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3431 | 回覆: 2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07:49

金剛級飛彈驅逐艦

金剛級飛彈驅逐艦霧島號(DDG-174)的雄姿。金剛級是目前亞洲各國海軍中最先進強大的精銳水面艦艇。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金剛級飛彈驅逐艦/日本(Kongou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DG-173∼175
──三菱重工長崎廠
DDG-176──石川島播磨東京廠
尺寸(公尺)
長161 寬21 吃水6.2
排水量(ton)
標準7250
滿載9485
動力系統/軸馬力
LM2500燃氣渦輪*4/100000 雙軸CPP 雙舵
航速(節)
30
續航力(海浬)
4200(20節)
乘員
303
偵測/電子戰系統
AN/SPY-1D 3D相位陣列雷達系統*1(固定式陣列天線*4)

OPS-28D 平面搜索雷達*1
OPS-20 導航雷達*1
SLQ-32(V)2/3 電戰系統*1
MK-36 干擾彈發射系統(SRBOC)*4
AN/SLQ-25A魚雷反制系統*1

聲納
OQS-102 主/被動艦首聲納*1

OQR-2 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OYQ-8(神盾Baseline J1(DDG-173~175)/J2(DDG-176))作戰系統

AN/SPG-62 照明雷達*3
FCS-2-21 射控雷達*1

艦載武裝
OTO 五吋54倍徑砲*1

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VLS)*12
(裝彈量:前29枚後61枚,可裝填標準SM-2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等)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四聯裝SSM-1B/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
三聯裝324mm HOS-302魚雷發射器*2
(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艦載機

姊妹艦
共四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DDG-173 金剛(Kongou)
1991/9/26
1993/3/25
DDG-174 霧島(Kirishima)
1993/8/19
1995/3/16
DDG-175 妙高(Myoukou)
1994/10/15
1996/3/14
DDG-176 鳥海(Choukai)
1996/8/27
1998/3/20
 
前言
日本的海上武力雖然被冠上「自衛隊」之稱,但實際上其艦隊的質與量超越了全球絕大部分的「海軍」,在亞洲國家中更是當仁不讓名列第一。1990年代以降,質量俱佳的日本海上自衛隊(以下簡稱日本海自)更增添了世界第一流的水面作戰艦艇──排水量接近一萬噸、配備全球最精密昂貴的神盾作戰系統的金剛級飛彈驅逐艦押陣,令亞洲各國豔羨不已(當然也引發了日本周邊國家,特別是曾經被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的不少疑慮)。金剛級壯盛的軍容、雄偉的艦體除了展現著今日海上自衛隊的氣勢之外,更令人聯想到昔日聯合艦隊的英姿。此外,未來日本還將建造金剛級的改良型,增加反潛直昇機的操作能力以及反彈道飛彈能力。

亞洲海上驕子
在金剛級之前,日本海自建造的是旗風級飛彈驅逐艦。原本旗風級打算建造五艘,但由於本級艦缺乏應付飽和攻擊的能力,所以最終只建造了兩艘,後續三艘在1985年遭到取消。在1988年,日本海自正式決定建造配備神盾系統的大型飛彈驅逐艦(師法美國柏克Flight 1),並於1990年底提出的「次期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簡稱次期防)中正式列為軍事裝備採購項目 。也因此,日本成為美國以外第一個擁有裝備神盾系統的艦艇的國家。在1990年代之前,日本海自以近岸防守為主要戰略主導原則,而反潛作業則為日本海自最重視的項目。而在進入1990年代之後,日本海自大力推行遠洋化,因此需要擁有優秀區域防空能力的大型遠洋作戰艦艇,為遠洋艦隊提供防空保護,這就是金剛級誕生的原因。
命名方面,由於以往日本海自飛彈驅逐艦的噸位與通用驅逐艦在伯仲之間,故兩者均使用天文地理來命名。在舊日本海軍時代,天文地理名專門用於驅逐艦。不過由於金剛級滿載排水量突破九千噸大關,又擁有超乎 以往日本海自防空艦艇的強大戰力,因此日本當局決定比照先前的榛名級與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將金剛級冠上檔次較高的「山名」──昔日舊日本海軍用於重巡洋艦與戰鬥巡洋艦的命名。前兩艘金剛級 分別命名為「金剛」(DDG-173)、「霧島」(DDG-174),兩個名字的前一代艦均為二次大戰時期活躍於太平洋上的金剛級戰鬥巡洋艦;可惜昔日當年 另外兩艘金剛級戰鬥巡洋艦的名字「榛名」、「比叡」已經用在兩艘榛名級直昇機驅逐艦上,以致於今日四個艦名無緣再度並列為姊妹艦。第三、第四艘金剛級飛彈護衛艦的艦名「妙高」(DDG-175)、「鳥海」(DDG-176)也大有來頭,在二戰時代分別用於妙高級與高雄級 重巡洋艦。四艘金剛級在1990年代正式服役,成為亞洲地區除了美國海軍以外首屈一指的最強大艦艇,綜合性能與科技水平遠優於亞洲其他國家海軍的任何艦艇。在美國的龐大海軍裡,柏克級算是航艦戰鬥群中排行第二的帶刀護衛;但對日本海自而言,將近萬噸的金剛級則是陣中的王排主將。
金剛級的神盾系統為專為本級艦設計的Baseline J版,日本則稱之為OYQ-8。前三艘金剛級的神盾Baseline J1系統架構與柏克級Flight1的Baseline4相同,四號艦鳥海號(DDG-176)則換裝規格與神盾Baseline 5類似的Baseline J2,並納入Link-16資料鏈(鳥海號也是日本海自首艘擁有Link-16資料鏈的艦艇)。金剛級在艦體佈局、動力、裝備系統配置與數量等等大致上都與柏克級Flight1相同,但排水量與尺寸則較後者更大。就細部外觀與裝備配置而言,金剛級與柏克級Flight1仍有些許不同,以下便列舉兩者之間的差異:
外型方面:
就前方船樓結構、煙囪等而言,金剛級與柏克級Flight1的構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在外形上還是有些區別。金剛級的前方船樓比柏克級的更加高聳,令人聯想到二次大戰期間聯合艦隊陣容中著名的高雄級重巡洋艦;當年高雄級重巡洋艦正以上層結構宏偉壯觀著稱。事實上,在金剛級首艦金剛號的建造期間,英國詹式防衛雜誌社便稱其為「高雄」(Takao),因為看到金剛級龐大的艦體以及高聳的上層結構,很難不令人聯想到昔日高雄級的英姿。金剛級的上層結構如此高聳,是因為此級艦身負指揮護衛群的防空艦艇遂行對空作戰的任務,因此除了神盾戰系本身的MK-1指揮決策系統外,也為進駐艦上的防空指揮人員增設另一具MK-1(美國原版柏克級只需接受指揮遂行防空作戰,就沒有額外再加裝一套MK-1);也因此,金剛級的戰情中心比柏克級更大( 兩者均將戰情室設於主甲板以下,降低上層結構中彈時指揮機能癱瘓的風險),排擠了原本位於下甲板的人員起居空間,所以便擴充上層結構來「要回」這些空間 ,順便也為駐艦防空指揮人員提供住艙;而上層結構擴充的另一個附帶好處,就是位於艏艛的四具SPY-1D相位陣列雷達天線位置也因而加高,使其搜索海平面目標的距離優於柏克級。不過如此設計將面臨重心上移的問題,必須想辦法加以克服 ,也使得金剛級的排水量比柏克級更上一層樓。此外,金剛級沒有沿用柏克級簡潔前衛的新型傾斜式輕質合金桅杆,反而使用雷達截面積較高的傳統式重型四角格子桅;此舉令人相當不解,或許日本造船界偏好四角格子桅,認為這才是「王道」。煙囪方面,金剛級的兩個縱列式煙囪邊緣並沒有出現如柏克級的稜角,乃是較為圓滑的造型。又,金剛級艦尾設計與柏克級Flight1略有不同。除了桅杆之外,金剛級擁有與柏克級水準相當的艦體匿蹤設計,同樣在艦體外型的簡潔化上下了功夫,上層結構也採用傾斜式的外表。與柏克級相同,金剛級也很注重艦體的防護能力,並採取相同的強化措施,包括上層結構摒棄易燃的鋁合金而全面採用鋼材建造、重要部位裝置裝甲、採用加壓氣密堡壘式艦體以在核生化環境下作業、兩個輪機艙之間涉有隔艙壁。在一般的情況下,金剛級能承受兩船艙進水而不沈沒。
武器、電子裝備方面:
武裝方面,金剛級艦首A砲位同樣裝有一門單管五吋54倍徑高平兩用自動艦砲,但並非美製MK-45,而是義大利OTO-Berda的產品。該砲在此種口徑的各型艦砲中性能屬於一流,對付水面目標的射程為16km,對空射程則為7km,射速高達45發/分,足足為美製MK-45(20發/分)的兩倍而有餘。OTO 127mm主砲的炮口初速達807m/s,僅需5~7秒的反應時間,砲座下方設有三個裝彈鼓,每個彈鼓能容納22發砲彈。此外,柏克級Flight1的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位於艦尾,金剛級則將其設置在兩座煙囪之間。偵測與電子戰裝備方面,金剛級的AN/SPY-1D相位陣列雷達、AN/SPG-62照明雷達、電子戰系統等皆與柏克級Flight1相同,不過反潛方面採用日本自製的OQA-201反潛戰鬥系統而非美製SQQ-89。OQA-201整合有NEC OQS-102艦首聲納(美國授權日本生產的SQS-53B/C)、OKI OQR-2拖曳陣列聲納(SQR-19的日本版),此外還有與SH-60J反潛直昇機聯繫的OQR-1直昇機資料鏈系統;除此之外,金剛級較柏克級多了一具FCS-2-12射控雷達,用來管制艦首的OTO 127mm艦砲。飛彈方面,金剛級的MK-41 VLS無論是發射管數目、配置方式等都與柏克級Flight1完全相同,不過並未配備具有攻擊性的戰斧巡航飛彈。一般而言,金剛級的MK-41 VLS的配置為74枚標準SM-2防空飛彈以及16枚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
部署與升級
目前日本海自的主力為四個護衛群,每個護衛群都採用「八八艦隊」的編制(八艘主戰艦艇與八架直昇機)(日本海自每個護衛群目前正朝著九十艦隊的目標邁進,即十艘艦艇與九架直昇機),並且各配置一艘金剛級,提供每個護衛群足夠的防空能力。不過雖然金剛級的指管通情能力強大,但日本海自仍以四艘榛名級與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擔任每個護衛群的旗艦。此外,日本防衛廳在2000年12月發表「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 於2002(平成14年)、2003兩個年度各訂購一艘改良自金剛級的大型飛彈驅逐艦,名稱為「平成十四年度飛彈驅逐艦」(14DDG),分別在2006與2007年完工 ,這就是愛宕級飛彈驅逐艦。愛宕級堪稱日本版的柏克級Flight2A,同樣於艦尾增加兩個直昇機庫、將MK-41 VLS的容量擴充為96枚,並配備神盾系統Baseline7版本以及具備反彈道飛彈能力(TBMD)的標準SM-2Block4A與SM-3防空飛彈。由於另有專文介紹 愛宕級,故在此不予贅述。
金剛級至今尚無任何實際接戰的紀錄,然而在2001年的911事件後,於2001年11月日本通過「反恐特別措施法」之後,開始活躍印度洋上的派遣活動,例如為進行國際聯合任務的盟國艦艇進行海上加油 ,以及搜救盟國海上攔檢的勤務人員等等。在阿富汗反恐作戰以及2003年美國攻伊戰爭期間,日本海自都曾派遣金剛級飛彈驅逐艦在戰區外圍海域對敵方空域實施監控,並將戰術資訊透過資料鏈傳給美軍單位與作戰載具,發揮間接的協助功能。 由於金剛級擁有全日本海自艦艇中最佳的空調系統(主要是為了維持艦上精密複雜的系統的正常運作),能在任何情況下將艙內溫度控制在攝氏25度以內,這項特長使其成為日本海自最適合在熱帶地區長期執行任務的艦艇;反觀海自其他艦艇主要是針對日本週遭海域的溫帶氣候,其水冷式空調在海水溫度超過攝氏30度之後效能不佳,艦內艙間長期高溫將導致人員士氣/健康與裝備妥善情況下降。
在1998年北韓試射的大浦洞彈道飛彈越過日本的領空之後,備受刺激的日本便決定加入美國的彈道飛彈防禦計畫。在1999年8月 ,日本加入了美國SM-3艦載反彈道飛彈的研發計畫,針對SM-3 Block2進行改良,而此種改良型被稱為SM-3 Block4C,日本稱之為「標準三太郎」。除了 新造的愛宕級之外,現役四艘金剛級也會從2007年起進行改良,納入反彈道飛彈能力。在2004年5月5日,日本向美國提出採購9枚SM-3 Block 1A與升級一套神盾系統為Baseline 7.1的需求 (用於率先排入改良的金剛號),正式展開金剛級飛彈驅逐艦的升級計畫,而後續的相關採購作業咸信接著就會進行 。在2005年7月,日本與神盾系統的製造商──美國洛馬集團簽約,將金剛級的神盾系統升級為具備反彈道飛彈能力與聯合接戰能力(CEC)的Baseline 7.1,並將雷達升級為SPY-1D(V)1,改良後的金剛級每艘配備9枚標準SM-3。 在2006年10月底,鑑於同年7月北韓連續試射7枚彈道飛彈,日本遂決定將四艘金剛級納入反飛彈能力(包括增加SM-3飛彈的操作能力)以及在東京部署愛國者TAC-3反彈道飛彈的計畫提前三個月執行;原本預計從2008年3月開始執行首艦金剛號的改良,提前於2007年12月開始執行,並以每年改良一艘的速率,至2010年完成四艘金剛級的升級。等到更新型的SM-3 Block4C研發完成,除了 率先用於愛宕級外,同時也將陸續加裝於金剛級之上。 改良後的金剛級、愛宕級這兩種具備反彈道飛彈能力的神盾艦,將與陸地上的愛國者TAC-3構成日本的兩層彈道飛彈防禦網:當敵方彈道飛彈升空後,先由外海的神盾艦發射標準SM-3在飛彈中途(大氣層外)進行首波攔截;如有漏網之魚穿越,後方的愛國者TAC-3則在飛彈下落階段展開第二波攔截。 在2007年12月8日,金剛號在夏威夷外海成功試射了SM-3飛彈並擊中模擬目標,這是日本海自SM-3第一次成功的實彈攔截紀錄。
結語
在二次大戰時期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國、韓國等國家,對於今天日本海空武力的擴展都相當感冒。所以當海自大張旗鼓擴充兵力,或者若干日本修改憲法讓自衛隊參與國際事務的舉動,都遭到周遭亞洲國家以「放大鏡」檢視。其實,就日本的地位與實力而言,如果其侵略野心不萌復,擁有相當水準的武力並擔負一定的國際責任乃是天經地義,關鍵就在於日本是否能正視這段歷史而真心反省、道歉並負起責任,以及周遭國家的心態是否能從受害者的情結中走出。將建造強銳金剛級神盾艦艇的舉動視為「軍國主義復甦」,將海自實力上的強化解讀成「聯合艦隊復活」,看似過於敏感、誇張,但在日本尚未完全反省道歉之前,亞洲周邊國家的憂慮是情有可原的。總而言之,吾人目前仍須對日本海空武力的擴張密切注意並且保有戒心,但是更衷心期盼日本能夠勇敢面對其必須付出的責任,做一次能讓當年被所有被日本侵略的國家滿意的形式賠償、道歉;而當年被日本侵略的國家也就此放下對日本的無限上綱,不再做過度且過份的抵制。然後,就讓時間與雙方的誠意磨平一切無形的傷痕,讓日本重新成為一個在地位、軍力等方面完全正常的亞洲強國;如果這一天真的來到,吾等也不必對日本的一舉一動神經兮兮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08:28

愛宕級飛彈驅逐艦

14DDG首艦愛宕號(DDG-177)的英姿。 愛宕級是金剛級的改良版,改良模式大致比照美國柏克Flight 2A。

從另一個角度看愛宕號。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愛宕級飛彈驅逐艦/日本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三菱重工長崎廠
尺寸(公尺)
長165 寬21 吃水6.2
排水量(ton)
標準7700
滿載9485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GAG
LM2500燃氣渦輪*4/100000
雙軸CRP 雙舵
航速(節)
30
續航力(海浬)

偵測/電子戰系統
AN/SPY-1D(V) 3D相位陣列雷達系統*1(固定式陣列天線*4)
OPS-28D 平面搜索雷達*1
OPS-20 導航雷達*1
SLQ-32(V)3電子戰系統
MK-36 干擾彈發射系統(SRBOC)*4
AN/SLQ-25A魚雷反制系統*1
聲納
OQS-102 主/被動艦首聲納*1
OQR-2拖曳陣列聲納*1(DDG-178)
射控/作戰系統
神盾(Aegis)Baseline7作戰系統
AN/SPG-62照明雷達*3
乘員
310
艦載武裝
MK-45 Mod4 五吋62倍徑砲*1

八聯裝MK-41 垂直發射器*12
(裝彈量:前64枚後32枚,可裝填標準SM-2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等)
MK-15 Block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四聯裝SSM-1B反艦飛彈發射器*2
三聯裝324mm HOS-302魚雷發射器*2
(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艦載機
SH-60J/K反潛直昇機*1
姊妹艦
目前預計二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DDG-177 愛宕(Ashigara)
2005/8/24
2007/3/15
DDG-178足柄(Atago)
2006/8/30
2008/3/13
 
根據日本防衛廳在2000年12月發表的「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日本將在平成14、15(2002與2003年)兩個年度各訂購一艘改良自現役金剛級神盾驅逐艦的新型飛彈驅逐艦(稱為「平成14年度飛彈驅逐艦」計畫,簡稱14DDG),用於取代現役的太刀風級飛彈驅逐艦。兩艘14DDG編號分別為DDG-177DDG-178,接續在金剛級之後。14DDG繼續沿用金剛級的命名規則,也就是採用「山名」,首艦(DDG-177)命名為愛宕號,此艦名曾被慣於二次大戰日本的一艘高雄級重巡洋艦上;而二號艦(DDG-178)則命名為足柄,這個名字則曾經用在二次大戰時期的第四艘妙高級重巡洋艦上。據說日本曾有意將DDG-177命名為大和號,但由於太過敏感而作罷 。
 

14DDG早期的想像圖。
愛宕級大致上可說是以金剛級為基礎開發的日本版柏克Flight2A,將金剛級的艦體拉長4m,並增加了附有機庫的尾艛結構。與柏克級Flight2A一樣,愛宕級的MK-41 VLS總裝彈增至96枚,不過柏克Flight2A是以撤除前後兩組再裝填設備做為代價,因為此設備各佔用前、後VLS各三個發射管的空間;而愛宕級則在艦艏VLS的前方設置一組再裝填設備,並未佔用前部VLS的空間,但仍保有海上再裝填能力,不過後部VLS就沒有再裝填設備了。此外,也一如柏克級Flight2A,愛宕級朝後方的兩具SPY-1D相位陣列雷達安裝位置加高,以抵銷加裝直昇機庫對雷達搜索範圍造成的影響。為了增加匿蹤性,愛宕級的煙囪結構的邊緣改成與柏克級類似的直角形,而非金剛級那種容易將雷達波反射至各方位的弧形邊緣。最後,愛宕級終於改採新式輕合金主桅,代替原先金剛級匿蹤性差、令人詬病的傳統式重型四角格子桅。早期消息指出愛宕級與柏克Flight 2A一樣設有兩個直昇機庫,然而實際上愛宕級只設置一個,位於尾艛結構左側,可容納一架SH-60J/K反潛直昇機。乘員數目方面,愛宕級將維持金剛級的水準,編制300名左右的人員。柏克Flight 2A捨棄了柏克Flight 1/2擁有的SQR-19拖曳陣列聲納以及魚叉反艦飛彈 ,這是基於加裝機庫後為了避免艦尾過重、影響平衡與艦體應力分佈的考量(此外成本也是因素之一);而由於金剛級原本將兩具四聯裝SSM-1B反艦飛彈發射器安裝在兩煙囪之間,並無艦尾配重問題,所以愛宕級便保留了反艦飛彈,不過只有二號艦足炳配備OQR-2拖曳陣列聲納,首艦愛宕號從建造到下水的所有照片均顯示艦尾未設置拖曳陣列聲納艙門。 其他方面,愛宕級的電子戰、平面/導航雷達、魚雷反制系統等應均與金剛級相同。
愛宕級的設計曾歷經變更,在最早的構型(也就是本文上方的圖)中,愛宕級沿用金剛級的OTO五吋艦砲,MK-41 VLS八聯裝發射單元的配置與金剛級相同,也就是前方四組、後方八組,機庫結構造型則為單純的方塊狀,表面略為向內傾斜。不過在2004年1月號日本世界艦船公布的構型圖中, 愛宕級的面貌有了一些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機庫擁有新設計的多面造型以降低雷達截面積,但這項改變使機庫結構容積縮小,無法容納原先預定的64管MK-41;所以新版 愛宕級的MK-41配置進行前後對調,變成前面64管、機庫結構內32管,而機庫後側也具有向內收縮的稜角。除了機庫的匿蹤造型經過強化外,新版 愛宕級的合金桅杆也採用利於降低雷達截面積的稜角造型。武裝方面也有所變更,主砲改為一門美製MK-45 Mod4增程型五吋艦砲,擁有匿蹤砲塔殼以及62倍徑砲管,能使用射程達117km的美製XM-171增程導向陸攻砲彈(ERGM)。不過日本海自的船艦竟然配備攻擊性質如此濃厚的武器 ,顯然又是為海外派兵行動做準備,恐怕又會引起一番爭議。由於MK-45 Mod4艦砲的射控由SPG-62照明雷達負責,因此愛宕級就省略了金剛級原本設於艦橋頂端、用來導控OTO 127mm艦砲的FCS-2-21射控雷達。
與美國最新的柏克級相同,愛宕級也將採用最新的Baseline7(可能為7.1)版本,其改良項目包括採用新一代增加陸地上空偵測能力的SPY-1D(V)雷達、嶄新的全分散開放式電腦架構、識別系統的升級,並增加先進整合電子戰系統(AIEWS,已取消)、新一代MK-50/54先進輕型魚雷的運用能力(不過實際上使用的是日本自家開發的新型97式反潛魚雷)以及編納艦載直昇機等等 ,整體戰力與運算能力遠超過先前金剛級的神盾Baseline 4/5水平。神盾Baseline7版本最重要的改良要項乃是整合共同接戰能力(CEC)以及反戰術彈道飛彈能力(TBMD),預計配備研發中的標準SM-2Block4以及美日合作研發的SM-3 Block4C(日本稱之為「標準三太郎」)等兩種新一代具備TBMD能力的防空飛彈;而現役的四艘金霂?/FONT>也在2007年至2010年展開神盾系統、SPY-1D雷達的升級作業,納入反彈道飛彈能力並加裝SM-3反彈道飛彈。此外,愛宕級也會具備新一代垂直發射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的運用能力。愛宕級也將加裝海上指揮管制系統(MOF),與日本海自近年大力構築的海幕衛星資料傳輸系統連接。
兩艘愛宕級(DDG-177、178)依序於2004年4月5日與2005年4月6日於三菱重工長崎廠開工,分別在2005年8月24日與2006年8月30日下水,並依序於2007年3月15日與2008年3月13日交艦成軍 。由於日本政府對於北韓和中共部署彈道飛彈倍感威脅,所以兩艘這愛宕級的重要任務便是反制彈道飛彈。也因此,依照目前的計畫,這兩艘愛宕級分別編入負責防衛日本海的第三護衛群 (愛宕號),以及負責防衛東海、黃海的第四護衛群(足柄號),屏障日本的西側,防堵中共與北韓瞄準日本的東風21與蘆洞一號等彈道飛彈。愛宕級與改良金剛級這兩種具備反彈道飛彈能力的神盾艦,將與部署於陸上的愛國者TAC-3構成日本的兩層彈道飛彈防禦網:當敵方彈道飛彈升空後,先由外海的神盾艦發射標準SM-3在飛彈中途(大氣層外)進行首波攔截;如有漏網之魚穿越,後方的愛國者TAC-3則在飛彈下落階段展開第二波攔截。
在2008年2月19日凌晨,剛結束一次遠航測試(包含在夏威夷進行實彈射擊)任務的愛宕號在返回橫須賀港的途中,於千葉縣南方的近海不慎撞沈一艘小型漁船,造成船上兩名漁夫失蹤。由於這些漁船都是7.5ton級的小舢舨,加上近岸背景回波的強烈干擾,愛宕號的導航雷達遂無法有效發現這些漁船; 而愛宕號方面的人員因素也佔有重要成分,事發之前艦橋值班人員剛剛完成輪替,在暗夜突然遭遇大批小型漁船,很容易產生疏失 ,而事後調查更發現當時艦長與副艦長都在寢室休息,艦上值更官也不在崗位上。這件意外在日本輿論引發一陣強烈反映,受到一連串的批評。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09:12

旗風級飛彈驅逐艦

旗風級飛彈驅逐艦的島風號(DDG-172)。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旗風級飛彈驅逐艦/日本(Hatakaze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三菱重工長崎廠
尺寸(公尺)
長150 寬16.4 吃水4.8
排水量(ton)
標準4600
滿載59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GAG

SM-1A燃氣渦輪*2
TM-3B燃氣渦輪*2
7200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30
續航力(海浬)
4400(20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SPS-52C 3D對空搜索雷達*1

OPS-11C 2D對空搜索雷達*1
OPS-28B 平面搜索雷達*1
SPS-64(V)9 導航雷達*1
OLR-9B 電子支援裝置*1
NOLQ-1-3 電子反制系統*1
MK-36 干擾彈發射系統(SRBOC)*2
AN/SLQ-25A魚雷反制系統*1

聲納
OQS-4 主/被動艦首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OYQ-4戰鬥資料系統
AN/SPG-51C 照明雷達*2
FCS-2-21 射控雷達*1
FCS-2-12 射控雷達*1

乘員
260
艦載武裝
MK-42 五吋54倍徑艦砲*2

MK-13 Mod4單臂發射器*1
(裝填40枚標準SM-1 MR防空飛彈)
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四聯裝SSM-1B/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
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2
(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12.7mm機槍*4
艦載機

