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440 | 回覆: 2 | 跳轉到指定樓層
泰山a
男爵 | 2008-5-29 09:23:00

廖耀湘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6軍是中國駐印軍主力“中國虎”。新6軍的骨干班底為新編22師,在編入新6軍之前還是5軍的主力,昆侖關的勝利也有新22師的汗馬功勞,當時消滅日軍4000多人,克復昆侖關,一戰揚名,著名劇作家田漢還專門采訪了廖耀湘,稱其為抗戰中的狄青。

  1942年,新編22師在5軍的建制內參加了印緬遠征,西渡怒江,第一次遠征中主要戰鬥為接應200師自同古撤退,打完後也還有7000多人,實力仍存,可惜遠征軍撤退時軍長杜聿明卻不聽廖耀湘建議,嘗試突破日軍阻擊,非要往野人山煉獄裡鑽,這一昏招的直接後果就是新22師兵員從進山時的7000直線下降到了到達印度時的不足3000,犧牲超過半數。在那異國的樹林裡,草叢中,一支支鏽蝕的槍支,一堆堆散亂的白骨,無言地訴說著情況之慘烈,上萬名官兵的骸骨永遠留在了異域他鄉。遠征軍在正式作戰中未損失團長以上將領,而在撤退中竟損失四員之多。這反倒幫了日軍大忙。其實當時遠征軍的當面日軍只有56師團,還因為長途行軍疲憊不堪,實在沒有多大把握能把整個遠征軍都攔住,遠征軍的不戰自亂讓師團長渡邊高興得半死。

  1942年底,5軍回國新22師留印,當時隸屬於新1軍,軍長鄭洞國,換裝美式裝備,在蘭姆伽整軍經武,刻苦訓練,經過一年的整訓,練就了叢林戰的過硬本領,自此掀開了新22師—新6軍最輝煌的一頁。

  1943年10月參加第二次緬甸戰役,向緬北挺進,與新38師(師長孫立人)互相配合,二進野人山,占領胡康河谷,克於邦、下孟關、攻占瓦魯班……在整個緬甸反攻戰役中,新22師給日軍的王牌18師團毀滅性打擊,殲滅敵人20000多,一雪2年前野人山兵敗的恥辱,其中新22師單在卡盟一役就斃傷日軍不下5000,間布山山區3000多,在攻占瓦魯班戰鬥中突襲18師團司令部,繳獲18師團發布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這在抗戰期間絕無僅有。蔣介石的嘉獎電只有三個字:中國虎!

  隨著第14師(龍天武)和第50師(潘裕昆)空運來到緬北反攻的前線,駐印軍擴為兩個軍,原屬土木系54軍的第14師、第50師加上新22師組成了著名的新六軍。隨後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鮮血的滇緬公路。

  1945年5月運抵芷江,並參加了對日受降簽字儀式,負責警戒。隨著國府南京光復,新6軍成為首批進駐的部隊,早於74軍。這是部隊極高的榮譽!

  1946年2月新6軍遵令遠赴東北,急先鋒還是新22師。新22師“虎師”之名決非浪得虛名,以師單位計,無疑是東北國軍,或者說是全國國軍頭號王牌。進東北後所向無敵,多次以一個團大敗東野一個軍,基本說明戰爭初期新22師一個團可以頂東野一個軍,差距非常驚人。

  新22師三個團個個凶猛異常:

  1、李定一65團威遠堡門進攻擊敗3縱。

  2、羅英66團5個連沙嶺防守完勝4縱。

  3,64團沙後所大敗東野王牌2縱4師。

  新6軍在東北戰場的戰鬥以往材料介紹都不多,很多不為人知,現舉幾個戰例:

