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249 | 回覆: 4 | 跳轉到指定樓層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08:51:44

幻象-2000-5戰機

                                    By 竹中軍研校友/成大軍研社LUZE


--------------------------------------------------------------------------------

              

       幻象2000-5是1988年,法國以其為新世紀戰機Rafale研發成功的高科技修改幻象2000C型戰機而成的,1991年試飛成功。在技術上幾乎可以算是全新一代的幻象2000。以下先對其整體作一簡述,再重點性介紹特色。

   幻象2000-5採用無尾三角翼氣動佈局,是一種偏重高空高速攔截任務的多用途戰鬥機,並具有靈活的中低速纏鬥性能,配備許多極為先進的電戰系統,特別是機首的RDY雷達更是當代雷達中的佼佼者,再加上人性化的座艙介面。使得飛機先進,而戰力也易於發揮。

    其性能數據如下:全長14.36m,翼展9.13m,高5.2m,空重7.5噸,戰鬥重量約11噸,最大起飛重量17噸,翼面積41平方米,極速2.2馬赫,發動機為最大淨推力64.3knt、最大後燃推力95knt的M53P2,空戰推重比約0.91,正常重力負荷-4.5到+9G,最大爬升率284m/s,升限18000m,內載油量3160kg,最大外掛6500kg,9個外掛點,持續迴轉率15.5度/s,最大迴轉率22.5度/s。雷達最大探測距離約150km,掌握24個目標,追8打4。


--------------------------------------------------------------------------------

    幻象2000是1970年代中後期,法國幻象F1戰績與美國F-16在外銷市場競爭失敗後,法國Dasult公司自籌經費預研、後來法國空軍要一種能取代當時法空軍主力的幻象III的戰機,而研發的新型戰機。該機是以高空高速攔截為主要要求,這是為了攔截蘇聯的轟炸機、彈道飛彈等等。後來又衍生出多種不同任務的機種,如空優型幻象2000C,攻擊型幻象2000D,核子攻擊型幻象2000N,以及最新的多功能型幻象2000-5、幻象2000-9。各衍申機種在外型上幾乎沒有改變,只是在作戰設備、製造工藝、材料等方面有所不同罷了。幻象2000-5更是以新世紀戰機技術改良的先進戰機,幻象2000-9則是在2000-5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對地攻擊能力的機種。以下就回歸本文主旨,僅介紹2000-5型。

      外型上,採用無平尾三角翼、兩側進氣、單發動機、翼身融合氣動外型,進氣道有進氣錐,進氣道兩側有固定式小邊條。無尾三角翼是目前已隻最適合高速飛機的機翼構型,特別在兩馬赫左右效率最高,因此許多新一代戰機如EF-2000、Rafale、MiG-1.44、殲十、JAS-39都是採用這種主翼,不過單純的三角主翼再中低速石升力效果下降,因此容易失速且不穩定,導致亞音速訴纏鬥性能差、降落速度過大等。上述幾種飛機都是以前翼及自動飛控系統解決,幻象2000則是以進氣道邊固定邊條以及自動飛控解決,其固定邊條雖然不具備全動式前翼的控制能力,但能產生渦流,讓渦流延著機身內側行進,這樣能增加升力、延緩失速、還能讓升力中心前移增加機動性,再加上自動飛控系統使得本機具備先天上的高速優勢外,在中低速纏鬥性能也與F-16不相上下,正常操作限制為-4.5到+9G,極限為-9到+13.5G。進氣道的進氣錐有讓進氣平順以及倒流的效果,效果相當於導流進氣道,增加了高攻角穩定性。此外,m2000的下單翼以及翼身融合在結構上具有容積大、重量輕等優點,m2000-5型更大比例使用結構較強且較輕的複合材料,因此增加載油量,航程增為3350km左右。

     動力來源為一具史耐格馬發動機公司的M-53P2發動機,這是在M-53的基礎上,以Rafale的M-88發動機的先進技術回頭改良的,已經將M-53發展成熟。該發動機有3級低壓、5極高壓葉片,最大淨推力65knt,最大後燃推力95knt。高度模組化,易於維修,對不穩定氣流適應性佳,且有經過實戰驗證。

    雷達、電戰系統:這是幻象2000-5最主要的部分,也是他足以堪稱〝第二代幻象2000〞的因素,機首的RDY雷達是當代全球最先進的雷達之一,其處理能力是F-15E使用的APG-70的好幾倍,而F-15E是F-22之前美國最先進的戰機。RDY雷達具備對空及對地操作能力,還可使用被動探測方式根據敵方雷達波判斷其機型等。對空搜索俯仰/水平角度皆為+-60度,最大探測距離150km,對MiG-21這種大小的目標探測距離約100km,X波段。能追蹤暨掃描8個目標,選定其中四個同時攻擊,此時雷達可將該四個目標之相關資料傳給MICA飛彈,讓MICA作射後不理攻擊。再電站系統方面,有別於一般輕型戰機外掛電戰夾艙的方式,幻象2000-5將各種電戰設備全部內建,光從其垂直尾翼上密密麻麻的天線就可理解這點,據說其總體電戰性能與F-15E重型戰鬥轟炸機同級。

    人性化的座艙介面:包括抬頭顯示器在內共有5個顯示器,三個為彩色,分別位在座艙面板兩側以及正中央,單色顯示器位在中央彩色與抬頭顯示器中間。因為採用現代化的〝玻璃座艙〞,加上自動化程度頗高的射控系統,使得飛行員較能輕易發揮飛機的戰力。   

    武器配備方面:單座型再機首下方左右兩側都裝有固定式DEFA30mm機炮,空戰射速1800發/分,對地攻擊1100發/分。雙座型則無固定武裝,但可選用外掛式的機炮夾艙。m2000-5共有9個外掛點,較以往的m2000多兩個,籌載量6300到6500kg,可掛載許多對空及對地/艦攻擊武器。對空導彈方面,有MICA超視距飛彈以及Magic2纏鬥飛彈。 MICA飛彈有效射成0.3到60km,具備射後不理能力。Magic2有效射程5km,能全方位攻擊,能分辨干擾彈與目標,抗干擾能力優異,可在9G加速下發射。對地武器方面可配備如AM39飛魚反艦飛彈及其他精靈武器。(台灣購買的60架m2000-5是以高空攔截為主要任務,因此沒有採購對地武器)


--------------------------------------------------------------------------------

    幻象2000-5是法國Dasult公司在新世紀戰機Rafale研發成功後,以該機的先進技術回頭修改而成的新一帶幻象2000,具有西方90年代水平,整體性能足與新世代戰機媲美,屬於西方三代半戰機,價格與不是蓋的,大約要5000萬美元以上(給台灣的報價是每架6000多萬美元)。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08:52:29

F-16 Block20鳳凰戰鬥機

美國空軍的F-16C,機腹下掛載的是ALQ-184電子反制莢艙,機翼上由左而右則為副油箱、
AIM-7麻雀中程空對空飛彈、AIM-9響尾蛇短程空對空飛彈以及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
  ──By Luke-Skywalker
F-16-Block20諸元
製造廠商
美國/通用動力公司
全長(m)
15.06
翼展(m)
9.45
全高(m)
5.09
空重(kg)
8273
戰鬥重量(kg)
9790
最大起飛重量(kg)
17010
翼面積(平方公尺)
27.87
最大平飛速度
馬赫(Mach) 2.0
海平面爬昇率(m/min)
遠大於12600
實用昇限(m)
15240
內載油量(kg)
3249
作戰半徑(km)
925
最大航程(km)
3870(外掛副油箱)
滯空時間
空戰巡邏:1.5hr(離基地130km處,1,040L副油箱*2)
發動機
F100-PW-220渦輪扇噴射發動機×1
軍用推力(kgw)
6600
後燃推力(kgw)
 10886
推重比
1.11 
瞬間迴轉率
28.4∘
最小迴轉半徑(m)
364
最大操作負荷
+9G
最大外載重量(kg)
7220
固定武裝
M61A1型20mm機砲×1,515發砲彈
外載武裝
AIM-7M麻雀半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AIM-9M響尾蛇全向位紅外線導引短程空對空飛彈、AIM-120C5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GM-65B小牛電視導引空對地飛彈、AGM-84G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各式傳統炸彈、雷射導引炸彈、集束炸彈
數量
150架
               
