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3433 | 回覆: 2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22:07

親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日本海自新一代的精銳柴電攻擊潛艦親潮級,注意其帆罩採用傾斜漸縮式設計以分散敵方主動聲納的反射波。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親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日本
(Oyashio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SS-590592594596──川崎重工神戶廠
SS-591593595597──三菱重工神戶廠
尺寸(公尺)
長82 寬8.9 吃水7.4
排水量(ton)
浮航2750
潛航35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Kawasaki 12V25/25S 四行程柴油主機*2/3400
Kawasaki交流發電機*2/功率3.7MW
2組硫酸電池共240具
推進用電動機*1/7750
單軸/七葉片螺旋槳
航速(節)
浮航13
潛航20
潛航深度(m)
約500
乘員
70
水面上偵測/電子戰系統
ZPS-6 搜索雷達*1
ZLA-7 電子支援系統
聲納
ZQQ-6整合式聲納系統*1(包含艦首主/被動聲納、側面被動陣列聲納、一具ZQR-1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等)
射控/作戰系統
ZYQ-3潛艦戰鬥系統
艦載武裝
HU-605 533mm魚雷發射器*6

(載彈量:6(管內)+16發(彈藥儲放艙),可使用89式潛艦用魚雷、魚叉反艦飛彈與水雷)
姊妹艦
親潮級:共11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SS-590 親潮(Oyashio)
1996/10/15
1998/3/16
SS-591 滿潮(Michishio)
1997/9/18
1999/3/10
SS-592 渦潮(Uzushio)
1998/11/26
2000/3/9
SS-593 卷潮(Makishio)
1999/9/22
2001/3/29
SS-594 磯潮(Isoshio)
2000/11/27
2002/3/14
SS-595 鳴潮(Narushlo)
2001/10/4
2003/3/3
SS-596 黑潮(Kuroshio)
2002/10/23
2004/3/8
SS-597 高潮(Takashio)
2003/10/1
2005/3/9
SS-598 八重潮(Yaeshio)
2004/11/4
2006/3/9
SS-599 瀨戶潮(Setoshio)
2005/10/5
2007/2/28
SS-600 望潮(Mochishio)
2006/11/6
2008/3/6
 
