苗,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公衆更不願意承受的疫病流行。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