  1946年2月初闖關東的新22師相繼占領盤山、台安、遼中,在遼河以北地區形成一條線式防御陣地。其66團和師屬教導營總共就3千人(一說66團守沙嶺只有5個連,加團直屬部隊,1500-1800之間)推進至遼河南的沙嶺村,成為突出孤立部分。2月16日遼南軍區總共集中8個團(10倍以上絕對優勢)。以人海戰術猛打猛衝,如羊頂架般以月夜攻勢連頂一晝三夜。66團利用重機槍、火焰噴射器、火炮的絕對優勢構築防御工事。構築完畢即龜縮一團,固守待援。至18日夜仍未啃下這塊硬骨頭。次日晨敵援兵至,不得不下令撤退。民主聯軍傷亡2100余人,新22師624人,傷亡比3:1。這仗是新6軍在東北的成名作。後來4縱承認:“這是一場地地道道的敗仗,千真萬確的一場恥辱。”

  1947年12月沙後所戰鬥新22師先和2縱4師開打,4師1個營剛占領了新22師1個團團部就遭到反衝鋒,國軍用機槍和迫擊炮猛打,這個營基本報銷了,新22師2個團憑借工事頑強抵抗,解放軍與之反復搏殺至天明。2縱4師原來戰鬥設想是全殲守軍,結果非但沒有完成戰鬥任務,傷亡慘重退出村,骨干基本打光,僅營以上軍官就被打死6人。雖然2縱公開史料不提,4師軍內總結完全承認,說:“主要教訓;指揮員輕敵麻痹,對敵情掌握不准,未具體貫徹林總的戰術思想,造成嚴重的戰鬥失利。”。另外東野陣亡2縱4師10團副團長王國華,4師損失942人。新22師64團損失801人,64團打敗4師後,從容撤退。新22師出動了兩個團,林彪本來命令2和7縱圍殲該師,但是由於協調等問題,只有2縱4和5師參戰。在1947年底還准備調兩個軍對付新22師兩個團,足以說明新22師的地位、威脅。

  據唯一從遼西會戰逃出的新6軍高級軍官-新6副軍長回憶:新6軍入東北近3年敗仗極少,包括消耗仗,敗仗主要集中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而新22師作為該軍主力骨干及第9兵團的精華保持常勝記錄,與宣傳有很大不同。一開始攻占鞍山、本溪、遼陽到2次四平戰鬥(第一次新6軍迂回包抄四平守軍後路,迫使我軍撤退;第二次新6軍169師血戰八棵樹,死扛幾天,保證了其他部隊及時增援)、安東戰役(全面內戰初期在東北戰場上發生的一次重大戰役,新6軍與52軍作為參戰,此役是東北民主聯軍的重大挫折之一,傷亡6萬多),到最終打到偽滿洲國首府長春,使東北國軍的勢力達到了頂峰。但由於各種因素制約,國內各種資料對此役描述皆只強調新開嶺一役,而其余均言語不詳,理由很簡單,其他都是敗仗。南滿軍區屢戰屢敗,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林彪非常不滿,派陳雲、蕭勁光主持南滿工作,取代蕭華,才有了決定東北生死存亡的三下四平。

  當時東北的女學生都以嫁給新1、新6的軍官為榮。東北都流傳著“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6軍”的順口溜,直到遼沈戰役在遼西新3軍龍天武得空軍通知東野6縱逼近,但他疏忽未將緊急情報及時上報兵團部,導致警戒的新22師先被6縱突襲擊潰,東野“旋風部隊”第3縱隊楔入砸碎兵團部,打爛了新1、3、6軍3個軍部,這本是純屬巧合,當時攻擊的3縱第7師21團3營還以為是個團部,直到打進去看到文件才知道是兵團部。韓先楚後來也回憶到,要是知道是廖的兵團部,怎麼也得派一個團去打。運氣也不在國軍這邊,冥冥之中,似有天意?而打到最後掩護廖耀湘突圍的還是新22師。林彪在遼西會戰對新22師還是很有戒備的,可惜周圍境況變了,兵敗如山倒的危亡戰局下,素來戰無不克的新22師也獨木難撐,回天無力。