姊妹艦
共二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DDG-171 旗風(Hatakaze)
1984/11/9
1986/3/27
DDG-172 島風(Shimakaze)
1987/1/30
1988/3/23
 
旗風級飛彈驅逐艦是繼太刀風級之後,日本海自於1980年代中期建造了旗風級飛彈驅逐艦。從武裝來看,旗風級堪稱太刀風級的改進型,不過兩者在艦體細部設計與動力系統上有著不小的差異。日本海自最初預計建造 五艘旗風級,搭配原有的三艘太刀風級,使海自四個護衛群都能各自配備兩艘飛彈驅逐艦;不過 在1985年度的預算中,後三艘本級艦的建造計畫遭到取消。
旗風級大部分的武裝都與太刀風級相同,最主要的改進在於加裝兩具MK-141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使本級艦在不犧牲標準SM-1防空飛彈的情況下擁有長程反艦火力;此外,旗風級將MK-13飛彈發射系統移至艦首A砲位,使其射界較太刀風級的MK-13更加理想。也因此,旗風級艦首的MK-42艦砲安裝在一個高出艦首甲板的結構物上,避免前方射界被MK-13阻擋;不過此舉也使得艦砲後方的ASROC發射系統的前方射界受到更大的限制。旗風級艦首的舷弧高儘可能地降低,以減少前方武器射界受到的限制。作戰系統方面,旗風級仍沿用與最後一艘太刀風級──澤風號(DDG-170)相同的OYQ-4。 旗風級的依舊不設置直昇機庫,但是在艦尾設有直昇機起降甲板,而前一代的太刀風級只有規劃直昇機垂直補給區。
旗風級是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Combined Gas Turbine and Gas Turbine,COGAG)動力系統的艦艇,而這也是本級艦與太刀風級最大的不同所在。由於動力系統不一樣,旗風級的煙囪異於太刀風級,連帶影響到上層結構設計,與日本海自的初雪級朝霧級等反潛驅逐艦有幾分類似。旗風級的輪機裝備安裝於彈性基座上,能降低震動與噪音;此外,艦身擁有氣泡產生裝置,能降低艦內裝備傳至水中的噪音以及航行時水流經艦體的噪音。為了預防擔任護衛群旗艦的直昇機護衛艦在戰鬥中喪失指揮能力,旗風級的指管通情能力經過強化,在緊急時能接替旗艦的功能。
旗風級的防空能力並未比太刀風級高明多少,同樣一次僅能導引兩枚標準SM-1防空飛彈接戰,無法應付飽和攻擊,這就是後 三艘本級艦遭到取消的原因。在1988年度,日本海自便決定從美國引進噸位、整體戰力與技術層次 更高的神盾驅逐艦,這就是接在旗風級後面的金剛級飛彈驅逐艦。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10:00

太刀風級飛彈驅逐艦

太刀風級飛彈驅逐艦朝風號(DDG-169)。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太刀風級飛彈驅逐艦/日本(Hatakaze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三菱重工長崎廠
尺寸(公尺)
長142.9 寬14.3 吃水4.7
排水量(ton)
標準3850(DDG-168、169)/3950(DDG-170)
滿載52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鍋爐*2 蒸汽渦輪*2/7000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32
續航力(海浬)
4400(20節)
乘員
277
偵測/電子戰系統
SPS-52C 3D對空搜索雷達*1

OPS-11B(裝備於DDG-168、169)/C(裝備於DDG-170)
2D對空搜索雷達*1
OPS-16 平面搜索雷達*1
(裝備於DDG-168、169)
OPS-28B 平面搜索雷達*1
(裝備於DDG-170)
SPS-64(V)9 導航雷達*1
OLT-3 電子支援裝置*1
NOLQ-1-3 電子反制系統*1
MK-36 干擾彈發射系統(SRBOC)*4

聲納
OQS-3 主/被動艦首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OYQ-1B(DDG-168)/2B(DDG-169)/4(DDG-170)
作戰資料系統
MK-74 Mod3飛彈射控系統(每具包含一座AN/SPG-51C照明雷達)*2
FCS-2-21 射控雷達*1
FCS-2-12 射控雷達*1
OYQ-1B戰情處理系統

艦載武裝
MK-42 五吋54倍徑艦砲*2
(DDG-168在1999年將艦尾的MK-42拆除)

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改良時加裝)
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2
(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MK-13 Mod4單臂發射器*1
(裝彈量40枚,可裝填標準SM-1 MR防空飛彈與魚叉反艦飛彈)
12.7mm機槍*4
艦載機

姊妹艦
共三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DDG-168 太刀風(Tachikaze)
1974/12/17
1976/3/26
2007/1/15
DDG-169 朝風(Asakaze)
1977/10/15
1979/3/27
DDG-170 澤風(Sawakaze)
1981/6/4
1983/3/30
備註
DDG-168在1999年經過改裝,成為日本護衛艦隊總旗艦 ,2007年1月15日除役,隨後由DDG-170接替旗艦任務。
 
太刀風級飛彈驅逐艦是繼日本首艘配備區域防空飛彈的天津風號(DDG-163)飛彈驅逐艦之後,日本海自第二代的防空驅逐艦。命名方面,本級艦採用日本驅逐艦慣用的天文地理名中的風部。從艦體、上層結構以及特殊的複合式煙囪/桅杆結構來看,太刀風級堪稱日本於1967年推出的高月級 通用驅逐艦的放大版,裝備方面則改良自天津風號太刀風級絕大部分的武裝都與美國在1960年代建造的亞當斯級(Adams class)飛彈驅逐艦相同,包括MK-13飛彈發射器、兩門MK-42 5吋艦砲、八聯裝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三聯裝324mm反潛魚雷等。雖然使用全新的艦體,但太刀風級的防空作戰能量還是跟其前輩天津風號差不多,都配備兩具照明雷達與一座MK-13單臂飛彈發射系統。太刀風級在服役期間經過改良,追加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並提高對反艦飛彈的偵測能力。
太刀風級雖然是防空艦艇,但仍配備有ASROC反潛火箭和魚雷發射器,因此艦載火力相當全面。太刀風級並未 設置直昇機庫與直昇機起降甲板,僅在艦尾規劃一個直昇機垂直補給區。太刀風級延續天津風號的設計,將MK-13飛彈發射器安裝在艦尾,使得艦身前方出現射擊死角,並非理想的配置。首艘太刀風級太刀風號(DDG-168)採用OYQ-1B作戰系統,這是日本海自第一種較完整且實用化的艦載戰鬥系統,使其可防空作戰中擔任艦隊指揮核心,並在必要時接替艦隊旗艦的職務;而第二艘本級艦朝風號(DDG-169)則採用OYQ-2B戰鬥系統。OYQ-1B/2B的架構與美國海軍早期的NTDS Mod3作戰系統(配備於一些早期的飛彈巡洋艦上)類似,以兩具30位元的CP-642B電腦為核心,搭配UYA-4單色顯控台,整合美規Link-11/14資料鍊(Link-11是服役後才追加的),能同時處理128個本艦感測器搜獲的目標以及另外128個由友軍透過資料鍊傳來的目標資訊。不過OYQ-1B/2B並未將艦上標準SM-1防空飛彈的射控功能整合進來,僅負責目標指示,接下來飛彈發射後的射控工作就交給兩具MK-74 Mod13飛彈射控系統(各包含一具SPG-51C照明雷達)負責;此外,OYQ-1B/2B也不過問電戰系統的運作。因此,OYQ-1B/2B在早期也被稱為Weapon Entry System(WES),與真正的艦載戰鬥系統還有一段差距。最後一艘本級艦澤風號(DDG-170)作了一些改良,標準排水量增加了100ton,並換裝UYQ-4作戰系統。UYQ-4的基本架構與美國1970年代裝備於防空驅逐艦上的JPTDS戰鬥系統類似,功能較日本海自先前的作戰系統更完整,將電戰系統的運作包含進去。OYQ-4的核心為一具32位元的UYK-7數位電腦,另外還有一具負責武器射控的UYK-20中型電腦,並搭配UYA-4單色顯控台,整合有Link-11/14資料練。澤風號的雷達、電子戰系統以及友軍透過資料鏈傳來的資料都直接由UYQ-4處理,唯艦首0OQS-4聲納獲得的資料交由獨立的SFCS-6A反潛射控系統處理。太刀風級並未配備四聯裝MK-141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不過MK-13能裝填魚叉飛彈,只是如此便會排擠標準SM-1防空飛彈的攜帶量。由於出現年代較早,太刀風級採用蒸汽渦輪動力系統,而非現代作戰艦艇慣用的燃氣渦輪。
太刀風級之後,日本海自在1980年代中期建造了脫胎自太刀風級旗風級飛彈驅逐艦,後者的武裝配置作了一些改良,並改採燃氣渦輪動力系統。 太刀風級首艦太刀風號在1998年拆除了艦身後段的MK-42艦砲, 改在原位置安裝艦隊司令相關設施,從1998年3月16日起正式接替原本的旗艦叢雲號(DDK-118),成為日本海自護衛艦隊的第三代旗艦。與日本帝國海軍時代的聯合艦隊旗艦相較,太刀風號在艦隊行進時都位於艦隊最前方,而前者除了在觀艦式之外,不太可能出現在艦隊最前面。日本海自分別於2002與2003年各訂購了一艘改良型金剛級飛彈驅逐艦,用於取代太刀風級驅逐艦。 在2007年1月15日,太刀風號除役,海自旗艦的地位由姊妹艦澤風號取代。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10:54

天津風號飛彈驅逐艦

日本海自第一艘飛彈驅逐艦──天津風號(DDG-163)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天津風號飛彈驅逐艦/日本

(Amatsukaze DDG-163)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三菱重工長崎廠
尺寸(公尺)
長131.1 寬13.4 吃水4.24
排水量(ton)
標準3050
滿載40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鍋爐*2 蒸汽渦輪*2/60000

雙軸
航速(節)
33
乘員
290
偵測/電子戰系統
SPS-39 3D對空搜索雷達*1
(最初裝備,爾後被SPS-52取代)
SPS-52 3D對空搜索雷達*1
(改良時加裝)
OPS-11B 2D對空搜索雷達*1
OPS-17 平面搜索雷達*1
SPS-29 平面搜索雷達*1
SPS-64(V)9 導航雷達*1
MK-36 干擾彈發射系統(SRBOC)

聲納
SQS-23 主/被動艦首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GFCS-2 射控雷達*1
SPG-51照明雷達*2

艦載武裝
MK-33 雙聯裝三吋(76mm)50倍徑艦砲*2

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改良時加裝)
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2
(使用MK-44/46魚雷)
MK-13 Mod4單臂發射器*1
(裝彈量40枚,最初裝填韃但防空飛彈,爾後換成標準SM-1 MR防空飛彈)
12.7mm機槍*4
艦載機

備註
1963年10月5日下水,1965年2月15日服役。
1995年11月29日除役。
 
從1952年日本海上警備隊(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前身)成立以來,最重視的就是反潛任務。冷戰時代鄰近日本的蘇聯、中共等共產大國分別擁有全球第一、第三大的潛艦兵力,就連北韓海軍的水下兵力也頗有規模,對於日本漫長海岸線、眾多島嶼之間的聯繫以及日本甚為依賴的海運線造成強大的威脅,這就是日本海自極端重視反潛的原因。因此,日本海自從1960年代初期艦艇全面國產化起,便不遺餘力地推出各式反潛艦艇;相較之下,日本海自的防空艦艇便起步較晚(不過這也跟艦載防空飛彈的發展速度有關),份量在日本海自中也一直不甚龐大。直到1990年代精銳強大的金剛級飛彈驅逐艦陸續服役,日本海自防空艦艇的質量才 有長足的進步。而日本海自發展防空艦艇的第一步,就是1965年投入服役的天津風號(DDG-163)飛彈驅逐艦。本艦是日本海自第一艘配備防空飛彈的驅逐艦,在當年相當出名。
天津風號是1958年日本海自第一個長期計畫──第一次防衛力整備計畫(簡稱一次防)中的重點項目,也是日本造船界摸索防空驅逐艦的第一步,所以算是一艘驗證艦,故並未繼續建造其姊妹艦。天津風號的建造速度相當快,從開工到完工僅花了短短27個月。天津風號的設計多多少少參考了美國同時期建造的亞當斯級(Adams class)飛彈驅逐艦,兩者在裝備與作戰能量上有不少相似之處。完工之初,天津風號的最主要裝備為一具SPS-39 3D對空搜索雷達以及位於艦尾的一座MK-13飛彈發射系統,裝填美製韃韃(Tartar)防空飛彈。由於擁有兩具SPG-51照明雷達,天津風號一次能以防空飛彈接戰兩個空中目標。由於美國韃 韃飛彈開發的延誤,連帶耽誤了天津風號的建造時程,雖然1960年就編列了預算,但直到1962年才開工建造。天津風號由於配備區域防空飛彈系統,尺寸與排水量明顯大於稍早與同時期日本建造的其他反潛驅逐艦,一度擁有日本海自最大作戰艦艇的桂冠 。天津風號的艦艏裝有兩門美製MK-33 76mm 50倍徑快砲,兼具防空與水面射擊功能,射程11.7km,最大射速45~50發/分,是1950至70年代美國與日本海自制式的三吋艦砲。雖然以防空為主要任務,但天津風號仍配備有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 、魚雷發射器與SQS-23艦艏聲納,足見日本海自對反潛的重視;日本海自往後建造的防空驅逐艦均普遍設置ASROC,以強化整個艦隊的反潛火力。本級艦在服役生涯中曾接受現代化改良,包括將SPS-39換成更先進的SPS-52 3D對空搜索雷達、加裝MK-15近迫武器系統,並以標準SM-1MR防空飛彈取代韃但飛彈。由於並非反潛艦艇,加上艦體空間有限,天津風號並未設置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 ;而在2005年新一代愛菪級飛彈驅逐艦出現之前,日本海自的防空艦艇都沒有設置直昇機庫。
利用天津風號獲得的經驗,日本海自繼續在1970年代推出了太刀風級飛彈驅逐艦,艦體尺寸進一步放大,以增設直昇機甲板,此外電子系統也經過改良。隨著時光流逝,在日本海自艦艇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天津風號於1995年退出現役。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11:37

榛名級直昇機驅逐艦



榛名級直昇機驅逐艦首艦榛名號(DD-141)。 榛名級的外型頗具特色,背負式安裝的兩門MK-42 5吋艦砲
以及厚實的上層結構,營造出類似古典軍艦的雄偉感,因此頗受若干軍艦迷的喜愛。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榛名級直昇機驅逐艦/日本(Haruna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DH-141
──三菱重工長崎廠
DDH-142──石川島播磨重工東京廠
尺寸(公尺)
長153 寬17.5 吃水5.2
排水量(ton)
標準4950(DDH-142改良後:5050) 滿載68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鍋爐*2   蒸汽渦輪*2

7000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31~32
乘員
370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11 2D對空搜索雷達*1 (接受FRAM改良時換裝)

OPS-28C 平面搜索雷達*1(接受FRAM改良時 換裝)

ORN-11導航雷達*1
(接受FRAM改良時換裝)
URN-25太康台
UPX-25敵我識別系統
NOLQ-1-3電子支援系統
(接受FRAM改良時換裝)
OLR-9B電子反制系統
(接受FRAM改良時換裝)
MK-36 干擾彈發射系統(SRBOC)

聲納
OQS-3 主/被動艦首聲納*1

SQR-18A 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OYQ-6(DDH-141)/OQY-7(DDH-142)作戰資料系統(接受FRAM改良時加裝)

Link-11/14資料鏈系統(接受FRAM改良時加裝)

FCS-2-12射控雷達*2(接受FRAM改良時加裝)

GFCS-1A艦砲射控雷達*1
艦載武裝
MK-42 五吋54倍徑艦砲
*2
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8枚備射,艦上另儲有16枚備用彈)

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2
(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接受FRAM改良時加裝)

八聯裝MK-29海麻雀點防禦防空飛彈發射器*1
(8枚備射,艦上另儲存16枚)(接受FRAM改良時加裝)
12.7mm機槍*4
艦載機
HSS-2A海王或SH-60J反潛直昇機*3
姊妹艦
共兩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DDH-141 榛名(Haruna)
1972/2/1
1973/2/22
2009
DDH-142 比叡(Hiei)
1973/8/13
197411/27
2011

前言
日本海上自衛隊(以下簡稱日本海自)陣容中,最特別的莫過於滿載排水量六千噸級的榛名級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DDH),這類艦艇在世界上可謂相當稀有罕見;即便如此,此類艦艇的開路先鋒並非榛名級,義大利海軍更早便擁有概念類似的安多利亞.多利亞號(MM Andrea Doria)直昇機驅逐艦,在1964年進入服役,排水量與直昇機搭載數量均與榛名級幾無二致。
海自反潛直昇機航艦夢
二次大戰後,日本首度規劃反潛直昇機母艦可追溯至1952年, 當時日本海自的前身──甫創立的海上警備隊在「新海軍再建案」中,規劃 籌穫一艘直昇機航空母艦(CVH)作為反潛航艦,艦上操作反潛直昇機,以對抗前蘇聯日益發展的潛艦部隊。此一初步方案有以下幾種選項:
1.排水量20000ton的反潛航艦,搭載18架反潛直昇機與4~6架S-2F固定翼反潛機。
2.排水量10000ton,搭載18架反潛直昇機。
3.向美國購買一艘二次大戰期間建造的一萬噸級二手護航航空母艦(CVE,由商船的船體衍生而來)
當時海上警備隊打算向美國提出購買CVE的需求,不過此方案並未獲得美日雙方政府的認可,很快便消逝無蹤。當時日本尚未從戰爭的重創中完全恢復 (還在美國的管轄之下),經濟能力薄弱,海上警備隊也處於草創萌芽時期(原先聯合艦隊的基礎幾乎被徹底拔除,海上警備隊等於是從頭再出發),手頭中只有若干小型艦艇,根本無力負擔CVE的操作與維持。此外,當時剛剛結束美國佔領、重獲獨立的日本,重建武力的重點在於地面部隊與空中力量,以接替陸續撤出的大量美軍部隊,維持日本最基本的自衛能力,而西太平洋地區的海上防衛則可依靠實力強大的美軍第七艦隊,海上警備隊只要專心固守近岸即可。這些客觀環境的限制使得日本海上警備隊在資源分配上處於不利的地位,想要獲得CVE之類的艦艇自然不太可能。
不過日本當局並未放棄CVH的構想,仍然繼續研究規劃;防衛廳在1961年編列「第二次中期防衛力整建計畫」(1962~1966年) 的預算時,日本海自便打算加入一艘一萬四千噸級的CVH反潛直昇機母艦(根據前述草案的第二種構想,標準排水量8000ton,滿載排水量14000ton,全長167m,舷寬22m,使用蒸汽渦輪動力系統,最大功率30000軸馬,可操作18架美國授權日本生產的HSS-2A海王反潛直昇機 ),並以之為核心搭配三艘反潛驅逐艦、兩艘防空驅逐艦與兩艘通用驅逐艦組成一支反潛戰鬥群,以在遼闊的太平洋上對抗日益強大的蘇聯潛艦艦隊──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世界上還沒有這類完全操作直昇機的反潛輕型航艦。此方案獲得美國太平洋海軍反潛部隊司令的認同,海自幕僚監部與美軍軍事顧問團就航艦本身、艦載機與裝備形成經費分攤比例的共識。 不過此時日本海自面臨的客觀狀況跟十年前還是差不多,國防資源優先用於整建空中與地面武力, 海上自衛隊定調於近岸專守。雖然此時日本海自成軍已有十年左右,但陣容依舊不太好看,主要裝備盡是美國在二戰後汰換的小型護航驅逐艦、巡邏艦艇等,根本沒有力量去籌穫航艦、組建一支戰鬥群並維持其運作。更重要的是,1959年 至1960年美日安保條約的永續化,造成日本左翼(工人支持的社會黨以及共產黨等)與學生團體大規模反政府浪潮 (稱為60年安保鬥爭),最後甚至造成日本岸信介首相在1960年5月強行通過美日安保條約後被迫下台,日本內政在此種環境下自然難以同意航艦的建造 。因此,這艘一萬四千噸級CVH在二期防計畫審查時,被防衛廳以下列理由否決:
1.即便傾全力建造了CVH,數量也只有一艘,兵力還是不足,風險也太大。
2.當時艦載直昇機每飛行75小時便需精密保修一次,當時規劃的CVH並無此能力;如果要充實直昇機維修能力,則CVH的人員編制還需再增加120名,如此勢必得更動艦體原始設計。
3.當時海上自衛隊尚未擁有合乎需求的遠洋油彈補給艦艇(陣中只有一艘1962年剛成軍、不到一萬噸的小型補給艦濱名號,艦上的後勤補給設施屬於老式設計,不可能肆應遠洋艦隊的需求),無法支援CVH戰鬥群長時間在外海作業。
4.先前防衛廳對於CVH戰鬥群提出的效益估算如偵巡範圍、接戰次數與擊沈率都過度樂觀,例如估計CVH戰鬥群在一天一夜便能偵巡600X40海里的範圍,有必要重新檢討。
5.基於國防資源分配的優先順序,日本海自的作戰主要是確保領土周邊海域的安全,不包括外海交通線。
由此可見,以1950~60年代日本的國防建軍背景、資源分配與能力範圍以及國內民情輿論,根本不允許讓日本再度擁有一艘航空母艦,還輪不到亞洲鄰國的反對。
務實的榛名級
到了1960年代,由於艦體穩定技術與直昇機輔助降落設備的成熟,使得五千噸級傳統排水艦艇也能有效地操作直昇機 (義大利安多利亞.多利亞號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日本防衛廳在1965年擬定「第三期防衛力整建計畫」(1067~1972年)時,決定建造兩艘直昇機驅逐艦,每艘搭載三架HSS-2A/B反潛直昇機,取代原本孤注一擲的一艘反潛直昇機航艦 。命名方面,先前日本海自所有的驅逐艦都採用「天文地理名」,這種命名在舊日本海軍時代也是用於驅逐艦。不過由於此種新造直昇機驅逐艦噸位較大,而且居於艦隊編組的核心地位,為了彰顯其不同凡響的地位,因此日本當局重新啟用「山岳名」來冠在這兩艘直昇機驅逐艦身上,這是日本海自創立以來第一次恢復這種命名。在舊日本海軍時代,山岳名用於重巡洋艦以及戰鬥巡洋艦上,比天文地理名高了兩個檔次(兩者之間還有輕巡洋艦的「河川名」 。在戰後,日本海自將河川名用於噸位更小的護航驅逐艦(DE)上)。於是,這兩艘直昇機驅逐艦分別命名為「榛名」(DDH-141)與「比叡」(DDG-142), 而使用這兩個名字的上一代艦,是兩艘二次大戰時代的金剛級戰鬥巡洋艦。而日後的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以及神盾驅逐艦也由於噸位與價值較大,同樣採用山名以區別於其他的通用驅逐艦。
兩艘榛名級是日本建造的第一批直昇機驅逐艦,於1970年代服役,旋即成為日本海自最重要的反潛水面艦艇。服役之初,兩艘榛名級同編於 新組成的第51護衛群,其他成員包括一艘飛彈驅逐艦、一艘通用驅逐艦與四艘反潛驅逐艦,總共配置有八艘艦艇與六架直昇機,作業時以四架反潛直昇機構成一個戰術單位,定時輪替,提供一個持續的空中反潛搜索/獵殺網路 。將六架直昇機分散於兩艘直昇機驅逐艦上,風險低於「雞蛋放在同一籃子內」的一艘反潛直昇機航艦,使用上也比較有彈性;而兩艘榛名級的總成本,也低於一艘 一萬噸級直昇機航空母艦。不過榛名級體積有限,許多方面仍無法跟航艦相比,例如艦上三架反潛直昇機中,只有二架處於備便狀態,第三架礙於機庫空間有限,只能處於旋翼折收狀態,作為預備機;其次, 艦尾飛行甲板只有一個起降點,直昇機只能依序起飛,兩架直昇機起飛間隔約20分鐘,不若全通式飛行甲板便利;再者,由於機庫寬度不足,直昇機需拉到飛行甲板上才能進行主旋翼保養,在這段期間內將無法起降直昇機,而且無法於夜間或惡劣海象進行保養 。事實上,日本海自最初在設計、規劃榛名級時,曾針對飛行甲板起降點數目有所爭論:飛行科認為應有兩個直昇機起降點,才能維持足夠的反潛直昇機作業能力,但如此就必須擴大甲板面積,在不增加艦體規模的前提下,必須將船艛前移,並將原先預定的兩門艦艏五吋艦砲減至一門;然而砲雷科則堅持兩門五吋艦砲是必須的。如果要同時滿足這兩個需求,榛名級的標準排水量就會大增至6000ton左右,意味著成本飆漲到海自難以接受的程度。最後,海自決定接受砲雷科的主張,維持兩門艦砲,飛行甲板只設置一個直昇機起降點。在1980年代日本海自組建八八艦隊之後,兩艘榛名級便分別擔任一個護衛群的旗艦,其中榛名領導第三護衛群,比叡則是第四護衛群的旗艦。
榛名級的外型頗具特色 ,為了盡量增大飛行甲板的可用面積,故採用極為緊致的單一船艛結構 (內有三層甲板),艦橋、直昇機庫緊湊地整合成單一方塊狀結構,其上的煙囪與桅杆也整合在一起。艦尾廣大的直昇機甲板約佔全艦長度的1/3,與蘇聯莫斯科級巡洋艦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在海象惡劣時仍能有效起降直昇機,榛名級 的船舷擁有折角造型,由艦艏一路延伸至艦尾,艦體兩側設有一對英製的穩定鰭,直昇機庫則設有兩套加拿大提供的攔截網輔助降落系統,這在當時都是很先進的配備 。日本海自引進加拿大這種輔助降落系統時,還先安裝在一艘運輸艦上進行測試評估,確認其實用性後才用於榛名級上。榛名級採用傳統的鍋爐與蒸汽渦輪作為動力,但兩艘姊妹艦並未採用同一廠牌的鍋爐與蒸汽渦輪:榛名採用三菱製的主機,比叡則使用石川島播磨製造的動力系統。雙方動力系統的性能表現都一樣,在攝氏480度下產生每平方公分60kg壓強的蒸汽,最大輸出功率70000軸馬力。
榛名級艦首縱列著兩門美製MK-42 5吋54倍徑艦砲,最大射速可達40發/分,為美國射速最快的五吋自動艦砲,但原先由於妥善率欠佳,因此一般都將射速調低至20發/分。為了避免前面第一門MK-42擋住射界,艦首第二門MK-42安裝於一個高起的方形結構物上。由於本級艦未安裝反艦飛彈,因此這兩門MK-42就成為本艦唯一的反水面武器第二門MK-42與船樓結構之間裝有一具74式八聯裝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美製MK-112發射器的日本版),此乃艦上除了反潛直昇機以外最主要的中長程反潛武器。船樓結構底層內部設有ASROC的備用彈儲放艙與再裝填機,再裝填時需將74式的尾部對準船樓並調整至特定仰角,以讓備用彈被裝填機推送進入74式,此種再裝填設計與美製諾克斯級巡防艦類似。除了ASROC之外,榛名級尚擁有兩座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作為短程反潛武器。防空自衛方面,榛名級在進行FRAM改良時加裝了兩具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以及一座MK-29八聯裝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其中方陣位於船艛上方兩側,海麻雀則安裝於直昇機庫頂上。水下偵測方面,榛名級配備有日本自製的OQS-3主/被動艦體聲納與美製SQR-18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由以上觀之,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榛名級配備有完整的艦載聲納、短程與中長程艦載反潛武裝,並且能操作多達三架反潛直昇機,反潛偵搜能力以及範圍相當強大;至於防空能力的要求則僅限於點防禦以供自衛,不過本艦擁有由短程飛彈、機砲式CIWS組成的兩層式短程防空網,堪稱相當完善。
武裝方面,在1977年,榛名級的比叡號與天津風號飛彈驅逐艦一同參與了環太平洋演習「協同作戰演習80」,在演習中以比叡號為首的反潛艦隊經過長時間耐心搜索後終於捕獲並「擊沈」擔任假想敵的美國核能潛艦,使美國海軍對日本海自的反潛能力刮目相看。雖然此項演習使榛名級的反潛方能力備受肯定,但當時尚未配備現代化作戰系統、Link-11/14資料鏈以及衛星通信系統的這兩艘日本海自參演艦艇,在資訊處理/傳輸方面暴露不少弱點;此外,比叡號與天津風號的靜音能力都不佳,不僅影響自身聲納搜索效能,更容易被敵方潛艦發現與鎖定。所以從1980年代的初雪級驅逐艦開始,日本海自新建造的反潛艦艇便格外注重靜音性能。
榛名級之後,日本又建造了兩艘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白根級榛名級的拉長改良版,噸位與長度均略大於榛名級,兩者在基本設計、動力系統、武裝配置等方面都極為相似,惟白根級的煙囪從榛名級的一個變成兩個,部分上層結構外型有所不同,而且使用更先進的裝備 ,大幅提昇了作戰系統的自動化程度以及資料傳輸/處理能力。兩艘白根級服役後,榛名號則與第二艘白根級的鞍馬號(DDH-144)成為新組建的第52護衛群的核心,比叡號則與白根號(DDH-143)一同留在第51護衛群。到了1980年代,榛名級開始進行艦隊重整暨現代化(Fleet Rehabilitation And Modernization,FRAM)計畫,其中榛名號的改裝於1986至1987年進行,而比叡號則在1987至1989年接受改良。FRAM主要是強化榛名級的自動化程度、資訊傳輸/處理以及自衛能力,改良的項目包括加裝IPDMS海麻雀防空飛彈、MK-15 CIWS以及Link-11/14資料鍊等裝備,並換裝OPS-11對空搜索、OPS-28C平面搜索雷達、ORN-6導航雷達、NOLO-1-3電子支援系統以及OE-82C衛星通信系統等,並引進自動化的艦載戰鬥系統,此外更以SH-60J反潛直昇機取代原先的HSS-2B。改良之後的比叡號標準排水量增至5050ton,高於榛名號的4950ton,然而航速也略降1節,成為31節。榛名號在FRAM改良時加裝的戰鬥系統為OYQ-6,而比叡號則加裝更新型的OYQ-7,兩者的介紹見朝霧級驅逐艦一文。目前榛名、比叡號分別為日本海自第三、第四護衛群旗艦。
相較於日本海自於1980年代建造的初雪級通用驅逐艦,到了1990年代末期便陸續退至第二線,1970年代完成的榛名級直昇機驅逐艦到2000年代卻依舊擔負重任;而日本一向以艦艇迅速推陳出新著稱,鮮少有對現役艦艇進行大規模延壽改良的紀錄,而榛名級就是少數的特例,足見日本海自對這類直昇機驅逐艦的重視,以維持艦隊中反潛直昇機的搭載數量。在1999年3月發生的北韓船隻入侵日本海域事件中,駐防京都舞鶴軍港的榛名號便率領海自艦艇加以攔截,並開砲驅離北韓船隻
根據日本防衛廳於2000年12月公布「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 日本於2004及2006年度各建造一艘標準排水量高達13500ton的16DDH新型大型直昇機驅逐艦,取代兩艘年事已高的榛名級。兩艘榛名級原訂在2008與2009年退役,交棒給16DDH(日向級),但由於計畫延後,兩艘日向級分別在2009與2011年才能成軍,因此榛名級的役期又稍微地延長了。 而在2007年12月14日,又發生白根號(DDH-143)直昇機驅逐艦戰情室失火焚燬的意外;由於白根號年事已高,整修作業並不划算,日本海自決定將白根號提前除役,使得原本用來取代榛名號的日向號(DDH-181)勢必得用來取代白根號,導致榛名級的汰換受到延誤,不僅役期得進一步延長,而且也使日本必須提前考慮增加日向級的數量來汰換榛名級。


