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520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汽車報馬仔
威爾斯親王 | 2013-8-29 08:08:01

魅~ Mazda 6北海道試駕

【 汽車頻道 藍偉群 】

自從2002年Capella正式改名為Mazda 6之後,至今已演進至第三代車型,到了日本見到實車,除了驚喜之外更多了份期待。

竟然在暑假期間來到日本北海道試駕,從抵達桃園機場開始,受到週邊許多即將出發旅行團的影響,實在很難以工作的心情搭飛機,由於行前刻意先不看任何相關技術資料,筆者對於全新Mazda 6印象僅止於今年開始參加的幾場美國耐久系列賽,尤其主推的柴油動力系統更希望成為未來銷售主力,雖然開幕站並不順利,最近一場比賽也算找到正確方向得到分組冠軍殊榮。

初步印象

經過一晚充分休息後,原廠貼心準備好的相關資料我還是完全沒看,為了就是不預設立場,一早的靜態拍攝行程見到實車後,最令人訝異的不是那些新世代設計風格線條而生的鈑件,而是全新Mazda 6的車身大小,如果依照過去慣例,Mazda 6並不會強調所謂的車身尺寸,而是以適切外型線條,保持操控性能的靈活特色,只要與同級競爭對手相比,總是會小那麼一號,而全新世代的Mazda 6這次可不再〝小〞一號,視覺感受一點也不輸國內剛上市的Honda Accord,當同業媒體忙著拍照同時,我花了更多時間感受原廠一直強調的魂動設計,而汽車設計真的很有趣,從各種角度欣賞會有不同的光影折射變化,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樣的堅持毫無意義,換個角度想,這也表示產品不受市場環境的影響,並將團隊想傳達的想法完整表現,也因此能更貼近魂動的設計理念。

這樣的鍍鉻線條將是未來Mazda外型設計的主軸。

從側面看過去,因為軸距夠長的關係,後門開啟不受車輪影響,也讓整體線條能夠從頭到尾一氣呵成,A柱設計看似角度非常傾斜,向前延伸的前擋風玻璃與後移的A柱位置設計,讓前方產生最佳視角,後照鏡位置也改為跑車較常見的固定於車門,也減少了A柱所產生駕駛死角的機會,對於風切聲的抑制也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總設計師玉木聰將自己的意念完整表現於Mazda 6。

Mazda logo內藏有個雷達波發射器。

19吋的圈視覺效果可堪稱〝黃金比例〞。

歸零原點

近幾年國內中大型房車市場環境很微妙,只要車廠行銷策略能改變國內消費者的習慣,未來幾年應該就會朝著那個趨勢前進,因為國產中大型房車長年由Toyota Camry完全獨大,Honda Accord已率先改為進口銷售,未來Nissan Teana與Ford Mondeo也將陸續以進口方式引進國內,過去一直是進口身分的Mazda 6,這次終於能在相同的基準點比較,價格肯定落在100?150萬的區間;可以想見,未來消費者準備百萬左右的購車預算,中大型豪華房車市場肯定會陷入日系與歐系兩難的選擇,歐系品牌為了擴張市佔率,盡可能壓低售價,同級產品配備方面卻無法與日系車款比較,消費者只要把規格配備表放在一起就可以了解有多大落差,日系產品過去只有單打獨鬥的環境,現在一個個到位有了比較後,在國內這種極度成熟的消費市場中,品牌形象固然會有一定的影響力,實際的性價比優勢,或許就是日系品牌在這級距翻身的機會,另外,歐洲車優於日系車的品牌價值印象,隨著新一代的購車族群,這樣的觀念似乎也漸漸式微。

豐富的鈑件層次讓Mazda 6從每個角度看去都有不同的感覺。

向市場靠攏

全新世代Mazda 6規格肯定是國內消費者喜歡的類型,高達2830mm的軸距與超過4800mm的車長,這已是中大型豪華房車規格,直覺性坐進了後座,椅墊的斜度正好讓背部緊靠著椅背,寬敞的空間感浮現,如果有加長軸距10公分的車型,肯定可以輕鬆翹腳,而對內裝舒適性如此驚訝的同時,整體中控台設計布局更吸引了我的目光焦點,簡單清楚的按鍵位置,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研究各按鍵功能,大面積木紋飾板細節處理,讓整體內裝質感加分不少,在總設計師 玉谷聰詳細介紹下,原來連車內門板也有許多線條與外型呼應,試駕車款準備了幾輛淺色系內裝,雖然更為豪華質感加分,不過這種色系總是叫好不叫座。