  自1943年在藍拇伽營地接受了全面、嚴格的美式軍事訓練之後,新22師—新6軍具備了很強的叢林作戰技巧,成為擅長山地叢林作戰王牌主力:基本的槍械操作、拆卸,叢林生存技巧,士兵在訓練中把叢林裡所有能爬動的東西—蜘蛛、蝙蝠、螞蟻、蟋蟀、蝴蝶、螳螂蚯蚓……全吃了一遍,學習辨別防方位的方法就有十多種,等等,數不勝數,美國的黃油奶酪也將國內長期營養不良的士兵喂的身強力壯,不像在國內補給困難,條件艱苦,營養不良。同時,在印度,伙食是美軍的標准,不限數量,隨便吃;訓練時彈藥隨便打,很多士兵驚呼:國內當兵3年,打的子彈沒在印度機槍射擊訓練時一天多;軍官不打罵士兵,不克扣軍餉;醫療等各設施齊全。只有一點:各項訓練逐一考核,有一項通不過,屁股上蓋個章就淘汰回國!由於素質要求高,所以國軍補充了大量的青年學生去印訓練,他們的素質絕非國內普通的農民可比,在三年多的印緬戰場的訓練和作戰中,可以說以是深得美軍的真傳,這是遠征軍戰鬥力飛速提高的一個階段,畢竟裝備可以拿到手,但正規嚴格先進的美式訓練美械軍裡也不多,這也是駐印軍名列五大主力的重要原因、資本。在這裡要特別提一提駐印軍的裝備,那是當時中國火力最猛烈、裝備最精良的部隊,得到的美援最多,而且由於原定空運緬甸的8師因故取消,所以出現了兩個師分三個師的裝備等“過剩”情況,新6軍新22師因此擁有兩個師屬炮兵營(一般美械師只有一個)。所以重炮轟擊也是其戰術的重要內容,去東北後針對東北民主聯軍的特點,戰術也有了新變化,例如威遠堡門進攻戰65團攻3縱山頭陣地,廖耀湘根據新1軍在四平的情況,限令攻擊部隊在炮火停止後5—10分鐘內一定要衝入守軍陣地,不給其喘息機會,若太慢進攻就失去炮火壓制的意義,實質就是用炮火優勢抵消衝鋒部隊衝擊的最危險路程,可有效減少傷亡。看來廖也是個不錯的戰術家。由於戰術得當,一個個山頭陣地基本是一次拿下,沒費什麼事。不過人無完人,在長春警備期間似乎部隊的軍紀不太好,最後由新1軍接替新6回沈陽,美中不足。

  作為駐印軍的主力,新6軍異域揚威,在第一次滇緬作戰失敗後,幾經曲折與磨難,在印度的藍姆伽重獲新生,組成二戰以來實力最堅強裝備最優良的中國新式陸軍,在另外一片土地上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國威、軍威,贏得了世人的尊重、贊揚,除應證史迪威將軍所堅持的信念:“只要接受適當的訓練與裝備,將會與世界一流的軍隊一樣。”也破除了部份外國軍人視中國的軍隊是不會作戰的軍隊之迷思!同時也英勇的扛起捍衛中國保護亞洲的責任,其旺盛之戰鬥精神即使一流的盟國軍隊亦望塵莫及,此段是中國人的光榮,他們的英勇奮戰使這段歷史值得每個國人自豪,正如史迪威在緬北反攻結束後發給廖耀湘的賀電:“這是你的光榮,是新22師的光榮,是中國駐印軍的光榮,是全體盟軍的光榮,更是中國人民的光榮!”

  總的來說,新6軍與18軍的戰績都是半斤八兩,但考慮到關內關外國軍部隊的裝備有差距,以及18軍在金門戰役中的關鍵作用(蔣介石在看完戰報之後據說淚流滿面,連說“有了這一戰,台灣就安全了……”他太需要一場勝利了,18軍的勝利無疑是雪中送炭,也直接影響了解放軍攻台的作戰計劃的拖延,本來解放軍在1950年曾准備用50萬大軍實施攻台作戰。而隨後朝鮮戰爭爆發後,國際條件已不允許,再沒有機會了,胡璉和他的18軍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歷史)雖然東北戰場也非常重要(雙方都是一流高手,差距都是毫釐之間),可畢竟那一戰保全了“黨國”影響巨大、深遠。排第三。