[ 本帖最後由 天王老子 於 2008-6-15 10:12 編輯 ]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12:10

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

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的白根號(DD-144),背景為富士山。白根級乃是榛名級的改良型。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日本(Shirane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東京廠
尺寸(公尺)
長159 寬17.5 吃水5.3
排水量(ton)
標準5200 滿載72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鍋爐*2   蒸汽渦輪*2

7000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32
乘員
370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12 3D對空搜索雷達*1

OPS-28C 平面搜索雷達*1
OPN-11導航雷達*1
URN-25太康台
UPX-25敵我識別系統
NOLQ-1電子支援系統
OLR-9B電子反制系統
MK-36 干擾彈發射系統(SRBOC)

聲納
OQS-101 主/被動艦首聲納*1

SQR-18A 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1
SQS-35 可變深度聲納*1(VDS)

射控/作戰系統
OYQ-3戰術資料處理系統

Link-11/14資料鏈系統

Type-72-1A射控雷達*2

WM-25射控雷達*1
艦載武裝
MK-42 五吋54倍徑艦砲
*2
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8枚備射,艦上另儲有16枚備用彈)

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2
(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八聯裝MK-25海麻雀點防禦防空飛彈發射器*1(BPDMS)
12.7mm機槍*4

艦載機
SH-3/SH-60J反潛直昇機*3
姊妹艦
共兩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DDH-143 白根(Shirane)
1978/9/18
1980/3/17
DDH-144 鞍馬(Kurama)
1974/9/20
1981/3/27
 
在1970年代,日本海自獲得了兩艘榛名級直昇機驅逐艦,使其海軍的立體反潛能力有了飛躍的成長。在1970年,日本防衛廳長官中曾根康弘(後來出任首相)提出了「航路帶」的構想,從日本本土南端到北緯20度的尖閣群島(釣魚台)、沖之鳥島、南鳥島的海域範圍內,畫出東、西兩條海上航路,這就是日後日本「防衛海上生命線」構想的起源。為了守護這個「航路帶」,防衛廳 遂在第四期防衛力整建計畫(1972~1976年)提出了領導直昇機驅逐艦(Leader Destoryer Helicopter Carrier,DLH)的方案,建造兩艘排水量8700ton、可搭載六架直昇機(其中四架處於備便狀態)的艦艇,並配備韃靼區域防空飛彈、燃氣渦輪 主機等先進裝備,可作為艦隊反潛於防空中樞,這與義大利的維特里歐.文內托號(MM Vittorio Veneto)頗為類似。不過 日本這個「航路帶」的海域面積廣達78萬平方公里,根據美國海軍當時進行的研究顯示,欲隨時保有一架直昇機在海域上空 值勤,整個反潛直昇機隊的規模就至少需要達到六架,這意味著一艘搭載六架直昇機的DLH只有隨時保持一架直昇機在空值勤的能力(而不是原先設想的四架),根本難以有效捍衛面積廣大的「航路帶」。正因為不切實際,DLH計畫首先縮減為只造一艘,隨後又因為1973年以阿贖罪日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性經濟不景氣,日本國家經費緊縮, 昂貴且風險較高的DLH遂遭到全盤放棄。取消DLH後,日本海自退而求其次,建造兩艘改良自榛名級的直昇機驅逐艦,這就是白根級,於1980年代初期服役。相較於兩艘榛名級都採用以往著名的日本海軍戰鬥艦艦名,兩艘白根級(白根、鞍馬)採用的雖然也是山名,但都沒有類似的淵源。
白根級的基本設計延續自榛名級,艦體、裝備的佈局差不多,都擁有位於艦體中央的集中式大型上層結構以及能操作三架大型反潛直昇機的機庫、艦尾甲板,裝備的配置也與榛名級十分類似,動力系統則完全相同。不過白根級的艦體比榛名級更長, 滿載排水量達到七千噸級。兩者外觀上最大的不同,在於榛名級採用單一的大型煙囪,白根級則擁有兩個。此外,白根級的艦橋較榛名級低了一級,使得艦體重心得以降低。
雖然基本設計與直昇機操作能力與榛名級相差不大,但拜科技進步之賜,白根級能使用更先進的裝備,特別是對於榛名級的弱點──自動化程度以及資料傳輸/處理能力進行了大幅度的提升。白根級完工時便擁有OYQ-3艦載戰鬥系統(又名TDS-2-2),被稱為戰術資料處理系統(TPDS),核心為兩具CP-642B(USQ-20)主電腦,此外還有九具負責協助執行武器管制(例如反潛直昇機)的UYK-20中型電腦,並採用UYA-4單色顯控台,整合了Link-11/14資料鏈系統。白根級是日本海軍第一種在完工之初就擁有Link-11資料鍊系統、海麻雀防空飛彈與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的艦艇,榛名級則是到FRAM改良時才追加上述裝備以及自動化的艦載戰鬥系統。此外,白根級的電子系統也較榛名級更加更先進,例如以OPS-12 3D對空搜索雷達取代榛名級的OPS-11 2D對空雷達。與榛名級相同,白根號鞍馬號也擔負著艦隊指揮的重任,兩艦目前分別是日本海自第一、第二護衛群的旗艦。在1990年代初期,白根級進行了FRAM改良計畫,OYQ-3系統中的UYK-20電腦以及UYA-4顯控台分別被新型UYK-44電腦以及UYQ-21彩色顯空台取代。

白根號在2007年12月14日失火時的照片。
1980年代以來,白根級與榛名級曾多次率領海自艦隊參與環太平洋地區聯合演習,並在演習中多次擊敗扮演假想敵的美軍核能潛艦,使美軍對日本海自的反潛能力大為肯定,並認為如果環太平洋演習少了日本海自的參與,其價值將大大減低。根據日本防衛廳於2000年12月公布「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日本在2004與2006年度各建造一艘標準排水量高達13500ton的16DDH大型直昇機驅逐艦 (日向級),分別在2009至2011年取代兩艘榛名級。 然而在2007年12月14日深夜,停泊在橫需賀的白根號因電線短路等因素發生火災,戰情室以及附近的艙室遭到燒毀,火勢花了八小時才撲滅;由於戰情室內所有複雜昂貴的指管通情系統都付之一炬,日方粗估修復需要花費300億日圓與兩年時間,對於這一艘進入服役末期的老艦而言並不划算。因此,白根號很可能就此除役,而這也打亂了日本原訂的直昇機驅逐艦汰換計畫;原本日本打算先建造兩艘日向級直昇機母艦來取代艦齡較高的兩艘榛名級,但由於白根號的意外失火,導致原本優先取代榛名號的日向號(DDH-181)勢必得用來取代白根號,使得榛名級的汰換受到耽誤;而日本勢必得確定增加日向級的建造數量才能來確實替換榛名級,並彌補白根號提前退役的空窗。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14:06

日向級直昇機驅逐艦

首艘16DDH於2007年8月23日於橫濱下水的畫面,命名為日向號(DDH-181)。

日向號是日本海自第一艘採用古國名的艦艇,注意其上層結構配備FCS-3改相位陣列偵測/射控雷達。
 
艦名/使用國
日向級直昇機驅逐艦/日本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石川島播磨(IHI)橫濱廠
尺寸(公尺)
艦體長197 舷寬33 吃水7
飛行甲板:長195 寬40
排水量(ton)
標準13500 滿載170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GAG

LM-2500燃氣渦輪*4/10000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30
續航力(海浬)
6000/20
乘員
347
偵測/電子戰系統
FCS-3改 3D主動相位陣列對空搜索/射控雷達*1(固定式陣列天線*4)
OPS-20改良型平面搜索/導航雷達*1
Type-1電子戰系統
六聯裝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4
曳航具四型魚雷反制系統
其餘不詳
聲納
OQS-21主/被動艦首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ATECS先進技術戰鬥系統
艦載武裝
MK-15 Block 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12.7mm機槍*4
三聯裝324mm HOS-303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或97式 、GRX-X魚雷)
八聯裝MK-41海麻雀點防禦防空飛彈發射器*2(裝填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與VLA反潛火箭)
艦載機
標準編制:
SH-60K反潛直昇機*3
MCH-101掃雷/運輸直昇機*1
機庫可容納11架直昇機。
姊妹艦
目前預計2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DDH-181 日向(Hyuga)
2007/8/23
2009/3
DDH-182
2011
 
──by captain Picard
日本海上自衛隊(以下簡稱日本海自)現役的榛名級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DDH)分別是1970與80年代的產物,由於噸位有限,導致作業能量有諸多限制,而她們距離除役也越來越近,因此日本海自 在2000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建計畫中,規劃了新一代的直昇機母艦,名為「平成16年度直昇機驅逐艦計畫」(16DDH)。最初16DDH預定在平成16年與17年度(2004、2005年)各編列預算建造一艘,分別在2008、2009年服役,取代兩艘榛名級直昇機驅逐艦;不過日後預算編列延後,首艘16DDH延至2006年5月11日開工 ,二號艦的預算延至平成18年度(2006年)編列,兩艦分別於2009與2011年服役,因此原先預計於2008、2009年除役的兩艘榛名級勢必得延長役期。此外,日本還在考慮是否增購第二批16DDH來取代兩艘白根級。日本防衛廳對16DDH的要求包括:標準排水量13500ton,必要時可收容並操作整個護衛群的8架直昇機,具備全天候的直昇機起降能力以及完整的航空器補保能力(這意味16DDH需具有大型機庫);作業時,16DDH至少能同時讓2架直昇機起降,並讓4架直昇機保持在備便運用的狀態。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早在1950年代以及1960年代便有籌獲一萬噸級直昇機反潛航艦的構想,但先後都因為能力、財力不足以負荷以及社會輿論難以接受而遭到擱置(詳見榛名級直昇機驅逐艦一文),最後只好退求其次建造只能搭載三架直昇機的榛名級與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
 
2000年:第一幅草圖

16DDH的第一幅草圖。這種新艦艇的滿載排水量達一萬八千噸左右,許多人懷疑將來此級艦將來可以輕鬆地改造成航空母艦。
 
在2000年12月日本防衛廳發表的「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中,首次公布了此種16DDH的草圖(也就是本文上方的第一幅圖),不過卻引來周邊國家十分異樣的眼光與質疑聲浪 ;在這些國家眼中,這幅16DDH草圖看起來非常不對勁,彷彿是批著「直昇機驅逐艦」外皮的航空母艦。以下簡稱這種構型為「16DDH(初)」。
榛名級白根級的滿載排水量不過六千多噸,但是16DDH(初)光是標準排水量就足足有13500ton,滿載排水量更可能高達17000~18000ton之譜,而就連現在被亞洲鄰近國家罵到臭頭、被冠上「變相航空母艦」之稱的大隅級戰車登陸艦也不過是輕載8900ton、滿載13000ton。16DDH(初)的噸位完全足以與歐洲數種輕型短場起降航空母艦相提並論, 因而被外界懷疑隱含有改造為航艦的企圖。
16DDH(初)的構型與日本海自現役兩型DDH差不多,單一的大型上層結構位於艦體中央,留下平坦光滑的艦首與艦尾甲板。不過不同的是16DDH(初)由於噸位比現役DDH大非常多,因此在艦首與艦尾均設有一個直昇機起降區。上層結構前方有一個大型直昇機庫門,因此可推測上層結構之內的大型機庫縱貫整個上層結構,前後方均設有機庫門通往外面直昇機甲板。另在,前、後直昇機起降區附近各有一個升降機,代表主甲板下方的艦體內也設有機庫;此外,觀察草圖可以發現,艦身側面疑似設有機庫的通風開口,尤其是相對於機尾直昇機甲板升降機位置的側面開口面積頗大,乍看之下還以為是航空母艦的側面升降機。根據日本防衛廳公布的資料,16DDH(初)僅搭載3架反潛直昇機與一架運輸直昇機,這不但與此型艦龐大的噸位不成比例,而且本型艦的上層結構與甲板下方顯然都有機庫,容納機數肯定不止這個數字。不過,如果本型艦維持草圖中的構型,則無法作AV-8B或F-35B等STOVL機種。
16DDH(初)具備與金剛級村雨級類似的匿蹤造型,上層結構外型單純簡潔化並具有傾角。艦橋上方的塔狀相位陣列雷達結構內設有四面FCS-3改相位陣列雷達 (爾後改稱為短飛彈用三型系統,詳見日本海自實驗艦一文)的天線,此一結構頂端還裝有一支與柏克級類似的新型合金製主桅,主桅上裝有一具旋轉式相位陣列對空搜索雷達,應為三菱電機的OPS-24(此種雷達亦被村雨級高波級驅逐艦採用)。艦載武裝方面,16DDH(初)艦體前端兩側各裝有一門半埋式的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艦首還裝有MK-41垂直發射系統,應該是用來裝填短程防空飛彈與VLA垂直發射反潛火箭(如果這真的只是DDH的話)。
此幅草圖最詭異之處,就是桅杆與煙囪均位於上層結構右側,左側則全部劃為大型機庫,外界因而質疑這是否是日本海自「掛羊頭賣狗肉」的障眼法,因為只要一削去左邊機庫,此型艦就立刻擁有全通式飛行甲板,而還剩右側的上層結構就成為艦島,飛行甲板前方也能輕易追加一個滑跳甲板,如此這種DDH不就立刻搖身一變成為輕型航空母艦了? 當時甚至有人懷疑日本不會等到16DDH(初)服役數年才改裝為輕型短場起降航艦,而會在建造進入尾聲之時,迅雷不及掩耳地拆除左邊上層結構並完成相關變更,搖身一變直接以輕型航艦的身份馱u,讓周邊國家在氣得跳腳之餘只能默認這個「既成事實」。不過實際上,此一方案的大型船艛還 是有其實務考量,就是提供足夠的空間艙室供指管通情之用;如果採用類似航艦的全通式甲板構型,則艦島容積必須盡可能縮小,下甲板又已經被機庫佔據,指揮管制區勢必得塞入空間有限的艦島與艦島下方,其 容量勢將大打折扣。由於日本最初有意將16DDH作為海外任務時各部隊的指揮中樞,並擔任特遣部隊與本國指揮高層間的通聯節點,因此16DDH(初)採用大型上層結構以追求指管通情能力,事實上不無可能。
平心而論,這幅最早出現的16DDH草圖有許多見急就章、不切實際之處,以航空器操作效率的觀點,其大型艦島、非全通式甲板的設計就非恰當。所以隨著16DDH日後逐步演進成形,此種構型便沒有繼續成為主流。
 
2002年:三種方案

2002年世界艦船雜誌公布的16DDH構型圖,可看出此種擁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大型艦艇 ,絕對不只是什麼「直昇機驅逐艦」,而已經擁有不折不扣的「航艦構型」。
 
在2002年年初日本「世界艦船雜誌」的報導中表示,16DDH已經進入進入概念研究的最後階段。目前16DDH有三種設計方案:
A方案:構型與日本現役DDH類似,將上層結構設於艦體中段,上層結構後方有機庫,飛行甲板設於艦尾,上面並設有通往艦體內部的飛機升降機。武裝方面,A方案擁有OTO-Berda 127mm艦砲與MK-41VLS,都安裝在艦體前方甲板(上層結構之前)。
B方案:就是前文中日本防衛廳最初公布的構型,在此不予贅述。
C方案:也就是本文上方第二幅圖,構型類似美國塔拉瓦級胡蜂級兩棲直昇機突擊艦,擁有航空母艦式的長方形全通飛行甲板,位於艦體右側的艦島也是航艦設計的典型,航空器起降效率居於三種方案之冠;而MK-41 VLS則位於艦島前端,此外也沒有艦砲。C案的構型最接近航空母艦,作業效率最好,也被該期世界艦船認為是最可能的方案。
2003年:大致定案

日本防衛廳在2003年9月17日公布的16DDH直昇機驅逐艦設計版本。
2003年9月17日,日本防衛廳公布新版本的16DDH設計,此版本幾乎奠定了今日16DDH設計的所有主要特徵與佈局。此版本大致上與前述「C構型」類似,主要差別在於全通式飛行甲板到了艦首便向內收縮,此外上層結構設計也有所更動。在此幅設計中,飛行甲板左側共有三個直昇機起降點,中心線附近則有兩座一前一後的航空器升降機。武裝方面,艦島前、後方各有一具美製最新型MK-15 Block 1B改良型方陣CIWS,飛行甲板前端兩側舷外各有三門機砲,艦尾右側裝有兩組八聯裝MK-41 VLS,艦體兩舷各設有一組新型324mm三聯裝HOS-303反潛魚雷發射器,至於FCS-3改相位陣列雷達系統設於艦橋頂端。
2005年:正式定型