前言
在歐洲德國、荷蘭等柴電潛艦製造國頻頻有享譽國際的佳作之時,很多人沒有注意到日本建造了一批極為精良的柴電潛艦,足以在傳統潛艦的領域中名列前茅。日本自製的柴電攻擊潛艦流有美國潛艦的血液,現役的汐潮級春潮級在外型上都像是美國核能潛艦的縮小版,並且承襲了美國核能潛艦的聲納、電子、靜音等諸多先進科技以及精良的造艦工藝,如此日本柴電潛艦的實力便不言可喻;例如,艦首安裝完善的聲納系統,以致於魚雷管必須移至艦側,以往這是英美核能潛艦的特點,絕大部分的柴電潛艦都無緣安裝這麼完善的聲納配備。與前述日本柴電潛艦比起來,一些同時期歐洲、俄羅斯著名的外銷用傳統動力潛艦如德國209型、俄羅斯Kilo型等在聲納、射控等方面就相形見拙。但是,日本海自還是不滿足,他們還是要把艦齡滿十六年的潛艦淘汰掉,因此日本在平成五年(1993年)起展開了「平成五年潛艦建造計畫」(05SS),而這回他們的成果可能是全球性能最佳的柴電攻擊潛艦之一,也就是本文介紹的親潮級。日本海自總共建造11艘親潮級,從1998年至2008年以每年一艘的速度成軍。
全球最先進的柴電潛艦
親潮級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大型遠洋柴電潛艦,潛航排水量達3500ton,完成時是全世界最大的柴電潛艦之一。相較於採用淚滴流線形艦體的渦潮級汐潮級春潮級親潮級的艦體呈現明顯不同的風貌。親潮級採用被稱為「葉捲型」(Leaf Coil)或「抹香鯨型」的艦體構型,艦身外型從艦首一開始就幾乎達到了艦體的最大寬幅,而不像淚滴艦體外型從細而尖的艦首逐漸加寬。比起淚滴型,粗胖寬闊的葉捲型艦體內部空間更加寬敞,使得人員適居性增加,可是高速性能應該沒有淚滴型優秀(不過柴電潛艦恐怕也沒什麼高速的條件與必要)。而許多新一代的先進柴電潛艦如德國海軍212型或瑞典為澳洲海軍設計柯林斯級(Collins class)等,其艦體設計都揚棄了淚滴型而採取類似葉捲型的粗大構造,這大概是因為柴電潛艦不需要高速,而且由於艦體體積有限,必須儘可能在相同尺寸內將艦內空間增至最大吧!艦體結構方面,親潮級的艦體中段採用單殼結構,艦艏與艦尾則為雙殼構型。單殼構型的內部比較寬敞不受限制,但是承受損害的能力較差;雙殼結構內部空間較受限制,也會使外型變得粗大,但是抵抗戰損的能力較佳(先前的夕潮級 、春潮級潛艦便完全採用雙殼構型)。相較於上一代的春潮級親潮級的艦體更大比例地採用NS-110高張力耐壓鋼板,極限潛航深度據信高達500m,實用最大潛深估計在350m~400m左右。
與多種西方下一代柴電潛艦一樣,親潮級的外型設計融合了匿蹤與流體力學的考量。本級艦艦體表面並非傳統的圓弧形,而是由數種不同角度的平面狀組成,不同角度的平面的交會處乃是不太連續的傾角,而帆罩的造型則為向上漸縮的傾斜造型。上述外型設計可減少敵方主動聲納反射波朝原方向返回的比例,並將大部分反射波的角度集中在某幾個方位而不至於全面散射,其原理與匿蹤軍機、軍艦降低RCS的外型設計差不多。此外,親潮級的艦體表面力求平滑簡潔,儘可能減少潛艦外部的突出物,並將開口(如水櫃口、艙口蓋等)的面積與數量降至最低,如此可改善潛艦的流體力學特性,使航行時水流經艦體產生的阻力與噪音降低,有助於增加匿蹤性與動力效率。親潮級擁有最新的減噪、減震科技,艦體表面鋪設以往多半只用於先進核能潛艦的隔音軟墊,可降低本身輻射出去的噪音並減少敵方主動聲納的回波;艦體設計與輪機配置經過經過精心設計,使噪音與震動降至最低。經過種種努力,親潮級的靜音能力至少與目前全球公認最安靜的柴電潛艦──俄羅斯Kilo 636(此為中共海軍下一代的主力常規潛艦)並駕齊驅,甚至可能猶有過之。
動力系統方面,親潮級擁有兩具川崎重工(Kawasaki)的12V25/25S四行程柴油機,帶動兩具川崎製造的5700kw交流發電機替2組共240具的硫酸電池充電;潛航時電池驅動一具富士製7750馬力大型電動機帶動單軸推進器,推進器採用低噪音設計的高曲度七葉片螺旋槳。親潮級的控制面構型仍與汐潮級春潮級相同,採用十字型尾舵,前水平舵位於帆罩上。相較於春潮級親潮級的控制室與操舵配置都有很大的差異與改進,大量使用最新的造船工藝以及自動化科技,而其射控與聲納系統也有很大的精進 。親潮級的排水量高於春潮級,但編制人數卻由春潮級的75名降至70名,自動化程度的提升可見一斑。親潮級配備完善的精良聲納套件,與美國最先進核能攻擊潛艦相比除了缺少大型球狀聲納陣列(柴電潛艦裝不下如此龐大沈重的裝備)之外,其餘可說是毫不遜色。艦上的ZQQ-6聲納套件為最新型的日製聲納系統,包括位於艦首主/被動聲納、艦身下方兩側的長條狀被動陣列聲納以及ZQR-1被動拖曳陣列聲納,被動聽音涵蓋面極佳 ;值得一提的是,親潮級是日本第一種使用大型側面被動聲納的潛艦。此外,親潮級也配備最先進的光電搜索/攻擊潛望鏡組。親潮級的作戰中樞為ZYQ-3戰鬥系統,可同時導控6枚魚雷接戰。從第八艘起的本級艦開始以COTS商規電腦組件取代原有的部分軍規電腦,使得運算能力、維持成本與升級彈性大幅增加;而從第九艘本級艦起則增設海上指揮管制系統(MOF),與日本海自的海幕衛星資料傳輸系統的指揮管制終端機(C2T)相連。與以往日本的潛艦相同,親潮級配備六門533mm HU-605魚雷管,不過安裝位置由艦側移至艦首正面的上方,配置方式為上二管、下四管。HU-605為水壓彈射式,除了發射魚雷之外尚可發射魚叉反艦飛彈與水雷。就聲納、射控系統而言,親潮級的水準在柴電潛艦中乃世界一流,遠在俄羅斯Kilo 636柴電潛艦之上。
新一代的16SS潛艦
第十一艘,也是最後一艘親潮級──望潮號(SS-600)的建造工作完畢後,日本海自潛艦研製的腳步並未稍歇,而是 繼續推出更新一代的潛艦──「平成16年度潛艦計畫」(簡稱16SS或2900ton型),未來將陸續替換現役的春潮級潛艦。16SS的基本設計係由親潮級改良而來,主要的變革包括加長艦體以容納四具史特靈MK.3封閉循環發動機(由瑞典Kockums公司授權日本川崎重工製造),使其成為東亞第一種配備絕氣推進系統(AIP)的柴電潛艦,大幅延長了持續潛航時間;此外,16SS也將改用更適合淺海域操作的X型尾舵,而艦上的聲納系統、作戰射控等電子裝備亦將大幅更新,採用COTS商規組件等最新技術。由於另有專文介紹16SS,在此便不予贅述。
結語
美國海軍曾都私下表示,根據美日兩國歷次海上反潛操演與戰技切磋的經驗,日本海自的春潮級潛艦「非常難纏」;而春潮級已經是上一代的日本潛艦,因此不難想像最新銳的親潮級將擁有何等可怕的戰鬥力(事實上,就連日本海自現役最舊的潛艦,也就是春潮級的前身──目前正陸續被親潮級汰換的夕潮級都已經十分精良,堪稱亞洲最優秀柴電潛艦之一)。由於1990年代以來日本自衛隊換裝大量最尖端武器裝備而吸引國際間較以往更多的目光,因此許多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日本武器也將越來越受到矚目。
在可預見的未來,日本最精銳的親潮級與16SS勢將成為讓日本周邊有敵意國家海軍寢食難安的冷面殺手。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防衛廳在2004年提出的新防衛大綱中,將取消現行自衛隊武裝的上限,以因應未來可能的擴軍行動;其中,日本將檢討是否擴充目前潛艦部隊的規模(目前上限為16艘),以因應2000年代初期中共潛艦兵力質與量的急速進步。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6-15 10:22:32