 
壹、望穿秋水十餘載
F-16A/B Block20型戰隼式(Fighting Falcon)戰機乃為我國自向美國採購F-5E/F之後,另一項大宗的空軍軍事採購案,主因為我國已有能力製造先進戰機,如F-CK-1經國戰機,又加上我國首次向美國以外的國家採購空軍先進武器,即法國達梭公司製造的幻象(Mirage)2000-5型戰機。
1992年9月2日,美國同意出售F-16A/B型戰機給我國,這項軍售案的代號是和平鳳凰計畫(Peace Fenghuang)。再說美國當時正處於經濟振興時期,所以對此一大宗軍購案持積極的態度,我國便順手推舟的採購150架。
而當時我國看上的是F-16C/D型與F/A-18大黃蜂(Hornet)戰機,但因美國受中國的政治壓力及八一七公報的限制而無法如願。雖說F-16C/D型戰機於1991年波灣戰事大為出名,但美國對台灣所出售的F-16A/B Block20型戰機實際上並不符合我國空軍作戰需求,在當時我國在外購仍有困難存在的情況下,只好接受;因此對於其性能實在無法與另從法國採購的幻象2000-5型戰機相提並論,不過其數量之大,足見我國空軍對其仰賴的程度,也可觀其重要性。
我國除了以單價2800萬美元採購150架F-16A/B Block20型戰機(1996年時,F-16C/D Block50型的單價約3150萬美元)外,還額外採購58項附帶裝備,包括180具F100-PW-220E型發動機,900枚AIM-9L型響尾蛇(Sidewinder)空對空飛彈,600枚AIM-7M型麻雀空對空飛彈,和數萬發20mm機砲彈等,整個軍售總值58億美元。
這批F-16A/B Block20型戰機,以F-16A/B的「輕盈」身段專司空中攔截任務,一如美國航空國民兵的F-16A/B空防型戰機(ADF,Air Defense Fighter),並以地面攻擊任務為輔,比起身兼地面攻擊任務的美國空軍F-16C/D型戰機,其出勤能量和效益更高。


F-16J-79換裝與F-104同系列的J-79發動機。台灣在1980年代欲申購此種降級版F-16,但被美國打了回票。不過由於政治環境的轉變,台灣在1992年終於如願以償購得正牌的F-16。

貳、輕型戰鬥機計畫

F-16戰機是美國基於越戰經驗所發展而成的戰機;越戰期間,美國空軍戰術思想改變認為未來空戰將是以空對空飛彈為主,因此當時美國即設計F-4幽靈二式(Phantom II)戰機作為發射AIM-9及AIM-7的載台,由於當時的科技不如今日,故導致空對空飛彈的命中率不高,且當時參戰的F-4早期型並無配備纏鬥用的機砲,而致使敗給北越的MiG-17壁畫(Fresco)與MiG-21魚床(Fishbed);正因越戰的痛苦經驗,美國空軍於是展開輕型戰鬥機(LWF,Low Weigh Fighter)的研發計畫,在通用動力公司(General Electric)的YF-16及諾斯洛普公司(Northrop)的YF-17激烈競標下,美國空軍於1975年宣佈LWF計劃由YF-16得標,並開始與通用動力公司簽約量產F-16A型戰機,自1978年起美國即開始接收首批F-16A/B戰機,至今已20餘年。
而當時美國國會要求海軍自LWF計劃的2架競標者中選1架作為海軍艦載輕型戰鬥攻擊機計畫的入選者,於是通用動力找上LTV公司,諾斯洛普公司找上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McDonnell Douglas)研發海軍版。在LWF計劃中落敗的YF-17被美國海軍相中,經麥道公司大幅改良並發展成今日的F/A-18系列戰機。
從1978年起的F-16A/B演進至今區分為F-16A/B Block1/5/10/15/20及MLU等6種型式。其中演進改良的範圍包括發動機的改良、推進力的提昇、空用雷達、抬頭顯示器、雷達/光電顯示器、武器存量管制系統及雷達預警接收器等,使得F-16能夠繼續得使用於各種戰備需求,但由於科技的進步實在太快,美國空軍為獲得更佳的雷達及電子作戰系統加上更強大的視距外攻擊及對地/海攻擊能力,進而提出改善F-16A/B掛載量不足及航電系統改善計劃,故而演進至F-16C/D Block50的美國現役機種。
然而早先購置F-16A/B型的國家有見於F-16的實戰成果輝煌,進而想改進舊有機種以延長F-16的服役年限,因此荷蘭、比利時、挪威及丹麥等四國與美國進行提昇F-16A/B Block10/15的改良計劃,也就是F-16A/B壽限中期性能提昇計劃(MLU,Mid-Life Upgrade),並於1996年開始改裝,主要內容包括改良座艙、操縱介面改進、通訊、敵我識別、數機機操作、速度控制、夜視座艙背景選擇、瞄準及武器輔助、儀錶、顯示器、抬頭顯示器等其他功能的提升,使其更接近F-16C/D Block50型機的性能,以期能延長服役年限至2020年,而我國所採購的F-16A/B Block20型就是F-16A/B MLU型再加以性能精進的新機種。