世界艦船2005年11月號公布的16DDH版本 ,至此構型大致底定。

世界艦船2007年5月號公布的16DDH版本 ,與2005年11月號者幾乎完全相同。
日本2005年11月號的世界艦船雜誌發表的16DDH電腦繪圖,基本構型與前述2003年日本防衛廳的版本大致 相似,不過細部則經過不少修改,主要區別在於飛行甲板左側的外型向左舷延伸,使其面積擴大,而直昇機起降點則增為四個;為了同時兼顧對付空中與水面目標的能力,兩具方陣快砲移至較低的位置,分別位於艦首甲板 右側以及艦尾左側的延伸平台上,原本安裝方陣的艦島前、後平台則改設大型半球狀天線。左舷前、後段各設有一個延伸平台,安裝了若干球型天線。由於「短飛彈用系統三型」已經改為搜索、照明天線分離設計,這點也反映在這幅16DDH想像圖中。此幅16DDH電腦繪圖中,艦尾的兩個開口則是日本自製「曳航具四型」拖曳式魚雷反制系統的施放口。艦島與桅杆上其他裝備包括:與美軍共通的USC-42衛星通訊系統、配合SH-60K的新型ORQ-1C直昇機資料鏈,以及同樣是首度出現的OPS-20C平面搜索雷達。而2007年5月號的世界艦船雜誌再度公布16DDH的電腦繪圖,與2005年12月號可說是一模一樣,唯艦尾的MK-41垂直發射器「似乎」稍稍向中線移動了一點 ,這就是16DDH的最終面貌。
日向級主要諸元
兩艘16DDH由石川島播磨橫濱廠承造,首艦(DDH-181)於2006年5月11日開工 ,2007年8月23日下水,命名為日向號,造價472億日圓,2008年8月完工並進行為時半年左右的試航,預計於2009年3月成軍;至於二號艦(DDH-182)的進度約晚兩年,預計於2011年成軍。值得一提的是,日向號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成立以來第一次恢復古國名的命名規則。 原本兩艘日向級是用來取代最老舊的兩艘榛名級直昇機驅逐艦,然而在2007年12月14日,海自第一護衛群旗艦──白根號(DDH-143)直昇機驅逐艦戰情室失火焚燬的意外,由於白根號年事已高,修復作業並不划算,因此日本海自決定將之提前除役,這使得原本用來取代榛名號的日向號勢必得用來取代白根號,這將導致榛名級的汰換受到延誤,不僅使榛名級的役期得進一步延長,而且也使日本必須提前考慮增加日向級的數量來汰換榛名級。
日向級的作戰系統相當先進並且高度整合化,並且擁有優秀的資訊傳輸能力以符合未來各軍種、載具之間「聯網作戰」的趨勢。動力系統方面,日向級將採用由四具LM-2500燃氣渦輪組成的COGAG形式,採用雙軸推進,極速是達傳統起降航艦水準的30節,航速20節時續航力達6000海浬 。艦體兩側各有一條穩定鰭片與兩個穩定翼面,穩定翼分別位於鰭片前、後方。由於艦上各系統高度自動化,日向級雖然滿載排水量高達17000ton之譜 ,幾乎是白根級的兩倍半,但是艦上僅編制347名人員,而噸位只有日向級一半的白根級卻需要370人之多。
航空機方面,日向級標準配置的官方數字依舊為3架反潛直昇機 加上1架大型掃雷/運輸直昇機,不過近年防衛廳已經不再遮遮掩掩,公開「承認」日向級最多可搭載11架自衛隊的各型直昇機 ,而且全部均能收容於長達125m的下甲板機庫;至於飛行甲板則有四個起降點,能同時操作4架直昇機。日向級的主力機種將是SH-60K反潛直昇機 ,係由海自原有的SH-60J大幅改良而成,主要改進包括機體延長、換裝新的四葉片複合材料螺旋槳、新型主/被動吊放式聲納、新的戰術資料處理與顯示系統、包括電子支援裝置與誘餌投射器的整合式機載電子戰自衛系統、FLIR、高解析度的逆合成孔徑雷達等新裝備,武裝包括新式的97式魚雷、反潛炸彈、輕型反艦飛彈或者機槍莢艙等,能執行反潛或反水面任務。掃雷/運輸直昇機則是日本 在2000年代向英國、義大利奧古斯塔.偉斯特蘭(Agusta Westland)公司採購、並授權日本川崎重工組裝的MCH-101,係合 該公司EH-101重型直昇機的掃雷衍生型 (有配備機尾跳板艙門),取代日本海自現役的MH-53E掃雷直昇機以及S-61運輸直昇機隊,作為空中掃雷、運輸以及南極作業之用。日本在2003年與奧古斯塔.偉斯特蘭簽約購買14架MCH-101,機體結構與重要組件由奧古斯塔.偉斯特蘭建造,完成後運至川崎重工在歧埠設立的生產線進行總裝,首架於2003年初交付海上自衛隊,比預定時程提前三星期。除了海自的機型外, 日向級也能 供航空自衛隊的UH-60J救難直昇機與陸上自衛隊UH-60JA通用直昇機進行操作 ,這將大幅強化日本自衛隊進行低強度維和作戰或人道救援行動的聯合任務能力,並使日向級成為這類行動的中樞平台。由於日向級的甲板強度容許超過30ton的MH-53E直昇機起降,理論上 日向級要操作同為30ton級的美製MV-22傾斜旋翼機 或20ton級的F-35B聯合戰術打擊機也不成問題。因此,日向級本身配置的直昇機或許不多,但必要時可容納護衛群中其他通用驅逐艦的艦載直昇機,將大大增加艦隊的運作彈性(至少 日向級對直昇機的保修能力絕對超過通用驅逐艦)。值得注意的是,日向級的飛行甲板尺寸(長195m,寬40m)超過英國無敵級、義大利加里波底號、西班牙亞斯都利亞親王號等歐洲輕型STOVL航艦。
關於日向級是否有操作STOVL戰機的潛力, 日本防衛廳曾宣稱此種艦艇是純粹的直昇機母艦,甲板不能承受STOVL戰機的噴流,也沒有滑跳甲板,不過真實的設計就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 。就艦體尺寸與甲板強度而言,日向級的確有搭載STOVL機種的潛力,就取決於飛行甲板是否經過對發動機熱焰的強化 ,以及艦上是否能容納配套的後勤支援設施,以及是否有足夠的彈藥、料件、燃油儲存空間;不過直到目前為止,日本還沒有任何自美國引進F-35B STOVL戰機的跡象 。依照現階段海上自衛隊的任務架構與活動範圍,日本空自、海自位於本土、離島的陸基航空兵力,外加美國在此區域的海空兵力,已能在海自艦隊的作業範圍內提供充足的奧援;而海自現有艦艇的防空能力(以神盾艦艇為主力),也能有效擔負現階段的艦隊防空自衛以及海外低強度維和行動的需求,因此目前海自並無任何引進STOVL輕型航艦的迫切需求。
由於身為具有艦隊旗艦功能的DDH,日向級將配備最先進的戰情處理系統與指管通情電監偵(C4ISR)裝備。日向級的作戰中樞為日本新近開發的先進技術戰鬥系統(Advance Technology Combat System,ATECS),大量採用現有商用組件技術以降低成本並方便升級,例如使用美國授權日本生產的新一代UYQ-70先進顯控系統(內建運算處理能力)系列中OJ-791指揮決策顯控台(Command and Decision Console ,C&D)、OJ-721次世代周邊(Next Generation Peripheral,NGP)等兩種顯控工作站,兩者均包含20吋LCD平面顯示器,另外也可能使用新型MEV運算單元以及次世代工作站(Next Generation Workstation,NGS)等周邊裝備。ATECS包含先進戰鬥指揮系統(Advanced Combat Direction System,ACDS)、FCS-3改、反潛情報處理系統(Anti Submarine Warfare Computing System,ASWCS)、電子戰管制系統(Electronic Warfare Control System,EWCS)等四個主要部分,以ACDS為核心,連結其他三個部分以及艦上各種雷達、射控、電子戰系統以及武裝,進行防空、反水面、反潛以及電子作戰;而前述ATECS的四個主要部分之間以光相網路連結,再經由採用民間TCP/IP網路協定的艦內廣域網路(Ship Wide Area Network,SWAN)連接艦上其他偵測、武裝等次系統。ASWCS整合了各型艦載聲納,並提供數據給各項反潛武器以及魚雷反制系統。此外, 日向級將配備先進的衛星通訊與資料鏈網路系統,以實現與美軍相同的三軍聯合作戰能力,此外也可能具備美國海軍近年來研發的聯合接戰能力(CEC)。
防空方面, 日向級的主要 對空偵測/射控裝備為日本三菱電子精心研發的FCS-3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目前日本海自官方將之稱為「短飛彈用系統三型」 ,負責對空搜索/追蹤以及艦上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的照射導控。由於日本海自實驗艦一文已有關於FCS-3的介紹,在此便不予贅述。日向級的艦尾配置兩組八聯裝MK-41 VLS,其中四管用於裝填裝填16發4枚一管的ESSM短程防空飛彈,其餘則填入12枚VLA垂直發射反潛火箭 ;而在垂直發射器的左邊,還裝有一組獨立的再裝填裝置。除了硬殺手段外,日向級還配備Type-1電子戰系統,包括四具MK-36 SRBOC六聯裝干擾彈發射器,安裝在兩舷各一的延伸平台上,每個平台各裝二具;此外,艦上還設有曳航具四型魚雷反制系統。反潛方面, 日向級的艦首設有日本新開發的OQS-21大型低頻聲納 ,該聲納由正面圓柱狀陣列與側面平面陣列所組成 ,整個音鼓長度高達40m,聽音距離與淺水域操作能力勝過現役的聲納系統。與FCS-3一樣,OQS-21同樣也已在飛鳥號試驗艦上測試多年了。由於任務性質使然, 日向級並未配備拖曳陣列聲納系統。除了以反潛直昇機投擲武器外,日向級本身也配備 了兩組三聯裝HOS-303魚雷發射器(安裝於艦體後段兩側的艙門內),除了MK-46Mod5魚雷外,還可發射日本自製的新型97式反潛魚雷(詳見村雨/高波級一文)。最初 日向級預定配備 自行開發的「日本版VLA」,其戰鬥部換為97式魚雷,有效射程較搭載MK-46魚雷的美國原裝VLA的10km大幅增至18km;不過爾後為了節省成本 ,日本版VLA遂遭到取消,還是採用美國原裝的VLA。此外,艦上SH-60K直昇機也 以97式魚雷做為武裝。日本海自目前還在開發更新一代的GRX-X型324mm輕型魚雷,採用最先進的聲納尋標技術,無論是搜索距離、精確度與對抗淺海雜波的能力都將進一步提升,服役後自然會用於包括 日向級在內的各型日本艦艇上。GR-X的測試工作於2007年初展開,並進行至2009年。 為了遂行近接防禦,日向級還設有四挺12.7mm機槍,左右舷各裝兩挺,其中位於右舷的兩挺分別安裝於艦島前、後方的甲板上,左側的兩挺則分別設置於左舷前、後段各一的延伸平台上。
即便日向級不搭載STOVL戰鬥機,但艦上完整的直昇機補保能力與指管通情能力,已經使日本海上自衛隊獲得突破性的進步;在將來日本自衛隊的國內外派遣任務(國際維和、人道救災、撤僑、離島奪回等)中, 日向級將能成為跨軍種的聯合指揮平台,並滿足屆時大批直昇機頻繁起降調度的需求(目前的榛名級、白根級皆完全無法勝任;大隅級雖然擁有較大的直昇機停放空間,但欠缺直昇機降落後的補保能力)。只要後勤補保、人員借調做好並增設適當裝備, 日向級也可供其陸上自衛隊的直昇機起降調度,這使日本海自在這類任務的地位從現行的運輸者與火力支援者,一躍成為整個聯合行動的中樞。總之,在 日向級加入後,整個日本自衛隊的對外任務能力將因此大幅增加,在類似的場合將更為活躍,進而使日本的國際影響力向前邁進。
雖然近年來日本自衛隊經常有派兵參與國際人道救援/維持和平任務的機會,使得海自的遠程運輸業務量大增,不過由於這類任務主要是由三艘大隅級戰車登陸艦來承擔,所以 日向級並未如義大利加富爾號(MM Cavour)輕型航艦或挪威阿布沙龍級(Absalon class)般,還額外在艦內設置車輛甲板等載運空間設施。這顯示日本的造艦哲學仍然本於實際需求,而不是盲目跟從近年歐亞國家流行的「All in One」哲學,盡可能集各種功能於一身來強化「任務彈性」:別忘了,日向級的原始目的是要取代海自現役的直昇機驅逐艦,故任務主軸還是以反潛為主的高強度正規作戰,如果艦上多了一些只有在對外任務才用得到的空間設施如車輛甲板甚至塢穴,在日常任務中就會顯得累贅冗餘,甚至拖累了航速、運動性等正規作戰必備的能力。考量到除對外任務場合之外,日本海自在平日仍必須在寬廣的西太平洋上面對強大潛在對手(中共)的正規海空武力威脅,這與近年歐洲國家海軍除了基本防務之外幾乎只剩對外投射需求的情況大不相同,因此 日向級與大隅級這種適度分工而不強求集結全能於一身的搭配,更符合日本的國情與實際需求。在未來日本自衛隊的海外維和任務中,日向級與大隅級將合力構成海上投射的中樞,由 日向級提供直昇機載運與維修能量,而車輛與兩棲登陸載具的操作則交給大隅級。
 
結語
總而言之,日向級使日本長久以來夢寐以求的直昇機航艦終於成真;而除了日向級之外, 還曾有消息指出日本正在研究建造兩艘四、五萬噸級、貨真價實不折不扣的傳統起降核子動力航空母艦。往近一點看,日本防衛廳在2004年提出的新防衛大綱中,將取消現行自衛隊武裝的上限,以因應未來可能的擴軍行動。以目前日本的造艦實力與經濟能力,不建造航空母艦並非不能,只是 沒有迫切的實際需求,加上政治考量而有所不為。中共對於日本近年來大肆擴充軍備並推行遠洋積極防禦的舉動十分在意,尤其是一些日本希望求得航空母艦的企圖更是觸動了中共敏感的神經,因為這代表日本海軍更進一步的遠洋化,與美國聯合起來鞏固西太平洋制海權,這自然對中共海軍十分不利。更有甚者,美國一向反對日本建造航艦的態度是否改變了?美國是否有意將日本扶植為西太平洋海上霸權?抑或「大日本帝國」、「聯合艦隊」要回來了?
由於過去慘痛的歷史、日本與鄰近國家的民族性、鄰國無限上綱的追討、日本政府對歷史一再迴避的態度以及右派龐大的勢力,造成了鄰國繼續痛批、日本繼續埋頭做事的惡性循環:由於日本政府始終沒有正視這個問題,鄰國經常過度敏感,日本自衛隊任何的 提升與擴張的舉動一律解讀為「軍國主義復甦」;而一直處於被壓抑狀態的日本除了「保持原狀、假裝沒聽到、以不變應萬變」(所以建造航空母艦的舉動一直遮遮掩掩)之餘,內心的反動與不滿也可想而知,偶爾就會有一兩個人「語出驚人」(例如只要日本有心,隨時能變成核武強國等),然後再度引發鄰國反彈 。偏偏近年走向片面主義的美國又企圖大力拉拔日本的地位,以抒解近年國際間反美聲浪高漲導致美國陣營的日漸孤立(同時也有意藉由日本來圍堵中共的擴張),而對照美國近年幾乎不顧一切無條件支持以色列的態度,顯然在處理與中、日、台相關的議題上將基於自身利益而一面倒向日本,絕不會考慮到中日歷史情結這類與美國無關的細節(例如數年前美國宣布將釣魚台「歸還」日本即是一例),這些外來因素將間接導致中日關係進一步惡化 。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去,只會繼續消蝕互信、使彼此關係繼續低迷,對各國的利益、地區穩定絕對只有壞處。此外,日本與中共、南韓都有若干歷史造成的領土(島嶼)歸屬與海洋資源糾紛,這些實質利益衝突點在民族情緒的激盪下,都可能是引發西太平洋地區危機的導火線。
其實,現在的國際局勢跟第二次世界大戰截然不同,日本幾乎完全不可能走回軍國主義的老路;而以日本的經濟與軍事實力,是絕對有資格成為 維持西太平洋區域穩定的一股重要力量 。現今日本影響力擴張之所以令亞洲鄰國不滿,大半都要歸咎於過去舊日本帝國時代造的孽;而在沒有這種歷史情結包袱的國家眼裡,現代的日本往往是個形象不差的「乖寶寶」。反倒是昔日被侵略的中國大陸,近年來積極更新武器裝備,意圖打破美日力量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優勢,成為另一區域強權,並且有收回台灣等明確的擴張目標;加上其作風往往專斷獨行 、刻意炒作民族主義、思維模式與性情捉摸不定,軍事政策透明度極低,在亞洲鄰國眼中才是實質上未來幾十年內亞太地區局勢的最大不穩定因子。不過說穿了, 這種「反日情結」的基礎主要是建築在情感層面,中短期內日本並沒有重建/擴張武力到實質上危害周邊地區安危的地步 ;而在領土歸屬與資源等牽涉實際利益的爭議 上,其實任何地緣相近的臨海國家都可能會產生這類摩擦,而歷史因素則壓縮了中國與日本進一步理性談判的空間。即便如此,短期內中共與日本之間的海域、領土與資源糾紛仍可透過對話來緩和,還不至於到非兵戎相見不可的地步。
由於領土資源劃分較無模糊空間,因此若要尋求中日雙方的和緩,先從無形的情感層面著手較為適宜,而由於一切仇恨的起源來自於當年日本的武力侵略,因此這方面必須由日本採取主動才能根本解決(日本與南韓的類似糾紛也一樣)。在短期內,最好的情況就是日本在歷史教材以及靖國神社等攸關情感而非實質利益的議題上主動釋出善意 與讓步,緩和鄰國的情緒,並加強與鄰國(尤其是中共)的相關交流來取得互信 ,建立良性互動,而不是單方面地採取敵視、漠視、模糊焦點或一味地做出會刺激對手的小動作(特別是針對神經敏感、易受傷反彈的中共)。唯有安撫了中共、韓國等鄰國在心理上的情緒,才能為釣魚台主權、東海油田等攸關亞太周邊穩定的議題營造良好談判氣氛,對於日本爭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修改憲法乃至於「國家/軍隊正常化」等議題上也能緩和鄰國的反彈 ;否則,昔日曾被日本侵略的亞洲鄰國只要串連行動就能阻撓日本國際地位的進展,而日本也只能繼續當美國的跟班才能免於被孤立。近年中共、南韓實力日漸成長,早已不再是20世紀初期讓日本予取予求的狀態,因此在實質地位上較為優越的日本必須展現更大的誠意,稍稍放下身段來化解與鄰國的心結,而不是在自身地位較為優越以及有美國當靠山的心態下片面獨斷獨行, 進而使仇恨繼續在幾個當事國之間繁衍傳承。 總而言之,最終日本還是得坦然面對過去的歷史,畢竟解鈴還須繫鈴人啊!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14:50

峰雲級反潛驅逐艦

峰雲級的首艦峰雲號(DDK-117)。峰雲級衍生自山雲級反潛驅逐艦,主要變革為搭載DASH無人反潛直昇機。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峰雲級驅逐艦/日本

(Minegumo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DK-116
──三井重工玉野廠
DDK-117
──浦賀重工
DDK-118──舞鶴重工
尺寸(公尺)
長113.9 寬11.8 吃水4
排水量(ton)
標準2100(DDK-116、117)/2200(DDK-118)
滿載27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12UEV30/40N柴油機*6

2160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27
乘員
220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11B/C 2D對空搜索雷達*1

OPS-17 平面搜索雷達*1
NOLR-5/6 電子支援系統*1

聲納
OQS-3A 主/被動艦首聲納*1

SQS-35(J) 可變深度聲納*1(裝備於DDK-118)
射控/作戰系統
FCS-2-12B射控雷達

SPG-34射控雷達 (裝備於DDK-118)

FCS-1射控雷達
艦載武裝
雙聯裝MK-33 76mm 50倍徑艦砲*2 (裝備於DDK-116、117)

OTO 76mm62倍徑艦砲*2
(裝備於DDK-118)
四聯裝 71式375mm反潛刺蝟砲*1
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1978年取消QH-50D無人反潛直昇機後加裝)

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4/46魚雷)
艦載機
QH-50D無人反潛直昇機*1(1978年取消)
姊妹艦
共三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DDK-116 峰雲(Minegumo)
1967/12/16
1968/8/31
1999/3/18
DDK-117 夏雲(Natsugumo)
1968/7/25
1969/4/25
1999/3/18
TV-3511 ex DDK-118 叢雲(Murakumo)
1969/11/15
1970/8/21
2000/6/13
1999年轉為訓練艦,更改編號為TV-3511
 
山雲級反潛驅逐艦尚未建造完畢之際,日本海自便建造了三艘衍生自山雲級峰雲級反潛驅逐艦。由於峰雲級的編號與山雲級採用同一順序,導致三艘峰雲級的序號將山雲級的前三艘與後三艘斷開。與山雲級相同,峰雲級也使用天文地理名的「雲部」來命名。
峰雲級的排水量、艦體基本設計、動力系統、作戰裝備都與山雲級大同小異。兩者間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峰雲級的初始設計中並未配備ASROC反潛火箭(其餘武裝都與山雲級相同),而在艦尾增設小型直昇機庫與直昇機飛行甲板,以操作日本在1968年向美國採購的QH-50D無人反潛直昇機(DASH)(日本共採購14架),此外峰雲級以一座較大的煙囪取代山雲級的兩支煙囪(因為峰雲級不用在艦體中央安裝ASROC)。另外,峰雲級的電子系統也較山雲級更為進步。
但是DASH很快就被證明是種不切實際的失敗產物,顯然當時的技術不足以讓一架遙控的無人反潛飛行載具實用化。首先,DASH必須在母艦的水平線之內作業才能進行遙控,缺乏超視距反潛能力,此外在天候不良或黑夜就無法運作。更重要的是,小巧的QH-50無法攜帶足夠的偵測裝備,去偵測日益精良的蘇聯潛艦;此外,QH-50的可靠度也不夠,失事率過高。所以DASH的後續研發在1970年11月被美國取消,並陸續自海軍中除役。由於美國QH-50已經停產,零件來源斷炊導致維修困難,日本海自的DASH也在1977年正式除役。
QH-50D廢止後,峰雲級艦尾的迷你機庫與飛行甲板成了廢物。由於這些配備都是專為羽量級的QH-50D設計的,根本無法改用更大更重的有人駕駛反潛直昇機;而峰雲級的艦體也不夠大,不可能像美製諾克斯級(Knox class)巡防艦一樣將原先供QH-50D使用的迷你機庫改裝為伸縮機庫,硬塞一架SH-2海妖反潛直昇機(而且日本也沒有引進SH-2)。於是日本海自以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取代峰雲級原本用於操作QH-50D的空間,這使得峰雲級的武裝變得與山雲級一模一樣。最後一艘本級艦叢雲號(DDK-118)的機庫更是直接被拆了。
叢雲號在裝備上較前兩艘本級艦有許多改良,其中最主要的不同乃以兩門全自動化的新式OTO 76mm快砲取代顯得過時的MK-33 76mm艦砲。山雲級峰雲級是日本海自最後的「反潛驅逐艦」 (DDK),此後日本海自除了直昇機驅逐艦(DDH)與專司防空的飛彈驅逐艦(DDG)仍獨立歸類之外,DD(驅逐艦)、DDK與DDA(通用驅逐艦)由於功能大致重疊(反潛與反水面),因此統一歸類為DD,而習慣上仍稱為「泛用驅逐艦」或「通用驅逐艦」。
第三艘本級艦叢雲號在1985年3月27日取代原本的旗艦秋月號(DD-161),成為日本海自護衛艦隊的第二代旗艦,直到1998年3月16日才將此一地位交棒給太刀風號(DDG-168)飛彈驅逐艦。前兩艘本級艦峰雲號(DDK-116)夏雲號(DDK-117)在1999年除役,而叢雲號也於該年轉為訓練艦,更改編號為TV-3512。不過叢雲號只做了一年訓練艦,便於2000年6月13日除役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15:19

山雲級反潛驅逐艦



山雲級的最後一艘夕雲號(DDK-121)。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山雲級反潛驅逐艦/日本(Yamagumo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DK-113
119∼121
──住友重工浦賀廠
DDK-114
──浦賀重工
DDK-115──舞鶴重工
尺寸(公尺)
長114.9 寬11.8 吃水4
排水量(ton)
標準2150 滿載31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12UEV30/40N柴油機*6

2160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27
乘員
最初:220
改裝成訓練艦者:130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11B/C 2D對空搜索雷達*1

OPS-17 平面搜索雷達*1
NOLR-5/6 電子支援系統*1

聲納
SQS-23 主/被動艦首聲納*1
(裝備於DDK-113∼DDK-115)
OQS-3A 主/被動艦首聲納*1
(裝備於DDK-119∼DDK-121)
SQS-35(J) 可變深度聲納*1(裝備於DDK-120、DDK-121)
射控/作戰系統
SPG-34射控雷達 (裝備於DDK-113∼DDK-115)

SPG-35射控雷達*2
(裝備於DDK-119∼DDK-121) GFCS-1艦砲射控系統 (裝備於DDK-113∼DDK-115) GFCS-2艦砲射控系統 (裝備於DDK-120、DDK-121)
艦載武裝
雙聯裝MK-33
76mm 50倍徑艦砲*2
四聯裝71式375mm反潛刺蝟砲*1
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4/46魚雷)
艦載機

姊妹艦
共六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DDK-113 山雲(Yamagumo)
1965/2/27
1966/1/29
1995/8/1
DDK-114 捲雲(Makigumo)
1965/7/26
1966/3/19
1995/8/1
DDK-115 朝雲(Asagumo)
1966/11/25
1967/8/29
1998/3/24
TV-3512(ex DDK-119)
青雲(Aokumo)
 

1972/3/30
1972/11/25
2003/6/13
1999年改為訓練艦,舷號TV-3512
TV-3514(ex DDK-120) 秋雲(Agigumo)
1973/10/23
1974/7/24
2005/2/16
2000年改為訓練艦,舷號TV-3514
DDK-121 夕雲(Yugumo)
1977/5/31
1978/3/24
2005/6/17
主要資料、數據來源:全球防衛雜誌198期──「海上自衛隊艦艇介紹」。
日本海上自衛隊從1952年成立以來,就把反潛視為第一要務。因此,從1950年代日本恢復造艦起,推出的作戰艦艇都十分側重反潛功能。日本海自對反潛的重視反映在其艦艇分類上,特地從驅逐艦(DD)中分出一種名為「反潛驅逐艦」(DDK)的分枝;而本文介紹的山雲級,就是1960年代中期日本海自建造的一種反潛驅逐艦。山雲級以日本帝國海軍時代用於驅逐艦的「天文地理名」中的「雲部」來命名,其尺寸與排水量與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的佛來契級驅逐艦類似。在當時,山雲級是日本海自最先進的驅逐艦,率先採用多項海自艦艇先前不具備的技術,如飛剪式艦首、艦底固定式聲納、艦體穩定鰭、艦首主錨等,均被日本海自往後建造的艦艇沿用至今。本級艦的動力系統為六具三菱的12UEV30/40N柴油機,與當時主流的蒸汽渦輪系統相比,山雲級的內燃機動力系統不僅體積、重量較小,安全性、反應速度也比較高,惟輸出功率較低,使本級艦的航速僅有27節。
山雲級擁有當年最先進的反潛裝備,是日本海自第一種配備美製ASROC反潛火箭的艦艇。山雲級艦身中段兩個煙囪之間安裝一座74式八聯裝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美製八聯裝MK-112 ASROC發射器的日本版),提供本級艦中長程反潛火力,除發射器內的八枚之外無備用彈;近程反潛武器則包括兩組三聯裝68式324mm魚雷發射器(美製三聯裝MK-32魚雷發射器的日本版),以及位於艦首B砲位的一具瑞典波佛斯公司授權日本生產的四聯裝71式375mm反潛刺蝟砲,此種老式的反潛武器乃以火箭推進彈藥攻擊敵方潛艦,最大射程約1.6km。聲納方面,山雲級配備美製SQS-23或NEC廠的OQS-3A艦體聲納,最後兩艘本級艦秋雲(DDK-120)夕雲(DDK-121)則進一步加裝美國授權日本EDO廠生產的SQS-35(J)可變深度聲納。除了上述的反潛武裝外,本級艦其餘的武裝就只有分別位於艦首、艦尾的兩具雙聯裝美製MK-33 76mm快砲砲塔,射速45~50發/分。稍後日本在1960年代後期繼續建造了三艘改良自山雲級峰雲級(DDK-116~118)反潛驅逐艦,主要的不同在於捨棄ASROC,加裝迷你的機庫與直昇機甲板以操作美國當時研發的DASH無人反潛直昇機,成為日本海自第一種配備反潛直昇機的艦艇。
從1995年起,日漸老化的山雲級開始除役,其中青雲(TV-3512 ex DDK-119)秋雲(TV-3514 ex DDK-120)則分別在1999、2000年被改裝為專職的訓練艦,擔任日本海自十分重視的訓練工作,發揮服役末期的剩餘價值。轉為訓練艦時,青雲秋雲在硬體上最主要的變更乃將第二個煙囪後方的上層構造物改為實習教室。由於不需擔負戰備,青雲秋雲的乘員編制由原來220人減為130人,多出來的90個舖位便用來容納接受訓練的實習學員。 日本海自非常重視訓練工作,其常規編制內固定擁有一支專職的訓練艦隊,並直屬於日本防衛廳的海上幕僚監部(相當於我國的海軍總部)。其訓練艦並非臨時由一般作戰艦艇兼差,而是擁有專屬分類代號的專職艦艇。平時訓練艦隊可讓海自新進學員熟悉海上生活與步調,並與將來正式的軍旅生涯接軌;一旦進入戰爭狀態,這些專職訓練艦也能快速轉換為作戰艦艇,投入作戰任務。海自訓練艦隊的主要艦艇來源為從第一線退下來的高齡舊型作戰艦艇,並以一艘專為訓練工作而建造的訓練艦作為訓練艦隊旗艦。
青雲與秋雲號分別在2003年6月與2005年2月除役,而山雲級的最後殘存艦──降編入地方隊的夕雲號(DDK-121)則在2005年6月除役,不僅意味著山雲級走入歷史,也代表反潛驅逐艦(DDK)這個艦種自此從海上自衛隊的陣容中消失。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16:18

