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IIHS近期發佈的撞車資料調研報告指出,人們目前所駕駛的汽車正變得越來越安全,因為在2002∼2005年間每100萬輛轎車和休旅車的駕駛人車禍死亡人數是79人,但是在1990∼1994年間這個數字卻是高達110人。這個進步的大功臣正是ESP/ESC這類電子動態穩定控制系統,而且它也確實讓汽車變得更聰明。不過現況其實是配備越高檔的汽車,安全指數往往越高,而廣獲環保人士推崇的省油小車,其成績卻似乎不佳。究竟該如何兼顧一部車的安全與經濟表現,儼然已經成為車廠們面臨的一大難題。

車輛安全性持續進步中
汽車駕駛人或許沒有辦法快速變得聰明,但是汽車本身卻可以降低車禍中的死亡率!確切的說,也就是指駕駛一部備有ESP/ESC電子動態穩定控制系統的大型高級車款,或是在轎車底盤基礎上設計的Crossover跨界休旅車!這是從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的專家們最近對造成死亡車禍資料的研究中得出的結論。

和距今10年前相比,在車上新增加各類安全裝置後,也大大降低了車禍死亡的發生率。 在美國要想知道一位車主過去的駕駛紀錄,詢問他的保險公司絕對沒錯!因為汽車保險公司詳細記載了保險人在保險期間的意外及出險記錄,之後也會根據此紀錄(並比對所有保險人的事故發生率)精算出下一年度的保費。IIHS是美國保險業中負責車輛安全方面的調查機構,該協會剛公佈的駕駛人死亡調查報告也透露出不少訊息,對底特律那些掙扎中的美國汽車品牌來說結果並不太樂觀,但是卻也對那些鼓勵美國消費者購買省油小車的環保人士提出了警告。1557_4_1.jpgright -->

隨著ESP製造成本不斷降低,並逐漸導入至各型市售車上,SUV車款發生翻滾意外的致死率也大幅減少。 IIHS負責研究的高級主管Anne McCartt表示,死亡車禍數據的變化從總體來看是令人振奮的,因為在2002∼2005年間每100萬輛轎車/休旅車的駕駛人車禍平均死亡人數是79人,但是在1990∼1994年間這個數字卻是110人,下降幅度近30%。McCartt女士表示,這樣的進步與其歸功於駕駛人,其實車輛本身卻是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目前仍有很多人酒後駕駛,且幾乎每個人駕車過快,甚至還有大約20%的頑固分子仍然不願使用安全帶。但是新車型尤其是豪華車型,卻是變得愈發「經得起撞擊」,因此她也承認一些安全科技確實讓人另眼相看。
科技的改變不止是增加了包括側邊氣囊在內的氣囊數量,電子動態穩定控制系統(ESP/ESC)在降低SUV車輛翻滾事故的死亡率中更是起了極大作用!兩輪驅動版本的Lexus RX 330是一款使用轎車型底盤為基礎的休旅車,而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這款車在美國並沒有任何翻滾致死的記錄。IIHS表示,這款車配備的ESC主要可監測車輛行駛情況,並自動介入煞車以避免側滑。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局規定所有市售都必須在2012年前將ESP列入標準配備,但是其實有不少車廠的動作更快。整合了ABS、EBD、EDL、ASR等系統的ESC,則是讓車主只要專注於行車,其他大可讓電腦來應付各種突發狀況。1557_5_1.jpgleft -->

Lexus RX車系可說是最安全的SUV車型,這款車在IIHS的記錄中未曾在美國發生翻滾致死的記錄。
對於SUV這類大型車來說,ESC的重要性無庸置疑,因為每年北美大陸因為SUV失控翻滾致死的意外事故就超過1萬件,如果所有SUV都強制安裝ESC,數千條生命將可被挽救。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局估計在強制使用ESC之後,每年將可拯救5,300至9,600條生命。與其相比,9款普通SUV以及底盤較高的小貨卡每100萬輛的翻滾事故死亡人數則為75人。

深入解讀數據
翻滾事故的數據同時也顯示了另一趨勢,即經過重新設計或應用最新安全科技的車輛,其成績往往比起設計較老舊的車輛來得好。IIHS的報告顯示了Ford F-190貨卡在降低事故死亡率上取得了進步,2001年的F-150的前一代車型每100萬輛死亡人數為118人,重新設計後的2004年大改款車型死亡人數立刻下降到58人,而它在IIHS的撞擊測試中也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Chevrolet Astro貨車的低致死率主要在於它獨特的駕駛人特性,不過Chevrolet Blazer的高死亡率,則是完全歸因於其過於陳舊的設計。 在IIHS報告中,在10個乘用車市場分別針對3種以上車型進行測試,排名靠前的車型中有7款是歐洲和亞洲品牌。而在14款休旅車中,每一款則是選3個以上車型進行測試,冠軍車型(即死亡率最低的車型)有8款是亞洲和歐洲品牌,這也是底特律三家車廠在競爭上的一個極不利因素。
「看看死亡數據中表現最糟糕者往往不乏老舊車型」McCartt女士繼續說:「美國車廠沒有及時進行改良,新設計的車型在我們的撞擊測試中往往表現更好,也配置上更多安全配備。」不過其中也有一個例外,Chevrolet Astro貨車是一款可稱為「最安全車輛」的老車型,其每100萬輛的車禍死亡人數僅為7人。但是在您衝進二手市場買一輛之前,別不要了Astro的主要消費者乃駕駛公司貨車的專業駕駛人!1557_9_1.jpgright -->