台灣空軍的F-16,圖為雙座型。

貳、台灣特有版戰隼

1996年7月25日,空軍總司令黃顯榮上將首度參加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位於德州渥斯堡廠,所舉行的我國F-16B Block20雙座型戰機的交機儀式。
1997年4月14日中午,在未對外公開及機場淨空的情況下,首批我國購買的F-16A/B Block20單、雙座戰機各1架,由美國原廠飛行員及我國空軍第21中隊飛官郝光明中校駕駛,正式飛抵嘉義空軍基地,揭開我國接收F-16戰機的序幕。首批交機到國內的2架F-16A/B戰機,由美國德州起飛後,途中曾在美國境內停留一次,加油檢整後再飛到關島落地,最後才飛抵嘉義空軍基地,過程中並未進行空中加油。空軍以每個月4架的速度,陸續在國內接收150架戰機,首先是駐防嘉義基地的空軍第455聯隊,於2001年12月18日完成聯隊換裝成軍。駐防花蓮基地的空軍第401聯隊,於2002年1月16日完成聯隊換裝成軍。整個換裝作業費時6年。
我國F-16戰機的機身塗裝,都採用與美國空軍F-16戰機相同的深、淺灰兩色空優迷彩,國徽及機身標示等也採用美軍的低明視度塗裝,垂直尾翼根部有延長的長條形阻力傘艙,座艙罩也並未如F-16C/D鍍上金膜,整體外形與比利時及新加坡空軍所使用的F-16A/B型機非常類似,唯一的區別,只有座艙罩前方4片片狀敵我識別(IFF)天線。
美國出口代號和平鳳凰計畫(Peace Fenghuang)的我國F-16A/B Block20型戰機,性能標準與比利時、丹麥、荷蘭及挪威的F-16 MLU型機相同,但為全新生產的戰機。機身為Block15型的規格、主翼和垂直尾翼則為Block50/52的規格,發動機採用Block15操作可靠性升级(OCU,Operational Capability Upgrade)型機與Block30/40所使用的F100-PW-220。Block20的載彈量有所提高,在低空、低速、高攻角狀態下的偏航穩定性得到改善。由於發動機推力加大,機身重量減小,因此Block20的性能大幅提高。美國空軍認爲Block20在使用更先進的航電設備後,空戰能力要比Block30/40更佳。
在雷達部份,使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製造的AN/APG-66(V)2A型脈衝都卜勒(Pulse Doppler)空用雷達,最大搜索距離185km(100nm),具有空對空及空對地作戰模式,可同時追蹤、掃瞄10個空中目標。此外,還有美國空軍F-16C/D戰機已決定採用的MMC-3000型模組化任務電腦(MMC),此型任務電腦將提升至MMC-3051型,以搭配Link16資料鏈系統。
機上的航電系統包括利頓公司(Litton)的LN-93型雷射陀螺儀(RLG)、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AN/APX-111(V)型敵我識別裝置(IFF),利頓公司的ALR-56M型威脅警告系統(TWS),ALE-47型干擾絲/熱燄彈施放裝置,英國航太系統公司(Bae system)數位式地圖系統及微波降落系統(MLS,Microwave Landing System)等。座艙內則採用與F-16C/D相同的廣角抬頭顯示器(PHUD,Periscopic Head-Up Display),並裝有2具漢寧威公司(Honeywell)的4in×4in彩色多功能顯示幕(LCD)。
參、武裝及相關配備
我國空軍F-16A/B Block20型戰機主要的武裝配備,除了機上固定1門6管20mm口徑M61A1火神(Vulcan)機砲外,還可攜掛同時向美國採購的AIM-7M麻雀(Sparrow)半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AIM-9M響尾蛇(Sidewinder)全向位紅外線導引短程空對空飛彈,及在2003年底運交我國的AIM-120C5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MRAAM),或是AGM-65B小牛(Maverick)電視導引空對地飛彈、AGM-84G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各式傳統炸彈、雷射導引炸彈與集束炸彈等;此外並能掛載向雷神公司(Raytheon)購買的128具AN/ALQ-184(V)9型空用電戰莢艙(含AN/ALE-50空用拖曳誘餌),或是向洛馬公司購買的67套AN/AAQ-13神射手(Sharpshooter)標定莢艙與AN/AAQ-14探路者(Pathfinder)導航莢艙。
F-16A/B Block20掛載武裝諸元
空優任務:
AIM-120C5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MRAAM)、AIM-7M麻雀(Sparrow)中程空對空飛彈、AIM-9P4/L/M響尾蛇(Sidewinder)短程空對空飛彈
對地/海攻擊:
M-117型340.2kg (750lb)炸彈、Mk-82SE型226.8kg(500lb)高阻力炸彈、MK-84型907.2kg(2000lb)炸彈、GBU-12型500lb雷射導引炸彈、GBU-10型907.2kg(2000lb)雷射導引炸彈、LAU-3/60型19聯裝70mm(2.75in)空用火箭莢艙、LAU-131型7聯裝70mm(2.75in)空用火箭莢艙、CBU-20型集束炸彈、BLU-1B/E型340.2kg(750lb)汽油彈、AGM-65B/G小牛(Maverick)反裝甲飛彈、AGM-84G/H魚叉(Harpoon)反艦/陸攻飛彈、AGM-88高速反輻射(HARM)飛彈。
地面支援裝備:
MD-3A型8瓶氮氣車、4MB-1型高壓空壓機、AF/M24T-3型艙壓車、5060KMH探照燈車及座艙罩吊掛架。
肆、飛行員訓練
在F-16戰機的換裝作業上,我國空軍選訓F-16飛行員的標準,是須具備戰鬥轟炸機飛行經驗,完成高G力離心機訓練,之後再接受為期4週的學科訓練,並完成多批次模擬機飛行訓練。
換裝作業初期,空軍派出100名種子教官赴美受訓,訓練地點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路克空軍基地(Luke AFB),受訓時間為10至11個月,後續的種子教官則只接受6個月的基本換裝訓練,回國後再接受進一步的訓練。在美國的訓練課程包括空對空基本戰術戰法、麻雀雷達導引飛彈接戰及空對地攻擊等。而空射式魚叉飛彈、AN/ALQ-184電戰莢艙等項目則是在裝備正式採購後,才進行相關的裝備接收訓練。至於F-16戰機後勤維修的地勤人員部份,主要是在嘉義基地455聯隊的換訓中心施訓。
為配合F-16A/B Block20型戰機的空地勤需求,嘉義空軍基地將相關的設施裝備予以整建,包括跑道、滑行道整修,並在跑道頭架設高速攔截戰機裝置。此外,為了減少噴射發動機的試車噪音,基地內也建造1座T-10噴射發動機消音試車屋,設施包括進氣導片、控制室、T-20B控制室、試車台推力系統、增大器及排氣折流裝置等設備。
作為F-16飛行員的訓練基地,嘉義基地成立戰機多功能飛行模擬機室,配備逃生訓練器(EPT)、基礎模擬機(ULT)及戰術模擬機(FMTS),每個月可提供800小時的訓練能量。其中基礎模擬機具有180∘投影螢幕,可提供飛行員真實座艙儀表及基本飛行訓練,並可模擬任何天候下執行飛行及戰術科目訓練。至於戰術模擬機則具有360∘投影實景畫面,可提供一對一、一對二等多機對抗演練等。模擬機室的訓練科目有緊急狀況下逃生與安全程序操作,日、夜間基本飛行操作,空對空戰術與武器系統操作,空對地戰術與武器系統操作,各種導引武器與系統操作,兩機空中纏鬥及多機空中戰術訓練。
伍、戰機部署
我國的F-16A/B戰機在全部交機後,空軍將之編制成7個戰機作戰中隊(皆於2004年10月29日起改編為獨立作戰隊),其中嘉義基地455聯隊部署4個中隊,分別是旗下的第21、22、23中隊及原隸屬於東指部(1997年7月1日改編為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司令部,簡稱教準部)的第14中隊,其中第14中隊則變更任務,成為F-16戰機飛行員的部隊轉換訓練中隊。至於401聯隊旗下的17、26、27中隊與第12偵照中隊,則駐防於花蓮基地。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08:54:19


 
F-CK-1經國號戰鬥機
 

F-CK-1經國號戰鬥機是我國研製的第一種噴射戰鬥機,也是1980年代台灣國防工業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成就。

IDF的標準空優籌載:四枚位於翼下的天箭一型短程空對空飛彈,以及兩枚機腹中線的天箭二型中程空對空飛彈。
  ──By Luke-Skywalker
F-CK-1諸元
製造廠商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全長(m)
14.48
翼展(m)
8.53  
全高(m)
4.70
空重(kg)
6492
戰鬥重量(kg)
約8500(含50%內載燃油,天劍1型、天劍2型飛彈各2枚,火神機砲彈)
最大起飛重量(kg)
12530
翼面積(平方公尺)
24.26
最大平飛速度
馬赫(Mach) 1.8(1330km/h,海平面)
海平面爬昇率(m/min)
14,326
實用昇限(m)
16,760
內載油量(kg)
2111/1884(單/雙座) 
作戰半徑(km)
130(緊急攔截),1100(威力偵巡,1040L副油箱*3)
滯空時間
空戰巡邏:1.5hr(離基地130km處,1,040L副油箱*2)
發動機
TFE-1042-70渦輪扇發動機*2
軍用推力(kg)
2751*2
後燃推力(kg)
4295*2 
推重比
1.01 
最大操作負荷
+9G/-3G 
最大外載重量(kg)
4000
壽限(飛行小時)
8000
固定武裝
M61A1 20mm機砲*1,400發砲彈
外載武裝
天劍1型及2空對空飛彈、小牛空對地飛彈、雄風2型反艦飛彈、傳統炸彈、集束炸彈、火箭莢艙
產量
135架(含原型機4架,及預產、量產型131架)
               