高月級驅逐艦

高月級首艦高月號(DDA-164),此為現代化改良後之面貌,艦尾MK-42艦砲與DASH直昇機庫已被新武器取代。

高月級四號艦花月號(DDA-167),在服役期間始終維持原始面貌,並未增添新武器。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高月級驅逐艦/日本(Takatsuki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DA-164
166
──石川島播磨重工東京廠
DDA-165167──三菱重工長崎廠
尺寸(公尺)
長136 寬13.4 吃水4.5
排水量(ton)
標準3050(初始)/3250(改良後)
動力系統/軸馬力
Mitsubishi Westinghouse鍋爐*2
蒸汽渦輪*2/6000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31
續航力(海浬)
7000/20節
乘員
260
偵測/電子戰系統
Melco OPS-11B-Y 2D對空搜索雷達*1

JRC
OPS-17 平面搜索雷達*1
Fujitsu OLT-3電子反制裝置
NEC NOLR-6C電子支援裝置
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2

聲納
Sangamo OQS-3主/被動中頻艦首聲納*1
AN/SQS-35(J)中頻變深聲納(VDS)*1(DDA-164、165在1980年代拆除)
EDO-NEC OQR-1 (AN/SQR-18A)被動拖曳陣列聲納*1(DDA-164、165,1980年代加裝)
射控/作戰系統
FCS 2-12B 飛彈射控雷達*1(DDA-164、165在1980年加裝)
GE Mk-56 GFCS艦砲射控系統(整合Mk-35射控雷達)*2(DDA-164、165在1980年代拆除其中一具)
艦載武裝
MK-42 127mm 54倍徑艦砲*2(DDA-164、165在1980年代)
四聯裝71式375mm刺蝟砲*1
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MK-15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1(DDA-165,1980年代加裝)
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DDA-164、165,1980年代加裝)
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魚雷)
八聯裝MK-29海麻雀點防禦防空飛彈發射器*1(IPDMS)(DDA-164、165,1980年代加裝)
艦載機
QH-50D無人反潛直昇機*1(1977年廢除)
姊妹艦
編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除役日期
DDA-164 高月(Takatsuki)
1969/1/7
1970/3/15
2002/8/16
DDA-165 菊月(Kikuzuki)
1970/3/25
1971/3/27
2003/11/6
DDA-166 望月(Mochizuki)
1971/3/15
1972/3/25
1999/3/19
DDA-167 花月(Nagatsuki)
1972/3/19
1973/2/12
1996/4/1
 
高月級是日本海自 繼三艘1800ton的村雨級(DDA-107~109,1959年竣工)之後所建造的第二代通用驅逐艦(DDA),具備反潛與反水面功能。在高月級之後,日本海自便將性質大致重疊的DD(驅逐艦)、反潛驅逐艦(DDK)與DDA統一歸類為DD(一般仍稱為「泛用驅逐艦」或「通用驅逐艦」),兼具反潛與反水面功能。
不若1960年代建造的峰雲級、天津風級飛彈驅逐艦等,高月級的上層結構設計逐漸擺脫了二次大戰時代的風格,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兩具煙囪/桅杆複合結構,與美國海軍在1960年代建造的李海級、貝克那普級飛彈巡防艦(1975年起改歸類為飛彈巡洋艦)有些類似。相較於採用柴油機的山雲級、峰雲級反潛驅逐艦,高月級仍使用較傳統的高壓蒸汽渦輪系統(由美國西屋公司授權日本三菱重工生產),能提供超過30節的最大航速,但也有著複雜笨重、危險性較高、啟動慢、需要編制更多人員等 先天限制。本級艦的電子裝備包括一具Melco OPS-11B-Y 2D對空搜索雷達、一具JRC OPS-17 平面搜索雷達、富士通(Fujitsu)的OLT-3電子反制裝置、NEC NOLR-6C電子支援裝置以及兩具美製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反潛偵測則依靠一具Sangamo的OQS-3主/被動中頻艦首聲納以及一具美製AN/SQS-35(J)中頻變深聲納(VDS),成為日本海自第一種配備VDS的反潛艦艇。
武裝方面,高月級服役之初 的武裝包括74式(美國授權日本生產的MK-112)ASROC八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瑞典Bofors授權日本生產的四聯裝71式375mm反潛刺蝟砲以及兩具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美國授權日本生產的MK-32),艦砲方面則由於要負擔較重的反水面任務,遂安裝兩門美製MK-42 127mm 54倍徑艦砲(首尾各一,各由一具GE的Mk-56艦砲射控系統導控),而非山雲級、峰雲級 等反潛驅逐艦的76mm快砲,是首艘配備MK-42艦砲的海自艦艇。除了艦載武裝外,最初高月級與峰雲級相同,在艦尾設有迷你直昇機庫與飛行甲板,能操作一架美國在1950年代發展的QH-50D無人反潛直昇機(DASH)。DASH是美國海軍首種配備於水面艦艇的反潛航空器,日本海自在1968年購入14架。但是DASH很快就被證明是種不切實際的失敗產物,不僅必須在母艦的水平線內作業才能進行遙控,缺乏超視距反潛能力,在天候不良或黑夜也無法運作。此外,小巧的QH-50無法攜帶足夠的偵測裝備,去偵測日益精良的蘇聯潛艦;而QH-50本身也面臨可靠度不佳的問題,失事率過高,所以DASH在1970年代初期便陸續自美國海軍除役,日本海自也由於DASH停產、零件來源斷炊導致維修困難,於1977年放棄此種遙控載具。
在1980年代,頭兩艘高月級陸續進行現代化改裝,增加許多新裝備,不僅強化其反潛偵搜能力,更使其首度擁有視距外反艦能力與有效的點防空自衛能力。高月號 (DDA-164)的改裝在1984至1985年之間進行,將艦尾MK-42艦砲以及與之搭配的MK-56射控系統拆除拆除,二號煙囪後方加裝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以EDO-NEC OQR-1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美國授權日本生產的SQR-18)取代原有的SQS-35變深聲納,DASH的機庫則被一具美製八聯裝MK-29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取代,並加裝一具負責導引海麻雀的FCS 2-12B 飛彈射控雷達。在1985至1986年,第二艘本級艦菊月號(DDA-165)進行與高月號相同的改良,此外還加裝一套美製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以及一套艦側穩定鰭。後兩艘本級艦並未進行類似的改裝,望月號 (DDA-166)於1995年轉為訓練艦,1999年除役,而花月號(DDA-167)則於1996年除役;至於經過改良的高月號與菊月號則在服役末期轉入舞鶴地方隊, 發揮最後的剩餘價值,兩艦分別於2002及2003年除役。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自在1970年代推出的太刀風級飛彈驅逐艦,其艦體基本設計便是由高月級放大改良而來。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16:45

初雪級驅逐艦



初雪級驅逐艦的松雪號(DD-130),是本級艦中改用鋼製上層結構的後期型。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初雪級驅逐艦/日本(Hatsuyuki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D-122
128132
──住友重工浦賀廠
DD-123129
──日立重工舞鶴廠
DD-124133
──三菱重工長崎廠
DD-125127130
──石川島播磨重工東京廠
DD-126131──三井重工玉野廠
尺寸(公尺)
長130 寬13.6 吃水4.1
排水量(ton)
標準2950(DD-122~128)/3050(DD-129~133)
滿載4000(DD-122~128)/4200(DD-129~133)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GOG

Kawasaki-Rolls Royce Olympus TM-3B燃氣渦輪*2/56780
Tyne RM-1C燃氣渦輪*2/1068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30
乘員
170~190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14B 2D對空搜索雷達*1

OPS-18 平面搜索雷達*1
NOLQ-6C 電子反制裝置
OLR-9B 電子支援裝置
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2

聲納
OQS-4A 主/被動艦首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OYQ-5作戰資料系統

FCS-2-12A 飛彈射控雷達*1

FCS-2-2.5 1A 射控雷達*2
艦載武裝
OTO 76mm 62倍徑快砲*1
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MK-15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四聯裝SSM-1B/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

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2
(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八聯裝MK-29海麻雀點防禦防空飛彈發射器*1(IPDMS)
艦載機
HSS-2B/SH-60J反潛直昇機*1
姊妹艦
共12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DD-122 初雪(Hatsuyuki)
1980/11/7
1982/3/23
DD-123 白雪(Shirayuki)
1981/8/4
1983/2/8
DD-124 峰雲(Mineyuki)
1982/10/19
1984/1/26
DD-125 澤雪(Sawayuki)
1982/6/21
1984/2/15
DD-126 濱雪(Hamayuki)
1982/5/27
1983/11/18
DD-127 磯雪(Isoyuki)
1983/9/19
1985/1/23
DD-128 春雪(Haruyuki)
1983/9/6
1985/3/14
DD-129 山雪(Yamayuki)
1984/7/10
1985/12/3
DD-130 松雪(Matsuyuki)
1984/10/25
1986/3/19
DD-131 瀨戶雪(Setoyuki)
1985/7/3
1986/12/11
DD-132 朝雪(Asayuki)
1985/10/16
1987/2/20
TV-3513(ex DD-133) 島雪(Shimmayuki)
1986/1/29
1987/2/17招和62
1998年3月18日改為訓練艦,更改編號為TV-3513
 
1980年代出現的初雪級是日本海自 將DD(驅逐艦)、DDK(反潛驅逐艦)及DDA(通用驅逐艦)統一為DD(仍稱為通用驅逐艦)後建造的第一種通用驅逐艦 ,也是日本海自為組建「八八艦隊」(由1985至1991年共組建了四個)而大量建造的第一批骨幹艦艇,堪稱日本海自發展史以及艦艇技術的新里程碑。在1960年代之前,日本海自的山雲級、峰雲級等反潛驅逐艦(DDK)都是相當純粹的反潛艦艇,艦上的武裝除了反潛武器之外就只有口徑較小的76mm艦砲,執行其他任務的能力相當有限。從日本於1967年推出的高月級驅逐艦起,日本海自除了直昇機驅逐艦(DDH)之外的大型反潛艦艇便朝著「通用驅逐艦」的方向發展,除了反潛以外能執行巡邏、反水面等多種任務,而不再只是「反潛驅逐艦」。但是高月級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準,完工之初在裝備上除了擁有日本海自第一種自動化戰術資料處理系統(NYYA-1型)以及五吋艦砲之外,與先前的反潛驅逐艦並無太大差異。而1980年代出現的初雪級就擁有更加先進的裝備以及完整而全面的作戰能力,艦上的武裝除了ASROC反潛火箭、魚雷發射器、五吋艦砲之外,還包括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以及MK-15近迫武器系統、魚叉反艦飛彈,能有效地遂行長距離反艦與點防空自衛等任務;至於其前輩高月級到了1980年代才追加上述新型防空與反艦武器。初雪級另一個相當重要的改進是設置大型機庫與直昇機甲板,能操作大型反潛直昇機。
初雪級外型上最大的特色在於艦橋較煙囪與直昇機庫低矮,而且直昇機甲板較艦尾甲板高出一級,看起來不太自然,而且在艦尾艦體上方加蓋一層飛行甲板的強度較低;而艦尾最末端還繼續下降一層來裝設拖曳陣列聲納,以避免擋到艦尾海麻雀飛彈發射器。此外,一些武裝的布置不盡理想:兩組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分別安置於煙囪左右側各一、高出船舷的平台上(平台底下就是安裝魚雷發射器的地方),發射口指向斜前方,這種勉強的布置彷彿是沒有預留適當的空間,只好在魚雷管上方搭個台子來硬塞;MK-29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位於艦尾末端的最低位置,緊鄰於前的則是高出艦尾的直昇機甲板,使其射界不盡理想;兩座MK-15 CIWS分別位於艦橋後方的左右兩側,使其在艦首與艦尾方向出現射擊死角(艦尾方向的死角較大)。上述問題或多或少都出現在同時期的日本海自艦艇上,一直到1990年代出現的金剛級、村雨級等新一代驅逐艦才獲得全面的改善。
初雪級擁有許多當時一流的先進科技,是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全燃氣渦輪動力系統的 主力作戰艦艇(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燃氣渦輪主機的是第二線的石狩級護航驅逐艦,但是該級艦的動力系統為複合柴油機與燃氣渦輪)。燃氣渦輪的優點是反應靈敏、加速快且出力大,能在數十秒內由完全靜止直接加速至最大功率輸出 ,不需要暖機就能即開即走。相較於燃氣渦輪,蒸汽渦輪就顯得龐大笨重、危險、維護困難、浪費人力, 而且從點爐到能夠航行需要很長的暖機時間,因此不能隨時任意啟動或熄火;而柴油機的出力、加速性能與肅靜性也明顯不如燃氣渦輪。初雪級的動力系統為複合燃氣渦輪或燃氣渦輪(COGOG),採用英製主機,包括兩具功率較小的Tyne RM-1C巡航用燃氣渦輪與兩具功率較大的TM-3B(由Rolls Royce授權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生產)高速用燃氣渦輪,分為兩組,每組各一具RM-1C與一具TM-3B,分別帶動一個推進器,巡航時僅使用RM-1C,高速時則使用TM-3B。為了降低輪機產生的噪音與震動,本級艦的動力系統安裝於彈性基座上,輪機艙的艙壁上則敷設隔音用的橡膠層。初雪級僅設有一個輪機艙,四具燃氣渦輪與相關的機械、減速齒輪都集中於此,對於抵抗戰損較為不利。相較於日本以往的艦艇,初雪級無論是操作上或武裝運作的自動化程度都大幅提升。
初雪級的戰鬥系統為OYQ-5(又名TDS-3),除了初雪級外也用於經過1984至1986年FRAM改良後的高月號與菊月號等兩艘高月級通用驅逐艦上。OYQ-4以一部UYK-20中型電腦為核心,配備四至五具UYA-4/OJ-194B顯控台以及一具WCP-1A武器控制台,此外還有用於反潛與武器射控的顯控台;通訊部分,OYQ-5僅整合可接收資料的美製Link-14資料鏈,而不包括兼具接收/發送能力的Link-11。從初雪級開始,日本海自新造艦艇的戰情中心(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CIC)移至艦體內部(先前艦艇的CIC位於艦橋),以降低CIC被擊毀的機率。服役之初,初雪級採用美國授權日本生產的HSS-2B(即SH-3)海王反潛直昇機,後來則換裝為SH-60J。初雪級的直昇機甲板配備加拿大研發的RAST輔助降落系統,使得本級艦在較惡劣的海象中仍能讓直昇機起降。此外,初雪級的電子戰能力較其前輩有了相當大的進步。
如同1980年代之前的作戰艦艇,前七艘初雪級的上層結構以鋁合金製造。但是1975年美國貝克那普號(USS Belknap CG-26)飛彈巡洋艦與甘迺迪號(USS J.F.Kennedy CV-67)航空母艦相撞而引發火災,以及1982年英國雪菲爾號(HMS Shefield D-80)飛彈驅逐艦被阿根廷飛魚飛彈擊中引發大火、終至沈沒,使得世人開始重視鋁合金低燃點的問題。因此山雪號(DD-129)開始的最後五艘初雪級,改以鋼材建造上層結構,標準排水量因此增加了100ton。緊接在初雪級之後,日本海自繼續建造了改良自初雪級的朝霧級反潛驅逐艦,設計上更加精進。
1999年5月到6月間,中共海軍一艘研冰級情報船闖入日本海域,日本海自駐紮在大湊的第七護衛群由初雪級的澤雪號(DD-125)領軍,配合日方P-3C反潛機一同追蹤中共情報船,並拍攝畫面存證。同年3月也曾發生北韓海軍侵入日本海域的事件,日本海自艦艇同樣也強硬地開砲將其驅離。 最後一艘本級艦島雪號於1998年3月18日從日本海自戰備陣容中除名,轉為訓練艦,編號也從原來的DD-133改為TV-3513。由於新型高波級通用驅逐艦的陸續服役,初雪級也逐步淡出第一線護衛艦隊,全數轉入二線的地方隊,初雪號(DD-122)、白雪號(DD-123)與澤雪號(DD-125)轉入橫須賀地方隊,峰雪(DD-124)與濱雪(DD-126)進入舞鶴地方隊,磯雪號(DD-127)、春雪號(DD-128)、朝雪號(DD-132)轉入佐世保地方隊,而山雪(DD-129)、松雪(DD-130)、瀨戶雪(DD-131)則轉入吳地方隊。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17:08

初雪級驅逐艦



初雪級驅逐艦的松雪號(DD-130),是本級艦中改用鋼製上層結構的後期型。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初雪級驅逐艦/日本(Hatsuyuki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D-122
128132
──住友重工浦賀廠
DD-123129
──日立重工舞鶴廠
DD-124133
──三菱重工長崎廠
DD-125127130
──石川島播磨重工東京廠
DD-126131──三井重工玉野廠
尺寸(公尺)
長130 寬13.6 吃水4.1
排水量(ton)
標準2950(DD-122~128)/3050(DD-129~133)
滿載4000(DD-122~128)/4200(DD-129~133)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GOG

Kawasaki-Rolls Royce Olympus TM-3B燃氣渦輪*2/56780
Tyne RM-1C燃氣渦輪*2/1068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30
乘員
170~190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14B 2D對空搜索雷達*1

OPS-18 平面搜索雷達*1
NOLQ-6C 電子反制裝置
OLR-9B 電子支援裝置
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2

聲納
OQS-4A 主/被動艦首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OYQ-5作戰資料系統

FCS-2-12A 飛彈射控雷達*1

FCS-2-2.5 1A 射控雷達*2
艦載武裝
OTO 76mm 62倍徑快砲*1
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MK-15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四聯裝SSM-1B/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

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2
(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八聯裝MK-29海麻雀點防禦防空飛彈發射器*1(IPDMS)
艦載機
HSS-2B/SH-60J反潛直昇機*1
姊妹艦
共12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DD-122 初雪(Hatsuyuki)
1980/11/7
1982/3/23
DD-123 白雪(Shirayuki)
1981/8/4
1983/2/8
DD-124 峰雲(Mineyuki)
1982/10/19
1984/1/26
DD-125 澤雪(Sawayuki)
1982/6/21
1984/2/15
DD-126 濱雪(Hamayuki)
1982/5/27
1983/11/18
DD-127 磯雪(Isoyuki)
1983/9/19
1985/1/23
DD-128 春雪(Haruyuki)
1983/9/6
1985/3/14
DD-129 山雪(Yamayuki)
1984/7/10
1985/12/3
DD-130 松雪(Matsuyuki)
1984/10/25
1986/3/19
DD-131 瀨戶雪(Setoyuki)
1985/7/3
1986/12/11
DD-132 朝雪(Asayuki)
1985/10/16
1987/2/20
TV-3513(ex DD-133) 島雪(Shimmayuki)
1986/1/29
1987/2/17招和62
1998年3月18日改為訓練艦,更改編號為TV-3513
 
1980年代出現的初雪級是日本海自 將DD(驅逐艦)、DDK(反潛驅逐艦)及DDA(通用驅逐艦)統一為DD(仍稱為通用驅逐艦)後建造的第一種通用驅逐艦 ,也是日本海自為組建「八八艦隊」(由1985至1991年共組建了四個)而大量建造的第一批骨幹艦艇,堪稱日本海自發展史以及艦艇技術的新里程碑。在1960年代之前,日本海自的山雲級、峰雲級等反潛驅逐艦(DDK)都是相當純粹的反潛艦艇,艦上的武裝除了反潛武器之外就只有口徑較小的76mm艦砲,執行其他任務的能力相當有限。從日本於1967年推出的高月級驅逐艦起,日本海自除了直昇機驅逐艦(DDH)之外的大型反潛艦艇便朝著「通用驅逐艦」的方向發展,除了反潛以外能執行巡邏、反水面等多種任務,而不再只是「反潛驅逐艦」。但是高月級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準,完工之初在裝備上除了擁有日本海自第一種自動化戰術資料處理系統(NYYA-1型)以及五吋艦砲之外,與先前的反潛驅逐艦並無太大差異。而1980年代出現的初雪級就擁有更加先進的裝備以及完整而全面的作戰能力,艦上的武裝除了ASROC反潛火箭、魚雷發射器、五吋艦砲之外,還包括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以及MK-15近迫武器系統、魚叉反艦飛彈,能有效地遂行長距離反艦與點防空自衛等任務;至於其前輩高月級到了1980年代才追加上述新型防空與反艦武器。初雪級另一個相當重要的改進是設置大型機庫與直昇機甲板,能操作大型反潛直昇機。
初雪級外型上最大的特色在於艦橋較煙囪與直昇機庫低矮,而且直昇機甲板較艦尾甲板高出一級,看起來不太自然,而且在艦尾艦體上方加蓋一層飛行甲板的強度較低;而艦尾最末端還繼續下降一層來裝設拖曳陣列聲納,以避免擋到艦尾海麻雀飛彈發射器。此外,一些武裝的布置不盡理想:兩組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分別安置於煙囪左右側各一、高出船舷的平台上(平台底下就是安裝魚雷發射器的地方),發射口指向斜前方,這種勉強的布置彷彿是沒有預留適當的空間,只好在魚雷管上方搭個台子來硬塞;MK-29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位於艦尾末端的最低位置,緊鄰於前的則是高出艦尾的直昇機甲板,使其射界不盡理想;兩座MK-15 CIWS分別位於艦橋後方的左右兩側,使其在艦首與艦尾方向出現射擊死角(艦尾方向的死角較大)。上述問題或多或少都出現在同時期的日本海自艦艇上,一直到1990年代出現的金剛級、村雨級等新一代驅逐艦才獲得全面的改善。
初雪級擁有許多當時一流的先進科技,是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全燃氣渦輪動力系統的 主力作戰艦艇(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燃氣渦輪主機的是第二線的石狩級護航驅逐艦,但是該級艦的動力系統為複合柴油機與燃氣渦輪)。燃氣渦輪的優點是反應靈敏、加速快且出力大,能在數十秒內由完全靜止直接加速至最大功率輸出 ,不需要暖機就能即開即走。相較於燃氣渦輪,蒸汽渦輪就顯得龐大笨重、危險、維護困難、浪費人力, 而且從點爐到能夠航行需要很長的暖機時間,因此不能隨時任意啟動或熄火;而柴油機的出力、加速性能與肅靜性也明顯不如燃氣渦輪。初雪級的動力系統為複合燃氣渦輪或燃氣渦輪(COGOG),採用英製主機,包括兩具功率較小的Tyne RM-1C巡航用燃氣渦輪與兩具功率較大的TM-3B(由Rolls Royce授權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生產)高速用燃氣渦輪,分為兩組,每組各一具RM-1C與一具TM-3B,分別帶動一個推進器,巡航時僅使用RM-1C,高速時則使用TM-3B。為了降低輪機產生的噪音與震動,本級艦的動力系統安裝於彈性基座上,輪機艙的艙壁上則敷設隔音用的橡膠層。初雪級僅設有一個輪機艙,四具燃氣渦輪與相關的機械、減速齒輪都集中於此,對於抵抗戰損較為不利。相較於日本以往的艦艇,初雪級無論是操作上或武裝運作的自動化程度都大幅提升。
初雪級的戰鬥系統為OYQ-5(又名TDS-3),除了初雪級外也用於經過1984至1986年FRAM改良後的高月號與菊月號等兩艘高月級通用驅逐艦上。OYQ-4以一部UYK-20中型電腦為核心,配備四至五具UYA-4/OJ-194B顯控台以及一具WCP-1A武器控制台,此外還有用於反潛與武器射控的顯控台;通訊部分,OYQ-5僅整合可接收資料的美製Link-14資料鏈,而不包括兼具接收/發送能力的Link-11。從初雪級開始,日本海自新造艦艇的戰情中心(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CIC)移至艦體內部(先前艦艇的CIC位於艦橋),以降低CIC被擊毀的機率。服役之初,初雪級採用美國授權日本生產的HSS-2B(即SH-3)海王反潛直昇機,後來則換裝為SH-60J。初雪級的直昇機甲板配備加拿大研發的RAST輔助降落系統,使得本級艦在較惡劣的海象中仍能讓直昇機起降。此外,初雪級的電子戰能力較其前輩有了相當大的進步。
如同1980年代之前的作戰艦艇,前七艘初雪級的上層結構以鋁合金製造。但是1975年美國貝克那普號(USS Belknap CG-26)飛彈巡洋艦與甘迺迪號(USS J.F.Kennedy CV-67)航空母艦相撞而引發火災,以及1982年英國雪菲爾號(HMS Shefield D-80)飛彈驅逐艦被阿根廷飛魚飛彈擊中引發大火、終至沈沒,使得世人開始重視鋁合金低燃點的問題。因此山雪號(DD-129)開始的最後五艘初雪級,改以鋼材建造上層結構,標準排水量因此增加了100ton。緊接在初雪級之後,日本海自繼續建造了改良自初雪級的朝霧級反潛驅逐艦,設計上更加精進。
1999年5月到6月間,中共海軍一艘研冰級情報船闖入日本海域,日本海自駐紮在大湊的第七護衛群由初雪級的澤雪號(DD-125)領軍,配合日方P-3C反潛機一同追蹤中共情報船,並拍攝畫面存證。同年3月也曾發生北韓海軍侵入日本海域的事件,日本海自艦艇同樣也強硬地開砲將其驅離。 最後一艘本級艦島雪號於1998年3月18日從日本海自戰備陣容中除名,轉為訓練艦,編號也從原來的DD-133改為TV-3513。由於新型高波級通用驅逐艦的陸續服役,初雪級也逐步淡出第一線護衛艦隊,全數轉入二線的地方隊,初雪號(DD-122)、白雪號(DD-123)與澤雪號(DD-125)轉入橫須賀地方隊,峰雪(DD-124)與濱雪(DD-126)進入舞鶴地方隊,磯雪號(DD-127)、春雪號(DD-128)、朝雪號(DD-132)轉入佐世保地方隊,而山雪(DD-129)、松雪(DD-130)、瀨戶雪(DD-131)則轉入吳地方隊。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17:44