後座空間之大,絕對有實力與同級車款比較。

雖然後座很舒服,但在駕駛座也有另一番樂趣。

安全配備該有不會少 現代產品價格越來越高不是沒有原因,車廠要推出一個全新車款,除了外型要獨特,幾乎感覺不到的各種安全配備也都列為標準配備,既然身為品牌旗艦車款,許多電子輔助安全配備出現一點也不意外,而各車廠都會對這些電子安全配備賦予一個專有名詞,Mazda稱為i-ACTIVSENSE,藉由毫米雷達搭配攝影鏡頭運用,即時監測車輛周圍環境狀況,主動減少因駕駛未注意而造成意外事故發生的可能,時速約40km/h以下,系統判斷前方有障礙物,如駕駛沒有即時反應,系統便會介入提早作動,降低追撞前方車輛的可能,如果超過安全速限,系統則能幫助減緩事故程度,另外變換車道時車側難免會有死角問題,當駕駛打方向燈準備切換車道時,雷達波會偵測車側是否有其他車輛,並會發出聲響及燈號提醒駕駛。

這類型輔助系統已運用在越來越多的車型上,過去也不僅一次介紹此系統,剛開始許多車主會排斥這類輔助系統,覺得這些〝花錢〞的配備實用性很低,不過當符合作動條件時,因為輔助系統的作動讓駕駛避開本來可能造成的意外,只要駕駛有過這麼一次的經驗,便可深刻感受輔助系統的無形價值。

毫無疑問,這樣的內裝風格設計會是主流市場喜愛的風格。

前擋風玻璃上的發射器,各有不同的功能,卻同樣為了提供主動式的安全防護。

愉悅的駕駛體驗

由於車輛數有限,媒體必須輪流試駕,筆者約有兩小時的駕駛時間,而在國外試駕時,會遇上什麼樣的路況,永遠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很慶幸自己駕駛的時段以山路與市區道路為主,試駕車款搭載排氣量2.5升引擎,最大馬力188ps、25.5Rgm的最大扭力約在引擎轉速3250轉時能發揮,帳面數字並沒有太大的期待,在這渦輪滿天下的年代,2.5升自然進氣引擎的特色就是穩定性,搭配六速自排變速系統,原廠工程團隊於現有架構下,為這樣組合搭配進行更精密的調教,尤其改成駐地式油門踏板後,駕駛者踩油門的角度會有些微不同,經過長時間資料蒐集,針對駕駛者踩放油門踏板的習慣,撰寫出最符合經濟效益的供油程式,尤其於山區道路環境駕駛最為明顯,不刻意的重踩油門前提下,可以明顯感受這套變速箱經過精密的計算,行駛上坡或下坡時的輸出力道平均,只要油門踩深一點立刻會進行降檔動作,提供加速所需之瞬間扭力,雖然我正駕駛著需要適應的右駕車,因為這些細微的調教設定,適中的動力輔助方向盤力量,就算不是那種性能跑車般的人車一體感覺,也讓這段駕駛旅程是愉悅的,畢竟動力系統搭配得宜,底盤懸吊與車身剛性抑制也都超乎期待。

日廠的逆襲

經過短暫的試駕後,除了筆者個人比較挑剔的引擎運轉聲浪,其他各方面從外到內皆跳脫過去產品的風格,在世界主流車廠不斷藉由共用零組件控制研發成本,產品特色已由品牌風格取代的趨勢下,改由Mazda團隊完全主導的產品特色鮮明,尤其是設計團隊想要表達的意念,能夠完整的轉移至產品上,如果你是個想要駕駛一輛具有特色風格的車輛,又擁有判斷產品的價值的思維能力,只要能夠順利趕在年底前引進國內,150萬內的中大型豪華房車這塊市場雖不大,卻有反攻歐系掀背車的產品競爭力,我深深期盼著有特色的日系車廠產品能從這塊市場開始反撲,不然以後街上可能只剩交通工具,而不是充滿獨特靈魂的汽車。

此文轉載於Channel-Auto汽車頻道網站
http://www.channel-auto.com/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853301
伯爵 | 2013-8-29 21:04:06

感謝大大的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