 
自製防禦戰機計劃(Indigenenous Defense Fighter Project,簡稱IDF)
 
一、謎樣的XF戰機
整個「安翔計劃」於1986年進入全程發展,整個計劃被分為「鷹揚」(機身及氣動力)、「雲漢」(發動機)、「天雷」(航電)、「天劍」(短/中程空對空飛彈)等4個子計劃,其中XF之正式軍方編號一度被認為是F-4型戰機(編號接續在PL-1B初級教練機、XC-2運輸機、AT-3高級教練機之後)。這架被稱為「21世紀台灣空防希望」的戰機,在計劃開展之時,首先在媒體上曝光的TFE-1042型渦輪扇發動機就已揭露了今天F-CK-1戰機的雛型。


在當時軍武研究圈子的臆測中,F-CK-1經國戰機被認為是性能介於F-20虎鯊(Tigershark)到幻象2000型(Mirage 2000)之間的攔截機,當時航空工業發展中心(AIDC,Aero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得到洛克希德(Lockheed)、諾斯洛普(Northrop)兩家美國飛機公司先後的協助,以F-104為基礎發展出許多構型,
其中最有名的即是「鷹揚C」構型,其翼端武器掛架在俄國Su-27側衛(Flanker)戰機上也找得到,當時被認為是具創意的設計,迄今也只有Su-27族系有採用。鷹揚戰機的構型在放棄通用電機(GE)的J79噴射發動機,改採蓋瑞特(Garrett)的TFE-1042渦輪扇發動機後大幅轉彎,經過一再的計算與美方的重重限制,最後即決定為今日所見之F-CK-1構型。
二、短小精悍的F-CK-1
1988年12月10日F-CK-1A構型1號原型機出廠(本軍序號10001),雖說是其貌不揚、機身短薄,但F-CK-1可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整體作戰能力較當年的F-20為佳,由於攔截任務與對地攻擊任務已由幻象2000-5型及F-16 Block20戰隼(Fighting Falcon)戰機分擔,故F-CK-1的任務性質轉變成負責中低空空優。

國防部當時表示,經國戰機正式名稱為F-CK-1,F代表Fighter(戰機),CK為Ching Kuo(經國)之英文縮寫,1代表該機型。之後1號原型機在經過多項測試後,於1989年5月28日首飛,試飛員為現任漢翔公司(AIDC,Aerospac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rp.)飛航事業處處長的吳康明先生,當時官拜上校。
雖然發動機推力不足的問題久被垢病,但F-CK-1在馬赫(Mach)0.8〜1.6時具有相當優秀的運動性(正是空戰中纏鬥爆發率最高的速度),即使是F-16或中國製F-7M也未必討得到便宜,武器方面明顯具有優勢,天劍2型(TC-2)性能遠超過美方售我國F-16搭配之AIM-7M型麻雀(Sparrow)飛彈,射程則超越法製雲母飛彈(MICA,Missile d'Interception de Combat etd'Iutodefense)。近距纏鬥時,天劍1型較AIM-9M響尾蛇(Sidewinder)、魔法2型(Magic II)、雲母略差,但在台北飛航情報區(TFIR,Taipei Flight Information Region)如此狹小的空域中,則是表現差不多。
F-CK-1原預定量產300架,但受到新式戰機採購案的順利成交,第2批次的F-CK-1研改、生產計劃被迫喊停,TFE-1088發動機的研發計劃被取消、天劍系列減產,而第2代的先進防禦戰機(ADF,Advanced Defense Fighter)研發計劃現況不明。整個戰機量產計畫於2000年1月14日完成,總計出廠135架,包括原型機4架,及量產型(含預產型)131架,其中單座A-1型103架,雙座B-1型28架;事實上最後1架F-CK-1,應為第130架的1502號F-CK-1A型機,但為補充受損的1417號機,所以漢翔公司才多生產了第131架1503號單座A-1型機。
三、天劍計劃
天劍計劃大概是資料較少的一環,特別是天劍2型(TC-2)。僅知道天劍1型是由軍方的AIM-9P型為基礎,參考AIM-9L型研製的成品,嚴格來說,性能與AIM-9P4相當,但一定條件下卻有AIM-9L的全向位攻擊能力,抗電戰及紅外線干擾能力也介於AIM-9L及AIM-9M之間,整體來說飛F-CK-1的空軍飛官較喜歡使用天劍1型,而非AIM-9P4。

天劍2型,被1996年詹式年鑑評為「2000萬人小國的驕傲」,具有主動雷達導引能力的天劍2型,是世上少有的空對空飛彈彈種,曾經一度被以為是類似麻雀飛彈的半主動雷達導引,據信為美國摩托羅拉公司(Motorola)提供主動尋標器的設計技術後,整個計劃全面轉彎成為「主動中程空對空飛彈」,在完成尋標器邏輯測試後,台灣成為自由世界中第3個、全球第4個擁有主動雷達導引空對空飛彈的國家,在幻象2000-5服役後及AIM-120C5採購案成交後,台灣空軍的視距外空戰(BVR)能力可以說是集現代科技之大成。
 
壹、戰機諸元
一、動力系統
F-CK-1使用2具美國蓋瑞特公司(Garrett)與航發中心合作之TFE-1042-70(美軍編號F125-GA-100)渦輪扇發動機,旁通比0.46,壓縮比19,重量617Kg,每具軍用推力2751Kg,後燃推力4295Kg,機身戰鬥推重比1.0,發動機本身推重6.96。全機機身、翼前延伸板、機翼內均有適型油箱,內載燃油約2111Kg,雙座型F-CK-1B約1884Kg。

TFE-1042-70量產及衍生型研發、生產由航發中心負責,發動機銷售則由航發中心與美國漢寧威公司(Honeywell)合資(原先的蓋瑞特公司被漢寧威併購),於美國設立國際渦輪引擎公司(ITEC,International Turbine Engine Co.)來執行。
整個動力系統由「全權數位發動機控制系統」(FADEC,Full Authority Digital Engine Control)所控制,用以有效控制發動機反應速度和燃料使用效率。此外,還另有一套「緊急動力系統」(IPS,Integrated Power System),可讓發動機在熄火後自動重新點火啟動。第2批F-CK-1取消後,推力可達5443Kg的TFE-1088發動機計劃也隨之結束,但由於TFE-1042-70發動機潛力相當大,推力已由原本3788Kg提昇至目前的4291Kg,而繼續提昇至4536Kg以上是遲早的事。
二、機身設計
F-CK-1的構型採雙發動機、具翼根前緣延伸板(LERX,Leading Edge Root Extension)的翼胴(Wing-body)融合梯型中單翼、全動式水平尾翼、大型單片垂直尾翼設計,進氣口則使用重量輕、結構簡單、類似F/A-18A大黃蜂(Hornet)戰機的皮式進氣口,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主輪艙的關係,進氣道迂迴繞過主輪艙頂,卻意外遮避了發動機熱點(全機最明顯之雷達反射點,即第1級風扇葉片),使F-CK-1意外擁有了初級匿蹤能力,美方人員曾說
「你們意外地發展出一種前衛性的進氣道設計」,這使F-CK-1在對抗傳統筆直進氣道的大型戰機,如Su-27時能佔有一定的優勢。
全機為升力中心於重心前方之「先天不穩定」設計,故需要線傳飛控系統(FBW,Flying By Wire)輔助。全機設計大量運用複合材料以減輕重量;早期量產型有許多的問題,如蒙皮脫落、零件未標準化等,但配合航發中心「邊生產邊改良」的政策,已有很大的改善,而服役機種也進入一個妥善率穩定的階段。
三、航電系統
F-CK-1航電系統相當先進,全機採用一套三重多工數位線傳飛控系統、抬頭顯示儀(HUD,Head-Up Display)、手置節流閥及操縱桿(HOTAS,Hands On Throttle and Stick)、2具多功能顯示器(CRT),以協助飛行員不必在空戰中低頭看儀表、雙手不須離開節流閥及操縱桿即可操作火控系統、同時可提供完整的作戰資訊;美商漢寧威公司的H-423雷射慣性導航系統(LINS)則提供精確導航及快速起飛能力。