村雨級/高波級驅逐艦



最後一艘村雨級有明號(DD-109)的雄姿。本級艦在外型上堪稱縮小版的柏克級神盾驅逐艦。

高波級二號捲波號(DD-112),注意艦首主砲為OTO 127mm艦砲,
此外安裝MK-41 VLS的B砲位高出艦首主甲板。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村雨級/高波級驅逐艦/日本

(Murasame class)/(Takanami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村雨級:

DD-101106──石川島播磨 (IHI)東京廠
DD-102
──三井重工玉野廠
DD-103
──住友重工浦賀廠
DD-104105109
──三菱重工長崎廠
DD-107
──日立重工舞鶴廠
DD-108──MU(石川島播磨)

高波級:
DD-110112、114──IHI MU浦賀廠

DD-111
113──三菱重工長崎廠
尺寸(公尺)
長151 寬17.4 吃水5.2(村雨級)/5.3(高波級)
排水量(ton)

村雨級:
標準4550
滿載6200

高波級:
標準4650
滿載63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GAG

LM2500燃氣渦輪*2/43000

Spey SM-1C燃氣渦輪*2/41630
(最大總出力約60000)
雙軸CRP 雙舵

航速(節)
30
乘員
166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24 3D對空搜索雷達*1

OPS-28D 平面搜索雷達*1
OPS-20 導航雷達*1
NOLQ-2/3 電戰系統
MK-36 干擾彈發射系統(SRBOC)
AN/SLQ-25 魚雷反制系統*1

聲納
OQS-5 主/被動艦首聲納*1

OQR-2 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OYQ-9作戰系統

OYQ-103 反潛戰鬥系統
FCS-2-31 射控雷達*2

艦載武裝
OTO-Breda 76mm 62倍徑快砲*1 (村雨級)

OTO-Breda 五吋艦砲*1 (高波級)

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VLS)*2(村雨級)/4(高波級)
(村雨級的MK-41僅裝填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而高波級的則同時裝填VLA與海麻雀ESSM防空飛彈)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四聯裝SSM-1B/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
八聯裝MK-48 Mod0海麻雀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
2
(村雨級 ,起初裝備RIM-7F,2004年起換裝為ESSM)
三聯裝324mm HOS-302魚雷發射器*2
(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艦載機
SH-60J/K反潛直昇機*1
姊妹艦
村雨級:共9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DD-101 村雨(Murasame)
1994/8/23
1996/3/12
DD-102 春雨(Harusame)
1995/10/16
1997/3/24
DD-103 夕立(Yuudachi)
1997/8/19
1999/3/4
DD-104 霧雨(Kirishima)
1997/8/21
1999/3/18
DD-105 電(Inazuma)
1998/9/9
2000/3/15
DD-106 五月雨(Samidare)
1998/9/24
2000/3/21
DD-107 雷(Ikazuch)
1999/6/24
2001//3/14
DD-108 曙(Akebono)
2000/9/25
2002/3/19
DD-109 有(Ariake)
2002/10/16
2002/3/6
高波級:至少五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DD-110 高波(Takanami)
2001/7/26
2003/3/12
DD-111 大波(Onami)
2001/9/20
2003/3/13
DD-112 捲波號(Sasanami)
2002/8/8
2004/3/18
DD-113 漣波號(Makinami)
2003/8/29
2005/2/16
DD-114 涼波(Suzunami)
 
2006/2/16
 
 
 
前言
除了配備神盾系統的金剛級飛彈驅逐艦之外,以反潛任務為主的五千噸級村雨級(Murasame class)驅逐艦是另一種在1990年代陸續進入日本海上自衛隊(以下簡稱日本海自)服役的新銳艦艇,將在21世紀初期的日本海自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2000年代初期完成全部九艘村雨級之後,日本海自接下來還 繼續建造村雨級的改良型──同樣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高波級(Takanami class)驅逐艦,以取代初雪級以及早期型的朝霧級驅逐艦 ,五艘高波級於2003至2006年陸續服役 。高波級的主要改進在於飛彈發射系統的配置、艦砲、戰鬥系統等等,內部住艙與機庫等亦有小幅修改,排水量 比村雨級增加100ton,其他如艦體基本設計、動力系統等則仍與村雨級相同。
與過去日本海自的通用驅逐艦相同,村雨級高波級採用日本舊海軍時代專門用於驅逐艦命名的「天文地理名」,此種命名以優美且具詩意著名,堪稱日本艦艇命名準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然而,之前日本海自每一級驅逐艦都以天文地理名的同一部來命名,以利區別,例如初雪級全部以「雪部」命名、朝霧級完全用「霧部」命名,然而村雨級則混合了雷、電、等「單字部」的命名。此外,村雨號在日本海軍史上曾經是第一批日本國產驅逐艦春雨級的第二艘,於明治36年(1903年)竣工;有趣的是,今天村雨級的第二艘艦恰巧命名為春雨號,再度聯袂並列為姊妹艦。 村雨級、高波級的建造分別由石川島播磨(IHI)東京、三井玉野、日立舞鶴、住友重工浦賀、IHI MU等廠負責,值得一提的是IHI MU是IHI在2003年將造船部門獨立出來的子公司。
 
基本設計
村雨級的滿載排水量超過6000ton,遠高於以往日本海自建造的通用驅逐艦。村雨級的基本構型、裝備與技術水準等已經跳脫出初雪級朝霧級的窠臼,完全是新時代的產物。村雨級的許多設計明顯受到美國柏克級飛彈驅逐艦的影響。由外型觀之,村雨級就像是美國柏克級飛彈驅逐艦的縮小版,上層結構線條單純化並採用傾斜式外型以降低雷達截面積(RCS),同樣有兩組煙囪,也同樣以垂直系統為主要作戰裝備;因此不少人就稱村雨級為「迷你神盾艦」,但這並不正確,因為村雨級並未配備神盾作戰系統以及SPY-1相位陣列雷達。不過與金剛級相同,村雨級一樣捨柏克級那種輕合金製造的新型桅杆而採用日本造船界向來偏好的傳統式重型四角格子桅,不僅與其新穎前衛的艦體造型頗不相稱,更增加艦體的RCS,為其匿蹤效果加上負分(不過據說此桅杆使用匿蹤塗料來彌補匿蹤性能)。整體而言,村雨級的匿蹤程度不算高,只相當於柏克級,不過日本海自宣稱其RCS僅相當於500ton級巡邏艦。相較於初雪級朝霧級將直昇機甲板搭蓋於艦尾甲板之上,村雨級的艦尾甲板便是飛行甲板,並未分成兩個獨立的結構體,故強度較大。此外,村雨級的艦橋以密閉狀態運作,故在核生化環境下仍能有效發揮指揮機能。為了防止艦上電子設備、管路在遭到命中時喪失作用,村雨級對於艦上雷達導波管、電路等脆弱電子裝備都設有裝甲保護。
跟主桅杆一樣,村雨級的動力系統只能以「莫名其妙」來形容。本級艦採用雙軸設計,動力來源為由四具燃氣渦輪組成的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推進系統(COGAG),不過怪就怪在這四具燃氣渦輪分屬於兩種不同廠牌──兩具為美國GE授權日本石川島播磨廠生產的LM-2500,另外兩具則為英國勞斯萊斯(Rolls Royce)生產Spey SM-1C。機組配置方式乃將四具渦輪分成兩個機組,各負責驅動一個螺旋槳,每個機組併聯有LM-2500與Spey SM-1C各一,並分別安裝於前後兩個各自獨立的機艙內以增加存活率;而艦上的電力供應則由三具功率各1500kw的主發電機負責。由於不同廠牌的燃氣渦輪併聯時,無法同時以最大功率運轉,所以每個機組只能選擇其中一具主機以最高功率運作而另一具關機,再不然就是雙機併聯但是功率都不能達到最大,所以村雨級的最大輸出功率(軸馬力)並非兩具LM-2500的21500*2加上Spey SM-1C的20815*2,大約僅有60000軸馬力而已。如此的配置不僅效率低,更由於採用不同廠牌燃氣渦輪導致後勤維修負荷增加。
一般而言,一艘軍艦之所以採用兩種不同燃氣渦輪,多半因為採用複合燃氣渦輪或燃氣渦輪(COGOG)配置,也就是巡航時使用其中一種巡航專用的燃氣渦輪,高速時則改用高速專用的渦輪,而高速用渦輪的功率多半遠大於巡航用渦輪,如此採用兩種不同主機才有意義,例如日本較早的初雪級便採用此種配置;而採用COGAG的朝霧級的四具燃氣渦輪則統一為Spy SM-1A,併聯輸出時毫無問題。但是村雨級的動力系統為COGAG,也就是巡航時使用巡航用主機,高速時同時使用高速用主機與巡航用主機,此時艦上的燃氣渦輪最好全為同一型,否則就會為了並聯而大傷腦筋,也讓後勤維修負荷增加,真是吃力而不討好。
 
作戰裝備
由於村雨級以反潛任務為主,艦上的裝備就以此為著眼點,對於防空則僅止於短程點防禦武力即可。反潛方面,村雨級捨棄了日本海自驅逐艦一向使用的74式八聯裝ASROC發射器而採用MK-41垂直發射系統(VLS),艦上兩組八聯裝MK-41 VLS模組皆安裝於艦橋前方的B砲位,裝填美製RUM-139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射程比以往的ASROC更長)。此外,村雨級前煙囪兩側各裝有一具三聯裝324mmHOS-302魚雷發射器(美製MK-32的日本版),可裝填美製MK-46或由日本自製、性能相當於MK-46 Mod5的89式魚雷;日後村雨級可能會換裝新的HOS-303魚雷 管,能使用更新型的97式魚雷 。97式魚雷於1997年才投入部隊服役,雷體長2.6m,重200kg以上,採用主/被動聲納尋標器歸向,最大航速超過50節,最大攻擊深度600m,航程5km。日本海自曾打算開發「日本版VLA」,其戰鬥部換為97式魚雷,有效射程較搭載MK-46魚雷的美國原裝VLA的10km大幅增至18km,不過此計畫最後遭到取消。此外,日本海自更新一代的324mm GRX-X輕型魚雷也正在研發,並於2007至2009年進行測試工作,其具有最先進的尋標器技術,偵測效能、精確度與對抗沿海雜波的能力均有增加。本級艦另一項重要的反潛裝備為一架日本海自制式的SH-60J反潛直昇機,操作於艦尾的直昇機庫與直昇機甲板。本級艦配備日立廠的OYQ-103反潛戰鬥系統並整合ORQ-1反潛直昇機資料鍊系統(美製SQQ-28的日本版),水下偵測裝備則為日本自製的OQS-5艦體主/被動聲納與OQR-2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堪稱SQR-19的日本版),兩者都具備極低頻聽音能力,對付某些低噪音的水下目標如俄製Kilo級潛艦時相當管用。
雖然村雨級僅具備點防空能力,不過由於裝備先進的作戰系統、對空搜索雷達與垂直發射的防空飛彈,因此近程防空火力堪稱相當強大。村雨級配備日本自製的OYQ-9戰鬥系統,是後期型朝霧級使用的OYQ-7戰鬥系統的改良型。OYQ-9的基本架構大致上與OYQ-7相同,以兩具美製UYK-43B主電腦(其中一具負責空中/水面目標,另一具專司對付水下目標,兩者必要時可相互備援防止任何一台喪失機能)以及數具UYQ-21/OJ-194彩色顯示器為核心,整合美製Link-11/14資料鏈以及ORQ-1直昇機資料鏈;此外,戰情室內新增兩具與神盾顯示系統相同的PT-525大型LCD平面顯示器,能顯示完整的戰場態勢供指揮官參考相。較於OYQ-7,OYQ-9的多目標接戰能力大幅增加,據說能同時監控水上、水面、水下至少216個目標。
村雨級的對空搜索雷達為新式的三菱電機(Melco)製OPS-24 3D對空搜索雷達,此為一種D波段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天線使用T/R移相器讓波束在垂直方位實施一維的電子掃瞄,不過水平方位仍須靠旋轉基座來掃瞄。OPS-24具對空/平面搜索、目標搜索標定以及對防空飛彈實施中途導引的能力,最大搜索距離為210km,對低空目標搜索距離40km,能同時追蹤150個目標。以OPS-24的性能搭配OYQ-9的強大資料處理能力,使得村雨級雖然不是防空驅逐艦,但仍具備管理戰場空域的能力。艦上的防空飛彈為垂直發射的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裝填於後煙囪前端之間的MK-48 Mod0垂直發射器,數量為16管;而負責導引海麻雀飛彈的為兩具FCS-2-31照明射控雷達,該雷達亦被用於導控OTO 76mm快砲。由於FCS-2-31雷達不具有分時照射能力,因此村雨級最多只能同時導引海麻雀飛彈攻擊兩個目標 。村雨級在服役初期配備既有的RIM-7F海麻雀飛彈,日本海自從2004年起編列預算,以每年二至三艘的速度逐年將村雨級原有的的RIM-7F換裝為最新型ESSM。與其他大部分的海自艦艇一樣,村雨級擁有兩具美製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其配置方式則值得一提:上一代日本各型主戰艦艇如初雪級朝霧級太刀風級旗風級榛名級白根級的兩組MK-15都分置於艦身左右兩側,如此一來就會在艦首與艦尾兩方向產生射擊死角。新一代的金剛級飛彈驅逐艦將兩組MK-15分別置於前方與後方,如此就可以涵蓋360度的所有方位角而無死角產生,因此新造的村雨級也沿襲了此種較為理想的配置。
其他方面,村雨級配備日本無線公司的OPS-28D平面搜索雷達,採用G/H波段操作,據說對超低空飛行的小型目標的偵測能力極佳,能偵測到掠海反艦飛彈或潛艦的潛望鏡。至於村雨級的導航雷達則為OPS-10,能辨識出迫近的小型船隻,以避免發生撞船意外。艦砲方面,村雨級的艦首裝備西方國家艦艇普遍的OTO-Breda 76mm高平兩用快砲。反艦飛彈方面,本級艦的前煙囪與MK-48 VLS之間裝有兩組四聯裝日本自製SSM-1B(90式)反艦飛彈(此發射器亦能裝填美製魚叉反艦飛彈),此飛彈乃衍生自日本自製的ASM-1空射反艦飛彈(日本版的魚叉飛彈),性能相當於美製RGM-84D改良型魚叉飛彈。SSM-1B的彈體與彈翼塗有可吸收雷達波的塗料,能降低飛彈的RCS,增加敵方攔截的困難度。電子戰方面,村雨級配備NEC廠的NOLQ 2/3電戰系統,具備電子反制(ECM)與支援(ESM)功能,其圓盤狀的ESM截收天線位於主桅竿頂端;而其ECM天線安裝於主桅下端的左右兩側,外型酷似美製SLQ-32電戰系統的天線。本艦的消耗性電子反制裝備為美國授權日本生產的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魚雷反制系統為美製SLQ-25。村雨級大量採用最先進的科技,全艦自動化程度甚高,故人員編制僅166名,而許多噸位比村雨級小的現役艦艇的人員數目都不止這個數字。
 
高波級的改進項目
村雨級的後續型──高波級的基本構型並未改變,但細部上做了許多改進,作戰效能提高不少。高波級在武裝方面的最大改進就是取消MK-48 VLS,艦首MK-41 VLS則擴充至四組八聯裝模組共32管(目前並未配備再裝填系統,如果安裝則可用發射管會降至29具),並凸出於艦首甲板。如此,高波級具有優於村雨級的武器運用彈性,可視任務不同而調整VLA與海麻雀飛彈的比例,此外統一艦上VLS為MK-41後可使裝備配置單純化。日本海自已經在2004年引進最先進的RIM-162海麻雀ESSM配備於高波級 與村雨級上,每艘高波級裝備16枚,不僅機動性、射程與攔截能力都比原先RIM-7M/P大幅增加,更由於採用折疊式彈翼使得MK-41一個發射管可裝填四枚ESSM,如此僅需4個發射槽就能打發16枚ESSM,剩下28個彈位都可裝載VLA反潛火箭(村雨級只有16枚),而且只要挪出少數發射管便能攜帶大量的ESSM,整體戰力增加甚多 。射控系統配合ESSM進行修改後,每具射控雷達能同時導引3枚ESSM攻擊目標,因此擁有兩具射控雷達的村雨、高波級換裝ESSM後,最多能同時以ESSM攻擊六個目標。此外,如果日本順利研發或自美國取得聯合接戰能力(CEC)的設備,高波級就能裝載標準SM-2防空飛彈,發射後交給具有照明雷達的友軍防空艦艇加以導引;如果得以實現,將是日本通用驅逐艦首度擁有區域防空武器。以往八八護衛群的防空能量(包括偵蒐、戰場監視以及區域防空能力)可說完全集結在神盾艦艇上,護衛艦群只具有短程防空能力;由於每個護衛群只配置一艘神盾艦,故任務壓力可說是非常沈重。而今日海自又增加了對彈道飛彈防禦的任務,加上中共銳意引進多種艦射、空射與潛射新型反艦飛彈,對海自的神盾艦將造成極大的負擔;未來很有可能發生神盾艦正將大部分的搜索與處理能量用於偵測彈道飛彈時,敵方反艦飛彈趁隙朝護衛艦隊殺去的尷尬狀況,此時分身乏術的神盾艦很可能無法為護衛艦群提供一個可靠的防空保護傘。因此,日本海自亟需強化通用驅逐艦的防空能力,以減輕神盾艦的沈重負擔,而高波級搭載標準區域防空飛彈的潛力可說是邁出了一步。
高波級另一項重要的武器改進就是艦首主砲換裝為與金剛級相同的OTO-Breda 127mm艦砲,近距離岸轟與反水面能力大幅加強。高波級的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為最新的MK-15 Block 1B版,使用新的搜索雷達並加裝光電感測系統,配備OGB加長型砲管與砲管外部支架,使射程、威力與精準度大幅增加,所使用的威力強化彈藥(ELC)亦由美國授權日本生產;其射控單元與艦上戰鬥系統結合以增加整體運作效能,並增加對海面目標射擊能力。高波級仍沿用村雨級的OYQ-9作戰系統,不過新整合入日本海自在1996年開始建構的「海幕」衛星資料傳輸/指揮系統,艦上的海上指揮管制系統(Maritime Operation Force,MOF)透過衛星傳輸,連結海幕系統的指揮終端機(Command and Control Terminal,C2T),透過海幕系統可再往上連結日本海自的高層指揮部(例如海上幕僚監部),甚至直接與日本首相官邸聯繫。因此海幕系統可以將日本海自艦艇、海自中樞乃至於日本政權核心連結在一起,真時傳輸戰術資訊以及指揮命令等,符合21世紀聯網作戰的時代潮流。從四號艦漣波號DD-113 )起的高波級將以內建強大運算能力的美製UYQ-70先進彩色顯控系統(由美國授權日本的日本沖電氣電子公司(OKI)生產),取代原本UYQ-9系統中的UYK-43電腦及UYQ-21顯控台等純軍規系統。UYQ-70採用開放式架構,大量運用COTS民間商規組件,無論是升級或維修都非常快速便利。資料鏈方面,前四艘高波級村雨級相同,採用Link-11/14資料鏈系統,至於第五艘將增設Link-16,日後前四艘高波級也會跟進換裝。
高波級換裝日本研發的新一代SH-60K反潛直昇機,相較於SH-60J有大幅度的提升,技術水準與美國改良自SH-60B/F的SH-60R相當。SH-60J由於塞入過多裝備(同時具有HPS-104機腹搜索雷達、25聯裝聲納浮標發射器以及吊放聲納),導致機內擁擠不堪,故SH-60K將後機艙段延長33cm來增加籌載空間以及人員舒適性,機門也增長40cm使人員貨物出入更便利。偵測方面,SH-60K換裝新一代HQS-103低頻吊放沈浸聲納,性能與美國用於SH-60R的ASQ-22同級;此外,機腹雷達也換裝與SH-60R類似的HP-104多模式逆合成孔徑雷達 (ISAR),可在追蹤移動目標時描繪目標輪廓,具備目標辨識能力;至於SH-60J機身左側的25聯裝聲納浮標發射器仍繼續被SH-60K沿用 。機上配備新型反潛處理系統、HAS-111戰術情報處理系統(CDS)以及ORQ-1B數位資料鏈,能與水面艦艇進行聲納資料交換。 相較於SH-60J,由於SH-60K的資訊傳輸量大增,高波級的反潛直昇機資料鏈系統 也配合升級為ORQ-1B。此外,SH-60K機鼻下方增設電子支援系統以及AAS-44 ILDRTS光電偵測系統,其中AAS-44整合有雷射標定器與前視紅外線(FLIR),使SH-60K能在惡劣天候與夜間執行任務,無論在作戰或搜救上都十分有利。武裝方面,與SH-60R相同,SH-60K也強化了 多功能性以因應日本海自日趨多元的潛在威脅,機上兩個掛架除了可攜帶反潛用的MK-46或97式魚雷、MK-64深水炸彈或副油箱之外,還可選用AGM-114M地獄火反艦飛彈(地獄火反戰車飛彈系列的反艦衍生型)來攻擊不明船舶,由AAS-44的雷射標定器導引;此外,SH-60K艙門附近還可加裝一挺人力操作的74式7.62mm機槍,執行船隻臨檢任務。為了強化存活率, 反制「不審船」可能攜帶的單兵肩射防空武器,SH-60K還設有飛彈警告器,機尾左右兩側各有一具熱焰彈投射器,左側則有一具干擾絲投射器。SH-60K其他改良包括換裝先進複合材料旋翼、新的著艦導航裝置等等。兩架SH-60K的原型機於2002年6月移交日本海自,日本海自希望能在2005年之前配備36架SH-60K,並以每年換裝一個航空隊(12架)的速度來汰換SH-60J。
其他方面,由於艦首MK-41 VLS容量增加以及換裝更沈重的OTO 127mm艦砲,高波級艦首結構經過調整與強化。此外,高波級的船員住艙減少了隔間數,由村雨級的12人一間改為30人一間,使室內顯得更為寬敞,降低壓迫感;而原先村雨級用於安裝MK-48 VLS的位置,在高波級上改為飛行員待命/簡報室。其他方面,原先村雨級的SSM-1B反艦飛彈發射器緊貼於前煙囪後方,高波級則將其挪至後煙囪前方(村雨級則在此處安裝定位天線),而原先村雨級置於右舷的RIB複合作業小艇在高波級上則移至前煙囪正後方原來SSM-1B飛彈之處,以降低RCS;兩舷用於高線傳遞的補給椼經過修改,與該處艙壁呈同一傾斜角度,目的也是降低RCS。此外,艦身中段左舷液壓牽引機也有所變更。為了容納長度增加的SH-60K,高波級將原先設於機庫內部的直昇機武器庫移至機庫前方,使機庫容積增加,機庫內部的儲物架略做更動,飛行甲板換裝新一代E-RAST輔助降落系統,深入機庫的滑軌為Y型。高波級的艦首、艦首左側主錨以及戰情中心(CIC)也略做修改。
 
結語
2000年7月18日,一艘中共的遠洋調查船接近釣魚台列島海域,遭到兩艘日本村雨級驅逐艦的包圍。中共調查船求救之後,兩艘中共的旅大級驅逐艦立刻疾駛而來;爾後中共海軍航空隊更派出數架FBC-1飛豹戰機前來支援,而中共海軍一艘漢級核能攻擊潛艦也從旅大級驅逐艦的後方快速接近。隨後兩艘村雨級撤退,才避免了更進一步的衝突對立。2001年年底日本為了支援美國在阿富汗進行的持久自由軍事行動,特於該年10月27日通過「反恐怖特別措施法案」,以此為法源依據派出數艘海自艦艇前往印度洋,為美軍執行物資補給、醫療服務與情報蒐集等工作。這三艘艦艇分別是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鞍馬號(DDH-144)村雨級驅逐艦霧雨號(DD-104)以及十和田級補給艦濱名號(Hamana AOE-424),於2001年11月9日從佐世保啟航。當然,這次任務還是受到日本國內以及亞洲周邊國家不少的「關切」。
雖然某些設計引人詬病,村雨級仍不失為技術先進且具備強大反潛能力的新銳反潛艦艇。在21世紀初期,村雨級高波級勢必在日本海自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時也將是敵國潛艦的強勁對手。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18:29

19DD驅逐艦

日本防衛廳裝備設施本部在2007年9月14日公布的19DD想像圖,是目前的最新版本。
 
艦名/使用國
19DD驅逐艦/日本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尺寸(公尺)
長150.5 寬17.4
排水量(ton)
標準約50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GAG
燃氣渦輪*4
雙軸CRP 雙舵
航速(節)
30
續航力(海浬)

偵測/電子戰系統
短飛彈用三型(FCS-3改)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系統*1(固定式天線*4) (?)
平面搜索/導航雷達*1
Type-1電子戰系統
Type-1魚雷反制系統
其餘不詳
聲納
Type-1主/被動艦首聲納*1
拖曳陣列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Type-1情報處理裝置 (?)
其餘不詳
乘員
200
艦載武裝
MK-45 Mod4 五吋62倍徑砲*1
八聯裝MK-41 垂直發射器*4(裝填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 、標準SM-2MR Block 3、標準SM-6等)
MK-15 Block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四聯裝SSM-1B反艦飛彈發射器*2
三聯裝324mm HOS-303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或97式 、GRX-X魚雷)
艦載機
SH-60J/K反潛直昇機*1
備註
首艘預計於2009年下水,2011年服役
──by captain Picard
前身:18DD
為了取代現役初雪級、朝霧級通用驅逐艦,日本海自擬定了名為「平成18年度(2006年)通用驅逐艦」(18DD)的新一代通用驅逐艦計畫。18DD係針對21世紀初期世界局勢與日本海自任務需求而設計,是一種符合未來時代潮流與與需求的「NEW Ship」(Network Evolution Work ship),具有網路化、功能多樣化等特性,不僅擁有各項最新科技,也具有優於海自現役通用驅逐艦的任務彈性。除了擔負冷戰時代日本海自最重視的反潛工作外,18DD更重視處理突發性低強度衝突的能力,包括對付入侵日本領海的鄰國船艦(例如北韓「不審船」以及中共海洋調查船等)以及國際人道維和/反恐任務等等。18DD將大量引用最先進的科技,包括整體匿蹤設計、裝備模組化設計、艦內網路科技、與16DDH相同的ATECS戰鬥系統(詳見日本海自實驗艦一文)等等。動力系統方面,18DD預定使用功率大、高速性能佳的燃氣渦輪主機,並考慮許多歐美下一代艦艇競相採用的整合式全電力推進系統;但18DD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追蹤侵入日本領海的「不審船」,故最大航速至少得在30節以上,而電力推進的最大致命傷就是極速略嫌不足。為了強化蒙受戰損後的存活率,18DD的艦體中部將採用雙層船殼構型,重要部位並以凱夫勒裝甲板加以保護。
根據日本世界艦船雜誌的消息,18DD共推出兩種草擬構型,分別是較先進前瞻的A方案以及較保守陽春的B方案,以下分別介紹:

 

日本海自規劃中的新一代18DD通用驅逐艦,此為匿蹤性頗佳的A方案。
A方案:此案設計上頗有美國DD(X)的風格,採用匿蹤性較佳的逆傾斜艦首,不過船舷仍為由上而下向內收縮的傳統式,而非DD(X)的逆船舷式(船舷由下而上向內收縮)。為了盡可能降低雷達截面積,A方案中所有偵測、電戰、通訊系統的天線收容於兩具先進封罩桅杆(Advanced Enclosed Mast/Sensor,AEM/S)內,艦載小艇也收容於艦側艙門內,而艦上最重要的偵測/射控系統是日本自製的新型FCS-3改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詳見日本海自實驗艦一文),四面陣列天線分別位於兩座AEM/S桅杆內。武裝方面,A方案的艦首設有一門美製MK-45 Mod4五吋62倍徑艦砲,B砲位有四組八聯裝美製MK-41垂直發射單元,裝填美製ESSM或日製AHRIM短程防空飛彈 (詳見日本海自實驗艦一文)以及VLA反潛火箭;MK-41 VLS後方有一個與船艛連接的平台,其上裝有一門30~40mm等級的小口徑自動快砲,用於對付「不審船」之類的水面目標。兩舷艙門內各設有一組HOS-303魚雷發射器,煙囪與第二座AEM/S之間以半埋方式安裝兩組四聯裝90式反艦飛彈(日本版魚叉飛彈)發射器,直昇機庫頂端設有一門美製MK-15 Block 1B近迫武器系統(日本也在評估美製RAM公羊短程防空飛彈系統)。艦尾機庫平時容納一架新型SH-60K反潛直昇機,必要時可搭載兩架,或者是一架日本自歐洲新購的MCH-101重型掃雷/運輸直昇機。鑑於日本周遭海域冬季海象惡劣,而A方案的逆傾斜艦首容易讓大浪打到艦面上,所以近來也出現將A方案艦首改為傳統式的提議。值得注意的是,A方案配備的MK-45 Mod4艦砲是種陸攻性質濃厚的裝備(日本海自從愛宕級飛彈驅逐艦開始,首度引進此型艦砲),如果裝備射程117km的美製ERGM陸攻增程導向砲彈,恐怕再度引起日本國內或亞洲鄰國對自衛隊性質究竟是「攻擊或防衛」的老疑慮。

18DD的B方案較為保守,裝備也比較陽春。
B方案:此種方案採用傳統的艦首,武裝也較為簡化,主要裝備包括日本海自現役的OTO 5吋54倍徑艦砲(可能會換裝新設計的匿蹤砲塔殼)、MK-41垂直發射系統、隱藏式魚雷發射器與直昇機等,但沒有A方案中的方陣系統、反艦飛彈等裝備。雖然裝備較為陽春,B方案仍擁有與A方案類似的AEM/S桅杆、FCS-3改雷達與匿蹤措施。
 
19DD:2005/11月號世界艦船首度公開

由於在平成17年度(2005年)日本海自以新一代指管通情網路構建為最高優先,遂將18DD延後至平成19年度(2007年)執行,並適度地重新加以檢討。根據日本世界艦船雜誌2005年11月號公布的19DD電腦構型圖(上圖),19DD雖然仍有匿蹤設計,但採用較傳統的艦體構型,甚至比18DD的B方案還保守;顯然日本認為與其追求標新立異而導致成本飛漲(美國DD(X)驅逐艦與英國遭取消的FSC均為殷鑑),還不如務實一些比較好,更何況19DD也不算是位於金字塔頂的最高檔艦艇,沒有必要自找麻煩。
根據該期世界艦船的報導,19DD照例推出了前衛與保守兩個版本 。上圖中上方為前衛版,採用AEM/S封閉式桅杆 來收容通訊、電子戰等裝備,而最引人注目之處,則是艦首配備一門擁有封罩式外觀的先進艦砲,整體構型簡直與美國DD (X)的AGS 155mm陸攻艦砲如出一轍;平時砲管折收於保護罩內,發射時才揚起。除了艦砲之外,前衛版19DD的B砲位裝有四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近迫防禦部分仰賴前後各一的21聯裝MK-49公羊(RAM)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兩座煙囪之間設有兩組四聯裝反艦飛彈發射器,平時完全隱藏於艦面底下,發射時發射器才向上升起。四面相位陣列雷達天線分別置於艦橋後方以及直昇機庫附近的結構物內 。前衛版19DD的艦體側面設有艙門,內部可收容快速突擊艇以及無人水下載具(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UUV)。艦尾直昇機庫除了配置兩架反潛直昇機外,還可容納無人空中載具(Unmanned Air Vehicle,UAV)。在風險日漸增高的未來戰場上,使用UUV與UAV代替部分有人載具的任務已是時勢所趨,而UUV的配置更讓19DD具備水雷反制能力,不必仰賴掃雷艦隊御駕邥滿A大幅強化了艦艇的多用途性。至局下方的圖則為19DD陽春版,改用現行匿蹤砲塔殼的MK-45 Mod4五吋艦砲,使用的兩組MK-5 Block 1B近迫武器系統也是現貨,桅杆倒退回近似愛宕級飛彈驅逐艦(14DDG)的水平,並且不具備UAV與UUV的操作能力(艦側艙門仍能容納兩艘突擊小艇)。
本文頂端的圖片,是2007年9月14日日本官方公佈的最新版19DD想像圖,基本上就是前述的「19DD陽春版」,反艦飛彈發射器也改用傳統的固定/半埋式,沒有任何升降機構,以簡化系統複雜度。
防空能力的重視
以往八八護衛群的防空能量(包括偵蒐、戰場監視以及區域防空能力)可說完全集結在神盾艦艇上,護衛艦群只具有短程防空能力;由於每個護衛群只配置一艘神盾艦,故任務壓力可說是非常沈重。而今日海自又增加了對彈道飛彈防禦的任務,加上中共銳意引進多種艦射、空射與潛射新型反艦飛彈,對海自的神盾艦將造成極大的負擔;未來很有可能發生神盾艦正將大部分的搜索與處理能量用於偵測彈道飛彈時,敵方反艦飛彈趁隙朝護衛艦隊殺去的尷尬狀況,此時分身乏術的神盾艦很可能無法為護衛艦群提供一個可靠的防空保護傘。直到1990年代的村雨級為止,日本海自的通用護衛艦都只有短程防空能力,村雨級之後的高波級理論上雖可裝填標準SM-2區域防空飛彈,但本身仍缺乏照射導控能量,必須追加聯合接戰能力(CEC),交由防空艦艇來導引。因此 ,新一代19DD驅逐艦特別提升了防空能力 ,除了以往通用驅逐艦的自保能力外,還可將防空掩護範圍擴大到整個護衛群,支援並掩護正在對付彈道飛彈的神盾艦。19DD的FCS-3改相位陣列雷達將能提供與神盾系統類似的高品質防空監視能量(唯偵搜距離較短),海麻雀ESSM飛彈具有近程區域防空的能力;此外,19DD還 將進一步在艦上配置標準SM-2MR Block 3區域防空飛彈, 除了可能直接與艦上射控系統整合外,也有可能透過CEC由其他艦艇的照明雷達進行導控。由於FCS-3改的間斷照明技術來自於荷蘭的APAR,而APAR具有為標準SM-2提供照明的能力,因此未來19DD直接透過FCS-3導引標準SM-2也不是不可能。而在更遠的未來,19DD也可換裝改成主動雷達導引的標準SM-6。
放棄FCS-3改?
根據 日本世界艦船雜誌2006年7月號的報導,日本海自似乎考慮在19DD上使用美國SPY-1F(V)相位陣列雷達(採用四面固定式天線),而不是日本苦心發展二十年的FCS-3改。雖然在雷達天線的部分,主動式的FCS-3比被動式的SPY-1F(V)先進,但是FCS-3整個系統的架構都是全新開發,換而言之就是全世界僅此一家,整個系統高昂的研發成本絕非有限的生產規模可以分攤(由於需求量低、不能外銷,日本精密國產武器向來以天價著稱);更重要的是,由於整個系統架構與後勤補保體系都是專門從頭發展,因此FCS-3不僅是買得貴,養起來也很費力,系統成熟度更非歷經二十多年千錘百鍊、不斷精進的神盾系統可比。就算FCS-3的天線技術比SPY-1F(V)先進,但整個艦載防空系統的效能並非光靠雷達天線就能決定,若沒有良好的後端處理系統,FCS-3就算再先進,也難以發揮應有的領先水準。先前日本自行研發的J/APG-1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用於F-2戰機)由於軟體技術不成熟,導致性能表現遠不如預期的慘痛經驗,可能影響了日本對只有自家採用、成熟度低的FCS-3的信心。雖然SPY-1F(V)在技術上不如FCS-3炫麗,但在系統成熟度、共通性與後勤補保上確有著顯著的優勢:首先,SPY-1F(V)與日本海自四艘金剛級、兩艘愛宕級(使用SPY-1D系列雷達與神盾系統)高度共通,可降低維護的成本;而與之配套的戰鬥系統,也能由神盾Baseline 7的架構直接衍生而來(日本OKI已經獲得美國授權生產神盾Baseline 7的關鍵裝備──UYK-70先進顯控台,將用於許多日本新一代艦艇上),並且能直接使用SM-2與海麻雀ESSM等防空飛彈,不若FCS-3需從頭做起,又節省了一筆可觀的研發成本。此外,全球使用神盾戰系/SPY-1相位陣列雷達組合的艦艇日益增加(除了美國與日本之外,還有西班牙、挪威、澳洲、南韓等已經或即將成為「神盾俱樂部」的新成員),不僅顯著分攤了後勤補保的成本,系統成熟度也因為眾多使用者的充分驗證而日益精進完美,這些都不是FCS-3可以比擬的。雖然根據2006年底的最新消息,19DD還是採用FCS-3,無論結果如何,日本海自出現改用SPY-1F(V)的念頭,也充分反映了時代的不同:以往日本總是會不遺餘力地支持本國研發的精密武器裝備,即便產量少、價格高也在所不惜,但是到了19DD卻 還是不得不三思,即堪稱日本得意傑作的FCS-3系統在測試中表現不俗 ,足見武器成本飛漲的現實何等殘酷無情,就連一向經費充裕、技術實力雄厚的日本也得考量現實面。
19DD的定案
根據2006年12月14日的朝雲新聞,19DD的諸元如下:標準排水量5000ton,採用四具燃氣渦輪主機,雙軸推進,最大航速30節,武裝包括一門5吋64倍徑艦砲(顯然是MK-45 Mod4)、Type-1垂直發射系統(MK-41,根據想像圖,數量應為32管)、兩座高性能20mm近迫防禦機砲(顯然為MK-15 Block1B)、兩組短魚雷發射器(顯然為324mm三聯裝HOS-302)、Type-1反艦飛彈發射器(兩組四聯裝SSM-1B,發射器為固定式而非升降式),搭載一架反潛直昇機(顯然為SH-60K),電子裝備則包括FCS-3改相位陣列雷達系統、Type-1情報處理裝置(應為ATECS戰鬥系統或其衍生型)、導航雷達、Type-1電子戰系統、Type-1魚雷反制系統、Type-1聲納系統(可能是16DDH的OQS-21艦艏動聲納系統 的衍生型)等。艦艏艛結構側面設有艙門,顯然是搭載小艇之用。此種配置基本上就是前述19DD的「陽春版」 ,並且完全遵照本文頂端的想像圖。在2008年,日本決定19DD採用美國Curtiss Wright公司的MK-IV直昇機輔助降落系統(RAST),並從2009年起交付。RAST Mk IV的基本設計以上一代的RAST為基礎,加入了新的機艦綜合固定和移動(ASIST)系統,並使用一個快速固定裝置(RSD)來執行固定、轉向和移動工作;在直升機降落在甲板之前,此裝置將一直與直升機保持連接,最多能容許在六級海象下進行直昇機降落作業。
在2007年9月,日本防衛廳防衛設施本部公布了19DD的技術大要,基本上就如同前述,動力系統為傳統的COGAG、四具LM-2500燃氣渦輪,而且並未配備電力推進系統, 艦上編制約200名人員,而艦側小艇也改為掛於兩舷外部而非隱藏於艙門內;不過具體實況與細節必須等到19DD正式亮相後才能確定。 雖然19DD演變得越來越保守,不過成本也可壓低,單艦造價估計750億日圓(合計6.6億美元),比先前較昂貴的方案節省了100億美元。首艘19DD可望在2009年下水,2011年成軍。
評析
19DD的整體任務精神與18DD大同小異,與其探討現階段還無法確定的技術細節,個人認為透過18/19DD反應的日本海自未來轉變,甚至於日本的基本國策演變,才是更值得亞太地區關切的。首先,後冷戰時期的軍事需求與冷戰時代大不相同, 而且日本海自亦面臨經費日益緊縮、艦隊規模 必須裁減的壓力:由於日本在2004年通過的新版防衛計畫大綱中,日本海自護衛艦的數量上限由54艘縮減為47艘,負責近海防護的地方隊減至5個,這樣的兵力對於近年來海自日漸頻繁的海外派遣任務而言實在是相當吃緊,日益拮据的國防預算甚至使海自可能得進一步縮減艦隊規模 (平成17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建計畫的總經費比以往減少3%,這是冷戰結束後日本首度將國防經費向下修正)。此外,由於21世紀初期詭譎多變的國際局勢,加上北韓滲透日本海域的壓力日益緊迫,使日本海自地方隊的任務日趨多元與沈重;在這種情況下,以往「護衛艦隊在遠洋作戰、地方隊專守濱海」的傳統死板思維就顯得缺乏彈性,例如地方隊的艦艇有時必須與護衛艦隊共同執行任務。 在2007年,日本海上自衛隊重新編制了艦隊組織,原本每個護衛群依照艦艇功能劃分為三個護衛隊(分別包括3艘DD、2艘DD與2艘DDG,加上作為旗艦的DDH)改分成二個能各自獨立作業的護衛隊(第一個護衛隊由旗艦DDH、一艘DDG、2艘DD組成,第二個護衛隊由1艘DDG與3艘DD組成),原本六個地方隊縮減至五個,並且改由護衛艦隊司令部直接指揮(原本地方隊與護衛艦隊都隸屬於海上自衛隊高層,算是平起平坐的單位),換言之原本護衛艦隊、地方隊功能各自獨立的編組已經不復存在,編制方式也由原本的「艦種導向」轉變為「任務導向」,如此便能簡化層級,並提升整個組織的運作效率與彈性。因此包含19DD在內的新一代日本海自艦艇設計就必須能滿足單艦多功能化、裝備模組化的需求,以有限的兵力做最妥善的運用,並落實網路化作戰概念,分享戰場情資以提高艦隊整體的作戰效率。是故,19DD勢將打破過去日本海自「通用驅逐艦=反潛專用驅逐艦」的窠臼,並跳脫「八八護衛群」與「地方隊」涇渭分明的傳統思維框架。
近年來日本民族主義復興、國家正常化的「聲浪」日漸高漲,日本主政者也頗想要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與日本國力相稱的實質影響力(以日本政、經、軍潛力,是絕對沒問題的!);然而,歷史仇恨的羈絆、鄰國的反彈以及非戰憲法的束縛,在在阻撓了日本的「國家正常化」。不過,當年徹底擊潰日本的美國,如今卻對於日本沒有擔負在美-日戰略同盟架構應盡的職責──至少在美國人眼中的確如此,讓美國感到吃力與失望(甚至有些不滿)。在日趨複雜與動盪的國際環境中,恐怖主義以及中國大陸的崛起,對於美國的霸權構成嚴重挑戰,美國在2000年代初期於阿富汗、伊拉克主導的戰事已經讓美國感到疲憊,自然希望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的日本能在亞太戰略平衡或國際維和任務中分攤更多的責任;然而,二次大戰以後60年來安定繁榮的日子、對於戰火創傷的慘痛記憶以及害怕昔日軍國主義復甦的恐懼,讓多數日本民眾寧可讓日本於國際動亂之外明哲保身,也不要冒險以實力(尤其是武力)干涉,相較於美國近年來以打擊威脅根源的積極侵略方式形成鮮明對比(這恐怕也是美國與日本的「代溝」)。然而,日本民族主義逐漸復甦,乃至與中共不斷發生種種摩擦,將可能導致原先的局面改變。進入1990年代的日本 ,的確在國際舞台上更積極地露臉,到了2000年代後此種趨勢日趨明顯,這使得自衛隊的任務從冷戰時代抵抗蘇聯大軍東侵,逐漸朝著美軍的腳步靠攏,也就是應付突發於世界各地的動亂,乃至於恐怖主義。這種轉變將使原先僅能行使「正當防衛」的日本自衛隊,逐漸轉為投射影響力的一支部隊;雖然現階段日本自衛隊僅執行軍事色彩較低的人道救援、和平維持任務,海自艦艇支援美軍遂行阿富汗、伊拉克戰事時也遠遠地保持在敵火威脅之外,但從19DD開始出現「陸攻 傾向」的武器配置,令人聯想有朝一日,日本自衛隊的「拳頭」將隨著國際合作的軍事任務,砸向衝突地區的敵方部隊。這是否意味著日本自衛隊正名為「國防軍」的日子已經不遠,或者不合時宜的非戰憲法將遭到修正(此法甚至會限制日本自衛隊與美軍合作遂行彈道飛彈攔截任務),實在值得吾人的持續注意。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19:06

筑後級/天鹽級護航驅逐艦

天鹽級護航驅逐艦的吉野號(DE-223)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筑後級/天鹽級護航驅逐艦/日本(Chikugo/Teshio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E-215、217~219、221、223、225:三井重工玉野廠
DE-216:石川島播磨重工東京廠
DE-220、222、224:日立重工舞鶴廠
尺寸(公尺)
長93  寬10.8  吃水 3.5~3.6
排水量(ton)
筑後級:1470(DE-215~219、221)/1480(DE-220)
天鹽級:15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Mitsubishi 12UEV30 / 40N柴油機或Mitsui 12V28N柴油機*4
16000
雙軸
航速(節)
24~25
乘員
筑後級:165
天鹽級:160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14 2D對空搜索雷達*1
OPS-16平面搜索雷達*1
作戰/射控系統
FCS-1艦砲射控系統*1
聲納
艦首聲納*1
艦載武裝
雙聯裝76mm 50倍徑快砲*1
Type-68 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2
Type-74 八聯裝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Bofors Mk-1 40mm防空機砲*1
姊妹艦
筑後級
艦名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除役日期
DD-215 筑後(Chikugo)
1970/1/13
1970/7/31
1996/4/15
DD-216 熊野(Ayase)
1970/9/16
1971/5/20
1996/8/1
DD-217 三隈(Mikuma)
1971/2/16
1971/8/26
1997/7/8
DD-218 十勝(Tokachi)
1971/11/25
1972/5/17
1998/4/15
DD-219 岩瀨(Iwase)
1972/6/29
1972/12/12
1998/10/16
DD-220 千歲(Chitose)
1973/1/25
1973/8/31
1999/4/13
DD-221 仁淀(Niyodo)
1973/8/28
1974/2/8
1999/6/25
天鹽級
艦名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除役日期
DD-222 天鹽(Teshio)
1974/5/29
1975/1/10
2000/6/27
DD-223 吉野(Yoshino)
1974/8/22
1975/2/6
2001
DD-224 熊野(Kumano)
1975/2/24
1975/11/19
2001
DD-225 能代(Noshiro)
1976/12/23
1977/6/30
2002
 
筑後級由先前日本建造的五十鈴級護航驅逐艦發展而來,成本則由於大量生產而壓低。本級艦總共生產了11艘配備日本海自各個地方隊,從八號艦天鹽號(DE-222)起進行了若干改良,排水量增加約30ton,操作自動化程度增加使乘員編制減少5名,故被日本海自歸類為天鹽級。筑後級/天鹽級以反潛與水面巡邏為主要任務,相較於五十鈴級的最大不同就是延長了艦體,以容納一具八聯裝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與聲納系統,這對一艘1500ton左右的小型艦艇而言是重量級的反潛武器。為了避免讓大幅強化的反潛裝備增加上部重量而影響穩定性,筑後級/天鹽級的上層結構盡可能縮小與降低高度,艦體設計並力求降低航行噪音與震動,以及兼顧結構強度。除了ASROC外,筑後級其他武器還包括艦首一門雙聯裝76mm 50倍徑快砲、兩側各一的Type-68 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以及一座位於艦尾的Bofors Mk-1 40mm防空機砲,這是二次大戰時代的美國艦艇防空武器。雖然反潛火力出眾,筑後級/天鹽級卻被批評在嬌小的艦體上過度武裝,不僅影響穩定性、改裝餘裕與乘員適居性,艦上空間也不足以攜帶與ASROC射程相稱的大型聲納系統。本級艦的動力系統為四具三菱重工12UEV30/40N 或三井重工12V28N柴油機,可輸出16000匹馬力,最大航速25節。艦上的電子系統包括一具OPS-14 2D對空搜索雷達、一具OPS-16平面搜索雷達以及一具FCS-1艦砲射控系統。由於夕張級、阿武隈級等新一代護航驅逐艦於1980年代陸續服役,加上第一線護衛艦隊將若干服役末期的驅逐艦移交給地方隊,艦齡日趨老化的筑後級/天鹽級便從1996至2002年全數除役。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19:32

石狩號/夕張級護航驅逐艦

石狩號(DE-226)是日本海自首艘引進燃氣渦輪的艦艇。

夕張級護航驅逐艦是石狩號的加長改良版,圖為夕張級首艦夕張號(DE-227)。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石狩號/夕張級護航驅逐艦/日本(Ayubari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E-226:三井重工玉野廠
DE-227:住友重工浦賀廠
DE-228:日立重工舞鶴廠
尺寸(公尺)
石狩號:長85 寬10.8 吃水 3.5
夕張級:長91 寬10.8 吃水 3.6
排水量(ton)
石狩號:標準1290  滿載1600
夕張級:標準1470  滿載17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DOG
Olympus TM3B燃氣渦輪*1/22500
6DRV柴油機*1/4650
雙軸
航速(節)
25
乘員
石狩號:90
夕張級:95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19對空搜索雷達*1
OPS-28平面搜索雷達*1
NLOR-6電子支援系統
作戰/射控系統
艦砲射控雷達*1
聲納

艦載武裝
OTO 76mm 62倍徑快砲*1
四聯裝71式375mm反潛刺蝟砲*1
三聯裝68式324mm魚雷發射器*2
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
姊妹艦
石狩級:共一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DE-226 石狩(Ishikari)
1980/3/18
1982/3/28
2007/10/17
夕張級:共二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DE-227 夕張(Yubari)
1982/2/22
1983/3/18
DE-228 湧別(Yubetsu)
1983/1/25
1984/2/14
 
在1970年代末期,日本海自開始設計新一代的護航驅逐艦(DE,二次大戰時代用於護航的小型次等護航艦,噸位、地位相當於今天的巡邏艦或輕巡防艦)以強化地方隊的近岸防禦能力,並透過此型護航驅逐艦進行諸多技術嘗試,這就是石狩級的由來。石狩級的設計在初始階段變更多次,先後有五種方案被提出,包括單軸、全柴油機驅動等等。定案之後,石狩級的構型包括中央船艛設計搭配低矮艦橋(與中共江湖級巡防艦類似,而和以往日本艦艇有所不同),採用複合柴油機或燃氣渦輪(CODOG)動力系統,成為日本第一種裝備燃氣渦輪的艦艇,此外也是首種配備義大利OTO 76mm 62倍徑快砲的日本艦艇。石狩級的主機包括一具英國Rolls Royce授權川崎重工生產的Olympus TM-3B燃氣渦輪主機(22500馬力)以及一具三菱重工6DRV柴油機(4650馬力),最大航速25節。石狩級在建造首艦石狩號(DE-226)之後,後續兩艦夕張號(DE-227)與湧別號(DE-228)沿用相同的基本設計、動力系統與武裝,但艦體延長6m以增加後續改良的餘欲度,所以被日本海自歸類為夕張級,而石狩號則單艦成級。石狩級/夕張級依照日本海自護航驅逐艦的命名方式,以河川作為命名;由於這三艦在規劃之初便配屬於防衛日本北部的大湊地方隊,故均以北海道的河川為名。
石狩級/夕張級以近岸反水面作戰為主要任務,此外也具有一定的反潛能力,反水面武裝包括艦首一門OTO 76mm 62倍徑自動快砲,以及艦尾兩組朝向斜前方的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反潛方面,石狩號/夕張級的B砲位設有一座四聯裝71式375mm反潛刺蝟砲(由瑞典波佛斯授權日本生產),艦舯兩舷各有一組Type-68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與上一代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筑後級/天鹽級護航驅逐艦相較,以反水面為主的石狩號/夕張級配備筑後級所無的魚叉反艦飛彈,反潛火力雖比不上擁有八聯裝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的筑後級/天鹽級,但仍被認為是比較符合一千噸級護航驅逐艦的配置;反觀筑後級/天鹽級加裝ASROC就被批評過度武裝,其水下偵搜能力不見得能配合ASROC的射程。日本海自最初打算大量建造夕張級而成為日本海自各個地方隊的主要武力,但由於本級艦設計不算成熟,定位也並不明確,所以總共只建造了兩艘,連同石狩號一起部署於大湊地方隊。在夕張級之後,日本海自繼續研製阿武隈級護航驅逐艦,噸位比石狩級/夕張級大得多,不僅能容納齊全的武器裝備,續航力、適居性、耐波力也有明顯提升。 石狩號於2007年10月17日除役。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20:02