由於搭載上強大動力的引擎,加上駕駛人容易以偏高速度行駛,高性能跑車高居死亡率排行榜其實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除了Chevrolet Astro之外,15款車禍死亡率最低的車型中有14款都來自歐洲和亞洲,其中6款來自Toyota集團,諸如Lexus ES330和Toyota 4Runner;有兩款是BMW的產品;最佳轎車是由Infiniti G35奪魁;另外還有兩款是Honda的Odyssey及Pilot;其他榜上有名的車款還包括Audi A4和Mercedes-Benz E-Class、M-Class。

不少歐洲高級車廠在車輛安全性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這當然會大大增加消費者對於購買一輛安全車款的信心。 最後是對於環保人士來說不算太好的消息,那就是研究數據再次強調,在車禍中車重較高的轎車駕駛人往往有更大的生還機會。跟據IIHS統計,2001∼2004年車重在4,000到4,500磅間的車輛(如Mercedes S-Class和Lincoln Town Car),車禍死亡人數是每百萬人中38人,但是與之相比,大小類似的SUV車禍死亡人數卻是65人,而重量與SUV相同的小貨卡車禍死亡人數則是93人,至於安全表現最好的轎車重量都超過4,500磅,例如BMW 7系列。
死亡率最高車型排行榜中幾乎囊括了高性能跑車(此類駕駛人亦為高危險族群)及入門小型車,最不安全車型名單則包括重量在2,501到3,000磅之間的SUV,平均車禍死亡人數為131人,此級距車型的差異是很明顯的,已停產的Chevrolet Tracker車禍死亡人數為132人/百萬人,與之相比的Mazda Tribute卻僅有44人。重量在2,501到3,000磅之間的轎車(如Chevy Cavalier與Ford Focus) 平均車禍死亡人數為115人,而重量在2,500磅以下的小型車(如Hyundai Accent與Honda Civic)車禍死亡人數卻為94人。提倡燃油經濟性的人所面臨的問題,卻是安全的大型高級車通常比小型車消耗更多燃油!
根據據美國交通部測量的資料顯示(www.fueleconomy.gov),使用汽油燃料的BMW 760Li在城市/公路上平均油耗為17英里/加侖,而Volkswagen Golf卻可達到26英里/加侖。但是760Li的車禍死亡人數是11人/百萬人,而Golf卻是45人/百萬人。看來只要政客、車廠和消費者討論節能到底有多好,安全性這一環節必然就會一再被提起。1557_11_1.jpgleft -->
提升小型車安全性有挑戰
要提升小型車安全性的難度有多高?可以從Honda車廠花費的心血看出。締造了傲視業界對手的安全,Honda的成功絕非偶然。2004年Honda在美國印第安那州Greensburg建立了撞擊測試中心,這是該廠在全球第二個(日本以外的第一個)室內撞擊實驗室,也是Honda在日本櫪木成立第一個撞擊測試中心後的第二座。

由於車上配備了各項主動及被動安全防護配備,因此價格越是高檔的頂級豪華車款,其安全性越是無庸置疑。 少有人知的是,Honda其實是第一個自己擁有撞擊測試中心的品牌(Volvo隨後也建立了類似實驗室)。Honda的工程副總監Frank Paluch表示,他們平均每週「撞車」一次,對這裡的工作人員來說,每一次實驗都像是經歷一次迷你型地震。不眠不休的撞擊實驗成果也創造出「ACE車身結構」。這個結構目前也運用在除了S2000以外的所有Honda產品上。ACE為「Advanced Compatibility Engineering」的簡寫(意為先進相容性工程),目的是盡可能分散正面衝撞的能量,以給予乘客更多保障。這對於小型車撞上較大車輛或SUV時可謂至關重要,因為ACE結構會將碰撞時產生的能量分散到整個底盤前端,而不僅只由保桿或葉子板承擔。在碰撞瞬間ACE結構向上產生褶皺,以防止大型車對它進行碾壓。「當大車和小車發生撞擊時,兩車的動量是非常懸殊的,因此我們想做到的是小車和大車同時發生變形,而不是由大車來壓過小車。」Honda汽車安全部門經理Chuck Thomas這麼說。1557_13_1.jpgright -->

要想更進一步提升小型車的安全防護表現,車廠也必須投入更多的研發資源。 除了ACE車身結構,Honda在過去還研發了G-CON(G-Force Control Technology)核心安全技術,這項技術也導入至Honda所有產品上,當碰撞發生時,Honda研發人員希望對乘客、行人及車輛的衝擊力(G值)進行控制,從而達到降低對乘客及路人的傷害。G-CON安全技術是一項提升汽車安全性、保障車內乘員安全同時兼顧行人安全的安全技術,因此它也結合了車身碰撞技術、氣囊技術和行人保護等相關子領域。
Honda安全部門經理Chuck Thomas承認:「除了製造坦克以外,要透過被動安全來保護駕駛人和乘客的安全,Honda與其他汽車製造商幾乎已達極限,因為要設計一輛能在您撞上大型拖車時都毫髮無傷的車輛十分困難!」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例如在城市街道發生的車禍,他和旗下工程師將全力保護車內乘客的安全。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只要隨著汽車工程師不斷努力,我們的下一款車肯定會比這一款車更加安全。1557_14_1.jpgleft --> |
|