空用雷達部份則是以原F-20使用的AN/APG-67(V)加上部份F-16使用之AN/APG-66A雷達模組,整合發展成的GD-53型脈衝都卜勒多功能雷達(美軍編號AN/APG-67(V)ERR),採模組化設計、具俯射俯視及仰射仰視能力,最大搜索距離可達150km,並具有多重對地攻擊模式,可搭配之空對空武器包括天劍飛彈、響尾蛇飛彈等。
電戰方面,利頓(Litton)公司新一代之ALR-85(V)1威脅警告系統、崔可(Tracor)公司之ALE-47智慧型干擾絲/熱燄彈投射系統等均可提高戰場生存性。其他航電系統尚有如UHF/VHF通訊系統、戰術導航儀(TACAN)、敵我識別器(IFF)、儀器降落系統(ILS)等。
四、衍生機種
目前F-CK-1有2種主要機種,其一為單座量產型,為A-1構型,另一為B-1構型,屬於雙座任務轉換型,可擔任教練任務,除燃料較少外,其餘配備均同於A-1。

由航發中心改組而來的漢翔公司尚考慮發展全功能的先導教練機型(即部隊轉換訓練機),為簡化之B-1構型,用以淘汰AT-3高級教練機及外銷用途。而漢翔若想發展先導教練機,必須先說服空軍來採用。因為全球軍用航空界的慣例是「自己須先使用,且用得很滿意」,如此才有外銷的可能。漢翔公司的F-CK-1後續性能提升及衍生計畫,概述如下。
(一)聯合反制載台/F-CK-1衍生機:
1.航電系統提升
2.任務電腦軟體修改
3.結構加強,增設機身前段及中段油箱
4.增設機背航電艙
5.外掛中科院研發的多種空對地飛彈
6.選用向量推力噴嘴

(二)先導(部隊轉換訓練)教練機:
1.航電系統視客戶需求選擇配備
2.可選用TFE-1042-70(備後燃器)或F124-GA-200發動機

 
貳、武器系統
一、M61A1火神砲
美軍制式配備,為6管高速20mm機砲,又因原理與早期葛特林(Gatling)手搖機槍原理相同,故又被稱為葛特林機砲。M61A1由美國通用電機公司(GE)製造,使用電力馬達或液壓系統驅動,砲彈則以電力擊發,電力馬達系統者最大射速為4000發/分,液壓系統驅動者則可達6000〜6600發/分,從啟動到最高射速需約0.3秒,停止時間則需0.5秒、射程約1500m。砲彈採用無彈鏈式導槽進彈方式,由雙輸送帶或單輸送帶自彈鼓運入機間,差異僅於單輸送帶不能回收彈殼、需將彈殼拋棄。重量120kg、砲管長1.524m、全長1.880m、膛線9條右旋、轉度508mm/r、砲口初速1036m/s。

M61A1特色為射速快、可靠度高、砲管溫度低、壽命長,F-CK-1所使用者為雙輸送帶之輕量化構型,400發砲彈;值得注意的是F/A-22猛禽(Raptor)亦採用與F-CK-1相同型式之機砲。
二、天劍1型短程空對空飛彈
1983年展開的「天翔計劃」中的天翔乙型短程空對空飛彈,在研發計劃變更為「天劍計劃」後,更名為天劍1型。於1986年首次公開,1993年6月完成與F-CK-1戰機射控系統整合,屬於紅外線導引全向位短程空對空纏鬥飛彈。

天劍1型採用1具液態氮(Liquid Nitrogen)冷卻銻化銦(InSb)紅外線尋標器,視角約40∘,可搭配GD-53雷達而具有初級BVR能力;採用主動雷射近發引信、並具有反紅外線干擾能力;彈長2.87m、彈徑12.7cm、翼展67.5cm、彈重90kg、彈頭為高爆破片彈頭10.34kg、有效射程8km、最大射程18km、飛行速度3.5馬赫,飛行動作可達32G。1997年6月漢光13號演習,則首次展出了衍生的陸射型天劍1型防空飛彈(捷羚防空飛彈系統)。
三、天劍2型中程空對空飛彈
1994年9月漢光11號演習,1架F-CK-1戰機成功的以1枚天劍2型(TC-2,又稱天翔甲型)飛彈擊落視距外高速靶機,自此中華民國空軍進入了擁有中程BVR、射後不理的時代。

天劍2型在研發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來自F-CK-1與AIM-7的整合問題,及主動雷達導引(ARH,Active Rader Homing)尋標器的設計,一度被外界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PLAAF)認為是台灣版的麻雀飛彈。1996年,天劍2型通過空軍嚴苛的全戰備測試,包括俯射、仰射、最大射程、多目標攻擊等,並完成了在嚴重電子干擾的狀況下,以2枚天劍2型同時擊落位於最大射程處分頭逃逸的靶機之測試,且由於均為直接命中破壞,中科院第2研究所(飛彈/火箭研究所)已將近發引信距離大幅調短、以降低電力負荷。
天劍2型彈長3.593m、彈徑19cm、彈重183kg、彈頭為高爆破片彈頭22kg、導引採用初期慣性導引(INS)、中途資料鏈指揮導引(Link Command Guidance)、終端主動雷達導引混合模式,以提供超過100km之最大射程,有效射程約70至80公里,飛行速度超過4馬赫,且具備若遭到電子干擾,即攻擊干擾源之反輻射追蹤暨電子反反制(ECCM)能力,是一可怕之彈種。1架F-CK-1戰機可配掛2枚天劍2型,以輕型戰機之能力配掛中型戰機之武裝,為解決阻力及負荷問題,天劍2型以縱列半埋方式配於機腹,並以先彈後點方式發射。
中科院第2研究所於天劍2尾端加裝加力器,研發衍生的艦射型、陸射型的天劍2型防空飛彈,確定已完成多次試射,艦射型將預定配備於海軍康定級(即法製拉法葉級)飛彈巡防艦上,但目前這2種衍生飛彈仍未獲得軍方訂單。
四、空射雄風2型反艦飛彈
目前空射雄風2型(HF-2)反艦飛彈尚在邊驗證、邊量產的階段,但艦射、陸射雄風2型已自1991年起量產部署於海軍艦隊及岸防飛彈部隊。海軍艦隊方面,配備4聯裝或2具雙聯裝雄風2型飛彈發射器的7艘武進3型、1艘武進1型陽字號飛彈驅逐艦,已逐步退役。現役的8艘成功級飛彈巡防艦上,均配備4聯裝雄風2型飛彈發射器。