蒼龍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下水當天的16SS首艦(SS-501)照片,該艦一反先前日本海自潛艦命名慣例,
啟用了二戰時代日本著名航艦「蒼龍」的命名。

蒼龍級潛艦擁有史特靈AIP絕氣推進系統與X型尾翼。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蒼龍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日本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SS-501、503──三菱重工神戶廠
SS-502、504──川崎重工神戶廠
其餘不詳
尺寸(公尺)
估計值:長84 寬9.1
排水量(ton)
估計值:
浮航2950
潛航42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柴油機*2/3900
推進用電動機*1/8000
史特靈MK.2封閉循環發動機(AIP)*4/400
單軸/七葉片螺旋槳
航速(節)
浮航13
潛航20
潛航深度(m)
約500
乘員
65
水面上偵測/電子戰系統
 
聲納
改良型ZQQ-6整合式聲納系統*1(包含艦首主/被動聲納、側面被動陣列聲納、一具拖曳陣列聲納等)
射控/作戰系統
新型潛艦戰鬥系統
艦載武裝
HU-605 533mm魚雷發射器*6
數量
目前至少八艘
艦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SS-501 蒼龍
2007/12/5
2009/3
SS-502
2008/10
2010/3
SS-503
2011/3
SS-504
2012/3
SS-505
SS-506
SS-507
SS-508
 