阿武隈級護航驅逐艦

阿武隈級護航驅逐艦的首艦阿武隈號(DE-229)。本級艦在外觀上彷彿是朝霧級驅逐艦的縮小版。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阿武隈級護航驅逐艦/日本(Abukuma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E-229、231、233:三井重工玉野廠(Mitsui Tamano)
DE-230:日立重工舞鶴廠(Hitachi Maizuru)
DE-232、234:住友重工浦賀廠(Sumitomo  Uraga)
尺寸(公尺)
長109 寬13.4 吃水 3.8
排水量(ton)
標準2000
滿載29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DOG
Spey SM-1A燃氣渦輪*2/27000
三菱S-12UMTK柴油機*2/6500
雙軸CRP
航速(節)
27
乘員
120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14 2D對空搜索雷達*1
OPS-28 平面搜索雷達*1
電子反制/支援系統*1
MK-36 干擾火箭發射器(SRBOC)*2
作戰/射控系統
OYQ-6/6B戰鬥系統
Type-22射控雷達*2
聲納
DE-1167艦首主/被動聲納*1
AN/SQR-19拖曳陣列聲納*1
艦載武裝
OTO 76mm 62倍徑快砲*1
Type-74 八聯裝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Type-68 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2
四聯裝魚叉/SSM-1B反艦飛彈發射器*2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1
姊妹艦
共六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DE-229 阿武隈(Abukuma)
1988/12/21
1989/12/12
DE-230 神通(Jintsu)
1989/1/31
1990/2/28
DE-231 大淀(Oyodo)
1989/12/9
1991/1/23
DE-232 川內(Sendai)
1990/1/26
1991/3/15
DE-233 筑摩(Chikuma)
1992/1/25
1993/2/24
DE-234 利根(Tone)
1991/12/6
1993/2/8
 
由於日本海自在1980年代初期推出的石狩級/夕張級護航驅逐艦(DE)並不是成功的設計,僅少量建造了三艘,故1980年代日本繼續研製阿武隈級(Abukuma class)護航驅逐艦,尺寸較以往海自的DE增加不少,滿載排水量達到2900ton。相較於以往日本海自護航驅逐艦僅有一千多噸,體型較大的阿武隈級便能擁有更好耐波力、續航力、乘員適居性,並配備更齊全的武裝。就外觀而言,阿武隈級堪稱朝霧級驅逐艦的縮小版,與之前的護航驅逐艦有不小的差異。阿武隈級的設計從1986年展開,首艦於1988年3月開工,同年12月下水,1989年12月進入服役。命名方面,阿武隈級繼續沿用日本海自用於護航驅逐艦上的河川名。
與石狩級相同,阿武隈級也採用複合柴油機或燃氣渦輪(CODOG),主機包括兩具英國勞斯萊斯授權日本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KHI)生產的Spey-1A燃氣渦輪,以及兩具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MHI)的S-12UMTK柴油機,最大航速27節;此外艦上還裝有KHI設計的MIA-02燃氣渦輪發電機,功率1000kw。阿武隈級採用兩具可變距大側傾螺旋槳,能降低轉速達1/4,獲得更佳的靜音能力。阿武隈級的電子裝備包括一具OPS-14 2D對空搜索雷達、OPS-28平面搜索雷達以及兩具Type-22射控雷達。阿武隈級的聲納系統相當齊全,包括DE-1167艦首主/被動聲納以及AN/SQR-19拖曳陣列聲納各一,具備大洋偵潛能力。本級艦的戰鬥系統為OYQ-6/6B,介紹見朝霧級驅逐艦一文。為了增加抵抗戰損的能力,阿武隈級將戰情室移至主艦體內部。
阿武隈級的火力十分強大,反艦與反潛火力已經直追驅逐艦。反水面方面,阿武隈級的艦首裝有一門OTO 76mm艦砲,二號煙囪後方則裝有兩組四聯裝美製魚叉或日本SSM-1B反艦飛彈發射器。反潛方面,阿武隈級兩煙囪之間裝有一具仿自美國MK-112的Type-74 八聯裝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後方結構物兩側則各有一組模仿美國MK-32的Type-68 324mm魚雷發射器。防空自衛方面,阿武隈級的艦尾設有一座MK-15 CIWS,未來將換裝為一具美製MK-49 21聯裝公羊(RAM)短程反飛彈系統,進一步健全自衛能力。由於體積限制,阿武隈級並未設置機庫以及直昇機起降甲板,但是艦尾仍有一塊直昇機垂降補給區。相較於以往筑後級護航驅逐艦勉強搭載ASROC卻沒有足夠的聲納偵測能量支援,石狩/夕張級僅配備反潛魚雷與刺蝟砲,阿武隈級拜體型較大之賜便能從容地安裝ASROC反潛火箭以及包含艦首聲納、拖曳聲納在內的完整水下感測裝置,更是日本海自首艘同時擁有ASROC與魚叉飛彈的護航驅逐艦。
阿武隈級總共建造了六艘,在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陸續服役。本級艦堪稱日本海自地方隊的王牌之一,雖然地方隊主要負責近海防務,但是阿武隈級的戰力與航行能力已經足敷大洋反潛與水面護航任務。會設計如此強大的「近岸」巡邏艦艇,足以顯見日本海自對反潛的重視,以及後冷戰時代日本海自將作業範圍積極向遠洋拓展、提倡防衛1000海浬海運線的新趨勢。阿武隈級的建造完成後,日本海自將造艦重點放在金剛級、村雨級驅逐艦以及親潮級潛艦等大型主戰艦艇上,短期內並無新一代護航驅逐艦的建造計畫;而在2000年代初期,部分退出第一線護衛群的初雪級通用驅逐艦轉入二線,成為地方隊的主力。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20:46

汐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即便自1990年代後期陸續退出第一線,汐潮級仍算是亞洲數一數二的優秀柴電攻擊潛艦。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汐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日本
承造國/承造廠
日本/
SS-573、575、577、579、581:三菱重工神戶廠
SS-574、576、578、580、582:川崎重工神戶廠

尺寸(公尺)
長76 寬9.9 浮航吃水7.4
排水量(ton)
浮航2250(SS-573~577)/2300(SS-578~582)
潛航24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Kawasaki MAN V8V24 / 30MATL柴油機*2/3400
推進電動機*1/7200
單軸七葉片螺旋槳

航速(節)
水面12
水下20
續航力(海浬)

最大潛深
300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ZPS-6平面搜索雷達*1
ZLR-3電子支援系統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ZQQ-4艦首聲納系統(包含AN/SQS-36J艦首主動聲納、艦首被動陣列聲納)
ZQR-1拖曳陣列聲納
(1987年起陸續加裝)
其餘不詳
作戰系統
ZYQ-1射控系統
乘員
75
艦載武裝
HU-603b 533mm魚雷發射器*6(管內裝填六枚,艦內可攜帶14枚,使用美製MK-37或日本89式魚雷、魚叉反艦飛彈)
數量
共十艘
早期型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ATSS-8006 ex SS-573 汐潮(Yushio)
1980/2/26
1999/3/11
1996年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ATSS-8006
ATSS-8007 ex SS-574 望潮(Mochishio)
1981/3/5
2000/3/10
1997年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ATSS-8007
TS-3602 ex ATSS-8008 ex SS-575 瀨戶潮(Setoshio)
1981/2/10
1982/3/17
2001/3/30
1999年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ATSS-8008,2000年時編號改為TSS-3602
TS-3603  ex SS-576 沖潮(Okishio)
1982/3/5
1983/3/1
2003/3/12
2001年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TSS-3603
改良型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SS-577 灘潮(Nadashio)
1983/1/27
1984/3/6
2001/6/1
TSS-3604 ex SS-578 濱潮(Hamashio)
1984/2/1
1985/3/5
2006/3/9
2003年3月4日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TSS-3604
SS-579 秋潮(Akishio)
1985/1/22
1986/3/5
2004/3/3
除役後陳列於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SS-580 雄潮(Takeshio)
1986/2/19
1987/3/3
2005/3/9
TSS-3605 ex SS-581 雪潮(Yukishio)
1982/1/23
1988/3/11
2008/2/20
2006年3月9日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TSS-3605
SS-582 幸潮(Sachishio)
1988/2/17
1989/3/24
2006/4/14
 
長久被忽視的強大力量
二次大戰時代,日本帝國海軍擁有一批非常優秀的潛艦,例如日本的伊級大型潛艦比起德國U型潛艇噸位更大、裝備更完善,自然擁有較佳的持續戰力與航行能力;況且當年日本潛艦部隊還擁有一項秘密武器──無論是威力、射程或速度都遙遙領先敵方的95式氧動力「長矛」魚雷。然而,日本卻始終惦記著華勝頓裁軍條約造成的日本主力艦總噸數劣勢,滿腦子只想著運用潛艦消耗美國海軍作戰艦艇以彌補主力艦數量的不足,對於潛艦真正擅長的通商破壞卻不聞不問。於是,日本潛艦部隊一開始就被放錯地方,加上許多相關科技落後、戰術惡劣以及美國海軍在反潛上的出色表現,日本潛艦部隊在戰爭中對日本的貢獻微乎其微,可是卻蒙受慘重損失,幾乎全軍覆沒,鋒頭完全被在太平洋上耀武揚威的美國潛艦部隊搶去。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在美國的庇護下默默地重建其經濟與軍事力量。由於武器無法外銷,日本國防工業的許多成就都被埋沒,往往沒有得到國際間應有的重視。就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海上自衛隊(以下簡稱日本海自)悄悄地重建了一支傲視亞洲的一流潛艦兵力。由於接受了美國的技術傳承,日本潛艦都是性能優異、裝備精良的狠角色。此外,日本海自以全世界最高的汰換潛艦速率聞名,一艘潛艦只要服役十六年期滿,就算艦況仍佳還是得除役,因此讓日本潛艦都保持極佳的狀況與水準。再加上長年與美國海軍交流與切磋,提供日本潛艦部隊不少經驗與戰技,因此這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部隊雖然不為世人熟悉,但是擁有極為強大的戰力。
前身:劃時代的渦潮級攻擊潛艦
日本自製的第一批新型柴電潛艦為1972~1978年服役的七艘渦潮級,此乃日本在二次大戰後建造的第四種潛艦,在當時算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柴電潛艦。渦潮級的基本設計類似美製白魚級潛艦,艦體構型為當時世界上仍不多見的淚滴型圓柱斷面(與當時美國較新型核能潛艦類似),具有阻力低、航速高的優點,當時在日本亦屬首創;此外,尾部採用十字形控制翼,單軸螺旋槳位於艇尾最末端,這些都是當時最尖端的設計。渦潮級採用雙殼結構,相較於單殼結構具有較堅固、較耐戰損的優點,但是艦內可用空間也比後者少。渦潮級的艦體採用複殼設計,艦舯更以三層壓力殼構成,艦體材料為NS-63耐壓鋼板,最大實用潛深估計為200m,最多可潛至300m。偵測方面,渦潮級配備當時先進的ZQQ-3艦首聲納系統,而為了騰出空間安裝其巨大的聲納音鼓,以往設置於艦首的魚雷管遂移至艦舯,與美國當時最新型核能潛艦類似,在柴電潛艦中則屬首創。此外,渦潮級擁有當時相當高的自動化水準,編制80名人員。渦潮級的頓位在當時柴電潛艦中算是比較大的,浮航排水量為1850ton,潛航排水量則達到2430ton。由以上觀之,渦潮級是一種以反潛為首要任務、不折不扣的「獵殺潛艦」(SSK),艦首裝置了巨大的聲納音鼓,並極端注重靜音航行能力,在在反映出當年日本海自潛艦部隊配合美國海軍的戰略架構,係以阻絕蘇聯潛艦大舉進入太平洋作為優先任務。總之,渦潮級為日本日後精良的潛艦技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各項結構特徵也被本文介紹的汐潮級以及日後的春潮級沿襲。
命名方面,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艦一向依照日本艦名中的「天文地理名」的「潮部」,至今也不例外。在日本帝國海軍時代,屬於天文地理名的「潮部」依當時準則而用於驅逐艦上;而當時潛艦都只有番號而無命名,大型潛艦就是「伊」再加上號碼,中小型潛艇則為「呂」加上號碼。戰後日本海自則將「潮部」用於潛艦的命名上。
汐潮級的基本設計
日本海自在1975年決定建造渦潮級的後續型,這就是汐潮級,總共10艘分別在1980至1989年服役,每年成軍一艘。汐潮級的構型特徵與渦潮級類似,都是雙殼淚滴型艦體,單軸與十字尾翼,艦首水平翼位於帆罩上。不過汐潮級的尺寸較大,前四艘標準排水量達2200ton,從五號艦灘潮號(SS-577)起的排水量則增至2250ton,並在武裝、艦體材料上進行了改良。雖然汐潮級噸位較渦潮級增加,但由於自動化程度的提升,編制人員反而降至75名。前四艘汐潮級的艦體仍沿用NS-63鋼板,從灘潮號起則改用標準更高的NS-80耐壓鋼材製造,因此最大實用潛深增至300m,最大耐壓深度更可達400~450m。在汐潮級建造的十年之間,電子科技的進步相當迅速,導致汐潮級早期型與後期型在裝備上有不小的差別。由於艦體尺寸較大,汐潮級的六支533mm HU-603魚雷管分佈於艦首十分之一長度之處,而不是像渦潮級位於艦舯。動力方面,汐潮級配備兩具川崎(Kawasaki) MAN V8V24 / 30MATL柴油機,可輸出3400軸馬力,搭配兩具川崎製發電機,水下推進則依靠一具富士製造的7200軸馬力推進電動機,推進器為單軸七葉片螺旋槳,最高潛航速度達20節,浮航速度12節。承襲美國的先進降噪科技,汐潮級擁有優秀的靜音能力。此外,汐潮級擁有先進的自動操舵系統,而後六艘本級艦還換裝經過改良的航行控制系統。本級艦的建造工作由三菱重工神戶廠與川崎重工神戶廠平均分攤,依照先後順序輪流建造。
汐潮級的聲納系統較渦潮級完善得多。渦潮級僅在艦首裝備一具ZQQ-3被動陣列聲納,汐潮級的ZQQ-4聲納系統則整合有中/低頻被動陣列聲納以及技術來自美國的AN/SQS-36J主動聲納。從1987年起,汐潮級的沖潮號(SS-576)率先加裝ZQR-1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美製BQR-15拖曳陣列聲納的日本版),成為首艘擁有拖曳聲納的日本潛艦,爾後其餘本級艦也陸續跟進。汐潮級的作戰中樞是日本自製的ZYQ-1型戰情處理系統,是日本首種配備於潛艦上的作戰系統。武裝方面,汐潮級總共能攜帶20枚魚雷,高於渦潮級的16枚。前四艘汐潮級最初僅配備美製MK-37C或日本自製的89式魚雷,後六艘汐潮級則增加了美製魚叉反艦飛彈的發射能力,爾後前五艘陸續回廠翻修時也追加了此一能力。89式魚雷堪稱MK-48的日本版,研發階段時編號為GRX-2,1989年正式服役時才正式命名為89式。89式直徑533mm,重1.579ton,導引方式為線導+主/被動聲納尋標,最大攻擊深度900m,最大射程約50km,以最大航速55節則可航行約38km。
結語

秋潮號(SS-579)除役後在2006年被放置在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汐潮級的建造工作進入尾聲後,日本立刻開始建造汐潮級的後續改良型──春潮級,具有加長的艦體,在靜音能力、偵測裝備等方面又有了進步。到了1990年代後期,雖然經過近20年的生涯,汐潮級仍然是亞洲最精良的柴電潛艦之一;然而由於日本海自的潛艦高汰換率政策,服役滿16年的本級艦便陸續在1990年代末期退出第一線,其中絕大部分先轉任訓練用潛艦數年再除役,發揮服役末期的剩餘價值;例如,首艦汐潮號(SS-573)於1996年轉為特務/訓練潛艦(ATSS),編號改為ATSS-8006,於1999年除役;第二艘(SS-574)於1997年轉為特務/訓練潛艦,編號改為ATSS-8007,於2000年除役。第三艘(SS-575)於1999年轉為特務/訓練潛艦,編號改為ATSS-8008,2000年時ATSS艦種廢除,以訓練潛艦(TSS)取代,故編號改為TSS-3602,於2001年除役。第四艘沖朝號(SS-576)於2001年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TSS-3603;檳潮號(SS-578)於2003年3月4日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TSS-3604;在2006年TSS-36053月9日,濱潮號除役,其位置則由轉入訓練艦的姊妹艦雪潮號(舷號改為TSS-3605)取代,而雪潮號則在2008年2月20日除役,被轉為訓練艦的春潮級首艦春潮號(TSS-3606 ex SS-583)取代,至此汐潮級完全退出日本海自的序列。未曾轉為訓練艦的四艘汐潮級(SS-577、579、580、582)則是直接除役,秋潮號(SS-579)則在除役後被陳列於吳市的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該館於2007年起正式啟用。日本海自對訓練作業十分重視,艦隊中都常態編制了專職的訓練艦隊,編納從第一線汰除的水面艦艇與潛艦。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21:28

春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春潮級柴電潛艦是先前汐潮級的拉長改良版。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春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日本
承造國/承造廠
日本/
SS-583、585、587、589:三菱重工神戶廠
SS-584、586、588:川崎重工神戶廠
尺寸(公尺)
長77 寬10 浮航吃水7.7
排水量(ton)
浮航2450(SS-583~588)/2500(SS-589)
潛航27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Kawasaki 12v25/25s柴油機*2/5500
推進電動機*1/7200
Kockums V4-275R Stirling MK.2封閉循環發動機*4/300
(SS-589於2000年加裝)
單軸七葉片螺旋槳
航速(節)
水面12
水下20
續航力(海浬)

最大潛深
300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ZPS-6平面搜索雷達*1
ZLR-7電子支援系統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ZQQ-5聲納系統(包含艦首主/被動陣列聲納、ZQR-1拖曳陣列聲納)
其餘不詳
作戰系統
ZYQ-2射控系統
乘員
SS-583~588:75
SS-589:71
艦載武裝
HU-603b 533mm魚雷發射器*6(管內裝填六枚,艦內可攜帶14枚,使用89式魚雷、魚叉反艦飛彈)
數量
共七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TSS-3606 ex SS-583 春潮(Harushio)
1989/7/26
1990/11/30
2008年3月6日轉為訓練艦,舷號改為TSS-3606
SS-584 夏潮(Natsushio)
1990/3/20
1991/3/20
SS-585 早潮(Hayashio)
1991/1/17
1992/3/25
SS-586 荒潮(Arashio)
1992/3/17
1993/3/17
SS-587 若潮(Wakashio)
1993/1/22
1994/3/1
SS-588 冬潮(Fuyushio)
1994/2/16
1995/3/7
TSS-3601 ex SS-589 朝潮(Asashio)
1995/7/12
1997/3/12
2000年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TSS-3601。
 
1980年代中期當汐潮級的建造工作仍持續進行時,日本海自便著手規劃後續的更新一代潛艦,這就是本文介紹的春潮級。春潮級基本上是汐潮級的改良型,艦體增長1m,直徑略增,排水量增加至2700ton,在人員適居性、艦體材料、潛航續航力、靜音能力、水下偵測等方面都有許多改進。當汐潮級的建造工作進入尾聲時,春潮級的建造工作立刻在相同的兩家造船廠──三菱重工與川崎重工展開,依照汐潮級的輪流均分規則分攤建造工作。最後一艘汐潮級潛艦於1987年2月17日於川崎重工神戶廠下水,首艘春潮級便於同年4月21日於三菱重工神戶廠下水,完全依照汐潮級延續下來的步調,兩個廠的建造工作也毫無間斷而順暢地轉移至春潮級。2700ton的春潮級在柴電潛艦中算是體型較大的,甚至比法國的紅寶石級(Rubis class)核子動力攻擊潛艦還大一些。春潮級的最後一艘朝潮號(SS-589)進行了進一步的改良,排水量增加50ton,並在自動化程度等方面進行改良,使得全艦人數降至71人;受到1995年1月神戶大地震的影響,朝潮號的服役時間略為延遲。原本海上自衛隊還打算繼續建造五艘與朝潮號相同的改良型春潮級,但由於改進幅度未如預期,此計畫最後遭到取消,日本轉而發展全新的春潮級潛艦。
春潮級延續渦潮級、汐潮級一脈傳承的基本構型,包括雙殼淚滴型艦體、十字形尾翼、單軸、前水平翼位於帆罩上等等。春潮級部分艦體採用日本新開發的NS-110高張力鋼板(其餘部分使用NS-90),使其潛航深度較汐潮級大為增加,安全操作潛深超過300m,最大操作潛深據說達500m之譜。動力方面,春潮級裝備兩具川崎(Kawasaki) 12v25/25s柴油機、兩具由柴油機帶動的川崎交流發電機(功率3700kw,4960馬力)、一具7200馬力的富士水下航行用推進電動機以及四組新型高容量液冷蓄電池(總計480個單元),帶動一具七葉片大曲度螺旋槳,最大潛航速度為20節,水面航行速度12節;由於增加的艦體容積一部份是用來攜帶更多電池單元,故春潮級擁有比汐潮級更長的水下航行時間,能以最高速度在水下衝刺將近一小時。春潮級擁有比汐潮級更精良的靜音設計,最重要的進步是艦殼上敷設以往多半用於先進核能潛艦的消音瓦,能降低艦內向外輻射的噪音並減低敵方主動聲納的效率。此外,春潮級的艦體表面光滑,盡可能地減少突出物,以降低航行時產生的阻力與噪音。本級艦編制75人,與汐潮級相同;由於春潮級艦體較大而人數不變,因此乘員居住性較佳。春潮級的聲納系統也經過改進,配備一套美國休斯/日本沖電子公司合作生產的ZQQ-5聲納系統,包含艦首主/被動陣列聲納以及ZQR-1被動拖曳陣列聲納,潛艦戰鬥系統則為ZYQ-2。本級艦最後一艘朝潮號換裝光電搜索/攻擊潛望鏡組,是日本海自第一艘使用光電潛望鏡的潛艦。春潮級的武裝大致上與改良後的汐潮級相同,同樣是六具位於艇側的533mm HU-603b彈射式魚雷管,能使用日本自製的89式魚雷或美製魚叉反艦飛彈,艦上總共可攜帶20枚魚雷或飛彈。
春潮級性能極佳,在美日海上聯合操演時,連反潛能力強大的美國海軍都對此級潛艦頭痛萬分。即便如此,目前春潮級已經不是日本海自最新型的潛艦了,因為緊接在七艘春潮級之後,日本馬不停蹄地建造更新一代的親潮級傳統動力潛艦。雖然親潮級不再沿襲渦潮級以來一脈相傳的的艦體構型,但是各項配備與性能都和其前輩們一樣,在當代傳統動力潛艦中名列前茅。
春潮級的朝潮號在2000年變更為訓練用潛艦,編號改為TSS-3601。依照慣例,日本海自訓練艦隊無論是潛艦或水面艦,都是從第一線汰換下來的高齡舊艦,雖說是充分利用其剩餘價值,不過也由於設計與裝備較為老舊,與嶄新的第一線艦艇差別較大,故訓練的效益會打折扣。因此,日本海自將最後一艘春潮級轉為訓練艦,希望能拉近與最新一代親潮級潛艦的差距,使得學員較易適應。不過在2000年,朝潮號又被賦予一項重任──進行絕氣推進系統(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AIP)實際裝載測試。日本從1986年起開始進行AIP的相關基礎研究,在評估數種歐洲國家研發的AIP(主要為燃料電池與史特靈封閉循環發動機)後,決定引進瑞典史特靈發動機的技術,作為日本新一代潛艦的AIP系統。日本首先於1991年向瑞典購買兩具史特靈MK.2(V4-275R)主機進行陸上研究,在1997年至1999年度以裝載於潛艦為目標進行陸上測試,最後在2000年12月開始對朝潮號進行改裝,將艇身後段切開,插入一段擁有四具瑞典授權日本生產的史特靈MK.2發動機以及相關裝備的船段,於2001年11月完工,成為日本海自用來實地測試AIP運轉的先鋒。經此改裝後,潮潮號全長增至87m,滿載排水量增至2900ton。朝潮號的史特靈MK.2(V4-275R)的額定轉速為2000轉/分,單具功率88馬力,四機併聯輸出的總功率約300馬力,以4~5節速率可持續潛航二週而不用浮上水面,以低於4節的速率則可持續潛航三週左右。改裝完成的朝潮號從2001年12月至2002年3月進行了史特靈MK2主機的海上測試與相關的人員訓練作業,隨後又從2002年4月開始進行長期的海上耐航測試,驗證史特靈MK.2主機的可靠性與持續運轉能力。由於朝潮號安裝史特靈主機的測試極為成功,日本海自遂在2003年8月提出的平成16年度(2004年)預算需求列入親潮級的後續艦──平成16年度(2004年)潛艦建造計畫(簡稱16SS),以親潮級的基本設計為基礎,加裝更新型的史特靈MK.3發動機,而其經驗便來自於朝潮號的測試;不過屆時16SS將採用更大的氧儲存槽,使得史特靈發動機的運作時間進 一步延長。
在2007年9月中旬,台灣曾設法取得日本除役潛艦的新聞正式曝光,媒體報導的型號為春潮級,但鑑於當時所有的春潮級仍在日本海自第一線作戰序列中,因此實際上台灣海軍曾考量的應為更上一代的汐潮級。台灣曾計畫先由美國方面取得這些日本除役潛艦,經美國船廠進行大規模整修並安裝新的戰系後移交台灣,這種方式預估最快能讓台灣在2010年獲得第一艘潛艦。然而,由於日本憲法禁止輸出武器,又必須面對敏感的中日關係,所以此案勢必存在巨大的政治阻力與風險;此外,無論是春潮級或汐潮級早已停產多年,零附件取得不易,而台灣方面的評估則是此案所花的成本並不划算,於是向日本購買二手潛艦的構想很快便告終止。
在2008年3月6日,春潮級首艦春潮號(SS-583)由第一線退出,轉為訓練艦,舷號改為TSS-3605,編入第一練習潛艦隊,取代同一天退役的雪潮號(TSS-3605) 訓練潛艦(汐潮級);而春潮號原本於第一潛艦隊群第五潛艦隊的位置被同一天成軍服役的最後一艘(第11艘)親潮級潛艦望潮號(SS-600)接替。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