雄風2型屬於掠海攻艦飛彈,屬於主動雷達導引方式,亦具有射後不理及多目標攻擊能力,和天劍2型相同,發射時採初期慣性導引、中期資料鏈指揮導引、終端主動雷達導引混合方式歸向,但和其他各國先進反艦飛彈不同的是,雄風2型除飛行路徑可以X型飛行外,還具有2項獨特的特點,首先是終端導引除主動雷達外,還混合了主動式紅外線熱影像導引,以反制對方之電子反制(ECM),其次是即使進入終端導引模式,飛彈仍能作出第2階段的迴避動作,以降低被火炮擊落之機率。
雄風2型彈長4.845m、彈徑0.4m、翼展1.15m、重量695kg、彈頭為高爆EFP 190kg,具備穿甲、爆震、縱火三大特色、能貫穿8層艦體隔艙並引爆燃油,威力非常強大;速度0.85馬赫、掠海高度5〜7m、射程可能達到150km,被號稱「可由新竹直接轟擊廈門」,衍生彈種最重要的就是空射雄2型,其次便是在業餘軍武研究圈中傳說的謎樣「天馬」戰術彈道飛彈(TBM,Tactical Ballistic Missile)。
五、其他
F-CK-1戰機可配掛空軍標準制式對地攻擊武器,如各型炸彈及火箭彈等,飛彈部份則以AGM-65小牛(Maverick)飛彈較為重要。

 
參、酬載簡介
F-CK-1的掛架(Pylon,即俗稱的派龍),從正面看過去,右邊翼梢(左翼端)是1號掛架,左翼外側是2號掛架,左翼內側是3號,左發動機進氣口外下方是4號掛架,機腹中線是5號,右發動機進氣口的是6號,右翼內側是7號,右翼外側是8號,右翼端是9號掛架。
擔任空對空任務時,1、2、8和9號掛架,掛載天劍1型飛彈各1枚,5號掛架搭載天劍2型飛彈2枚(前後縱列半埋於機腹),3號和7號掛架掛載1041L(275US gal)或是568L(150US gal)副油箱各1具,這是F-CK-1最典型的空優作戰武裝;如有必要的話,中線的5號掛架,也可以改掛1具1041L或是568L副油箱。 
擔任空對地任務時,1號及9號掛架各掛載劍一飛彈;掛載傳統MK-82(500lb)通用炸彈的話,2、3、4、6、7及8號,可各搭載1枚,5號掛架可掛載2枚;如果是MK-84(1000lb)重型通用炸彈的話,3、5、7號掛架可各掛載1枚;CBU-20石眼(Rockeye)集束炸彈最多可掛載10枚(2、4、6、8號掛架各1枚;5號掛架以前後縱列各掛1枚;3號和7號掛架,可用多重掛架,各搭載2枚);燃燒彈7枚(2、5、8號掛架各1枚;3號及7號掛架用多重掛架各掛載2枚);火箭莢艙(Rocket Pod)4具(2、3、7、8號掛架各1枚)或3具(3、5、7號掛架各1具);3、5、7號掛架可以各掛載1具1041L或是568L的副油箱。以上各種武器可以交互搭配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4號及6號掛架,在風洞測試中曾有照片資料顯示,的確有這2個掛架有掛載武器模型進行測試的記錄,但是在所有F-CK-1的公開資料中都不見了!
 
肆、評析
F-CK-1戰機最大的優點是航電系統相當優良、天劍2飛彈的性能不錯(據說有接近AIM-120A的性能);天劍1型飛彈雖號稱有全向位攻擊能力,但是據說只能達到部份的全向位攻擊能力(優於現役的AIM-9P4,但略遜於歐美第一線的AIM-9L)。

而其缺點是發動機推力不夠,燃油量太少。使得其所扮演的角色,侷限於局部空優戰機(類似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所謂的局地戰鬥機)和密接支援(CAS,Close Air Support)的角色。由於目前空軍至今沒有適合的對地攻擊武器,所以F-CK-1戰機的CAS能量無法發揮出來。
 
伍、結論
F-CK-1戰機為我國航空史上首架自製高性能戰機,雖說當時曾被現位居高位的某位立委譏為
「I Don't Fly」(我不會飛),嚴重打擊了研發人員士氣。但其性能優異是絕對肯定的,雖然因應新式戰機的採購而減產,但是對於航空工業的傷害卻是門外漢的立委想不到的。至於那位讓國人對F-CK-1產生「I Don't Fly」誤解的人,至今仍沒有誠懇的公開對研發人員道過一次歉。
曾有學者模擬PLAAF的殲11戰機(Su-27S)在台海空域中與F-CK-1對抗的結果,卻是F-CK-1運用低空高速、機身薄小、仰射能力與初期匿蹤可有效擊落對手,可見我們不須妄自菲薄,國造武器仍是相當有效的。
美國和立委是瓦解我們國防自足的重要兩個因素,立委因非專業卻握有經費生殺大權,150架第2批次F-CK-1戰機的取消生產導致了TFE-1088發動機和許多航空工業發展計劃的夭折;美國政府更是可惡,之前什麼都不賣,F-CK-1研發並開始量產後就宣佈出售F-16A/B Block 20給台灣,雄風2型研發完成後就宣佈出售AGM-84A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天弓2型研發完成後就宣佈出售MIM-104愛國者(Patriot)防空飛彈、天劍2型研發完成後現在又說要賣AIM-120,以迫使台灣自製武器減產、藉此壓低台灣國防工業能量。故對於裝備的自製或外購,軍方必須做好衡量,那些裝備該自製,而那些又該外購。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08:55:22

中華民國   
                      F-CK-1戰鬥機
                                                       by LUZE   and  竹中軍研社Slightwind
                         圖片取自尖端科技出版〝台海翔鷹-IDF研發的故事〞一書

             F-CK-1戰機性能諸元
         (參考自1996世界軍用機年鑑)
 
長            14.48m               翼展      8.53m
全高          4.7m                    空重      6.492ton
戰鬥重量      8.5ton               最大起飛重量12.53ton
翼面積        24.26平方米   極速          1.8馬赫
海平面爬升率  14326m/分        實用升限      16760m
載油量        單座型  2111kg   雙座型  1884kg
作戰半徑      緊急攔截130km   威力偵巡1100km    
發動機        TFE1042-70渦輪扇發動機x2
最大軍用推力  27knt  x2   
最大後然推力  42knt x2
推重比        1.01                重力負荷      9G/-3G
最大外掛      4000kg   
壽命          8000飛行小時
武器      M61A1  20mm機炮x1 
         天劍一型紅外線導引短程飛彈 
         天劍二型主動雷達導引中程飛彈     
          F-CK-1是台灣二代空軍主力戰機(F-CK-1、F-16、幻象2000-5)中的
一種,由美國協助台灣研發,並由後來改組為漢翔航太公司的航發中心負責生產。這是一種輕型防空戰機,在美國施加的眾多限制下,使得這架設計優異的飛機的性能處處受限:推力太小、航程不夠等。儘管如此
,搭配了先進航電系統以及中科院自行研發的天劍二型主動雷達導引空對空飛彈後,其空戰能力是相當優秀的,再加上後勤方面的便利及完善
,使得F-CK-1的妥善率高居三種二代戰機之冠,故綜合戰鬥力超過同為二代戰機的F-16A/B Block20,而僅次於幻象2000-5。      
                         以下由竹中軍研社社員Slightwind撰寫
 