繼親潮級之後,日本海自 緊接著推出了浮航排水量2900ton的新一代潛艦設計,稱為「平成16年度潛艦計畫 」,簡稱16SS或2900ton型。16SS基本上以親潮級的設計為基礎,並施予規模頗大的改良。16SS首艦由三菱重工神戶廠承造,廠方編號8116,2005年3月31日開工,2007年12月5日下水,預計於2009年3月進入服役,生產作業緊接在親潮級之後。一反日本海自幾十年來為潛艦命名的天文地理名「潮部」規則,舷號SS-501的16SS首艦竟然被命名為蒼龍,成為日本海自成立以來,第一艘採用舊日本帝國時代「漢字成語部」(祥瑞動物名)命名的艦艇。 目前日本海自打算建造八艘蒼龍級,分兩批各四艘,由三菱重工神戶廠與川崎重工神戶廠輪流承造,並以以每年一艘的速率下水。16SS成軍後,將成為西太平洋上最先進的AIP柴電潛艦之一。
相較於親潮級, 蒼龍級全長 增加至84m, 舷寬也略增至9.1m,潛航排水量從3500ton增加至4200ton左右,成為全球排水量最大的柴電潛艦,而增長的艦體主要是為了容納四具瑞典研發的史特靈絕氣推進系統(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AIP)以及相關附屬輪機設施。為了強化新一代潛艦的水下持續潛航能力,日本海自從1986年便展開AIP的基處研究;在評估歐洲發展中的數種AIP系統(以燃料電池與史特靈封閉循環發動機為主)後,日本認為瑞典的史特靈主機實用性最高,於1991年度向瑞典Kockums廠購買兩具史特靈MK.2(V4-275R)主機進行陸上研究,在1997年至1999年度以裝載於潛艦為目標進行陸上測試,最後在2000年12月正式於最後一艘春潮級潛艦朝潮號(SS-589)上安裝四具瑞典授權日本生產的史特靈MK.2發動機,展開實際的艦載測試。蒼龍級 裝備的史特靈主機為更新一代的MK.3型,其工程技術源於朝潮號的實驗,不過蒼龍級將採用更大的氧儲存槽,使得史特靈發動機的運作時間進一步延長 。在2005年7月11日,日本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KHI)正式與Kockums簽約,由Kockums轉移史特靈MK.3發動機的技術並授權KHI生產 (配套的輔助設施如排氣裝置、液態氧儲存槽等由日本自行設計製造),作為蒼龍級使用的AIP主機,單一史特靈MK.3主機的輸出功率約75kW(約100馬力)。
除了AIP外, 蒼龍級的動力系統應與親潮級差不多,包括兩具 輸出功率共3900馬力的柴油機、一具帶動單軸高曲度七葉片螺旋槳的電動機以及鉛酸電池等,最大浮航速度為13節,潛航速度20節 ;而日本海自還打算從第五艘蒼龍級開始,以更先進的鋰電池取代鉛酸電池,進一步提高持續潛航時間與速度。蒼龍級在外觀上與親潮級的最大不同 ,就是換裝X型尾翼 ;在1996至1999年,日本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完成了潛艦用X尾舵的研究,這種設計能讓舵面在不超過艦體中段輪廓的前提下獲得最大的翼面積,不僅能使有效舵面積增加而改善運動性, 而且在坐底與靠泊時不易造成損壞,比十字舵適合在淺海環境操作 ;此外,X尾翼的每個舵面同時具有橫向與縱向操作的功能,部分舵面失效時比較不容易完全喪失某個方向的操控能力(反觀十字舵組的水平舵完全負責俯仰方位,垂直舵完全用於水平方位操縱,萬一其中一組完全失效,就會喪失某個軸向的操縱能力)。不過X尾翼的動作較為複雜,需要藉助計算機來控制 ,是這種技術最大的難關。除了尾舵之外,蒼龍級相較於親潮級的另一外觀識別點就是帆罩外型;為了減低流體阻力,蒼龍級的帆罩前端設置了一個彎角造型(澳洲改良後的柯林斯級潛艦也有類似設計),帆罩頂端也設有弧狀造型。蒼龍級的魚雷管配置與親潮級相同,均為六具533mm HU-605型。與親潮級相同,蒼龍級的艦殼外部也敷設了消音瓦來減少敵方主動聲納回波並阻絕艦內噪音振動向外輻射,各艙室與輪機裝備也都有彈性減噪制震措施。
蒼龍級採用比親潮級更先進的新型潛艦戰鬥系統,技術上類似日本為水面艦新開發的ATECS,全面以COTS商規科技取代軍用科技。蒼龍級將採用ZQQ-6聲納系統的改良型,包括艦首下方的主/被動陣列聲納、艦首上方逆探測聲納、兩側大型低頻被動陣列聲納以及拖曳陣列聲納等;此外,艦上還裝有 非貫穿式光電潛望鏡桅杆、MOF海上指揮管制系統以及新的USM反艦飛彈射控系統 ,意味著蒼龍級具有發射反艦飛彈在遠距離攻擊水面艦艇的能力。由於自動化程度提高,蒼龍級的人員編制從親潮級的70名降至65名。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