[ 本帖最後由 泰山a 於 2008-5-29 09:24 編輯 ]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頭像被屏蔽
qq448185153
禁止發言 | 2013-11-8 17:36: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引言 使用道具
forestkung
子爵 | 2014-1-4 18:58:31

廖耀湘在國軍中的確算是一名虎將了,不管戰術與指揮都算是一時之選,國民黨中的嫡系菁英新一、三、六、七、十八、五十二、七十四軍等戰力都在伯仲之間,全美援裝備與訓練,受老蔣直接指揮,而廖耀湘所統帥的新六、七軍更是其中翹楚,在東北戰役前期有不錯的表現,把林彪等人打的哭爹叫娘。

嚴格說,國民黨之敗,主要是政治經濟崩盤,接著拖垮軍事,而前者之所以發生,有其內在的必然,國民黨應該說是一個結合了中國仕紳階級與外國資本買辦的政權。蔣介石以傳統權術周旋於眾強人之間,兼以美英日的支持而能在諸軍閥間脫穎而出。但國民黨是一個缺乏全面現代性眼光,處處將就著其統治階級利益,在本質上疏離於中國群眾階層(農民)的政治勢力。這個政黨在精神上沒有一致的信仰,多憑利害關係的結合,可以說處處講合作,樣樣扯後腿,你推我擠,各懷鬼胎。國民黨內部這種充滿權鬥與地域派系分裂的情況,講句難聽點的,不正是清末中國面臨列強壓迫,社會解體,經濟破產,內中猶惡鬥連連,國家四分五裂慘況的一個縮影嗎? 很難說民國的蔣介石治下能比北方軍閥好到哪去,北伐在政治上應歸功於共產黨人的組織與動員,軍事上應歸功於蘇聯支援的武器與訓練,國民黨在清共之後,已經注定走向一條與群眾自絕的道路,抗日雖承擔主戰場抗擊敵人的責任,但在實際作戰中對日軍的威脅並不大,像樣的戰績不多,且後期若無美國參戰與支援,基本上政權將陷入絕境,嚴格說,在華日軍應該是美國打敗的,而非國民黨。國民黨本就是一個各方勢力的大雜燴,頂多是權宜的結合,外鬥是絕對不行的,只有內鬥才在行。因此無論她起初在軍事上佔了哪些優勢,個別的將領如何勇猛善戰,面對一個在政治上通過無數艱苦鍛鍊與考驗、具有更徹底的進步思想、視野的共產黨,國民黨最後只有舉旗投降的份。

個別地說,廖耀湘在東北的表現並不差,其戰略主張也不算離譜,面臨錦州告急,大軍猶豫於新立屯、黑山周邊,致失其撤營口的最佳時機,造成被包圍,部隊覆滅,也不全是戰機判斷錯誤的問題,這與國民黨軍隊的指揮文化和爭功諉過習性有關,起碼就他與衛立煌、杜律明、范漢傑、鄭洞國幾個將領之間的各種糾葛與各人盤算而言,誰也沒有更少的責任,而林彪的東北聯軍,在蘇聯的幫助下,其戰術與裝備到了遼瀋戰役後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兼以本就高出國民黨不知幾籌的政治組織與動員,到了圍攻錦州,共軍之有形戰力恐怕已經與廖耀湘手下的國軍菁英相去不多,而無形精神戰力更遠遠超過,共軍經歷連番苦戰,死傷枕藉,實際上也付出很大代價,東北之戰打成這樣全軍覆沒,只能說是國民黨氣數已盡。

國民黨是一個封建落後的勢力,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都沒有說服力,他的軍隊戰力只能是這種情況的反映,而不是甚麼別的。他來到台灣以後,基本情況並未改變,一直到今天都是,所謂:"為誰而戰,為何而戰,"連自己存在的基礎是甚麼也都迷茫不清,怎麼可能抵抗外敵呢?昔時還有廖耀湘、孫立人、張靈甫等悍將,都還不能挽既倒之狂瀾,更何況是現在呢?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