研發背景:
    民國六七十年代,空軍的主力戰機F-104戰機老舊而F-5E戰機只能執行低空巡邏再加上美國和中共簽署八一七公報使的我國武器來源面臨困境以及中國大陸可能能會取得F-16或M-2000的多重壓力下,前總統蔣經國於是授命自立研發戰機。
研發過程 :
    民國七十年訂定由航發中心研發戰機並於民國七十一年訂定戰機的研發規格以及作戰能力需要﹝當時是以F-16、M-2000、 J8為主要對手﹞。在民國七十二年訂定戰機四大計劃包括鷹揚計劃﹝機身﹞雲漢計劃﹝發動機﹞天雷計劃﹝航電系統﹞以及天劍計劃﹝空對空飛彈﹞並由鷹揚計劃做整合。而在民國七十五到七十八年由於發動機取得困難而面臨了戰機研發以來的最大困難,在取得TF1042-70發動機後民國七十六年天劍一型飛彈試射成功並於民國七十八年試飛成功。民國八十一年經國號戰機完成天劍二型飛彈的試射並於民國八十三年成立第一個 IDF作戰中隊。
機體結構 :
    初期戰機以F-15為藍本但是後來取消,戰機一度設計為三角翼戰機但是由於缺乏氣力設計數劇額取消,但是也未將來戰機性能提昇做了良好的基礎。IDF的機體設計方面進氣口具有高攻角的優點,而進氣口向機身內部彎曲縮小的設計讓戰機再高攻角時不會因為發動機進氣量不足而發生失速的優點,此外由於進氣口向內彎曲使的發動機所產生的餘熱教不易散失,無形中增加了飛機的隱密性,這個設計也讓當初美國研發
人員大為稱讚。而目前法國最先進的飆風式戰機也採用了和IDF相同的進氣口設計可見此種進氣口設計相當優異。並排發動機設計,讓飛機有低阻力,發動機成長空間大的優點整合式型飛彈起落架安排可減低飛機的阻力和機身完整的優點。而IDF採用單垂直尾翼也有降低戰機尾翼的優點。IDF的水平尾翼和減速板設計為一體讓戰機有高效率控制的能力
,此外IDF的機翼採用最佳的傾斜角度、曲度讓飛機有高動作能力而IDF的機翼和機身混和使飛機適合在高攻角環境並符合超音速的理論設計。而座艙傾斜30度讓飛行員能承受較高G值。

      IDF與F-5伴飛測試低空性能                          IDF與F-104伴飛測試高空性能
航電系統 :
    IDF在天雷計劃下採用金龍53型雷達,此雷達是由初期F-16使用的APG-66雷達所改良而來,偵測範圍200至300公里,搜索範圍140公里,能對空中十個飛行物体進行追蹤並所定兩個發射飛彈將之擊落,在這方面或許有點不符合現代戰機的設計但是由於發動機推力不足使載彈量受到限制,所以設計太多也沒有實質意義。
發動機 :

起初IDF原先設計採用J79型發動機,並由提昇F-104的名義向美國購買,但仍無法取得。而我國也曾向英法聯洽,由於受限於武器出口限制而取消。而是我國只好採用蓋洛普公司的TF1042發動機。此發動機的一般推力為1800公斤左右而使用後燃器也不3000公斤實在不符合先進戰機的推力需求使的IDF仍無法列入世界先進戰機之流。而我國一度取得F404發動機,而此發動機推力強大有助於提昇戰機的戰力,但是根據發
動機取得時間是在第162架IDF戰機才能使用,而在那之前戰機產量已由250架減至130架,所以此計畫再度取消。
武器系統 :
    由於戰機推力不足使的戰機最大載重量只有4000公斤因此只能配備兩枚劍二飛彈兩枚兩枚劍一飛彈至於對地武器根本不可能,不過IDF曾完成許多飛彈試射成功如小牛飛彈雄風二型飛彈…………因此一但發動機推力問題解決後,IDF可以執行許多羺�C而機炮方面IDF採用M61A1禿鷹式二十釐米機炮最多可容納400枚砲彈,而這種機炮是許多戰所使用如F16 F-2 F-15 …………
未來改良:
    IDF
一但改善發動推力不足的問題一定是一架世界矚目的優異戰機,由於當初曾設計成三角翼戰機,所以說我國一但解決發動機和得到三角翼戰機氣力數遽,IDF可以輕鬆的變成一架三角翼戰機,也就像F-16變成F-16XL一樣,除此之外,未來的IDF將會配備向量式噴嘴空中纏鬥能力將會提昇許多,且雷達系統也會又所改良,因此如果政府能持續發展IDF一定能成為一架非常優異的戰機。
 
 
 
補充資料(1)          竹中軍研社Slightwind          
    現在大家看見的經國號機身,其實和一開始的想法是相當不同。而那就C構型﹝現在的是SE構型﹞這種構型的的設計和美軍的F15類似,其主要的訴求有:導流進氣口、傳統機翼水平尾翼控制伐、半埋式低阻飛彈安排﹝後來也有採用﹞雙垂直尾翼 、還有就是分離發動機安排。這種機身構造正符合機身簡單符合我們發動機推力的大小,但是工程師發現,雙垂直尾翼要有雙套結構、雙套機構、雙套控制面增加了很多機體
重量。而在民國七十四年工程師也歸納出分離發動機安排的幾項缺點:
1.容積效率降低
2.表面積增加,加大摩嚓阻力不利於飛機的加速性能
3.需要更大的垂直尾翼來平衡一具發動機失效所造成的力矩
4.工程師不認為扁平機身能帶來較大的輔助昇力
5.機身菱角區域內系統使用效率降低
6.翼前延伸版所造成的渦流,引響氣流下游垂直尾翼的控制效益因此分
  離發動機所造成得風險太大,所以戰機C構型我們放棄

        發動機的選擇方面,初期構想是要採用J79型發動機,所以我們用購買F104的名義向外國購買已通過進口許可得J79型發動機,但是美國顯然不太願意,於是拖拖拉拉,一下說要賣,一下又說不賣,當美國正式向我國提出100具J79型發動機的訂單時,IDF採用TF1042發動機的雛形已經出來了,所以說我們沒有採用。說到TF1042發動機,他得前身TF-731其實是民航機的發動機,所以說發動機推力根本不夠,更重要的是TF1042的測試工作居然也是在民航機上測試的,因此根本不符合先進
戰機得需求,當然我們在採購上也是幾經波折阿。起初蓋洛普公司是希望我們能和瑞典合作﹝因為一開始JAS39也是想使用TF1042發動機﹞,結果一方面瑞典不願意一方面後來JAS39取的了F404發動機所以他們放棄了TF1042發動機,這時我們的最後希望一度破滅,幸好最後還是去得了TF1042發動機。
 
          有很多人問為何IDF當初沒有採用AIM7,談到這就要還想IDF的飛彈配置,半埋式的飛彈配置能減少阻力,減小了飛機的:
雷達截面積,但是AIM7的大機翼將無法使用在上述的飛彈配置方式,再考量到我們沒有很多AIM7的資料、此飛彈安裝困難、更重要的是美國不考慮賣給我們AIM7等問題,所以我們採用了劍二飛彈。後來證明我們是對的,劍二不但資料齊全、飛彈性能好、翼面面積減小更重要的是劍二是我們自立研發,主導權在我們身上,不會牽制於其他國家等各種優點所以我們採用劍二飛彈。由於IDF採用劍二飛彈,中科院對劍二飛彈的研發也就沒有停止,新一代的劍二飛彈的最大射程可達90公里以上且又具有射後不理的能力,令IDF有如虎添翼的感覺。
 
       很多人批評IDF發動機推力不足造成得缺點有:
1.作戰半徑不足
2.滯空時間過短
3.載彈量不足
      說到作戰半徑方面,我要強調IDF是一架為台灣設計的防空戰機所以說他的作戰半徑只要300公里就符合我們的需求了,且IDF的作戰半徑可達到400公里,所以說這方面足夠了。老實說難道我們工程師不能把作戰半徑坐的大一些嗎?除了我們不太需要外,就是受到美國的限制,老美怕IDF變成一架攻擊姓戰機,因此限制我們的作戰半徑不能超過F5E﹝486公里﹞。
   空時間我就覺得一定要改善了,IDF的制空時間只有短短的40分鐘﹝幻象2000是180分鐘﹞這真的太短了,就算搭配副油箱也只能增加到90分鐘,且搭配副油箱勢必會增加機體重量,影響飛機靈活性,所以說這方面的缺點要改進,我記的二戰時德國有一架性能優異的戰機,他的各方面都很好,唯讀制空時間太短了,所以說同盟軍戰機只要在他沒油時纏著他不讓他返航,他就完了。雖然說上述情況不一定適用於台海戰場,不過還是要以防萬一。
        由於發動機的關係,IDF的最大武裝配備也不過是兩沒劍二兩沒劍一,如果說要搭配副油箱那更慘,只能帶兩枚飛彈,因此要帶其他武器根本不符合效益﹝雖然說IDF可以帶小牛和雄二﹞自主國防是一定要走的路,如果政府不繼續提倡航太工業讓我們在研發IDF的心血又浪費掉了那會非常可惜。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08:56:31

AT-TC-3自強號高級教練機



AT-3自強號高級教練機是國人自行研製的第一種噴射軍機。
  ──By Luke-Skywalker
 
AT-TC-3諸元
製造廠商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全長(m)
12.50
翼展(m)
10.46
正常起飛重量(kg)
5227
最大起飛重量(kg)
7955(AT-3)/9117(AT-3A)
翼面積(平方公尺)
21.93
展弦比
5.0
最大平飛速度(Mach)
0.85(AT-3)/0.76(AT-3A)
海平面爬昇率(m/min)
3078(AT-3)/2438(AT-3A)
實用昇限(m)
14625(AT-3)/14021(AT-3A)
內載油量(kg)
1270
最大航程(km)
機內燃油:2279
外掛2具副油箱:3189
(AT-3)/3037(AT-3A)
滯空時間(hr)
機內燃油:3.2(AT-3)/
發動機
TFE-731-2-2L渦輪扇噴射發動機*2
軍用推力(kg)
1587*2
推重比
0.61
最小迴轉半徑
330m
最大操作負荷
+8G
最大外載重量(kg)
2727
固定武裝
30mm機砲*1(AT-3A)
 
 
壹、源起
  1976年初,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AIDC,Aerospac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rp.)的前身航空工業發展中心,在美國諾斯洛普公司(Northrop)協助下,開始研發國內首款噴射教練機,以取代自1957年起服役並屆除役壽限的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T-33A高級教練機;後來因美國國務院並未批淮此項合作案,航發中心只好獨自展開各項設計製造的工作,終於在1980年7月17日推出首架XAT-3原型機(本軍序號0801),同年9月16日進行首次試飛,並於1984年3月正式移交空軍服役,命名為「自強」教練機;至1989年為止,共生產63架AT-3噴射教練/攻擊機和2架AT-3A「雷鳴」單座攻擊機之原型機。



AT-3首架原型機正在起飛。
貳、機型特性與服役現況
  AT-3採縱列高低雙座(後座高出30cm)、雙發動機、懸臂無後掠低單翼(翼弦1/4處後掠7.3∘)、全動式水平尾翼、單垂直尾翼設計,進氣口位於機身兩側,與發動機同置於機身兩側突出的發動機艙內,前起落架(Nose landing gear)與F-5E/F戰機一樣採兩段伸縮式,可在起飛時增加機身攻角,縮短起飛距離。值得一提的是AT-3還有個兄弟機種,即西班牙CASA公司製造的C-101型高級教練機,採單發動機配置構型。

  AT-3具有良好的中低空飛行性能,最小轉彎半俓只有330m,爬升、加速性能都在同級教練機的水準之上;經我國空軍實際測試的結果,AT-3與F-5E等戰機在低空纏鬥時,AT-3可靈活閃躲並伺機攻擊,耗油量極大的戰機並佔不到便宜。




我國空軍雷虎小組目前使用的機種就是AT-3。
  目前全數的AT-3均服役於高雄岡山空軍軍官學校飛指部,為官校戰鬥科飛行學員的高級教練機,並作為空軍雷虎特技小組的表演機;過去曾有約20架三色叢林迷彩塗裝的AT-3隸屬於空軍第35羚羊夜攻中隊,這是我國空軍在F-16交機前第一個專責對地攻擊與夜間作戰的單位,現在此任務F-16均已勝任(搭配導航及標定莢艙),35中隊早期駐防於台中清泉岡及新竹基地,後來為統一後勤維修,調防至岡山基地。現在原35中隊的AT-3,在中隊解散後均改裝回AT-3標準規格,並編入官校飛指部的訓練機群編制中。

航發中心的AT-3在推出後即引起國際注目,並曾有多國向我方探尋採購AT-3的可能性,可惜因當時政府對軍火外銷政策不明,致使AT-3喪失許多商機,生產線在製造60餘架後宣佈關閉。


參、AT-3的衍生機型




A-3雷鳴式攻擊機是AT-3的單座武裝版。
1. AT-3A:
  本機原名為A-3雷鳴式攻擊機,是AT-3的單座強化攻擊型;其強化原有的機身結構,並在機首右前方安裝一門30mm機炮,載彈量增加至3000kg以上,使得AT-3A的最大起飛重量由AT-3的7955kg增加至9117kg,至於其他的航電系統與發動機則與AT-3雷同。
由於機身重量增加,AT-3A的部份飛行性能指標要比AT-3略微下降些:
高空平飛極速:0.85Mach-->0.76Mach
海平面爬升率:3078m/min-->2438m/min
實用升限:14625m-->14021m
滯空時間:3.2hr-->小於3hr
最大航程:3189km-->3037km
  該型首架原型機(本軍序號0901)於1982年7月8日進行首飛,由於後來政府與軍方把全副心力投注在鷹揚戰機計畫(即F-CK-1戰機)上,AT-3A雷鳴機最後不幸遭到擱置冷凍,一共只完成了2架原型機(包括本軍序號0902的2號原型機),其中2號原型機後來將其航電火控系統升級至AT-3B標準。
2. AT-3B:
  其以AT-3為基礎,加改裝AN/APG-66雷達、2具多功能顯示器(CRT)、手置節流閥及操縱桿(HOTAS)、MIL-STD-1553B數位資料匯流排以及空射雄風2型反艦飛彈射控裝置等新型航電裝備而成,已知有本軍序號0825以及0902這2架進行過此類改裝,其設計目的是作為先導教練機型(即部隊轉換訓練機),及爭取海航反艦定翼攻擊機的潛在訂單;在某一年的漢光演習時,曾有成功發射空射雄風2型反艦飛彈,命中60km外靶艦的記錄,然而由於海軍對定翼攻擊機的需求始終是興趣缺缺,目前這個計畫似乎也已經陷入死胡同中。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